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季羡林不信佛?

作者&投稿:水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信佛是不是一个宗教上的信仰??~

不是!佛法不是宗教。佛法是一种教育,就像孔夫子的儒家思想,是圣贤教育。佛当年讲经三百余会,足迹几乎踏遍整个印度,这跟孔夫子周游列国教学是一样的。我们称释迦牟尼佛是本师,称自己是弟子,只有在教育里才有这样的称呼。佛教变成宗教是近二百年的事,外国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后,有人就误认为佛教也是宗教了。佛教虽然也称宗称教,但是跟其他宗教完全是两个概念。宗是指宗门,佛法传到中国后,分为八大宗。宗门就是指禅宗,禅宗以外的叫教下。佛教称宗称教是这个意思,大家不要误会。
但是现在佛教的确变成宗教了!从那里说呢?寺院丛林不讲经说法了,天天干超度死人的经忏佛事。在古代这个事情是附带的,现在变成主要的了。跟鬼打交道不是宗教是什么?如果寺院丛林能恢复讲经说法,就是恢复佛教的本来面目!这是我们的一点期望。
宗教总是跟迷信连在一起的,迷信我们还信它干什么?所以有没有宗教信仰无所谓。但是教育我们不能没有!教育是开我们的智慧,而且这个智慧是帮助我们出离苦海、出离六道轮回的。众生为什么过的这么苦,就是迷惑颠倒啊!有了这个到彼岸的智慧,问题就解决了!可见学佛是多么重要。

作用(只说佛教):明心见性,挣脱烦恼,得以解脱。
是否迷信:就我所知,迷信者居多,但错不在佛法而在人人本身。同时要指出,想保持正念学佛,不着相不入魔不迷信,不易。看个人根器和机缘了。佛陀教法,本来是很科学的,后人理解能力和个人主观意识的迷惑,不“迷”者少之。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给分最好,不给不恼。

许多大学的哲学或者宗教学的教授,他们是在搞"佛学",而并非"学佛",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就像银行的职员,虽然每天经手成千上万的金钱,数起钱来速度或者手法都非常娴熟,但他们能得到一分钱的真实受用么?入宝山而空回,无比可惜.

"一般研究佛学的人未必是学佛,而学佛的人也未必就研究过佛学。有很多人因为羡慕佛学包罗万象,他为了扩充学问的领域,而到佛门来猎取一点应用的材料,以这种态度研究佛学,顶多只能获得佛学局部的知识,并不能把握到整个佛学的全貌,更谈不到于现实的人生有所受用了!所以单把佛学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只能称为一个学者,并算不得学佛。再次,有些虔诚的善男信女们,一辈子在那儿吃斋念佛,如果问问他们“佛”字究竟作何解释,他们却回答不出来所以然来。这些人没有好好地研究佛学,算是盲目地学佛。但他们虽然盲目,多走些冤枉路,只要有坚固的信仰和正确的见解,将仍可达成学佛的伟大志愿。可是,若单单侧重知识的探讨来研究佛学,而舍弃身体力行的学佛,那等于“说食数宝”,对于自身并没有多大的利益的。所以佛学对比是一本《旅行手册》,你虽然把它记熟了,如果仍住在家里不动,外面所有的风景和名胜,于你终不相干!假使你真要欣赏那阿里山的风光和日月潭的美景等,就必须你亲自去探访,那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啊!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怎能不由研究佛学,而再进一步来学佛?"

"有的人学佛偏重于学术上的研究。这种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也是不可以称为学佛的,他们把佛学当作世间众多学问中的一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做所谓"客观"的研究,他们以为研究佛学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会失去"客观"。因此,他们在研究佛学上,始终与做人分开。结果,有很多的学者研究佛学几十年,虽然在佛学研究上,发表过许多"高见",但佛法还是佛法,自我还是自我。烦恼、痛苦及缺陷的人格,一点都没有得到改善。这种缺乏信仰的研究,研究过来,研究过去,总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远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谓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种"我见"罢了。"

"佛学与学佛的区别
佛学与学佛本是一事,本不可心生分别。但是当今末法时代,往往有一种慧业文人,单讲佛学,而不去学佛,说得天花乱坠,还是无补身心。这也是一种末流之弊,不可不赶紧纠正的。所以现将佛学与学佛的分别略述如下。
订证佛门的掌故,研究佛经的义理,叫做佛学;修心养性,发愿往生,叫做学佛。学佛的人虽也不可抛荒佛学,然而专讲佛学不去修行,这便大错特错。因为学佛这件事是要实地用功,不能单凭口说;如不实地用功,无论讲得怎样精通,终是数他人之珍宝,算不了自己资财;说向厨之饮食,饱不了自家肚腹。况且近来一班名士及新学家讲佛学的,不是把佛经当作考据学来研究,就是把佛经当作哲学来参详;支离附会,枝节横生,不但无益佛学,还恐生出种种障碍,成就种种谤佛因缘。这一类谬种流传,其祸甚于洪水猛兽,我们为佛弟子,应当竭力而正之。
释迦牟尼佛曾说:“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多闻就是佛学,精进就是学佛。诸位根性聪利的,佛学学佛,兼而行之,固属胜事;否则,与其佛学,不如学佛。
"

