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老子道德经里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作者&投稿:赤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德经〉中有这样句话: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请问怎样理解?~

  所谓虚其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抚慰老百姓的心灵,使之没有一种对[贤,难得之货,欲]等东西的想法和冲动。这些东西在当时的社会层面上应该说是属于一种[更高的需求]的意义中进行理解的。如果是十分平常的,估计老子也不会这样说。因为平常的需求是一种人的基本需求。

  实其腹----也就是说对基本需求的东西必须要满足他们,充实他们。这里的虚后来被庄子解为[心斋]。

  老子把这种欲和心的动向划分为更高需求和基本需求。由于老子的思想并不着眼于发展的立场上,而是追求一种和谐,通融,稳定的哲学目标。这种目标必须把人限制在基本需求的层次上。更高的需求只能产生[争,盗,乱}。

  [弱其志}?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社会控制手段。举例,比如赌博,福彩,体彩,六合彩。庄家们的算盘是精打细算的,任何进入其圈中的人永远是输家。而庄家永远是赢家。他们为了不暴露骗局,必须吐出一些资金返还彩民。这些吐出的资金就形成了一种极大的诱惑力,人们便开始在这个封闭的圈环中洋洋自得地转来转去,无限地循环着,虽然个别有所得,有所暴发,但早已经利令智昏,晕晕然不知东南西北。这就是[弱其智]的手段。把这个比如扩大到经济活动和社会更广泛的层面上,就不难看出这种手段的毒辣性和卑鄙性。为了维持这个活动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吐返一部分资金,必须进行希望工程,必须进行清官救济,必须进行一种合理的社会解释,那么这些内容就是为了[强其骨]。

  所谓志就是老百性跑到循环圈外去的那种社会动向,而不是什么意志。因为真正社会发展的人民的意志在圈外存在着,而不是在圈内。所谓骨就是支撑个体的躯壳的存在,使这种游戏或博弈规则继续在时间中连绵下去。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他使老百姓无知无欲,使老百姓中间那些拔尖的,聪明有眼光的人虽有此心而无此胆,敢怒而不敢言。

意思是: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
出处: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至今广泛流传,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扩展资料各界名人对老子的看法: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
参考资料道德经_百度百科

老子是谁?老子就是太上老君,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都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求道,所以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

《道德经》是什么?《道德经》是老子所著,是老子以道德为纲,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的作品。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几句是出自《道德经》第三章,要想弄明白真正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解读。

这句话前面是: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是为了圣人之治而提出的主张。是为了治理好国家,让人民安居乐业。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其为谁?其就是民,天下所有人民。

虚其心,要让人们思想纯净,人心清净。

实其腹,要让人们安饱,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大问题,民生问题。新中国刚建立最大的问题也是实其腹。

弱其志,不是不要人有志向,而是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实际的志向,不要太过争强好胜,要给自己一个定位,修生养性齐家治国。

强其骨,要让人不但有强健的身骨,还要有做人的骨气。

天下人都能做到这几点,心底干净思想纯净、温饱问题解决了、不好高骛远、体魄强健且有骨气有原则。何愁天下不安?

后面一句是“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很多人说这是老子为统治阶级推出的愚民政策。

这就是现在阶级论的目光了。

老子所谓无知无欲,并非是让人民不学知识,都成傻子,就不会造反。

这样理解就太小看老子,小看道德经了。

所谓无知无欲,是不需要去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不扰乱社会。

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难道不好吗?

我是阆中飞帅,来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阆中古城,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解读,都是知识点,圈起来,以后要考!

点关注,不迷路。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聊聊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真的懂了吗?
动不动还爱说一些名著里的话,装的自己好像很有知识。实际上这句话并非是这样,《道德经》指的是老子对世界的认知。2、这句话的本来意思是什么 从表面看可能人们无法理解,认为就是老天对人们不仁爱,实际上并非如此。详细读过老子的《道德经》,我们就会发现老子对世界的认知是不同的。这句话的...

道德经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道?古往今来,大家都是稀里糊涂蒙混过关,道就成了胡说八道的道。所以,对于《道德经》的解读,绝大部分都是胡说八道。什么是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一些人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 ...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一些人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 ...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真的读懂了吗?
动不动还爱说一些名著里的话,装的自己好像很有知识。实际上这句话并非是这样,《道德经》指的是老子对世界的认知。2、这句话的本来意思是什么 从表面看可能人们无法理解,认为就是老天对人们不仁爱,实际上并非如此。详细读过老子的《道德经》,我们就会发现老子对世界的认知是不同的。这句话的...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第58章
老子58章,我会这样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极也。正复为奇,福复为祸。人之痴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可以是生福的前奏;陷井,可以是到达的道路;福,可以是起祸的秧苗;美食,可以是致病的毒药;谁能...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如何理解?
但是,站在凡夫的角度来说,也近乎可以说,所知即是障。因为,凡夫接触一件事物,认识一个人,学习一个知识,在形成某个认识的当下,这个认识也以某种势力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你学到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在当下形成一种潜在的认识势力。这样的情形,世俗中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佛法中称为分别法执,...

