走进寺庙的时候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总是背对着我们,为何会这样呢?

作者&投稿:满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你觉得为什么佛总是笑脸?比如弥勒佛,我觉得是在嘲笑我们凡人,“愚蠢的凡人!呵呵呵!”一定是这样!~

我倒是觉得是接引世人
笑口常开,万事能容
只要自己愿意改变,一切都会更好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步入寺庙山门,便是天王殿。殿中央供奉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两侧则是佛国名声最响的护法神将—四大天王。弥勒背后是个大佛龛,龛中站着一位手执金刚杵(chǔ 音楚)的韦驮将军像。

  (1)弥勒佛

  弥勒佛是一位胖大和尚,袒胸露腹,笑口常开,样子确实逗人喜欢,通常俗称“笑佛”或“大肚弥勒佛”。在寺庙里弥勒佛两旁常有这样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生动有趣,极富哲理,是寺庙楹联中的上乘之作。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思是“慈氏”。这原是佛教的菩萨名,跟佛还差着一等。据说他出生在古印度的一个贵族家庭,慈氏是他的姓,名叫“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他后来成了释迦牟尼的弟子,侍立一旁听法。在寺庙中常供奉三尊佛像,有些即“三世佛”。中间是现在佛释迦牟尼,左边是过去佛燃灯,右边是未来佛弥勒。这三尊佛是按时间先后排列,故又称“竖三世佛”。释迦牟尼预言,弥勒将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即法定接班人。要在释迦寂灭后,经过四千岁(天上一昼夜相等于人间四百年,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正如古人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之后才能下生人间,目前正在兜率天宫(“候补佛休养院”)中待命。在《西游记》里,兜率天宫是太上老君居住和炼丹的地方,但在佛经里,兜率天宫却是弥勒的乐园,释迦牟尼的生母摩耶夫人死后即往生于此。为了盼望弥勒早些出世,从南北朝时开始,一直到宋、元、明、清人们大造弥勒佛像。

  在中国历史上确有此人。唐末五代的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叫“契此”,号“长汀(tīng)子”。他长得矮胖,肚子奇大。常用锡杖挑着个大布袋在闹市中出现,面带笑容,四处游化行乞。他言语无常,四处坐卧。因其总负一布袋,乞得之物就装在布袋内,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他能预报天气,为人说祸福,都很灵验。契此的疯颠行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名噪一时。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jì 音寄,佛经的唱词)语道: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他圆寂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正中,受人膜拜。这位“冒牌”的弥勒佛,千百年来取代了佛经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家喻户晓。而佛国中真正的弥勒,倒鲜为人知了。“正统”的弥勒造像身着菩萨装,常戴天冠。传说,谁要摸一下他的大肚皮,就能消灾除病,保佑平安。

  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八将之一。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将,合起来共有32将,韦驮居其首。佛曾下法旨让韦驮保护出家人,保护佛法。

  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释迦牟尼涅槃被火化后,这时有个“捷疾鬼”突然偷走了释迦牟尼佛的两颗牙齿。韦驮发现后,不禁大怒,急起直追。捷疾鬼虽然又快又灵,但毕竟不是韦驮飞毛腿的对手,终被擒获。韦驮夺回了佛牙,立了大功,于是韦驮专门担当起保护释迦牟尼坟墓(舍利塔),打跑掘坟盗骨贼的责任。

  韦驮像为何被供奉于天王殿弥勒佛的背面,面对大雄宝殿呢?当初,古印度的佛教寺院,并非像后来我国专门供奉佛像的殿堂,而是附属于释迦牟尼坟院(又称塔院)的祠堂。因此,古印度的佛寺中的塔,皆建于山门之内,大雄宝殿之前。也就是说,寺院即释迦牟尼的坟院,舍利塔是释迦牟尼的坟墓,大雄宝殿是释迦牟尼墓后的亨堂。最早的佛寺建筑,是以塔为中轴线的主体,其他建筑则散落在四周。古印度的舍利塔(即释迦牟尼的坟墓),建在大雄宝殿前面的中央处。所以,韦驮像供于山门背面,执金刚杵横眉瞪目,警惕地注视着大雄宝殿前面的舍利塔,是表示忠实守护着佛祖的灵塔。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建制逐渐发生变化,寺院成为专供佛像的亨堂,中轴线以殿堂为主体,而塔则建在附近。后来,大雄宝殿前面虽然已无灵塔,但韦驮站立天王殿背面的制度并没改变,一直保留至今。