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一二楼的说法值得商榷。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研究宗教的学者,大多数是有信仰的;中国的学者,不但是宗教方面的学者,乃至一切学者,大多都是无信仰的。这是基本状况,由我们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无神论宣传背景有关,而不是说研究了就不信了。若就宗教研究而言,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即便在佛教领域,也与世界佛学界差距甚大。所以反过来看,无神论程度高与研究水平高也没有什么相关关系。倘与邻国日本作比对,日本是不怎么着,但是不能不承认日本的佛学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而日本的佛教学者几乎没有不是信徒的;非但如此,其中大多数还有僧籍。从最早期的高楠、南条,到现在的松本、片山等,都是如此。
至于说季先生不信佛,那是他个人的事,并不代表什么。季先生以前很厉害的佛教学者,比如欧阳渐,吕澄等等;以及台湾的印顺法师等,都是有信仰的。我个人觉得,季先生是一个很实在的人,他的个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有什么宗教信仰。您可以读读季先生的传记。他真的是一个很实在的人,从不夸夸其谈,不去构建什么“宏伟人生理想”,不去拼凑什么庞大的哲学本体论叙事。现在的宗教社会学潮流认为,常态社会中人的宗教性基本上是稳定的,即一些人非常容易信仰,一些人不容易信仰,更多的人处于中间,呈正态分布。有些人不信,那与他的个性、气质有关。再者,季先生的佛学研究领域是历史语言,而非佛教哲学。历史语言是一个相当经验化、实证化的学科——德国早期的梵文学者大多是学数学出身的。这就与他的个性更加契合了。
至于说季先生近些年来对于东西方文化、哲学思想什么的一些评论,那与他历来的文风的确很不一样。在早期,季先生不只一次地说:“我的专业是搞语言,义理非我专长;本着藏拙的精神,还是少谈为妙。”他是一个德国学统下出来的极其严谨和谦虚的人。不过近些年传统文化升温,他作为老一辈学者,也不得不说点什么。我个人认为,这些论断并不能反映季先生一贯的风格。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这个背景之下,一个研究者公开承认自己信佛,是有压力的。我是学宗教学专业的,我所认识的人中,就有声称自己不信,而经常躲起来念经的。时代越往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

  莲池大师对于这样的人,在《竹窗随笔》“佛经不可不读”一文中有非常精彩的开示:

  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

  全文:予少时见前贤癖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仍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过一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况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译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见有前辈的人妄议佛教,以先入之见为主,跟着作小人的短见,自己还不知错。后来偶然在某戒坛的佛经流通处中请得数卷佛经阅读,始大吃一惊。心中暗道:假如不是读这些佛经,几乎将虚度这一生啊!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探究佛经的义理,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然也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自少看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依着经教去真修实践,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是,只要一入阿赖耶识口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学佛与佛学,有霄壤之别。
  学佛是把船当成渡河的工具,到岸了,船也就没有用了,而不会背着船上岸的。
  佛学是研究渡河的工具--船。
  阿弥陀佛!

季羡林教授是不信佛的,但这不妨碍他研究佛教,从佛教文化中汲取一切有价值的精华为现实生活服务。他的观点在今天很有代表性。二十多年来学术界、文化界发表、出版了大量研究、弘扬佛教文化的文章、专著,形成了一股“佛教文化热”。

正因为这些名人“研究”佛学而不是实践佛法,无法体会到身心的真正改变,所以很难信入。这种情况在佛法概念中,叫做世智辩聪,属于学佛的八种障碍之一。


为何有人了解佛教,但却不信仰佛教?那么问题是出在他身上,还是出在佛教...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您只是在概念上有些混淆而已。那就是佛学与学佛,学者与修士的差别。把佛教经典当作学问来研究,经典就是佛学;研究佛学的人,就是学者。身体力行的去践行佛法,依教奉行叫学佛;解行相应,是名修士。学者是以世智辨聪的生灭心来研究佛法,縦能讲得天花乱坠,也是非法。达道...

我信佛,家里人不信佛,也不让我信佛还讲一些例子说是迷信反驳我咋办...
本人鄙见,觉得你应当与家人好好沟通,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不是他们怎样你就怎样,应当尊重别人的“不同”。当然,这是你的家人,亲情超越对错,具体怎么做,还是应该你自己酌情去做。一般来说,当家里人发现你信佛这件事不会影响你本身,甚至还会让你变得更好时,相信...

