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膨胀及脉动总趋势

作者&投稿:田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球的体积膨胀吗~

7月9日,德国的科学家公布,地球直径比五年前缩小了5毫米。

然而,就在今年的早些时候,一条来自俄罗斯《真理报》的新闻却称,地球半径每年增长1毫米,而几十亿年后不断膨胀的地球由于内部温度的升高而发生核聚变反应,会变成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

关于“地球是否膨胀”的话题一直在学界存有很大争议。不过,对于“变恒星”则被我国科学家笑称为一个“国际玩笑”。采访中,几位天文学家都对此说提出了质疑。

俄科学家预言地球将会变成“太阳”

“地球变恒星”的消息最早见于俄罗斯《真理报》2月26日报道。



据称,俄罗斯地球动力学家发现克里米亚半岛(Crimea)正在不断运动的证据。证据显示,克里米亚现在正在以每年2-3厘米的速度缓慢向俄罗斯漂移。地球半径每年增长1毫米,同时海平面也在持续上升,贝加尔湖也在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变宽。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的体积以每年515立方千米的速度增长。

报道称,科学家认为,地球体积增大的量变将引起质变。几十亿年之后,地球内部或许将发生类似恒星的热核聚变并形成连锁反应,温度能够与太阳相仿。这一高温高压将使得地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氢弹,不再适合人类居住,而这种变化是否能够为月球或者金星创造出适合生命居住的条件科学家还在研究中。

这听起来像是对地球末日的又一种预言。

当国内的几位专家听到记者对这条新闻的转述后,都对该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他们向记者解释了地球不可能变成恒星的理由。



质疑一:地球中心温度达不到核反应温度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俊杰博士从恒星形成的角度解释说,恒星本身是气态的,它形成于分子云中分子物质、尘埃混在一起的一些团块,这些团块由于外力作用导致其不稳定,发生坍缩。



在没有形成恒星之前我们称之为“原恒星”。它不断的发生坍缩,中心的温度会不断地增高,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核反应,这时就进入到真正的恒星阶段。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它内部的温度能够达到产生核反应的温度。



而地球,以及类似地球的行星,它们是固态的,目前没有往内坍缩的过程。王俊杰博士说,按照现有知识,如果地球无限膨胀,中心温度是会降低的,而不会升高。无论它如何变化,只要中心达不到核反应的温度,它就永远成不了恒星。

质疑二:地球质量太小达不到核聚变要求



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告诉记者,达到核聚变的要求非常困难,因为需要的质量很大。与木星相比,地球的质量目前仅仅是木星的1/300,而木星要发生核聚变尚不能达到要求。即使是地球比现在再大一倍,都不可能发生核聚变。

王思潮说,报道中称再过几十亿年地球会发生核聚变,而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过46亿年。即使再过46亿年,而假如地球也像报道中称那样每年长一毫米,那么也不可能长到足够的质量。



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思潮曾表示,假设所有数据全部正确的话,太阳直径100万公里,而地球直径为1万公里,即使地球半径每年增加1毫米,1000年才增加1米。“而且,目前并没有可靠的数据证明地球半径就是在每年增长1毫米。”王思潮说。



石家庄经济学院地球动力与应用研究所的陈志耕教授是地球膨胀说的支持派,他认为,地球膨胀是肯定的。缩小是阶段性,而大方向还是膨胀的。“最早有俄罗斯的科学家提出了脉动膨胀说,也就是说地球有时缩小,有时膨胀,但总的趋势是膨胀。”



尽管如此,陈志耕认为,“地球变成恒星”纯属臆测。他说,虽然膨胀演化肯定会造成全球环境方面的影响,但决不会有那么危言耸听的程度,地球也没有那么大的质量和演化能量。



事实上,“地球是在膨胀还是在缩小”一直是学界中存有争议的问题。当然这

7月9日,德国的科学家公布了他们对地球重新测量的结果,结果显示地球没有膨胀,反而是直径比五年前缩小了5毫米。



王俊杰博士认为,德国科学家所做的研究是一个精度相当高的测量,但他们的测量只做了5年,不能因此就说地球每年都在缩小。王博士说:“由于地球上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潮汐的变化、地球的自转、热胀冷缩、两极冰的融化或者是增长等,甚至月球与地球的距离都会造成地球的直径不断变化。像俄罗斯的测量结果,也不排除上述这些因素。”



王俊杰博士告诉记者,人类在这一领域的测量上能够精确到毫米级的时间不会超过最近20年。通过这么短的时间所测量得到的数据无法证明地球是否就在膨胀。会不会有周期性的变化,比如一段时间缩小,一段时间膨胀,这都是值得探讨的。地球、太阳的寿命都是上百亿年的时间,仅仅几年的数据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短期的研究也是有意义的,可以了解地球近期的一些变化,但是不足以推论地球将来亿万年后的演变,我个人认为有人因此推断地球将来有可能会变成恒星这是没根据的。”王俊杰说。