  印度血统的韦驮菩萨已被彻底汉化,成为地道的中国古代武将。其像金盔金甲,年轻英俊,手持金刚杵,威风凛凛。韦驮的塑像,通常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金刚杵横放于两腕上,直挺挺地站立;一种是右手插腰,左手握金刚杵拄地,左足略向前立,有点象今天的稍息姿势。韦驮手执金刚杵的两种姿势很有讲究。根据佛门教规的规定,“合掌捧杵者”对来客表示欢迎,这便是接待寺。行脚僧(也叫云游僧)游方到寺可以暂住,也称“挂单”。因为僧人到某一寺院投宿,必须以衣(袈裟)钵(僧人吃饭用的食器,多为陶制或铁制的,扁圆型,平底)具备为条件,把袈裟和钵袋挂在僧堂东西两序名单下面的钩子上,所以叫“挂单”。也就是说,行脚僧尽可大摇大摆走进去白吃白住。严格地说,每年的正月十五至四月十五,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只有这六个月里才接待前来“挂单”的行脚僧。而“握杵拄地者”,即表示不是接待寺,游方和尚一望便知,只好另寻接待寺以便安身。

  为什么韦驮与弥勒佛靠背而立?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弥勒与韦驮原来分别是两座庙的当家和尚。弥勒笑口常开,热情好客,他的庙里熙来攘往,香火很盛。可是他管理不善,小偷小摸也混迹其中,偷走了庙里的东西。韦驮恰好相反,一天到晚在庙里板着脸,十分威严,小偷倒是不敢来了,可是许多香客也被吓跑了,他的庙里泠泠清清。后来释迦佛巡视天下庙宇,看到这般情况,就将他们俩“优化组合”,让他们二人共管一座寺庙。弥勒在前面笑迎客人,韦驮则在后面监视离寺的坏人,取长补短,通力合作,把寺庙管理得井井有条。

在很多寺庙中我们看到的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总是背对着我们,但是在很多人印象中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应该是正面地面笑着迎接众多的香客的到来才对,为什么寺庙要这样反着老安排呢?其实这里面当然是有讲究的。

在众多菩萨中,笑口常开的弥勒佛给人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因为他的形象非常生动,袒胸露腹,肚子大大的,脸上的笑容非常可掬,让人看了之后也不由地开怀大笑起来,让人转眼间就忘却了世间的所有烦恼,所以很多人都很喜欢弥勒佛。

而我们去寺庙参拜菩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心中有烦恼或者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所以向进寺庙参拜求的菩萨的保佑,让自己的心能够安定下来。而弥勒佛背向我们就是让我们在参拜完所有的菩萨之后走出寺庙的时候能够看到开口常开的他。忧心忡忡的香客走出寺庙前见到弥勒佛,心中的忧愁一定会散去,心情也跟着变得好了起来,也就能向弥勒佛一样笑着面对世间百事了。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懂为何弥勒佛会是背向着正门的。每次在参拜完前面的菩萨后想绕过去继续参拜后面的菩萨时,总会觉得奇怪为何弥勒佛要背向着我们,这样我们在参拜的时候岂不是很容易遗漏掉?后来才知寺庙一般都是只有一个门,所以当你出来的时候你就会正面遇到弥勒佛的。而且弥勒佛正好可以充当最后的送香客的菩萨,将香客开开心心地送出寺庙。



走进寺庙,之所以弥勒佛总是背对我们,这样子的话也许也是比较用心。

背对着我们,是想让大家更用心的体会佛心,而不是表面。

我觉得也不一定吧,有的人家里的弥勒佛都是面对自己的。

估计是为了让人没有被嘲笑的感觉吧,才这样安排。


寺庙里常常看到的弥勒菩萨,你知道塑的是谁吗?
我们走进寺庙,最先看到的建筑,一般都是天王殿,两边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中间供的是弥勒菩萨,肚子很大,满面笑容,有的旁边还会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布袋和尚,历史上确有其人,《高僧传》里面就有他的传记,出生于五代后梁时期宁波奉化长汀村,在...

为什么要保持真诚的微笑?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笑口常开,所以香火旺盛,前来烧香许愿的人络绎不绝。而韦陀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寺庙各大殿供奉的都是谁
空门:谓观无我;无相门:不起着于相;无作门:未来生死相续;寺庙山门 穿过山门殿,进入寺院,就是左右的钟楼和鼓楼,有的寺院是没有钟鼓楼的。寺院—钟楼 过了钟楼和鼓楼,就是寺院的第一个大殿——天王殿。天王殿里正面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早期的弥勒像都是菩萨装,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珍珠串...

