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赏析是什么?

作者&投稿:龚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进行赏析~

诗歌鉴赏135,渡荆门送别鉴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原文: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确定,具体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726年(开元十四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荆门送别

  1. 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2. 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原文: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 译文: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渡荆门送别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门户。②楚国: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古楚国之地。③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了;江水汹涌地奔流着进入无边无际的旷野。④江中的月影好像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彩的兴起与变化,在空中结成了海市蜃楼。③怜,爱。

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后在荆门外所作,描写了荆门一带山尽原出、江流壮阔的雄伟景象。表现了青年李白初出巴蜀时兴致勃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诗境浅说》:“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唯收句见送别本义。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赏析: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孤”安显出人烟的稀少;“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都恰到好处。“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被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渡津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1.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的眼中一点一点的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的近景与远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诗中的“随”和“入”请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这两句诗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随”和“入” 二字提炼得好。这两个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将景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大江流"为什么这么像?是化用的吗?_百度知 ...
在古代诗词的瑰宝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名句,尽管出自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笔下,却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并非简单的化用,而是两位伟大诗人杜甫与李白在各自创作生涯中的独特见解碰撞的结果。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其青春时期的豪放之作,而杜甫的《旅夜...

发挥你的想象,请写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所描绘的景象_百度知 ...
蜀地的高山峻岭,随着平原郊野的伸展而消失了;一洋派奔腾的江水,出峡后在辽阔的原野上静静地流着。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句诗的作者是谁?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恰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

赏析下列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①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门户。②楚国: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古楚国之地。③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
景物描写;触景生情;思念家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

渡荆门送别 中有浩阔的空间立体感个漫长的时间行进感的句子是什么_百度...
http:\/\/wenku.baidu.com\/view\/54629110f18583d049645953.html 应该是这一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你想啊,李白乘坐的船往楚地行驶,以前他往两岸和前方看,呈现在眼前的都是高山(可参考郦道元《三峡》中所描绘的景象);现在长江进入平原地带了,前方出现了平坦广阔的原野。由山的高到平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异同_百度知...
其实,这儿运用了以壮景乐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笔法。灿烂的星空、辽阔的原野和汹涌的江流,反衬出诗人的渺小和悲苦,甚至还有几分苍凉和恐惧。因此,杜甫这两句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也有写长江的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杜甫停舟细视不同,...

濉溪县1718710444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解析 -
里管素定:[答案] 出自李白《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

濉溪县1718710444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翻译 -
里管素定:[答案] 蜀地的高山峻岭,随着平原郊野的伸展而消失了;一洋派奔腾的江水,出峡后在辽阔的原野上静静地流着.

濉溪县17187104443: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描写了什么景象 -
里管素定: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解释: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这两句诗是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濉溪县17187104443: 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进行赏析 -
里管素定:[答案] 是李白《渡荆门送别》诗的颔联.(李白)乘舟顺流而下,(看到)远近高低起伏的山峦和近处、远处辽阔美丽的原野,因空... “流”字描绘出原野、山峦如同与长江奔泻而下,长江又像融入了无穷尽的漫野和群山大荒之中,整个世界融为一体.诗句词...

濉溪县1718710444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赏析,不要太短的. -
里管素定:[答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开阔的江面扑入视野,奔腾咆哮的江水向远方流去,直到那水天相连的荒漠辽远的原野,何其壮美.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

濉溪县1718710444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诗中的“随”和“入”请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
里管素定:[答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赏析】这两句诗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随”和“入” 二字提炼得好.这两个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将景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

濉溪县1718710444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要简短一点的 -
里管素定:[答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

濉溪县1718710444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尽,月涌大江流.各出自哪首诗?作者是? -
里管素定:[答案] 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①, 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④, 云生结海楼⑤. 仍恰故乡水⑥, 万里送行舟.诗文翻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

濉溪县17187104443: 关于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解说 -
里管素定:[答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

濉溪县1718710444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什么意思 -
里管素定: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