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东流”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投稿:马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东流”这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山随”对“江入”、“平野”对“大荒”、“尽”对“流”,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景象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山脉随着平原出现消失,长江流入广阔的大地。
这两句诗描写了平原广袤、大江奔流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从山中出发进入开阔平原的时候的惊喜和震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东流”这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山随”对“江入”、“平野”对“大荒”、“尽”对“流”,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景象。这句诗句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本诗是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首联叙事交代这次出游,颔联、颈联写景,写出在船上看到的景象,尾联抒情抒发了思乡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出自唐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对偶的修辞手法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四句是回过头来写的,作品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写诗人乘船去楚国属地荆门时一路上的所见所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写的是诗人坐在船上延长江顺流东下时一路上眼前景色的变化。这两句诗容量特别大,诗人乘船从峰峦叠嶂的故乡蜀地出发,...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什么意思?
一、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象是:船出三峡,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二、扩展知识:1、原词欣赏:渡荆门送别 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翻译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译文对照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赏析是什么?
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解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

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进行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翻译: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了;江水汹涌地奔流着进入无边无际的旷野。江中的月影好像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彩的兴起与变化,在空中结成了海市蜃楼。“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原文_翻译及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白乘舟渡过荆门,离开故乡四川,前往楚国故地的景象。首联和颔联描绘了山和江的变化,从连绵的山峦到广阔的平原,再到江水奔腾流入荒原,展现了景色的...

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谎流这一诗句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百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意象阔大,语意奇警。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坐在小舟上,从蜀地出发,兴致勃勃地欣赏着沿途的风光。这两句给人以阔大的空间立体感和漫长的时间行进感。“随”,写出了群山的连绵起伏。“入”,写出了江水的浩淼无边。蜀山之宏伟,平野之旷远,江流之无涯,俱包蕴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翻译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翻译描绘了唐代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的壮丽景象。原句意为,青山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尽头,而长江则奔流不息,融入那无垠的荒原之中。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出蜀东行时,山水的壮丽景色和个人的豪情壮志。该诗句出自李白的名篇《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踏上...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什么意思,江入大荒流是什么意思?
1.江入大荒流意思是: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2.诗句出自:《渡荆门送别》。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7.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8.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

于田县13751149801: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涂耿新达:[答案] 简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运用了以动写静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前一句“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一个“随”字化静...

于田县1375114980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东流”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
涂耿新达: 比喻,夸张.

于田县1375114980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什么意思 -
涂耿新达: 随:随着;入:流入,汇入.全句意思——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于田县1375114980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涂耿新达: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山脉随着平原出现消失,长江流入广阔的大地. 这两句诗描写了平原广袤、大江奔流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从山中出发进入开阔平原的时候的惊喜和震撼.

于田县1375114980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景色 -
涂耿新达: 夸张.表达宽广的景色.

于田县13751149801: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用的修辞手法 -
涂耿新达: 夸张,拟人,对仗

于田县13751149801: 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 -
涂耿新达: "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

于田县13751149801: 《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运用了何种抒情方法?有 -
涂耿新达: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

于田县1375114980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解析 -
涂耿新达:[答案] 出自李白《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

于田县13751149801: 解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涂耿新达: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