为什么在佛教寺庙中弥勒佛要面向大门,且与韦驮靠背?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弥勒与韦驮原来分别是两座庙的当家和尚。弥勒笑口常开,热情好客,他的庙里熙来攘往,香火很盛。可是他管理不善,小偷小摸也混迹其中,偷走了庙里的东西。韦驮恰好相反,一天到晚在庙里板着脸,十分威严,小偷倒是不敢来了,可是许多香客也被吓跑了,他的庙里泠泠清清。后来...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句上联是“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问下联 这对联...
生动有趣,而且极富哲理,是寺庙楹联中的上乘之作。相传,弥勒是根据五代时著名“布袋和尚”的形象而塑造的。人们常见他杖背一布袋,城乡行乞,出语无定,随处卧眠,形似疯癫,乐观知足,笑口常开,既慈祥又有趣,深得世人喜爱。这幅楹联最早见于北京潭柘寺,后来各寺皆有悬挂,可见流传之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是什么意思?
这是潭柘寺弥勒殿一副很著名的对联,是专门写弥勒佛的。由于大肚弥勒佛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形象化的代表了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他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寓教于乐,启迪人们的心灵。为佛法庄严的寺庙带来愉悦的气息。故有此对联来写他。

宁波的弥勒佛寺庙在哪里
宁波奉化弥勒佛 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我国佛教寺院中的一尊佛,通常将他尊俸在寺庙的前面,一进山门的地方。由于大肚弥勒佛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大众喜爱。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他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弥勒...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是哪座寺对联_百度知...
这是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两边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出自何人已经无考 这是描写弥勒佛的对联 弥勒佛的形象是大肚子,而且时常微笑着 是说他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天下没有什么事是他容不得的

住寺庙,吃斋饭,徒步五台(一)
如果你心中开朗,笑口常开,请你去五台,你会发现笑口常开是对的,喜上加喜。如果你心中苦闷,郁郁寡欢,更要请你去五台,你会发现万事都是浮云,豁然开朗。五台的山和云,解你心中千样纠结,万般苦闷。在五台的山和云面前,语言苍白无力,有图为证。五台山由五座主峰组成,根据地理方位,分别称之...

[佛教寺庙塑像]弥勒的几种称呼
一、弥勒佛和弥勒菩萨 进入寺庙,我们首先会看到一个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通常人们会叫他弥勒佛。其实准确地说,“弥勒”应该称呼为弥勒菩萨。因为,释迦牟尼佛说弥勒是未来佛。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

西林区14750433084: 为什么弥勒佛会一直笑,还手上拿着一串佛珠? -
佐卷溴丙: 弥勒佛一直笑,还手上拿着一串佛珠是因为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西林区14750433084: 弥勒佛和他的四大护法的故事 -
佐卷溴丙: 当我们参观游览各地的寺庙时,一进天王殿,总会看到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在很多寺院里弥勒佛的身后面,都会有一个威风凛凛的韦驮将军.为什么要把韦驮将军安排在天王殿的背后,远远地面对大雄宝殿里的释伽牟尼佛呢?这里有一个流...

西林区14750433084: 弥勒佛为什么总是一张的哈哈大笑的脸,和其他佛祖的样子不一样?
佐卷溴丙: 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弥勒是姓,译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译作无能胜.根据佛经的说法,他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修成正果后,住兜率天内院,他将继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成佛度众生.并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创者.关于他的塑像,在汉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状,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为传说契此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萨不同.

西林区14750433084: 弥勒佛塑像有几种 -
佐卷溴丙: 一、弥勒佛和弥勒菩萨 进入寺庙,我们首先会看到一个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通常人们会叫他弥勒佛.其实准确地说,“弥勒”应该称呼为弥勒菩萨.因为,释迦牟尼佛说弥勒是未来佛.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

西林区14750433084: 为什么寺院前殿供奉的是一尊笑口弥勒佛 -
佐卷溴丙: 欢迎每个人.弥勒佛看谁都笑,弥勒佛代表慈悲,大慈弥勒.大肚代表度量能容.

西林区14750433084: 寺庙第一个看到的是什么佛 -
佐卷溴丙: 通常一进寺院第一座殿都是供弥勒佛.

西林区14750433084: 为什么一进庙门就见到弥勒佛?
佐卷溴丙: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像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西林区14750433084: 八大菩萨受香火程度排名是怎么样的? -
佐卷溴丙: 个人认为八大菩萨受香火程度排名分别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1、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能满众生所求,增长一切草木和农作物等,一切从地上生长的都得到丰...

西林区14750433084: 大肚弥勒佛是弥勒菩萨吗
佐卷溴丙: 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中国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将其尊俸在寺庙的前殿.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