  来自于科学网
  中国人提出了宇宙膨胀新解释

  一理论建立

  1、万有引力

  提出了物质粒子质量(能量)时变关系:dM = -a M dt, dE = -a E dt ;(给出了时间之矢)

  得到物质粒子总体上以球面对称形式辐射出的以光速c传播的在距离为r厚度为dr的球壳中的本底引力子能量密度为Jρ =∣dE∣/4πr2dr=(ac/4π)M/r2 ;

  粒子在空间产生的任一径向方向本底引力子动量密度Pρ=Jρ/c=(a/4π)M/r2 ;

  粒子在周围空间呈现的本底引力子数量密度Ω= Jρ / ε = (c /4π h)M/r2 ;

  Jρ与物质粒子的引力场强度g = GM/r2相对应:g = s Jρ ;(表明惯性质量即是引力质量)

  推导出:万有引力F = (PρΔU) /Δt = S Jρ= GMm/r2 ;(明确了引力本质)

  引力常数G与光速c及物质粒子质量(能量)衰减常数a的关系为G = acs /4π;

  理论上对应系数s = 1(米2/千克) ,计算得 a =2. 7969×10-18/秒= 0.8826×10-10/年=86.305km/s×Mpc ;

  从E = M c2 = h ν,推得本底引力子能量ε = h νo =νo E t ,并与dE = -a E dt 对比得 -dE = n ε , dt = n t , a = νo ;

  确定出本底引力子能量ε = h νo=1.8533×10-51 (焦耳) ;本底引力子对应的物质波波长lo = h c/ε =1.0718×1026 (米) ;

  lo与哈勃半径c/Ho相当,表明了引力作用范围,预示本底引力子能量ε等同“空间本底量子能量”hHo (依据W.Heisenberg不确定关系,哈勃半径c/Ho尺度下,空间本底量子动量不确定度或最小动量值为hHo/c)。(实现了物质粒子与空间的统 一)

  2、惯性溯源

  对和E=Mc2=hν式互为前提的物质粒子动量P与相应物质波波长l关系式P = mV= h/l 取时间导数,得dP/dt+(h/l2)dl/dt=0

  其中,dP/dt是物质粒子的动量时变率,(h/l2)dl/dt为相应物质波的动量时变率,它源于或许同时又阻抗物质粒子的动量发生改变。由此亦可深入推知牛顿三个运动定律。

  可见,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可能既是引力的起源,也是惯性的根源,蕴涵了质能和时空的内在统一。

  3、宇宙膨胀

  结合物质粒子质量(能量)时变关系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哈勃定律dr/dt = ar ;(说明了宇宙膨胀源于物质粒子的自然演化)

  说明哈勃常数Ho与a 或νo等值,即Ho = a = νo ;故ε = hνo= hHo !

  得到星系或星体间距r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r = ro e a t ,(解决了初始“奇点”问题,回答了宇宙为何一直以临界速度且各向同性地膨胀问题)

  由地球自身的结合力主要为引力,推断或用另一方法得出此式亦反映地球的膨胀。(指出了地球演化、板块运动的主要内在动力)

  一般星体公转周期T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T = To e2 a t ,推得地球自转周期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亦与之相同。

  星系或星体退移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或加速度a与速度、距离的关系为V= Vo e a t , a = a V = a2 r ;(解决了暗能量问题)

  当星系间距r为哈勃半径c/Ho或星系退移速度达到光速c时,其恒定加速度 ao = Hoc = ac = νoc = 8.3848×10-10米/秒2 ,等于以光速c为常数的宇宙空间膨胀加速度;相应地,有c2/ (c/Ho) = ao ;

  物质粒子在不断辐射本底引力子推动由本底引力子亦即空间本底量子所构成的空间不断膨胀过程中相对于空间的加速度为cdM/Mdt = – ac = – ao ,受到的作用力 Fo= –cdM/dt = Mao ,等效于空间以ao作加速膨胀,所有物质粒子或实物均处于空间– ao力场的作用之中,引力场实际上由g和– ao两种力场所组成。

  对于天体系统,以星系为例,其星体绕星系中心轴旋转的向心加速度为V θ2/ r = (GM/r2)+ac,旋转速度Vθ =[(GM/r) +acr]1/2 ,r为旋转半径,M是以r为半径星系中心球质量。从Vθ的极值条件¶Vθ/¶r=0,得到当r=(GM/ac)1/2=rθ,Vθ呈现极大值1.414(GMac)1/4;当r rθ ,– ao场起主导作用,g场按r-2减弱,Vθ随着r一定程度的增加几乎不变。

  当a不能忽略时,Vθ2/r =(GM/r2)+ac–a2r,在ru=c/Ho处,有c2/ru=GMu/ru2,故GMu/c2ru=1或ru= (GMu/ac)1/2 ,说明物质自身能量同该物质与半径为c/Ho质量为Mu的宇宙中心球的引力作用能相等,Mu=c3/GHo= hc/Gm′,与ε=hHo对应质量m′乘积Mum′= hc/G,其最小引力能GMum′/ (c/Ho)= ε 。(给出了重要的物理常数G、c、h、Ho之间的联系)