信佛保平安,为什么弥勒佛是“未来之佛”?
二、燃灯佛,梵文为Dipamkar,意为“锭光”,是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他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尊贵。释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现在佛;燃灯佛则修过去,为过去佛;弥勒主修未来,为未来佛。他们三人被称为佛教三大教主。三、关于未来之佛弥勒的因缘,据《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记载...

信佛保平安,为什么弥勒佛是“未来之佛”?
三、未来之佛 弥勒本缘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时有迦波利婆罗门子名弥勒,躯体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说弥勒下生经》: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

不相信轮回、地狱、极乐世界还能信佛吗?
信佛是相信佛陀为我们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相。是智慧。我信佛就是学习佛陀的智慧与真实的修证,毕竟达摩祖师和六祖大师等等都是成功的修行者,您可以到网上搜索以下资料:1.现代西方轮回学研究方兴未艾---可以证明佛教所说的轮回真实存在。2.念佛往生事迹视频 都是现在真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事迹。季羡林先生是...

江汉区17816697302: 为什么季羡林不信佛? -
潜莘甘海: 许多大学的哲学或者宗教学的教授,他们是在搞"佛学",而并非"学佛",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就像银行的职员,虽然每天经手成千上万的金钱,数起钱来速度或者手法都非常娴熟,但他们能得到一分钱的真实受用么?入宝山而空回,无比...

江汉区17816697302: 为什么季羡林研究佛教而不信佛 -
潜莘甘海: 信佛与否并不影响对佛学的研究.那宗教学家,岂不是要将全世界的宗教都信个遍了吗?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这本身的研究价值是十分可观的.同理,季羡林老先生研究佛,只是将佛当成了一种学问.研究的不是如何信,而是佛教为什么产生,人们为什么尊崇.或许正因如此,他才能跳脱感性左右,而科学、理性、辩证地分析,

江汉区17816697302: 弱弱的问一句:季先生信佛吗 -
潜莘甘海: 季羡林只是研究佛教,可以称作佛学家,但并不信佛.信佛不仅仅是研究理解经典,还要依照经典去修行.

江汉区17816697302: 季羡林老先生是佛学家还是学佛家?(一)求解 -
潜莘甘海: 我记得从一本书中看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相信人死后会有类似的灵魂的存在,但绝对不是拟人的,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我从佛教的图书或壁画中看到的佛教人物形象总是着古时候的衣服,使用古时后的用具,难道他们存在的世界总是...

江汉区17816697302: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无宗教信仰? -
潜莘甘海: 看过几眼他的书 他是个学者 虽然写过佛学方面研究的书 不过看上去不信仰佛教

江汉区17816697302: 佛教的理论是所有宗教中最高深的, -
潜莘甘海: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首先,佛法不在经典里.经典是佛教人的修行方法,而不是佛法本身.通过佛所说方法去修行,所证得的那个才是佛法.佛在《金刚经》里说,如果有人说佛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解佛真实意.真正的佛法不可说,思维言...

江汉区17816697302: 为什么说季羡林是国学大师?
潜莘甘海: 季羡林生前自己都不承认是什么大师,很谦虚的.他的主要研究还是在佛学和印度文学上.对国内文化研究不是很多,我也不明白他怎么成了“国学”大师,而且先前不怎么报道提及他,现在人不在了,反而铺天盖地的说,死者为大,活的人更虚伪.

江汉区17816697302: 佛:为什么佛不能改变这…… -
潜莘甘海: 如果诸佛将一切众生,像父母保护摇篮的婴儿一样,保护的滴水不漏,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那这个孩子长大了,还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吗?——反正无论怎么做,都不会有自己不喜欢的结果.地藏菩萨曾说,他能在一刹那,使一切众生都安住在四禅中,但佛不开许,因此不如此做——佛为什么不开许?因为佛看得比凡夫远,凡夫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总的利益,因此才有人不惜代价造作恶业.而佛有时候也不会显示大威力,消除一切众生的一切苦厄.——一时的恶业,也许带来快乐,谁曾见遥远的以后,这些恶业的恶果?一时的苦厄,也许让人无法忍受,但如果没有这些苦厄,谁又会想到分辨善恶,进而取得恒久真实安乐之地?

江汉区17816697302: 季羡林为什么不把德国情人带到中国? -
潜莘甘海: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有一个相交多年的情人.他一生中的重要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在这个时代作出来的——就是这个情人帮他打字的时候.从博士论文到毕业后当教员的那段日子写的论文,都是情人的双手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但是他却没...

江汉区17816697302: 《幽径悲剧》季羡林 为什么将题目定为这个? -
潜莘甘海: 对于你的问题:1、以小看大,这株藤萝是作者对幽径离最大的记忆,藤萝对于作者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株植物了,而是被作者给予感情的植物,是整个幽径中最重要的记忆.2、...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