老子其人与《道德经》,我们从中应该学到什么?
而且老子的稳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他在传授给自己弟子知识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传道授业解惑这样正确的姿态。而且他对于学生其实也是十分耐心的,是一个很好的老师的形象,我们需要学习他的做法也需要学习他的教育风格。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中国文学发展事业作出有利的贡献。而且我们从老子的《道德经》中也...

试问怎么理解《老子》里“无为”和“有为”以及其中的关系?
凡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都叫有为法。本来就是这样,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叫无为法。真如、实相、法性、圆觉都是无为法。但无为对有为而说,如果执取“无为”,取相分别,又成“有为”了。看过老子的道德经的话,相信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无为而所不为”。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是什么都...

老子的《道德经》中,“道德”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道德指的不是我们所说的道德品质,其中的道指的是天道,而得指的是得到的得。道是一直都会存在的,不管人们清不清楚,所以叫做道可道,非常道。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多的,特别是那些思想卓越的人,比如说老子。其语录也被写成了一本书,就是《道德经》。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每个人的心态都需要谦虚一点,...

原平市19141894928: 〈道德经〉中有这样句话: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请问怎样理解? -
白昌吡拉:[答案] 所谓虚其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抚慰老百姓的心灵,使之没有一种对[贤,难得之货,欲]等东西的想法和冲动.这些东西在当时的社会层面上应该说是属于一种[更高的需求]的意义中进行理解的.如果是十分平常的,估计老子也不会这样说.因为平常的需...

原平市19141894928: 老子说:虚其心而实其腹 这是什么意思 -
白昌吡拉: 保持虑心的学习态度,不断充实自身的学识(这个实其腹就是知识充实的意思)

原平市19141894928: 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详解及深意 -
白昌吡拉: 此解众说纷纭 杂见不一 窃谓圣人之心 安有偏颇 古德治教 宁有私心 不才以为 圣人之治也 反求诸己 虚其心志 即同儒家之格物 使夫人人各自反求 革除私心物欲 外求志虑 腹骨之才学品德 自然强实 人人如此 天下无不归仁者 后世缪为老子此说乃愚民之谈 何其肤浅之如是

原平市19141894928: 不见可欲,其心不乱什么意思 -
白昌吡拉: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字面意思就是,不可以使民众产生生存之外的额外欲望,这样民心就安定了,社会就安定了.本质的意思就是,从思想上提倡“无欲无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培养一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民众,是最好的被统治对象.

原平市19141894928: 《道德经》第三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白昌吡拉: 圣明的君主是这样治理国家的:虚化老百姓的心思,填饱老百姓的肚子;弱化老百姓的意志,强健老百姓的筋骨.常使民众处于无异想无欲求的安宁状态,就会使那些所谓的聪明人不敢乱说乱动胡作非为.这就是无为之治,这样的话则会达到大治(则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得到治理). 其实,你不妨想一想共产主义社会.

原平市19141894928: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请请详细解释(包括其中的字词),谢谢! -
白昌吡拉:[答案]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写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后人有许多的看法,阐述大相径庭,特别是近来一些研究老子的学者,提出了许多与往不同的颠覆性观点,值得借鉴.我想大家能够把各种观点包括您的观点罗列出来就好了,能够链接相关地...

原平市19141894928: 老子第三章如何理解 -
白昌吡拉: 无为并不能只按它的表面意思理解,古文里的字都很有内涵的.而且,老子也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不违背道的可为,违背道的不可为.而道便是整部道德经的中心思想.

原平市19141894928: 老子的知盈处虚指的是什么? -
白昌吡拉: 知盈处虚.老子文章中没有这四个字,但是老子的思想可以有这四个字的意思.盈和虚,是二个状态,是多和少的相对,是大和小的相对,也就是有和无的相对. 自然界是变化的,可以从盈变到虚,也可以从虚变到盈,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

原平市19141894928: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的详细解释 -
白昌吡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余道矣….我的理解是,最聪明的处世方法要像水一样,不骄不躁,水总是往低处留,可是万物都离不开水,人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该谦虚一点.这样才会真正地接近于”大道”.

原平市19141894928: 道德经主张是什么 -
白昌吡拉: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