  二、推测及证据

  1、明确惯性质量即是引力质量。实测符合度极高。

  2、本底引力子能量ε与核力所交换的π介子固有能之比的数量级为10-40 ,恰约等于引力作用强度与核力作用强度之比。

  3、lo=1.0718×1026 (米),与哈勃半径c/Ho对应并相等。

  4、推导计算出哈勃常数Ho ,与观测值如(80±17.1)km/s×Mpc、(84±10)km/s×Mpc 及(88±10)km/s×Mpc很相近。

  5、计算出目前地月间距每年增加3.4厘米。这与近二十多年来美国和法国科学家采用激光测距办法测得的地月间距每年增加3 ~ 4厘米的结果相符。

  6、计算出月球公转周期每年增加4.2×10-4秒,该值同T.C.Vanflanden根据十几年月掩星的观测发现月球公转周期以(2.22±0.35)×10-10/年的比率增长基本相符。

  7、推测36亿年前地球处于金星现在轨道位置,48亿年前火星处于地球现在轨道附近,目前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每年增加13.2米。依据雷达观测和日全食历史数据分析等,发现确有类似的变化。

  8、– ao 与新发现的先锋10号和先锋11号等宇宙飞船传回地球的信号表明飞船在扣除所有的已知力之后,还存在一个向着太阳加速的大小为(8.74±1.33)×10-10米/秒2的加速度相符合。(解决了先锋10号和11号等宇宙飞船异常加速度问题)

  9、给出的Vθ与r关系即星系的旋转曲线与大量星系的观测结果基本符合,并具体给出当r = (GM/ac)1/2 = rθ,Vθ呈现极大值1.414 (GMac)1/4 。(不但给出了星系核半径大小,而且解决了暗物质问题)

  10、得到并确认对应系数s =4πru2/Mu≈1(米2/千克),其中,ru≈1026米 ,Mu≈1053千克。

  11、计算出寒武纪时地球半径约为现值的95%,其结果与相应时期的古地磁极分散度基本对应。

  12、推定20亿年前的太古代末期,地球半径只有现值的84%,据此可以对古陆作较完整的立体拼合。

  13、计算出现今地球半径为46亿年前地球初始半径的1.5倍,相应于地球增大的面积为目前地球表面积的56%,这恰好约与目前洋壳面积相符,也与前苏联科学家根据记录到的各大洋边界扩展推断地球形成到现在其半径逐渐增长的总量为现值的1/3相符合。

  14、计算出地球半径46亿年来平均增长率为0.46毫米/年,目前总体上地球半径的增长率为0.56毫米/年。该值同L.Egyed根据古地理图显生宙面积的扩大得出的地球半径以0.5毫米/年的速率增大相符。

  15、计算出地球自转周期的长期变化为每十万年日增长1.5秒。该值同地球自转周期长期变化每十万年日增长1~2秒的实际结果相符。

  16、1996年,我们提出了宇宙处于加速膨胀状态(见:物体自身质量时变的引力理论及其应用《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1997年第6期)。1998年天文观测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胀,该观测结果誉为当今重大科学发现(获宇宙学最高奖),拉开了21世纪新的科学革命序幕。

  三、理论创新(简单、自洽、融合,可复归)

  1、提出了物质粒子质量(能量)时变关系并给出其理论基础,由此阐述了引力场的起源以及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同一性,推导出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哈勃定律,确立引力常数G与光速c及物质粒子质量(能量)衰减常数a的关系式并计算出衰减常数,证明衰减常数a等同于本底引力子频率νo和哈勃常数Ho,得到质量能量时间空间及其关系的新认识,揭示出万有引力和宇宙膨胀及其加速膨胀的共同机制以及存在的空间力场,解决了暗能量和暗物质等问题。

  2、物质粒子质量(能量)时变关系,要比引力常数随时间减小的物理图象清晰,也比假定物质粒子自身质量(能量)恒久不变的信息量丰富,它把德布罗意——爱因斯坦关系、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哈勃定律联系起来,既能阐释万有引力的物理机制,又使质量能量与时间空间得以量子化统一,显露出宇宙本源乃本底引力子即空间本底量子,时间是物质粒子质量能量转化为空间的过程(或空间不断凝聚为物质粒子质量能量的过程——可构造与本文形式相仿结论相异的逆向理论),这使得从理论上自然地揭示和描述宇宙、星系、太阳系、地月系统以及地球自身等物质体系的共同演化成为可能。当时间跨度较短时,即可复归为原有的相应理论。

  3、建立起引力场强度与本底引力子能量密度的对应关系,明确了时间之矢的物质根基和空间本底的量子特征,从而把宇宙膨胀学说建立在物质粒子自然演化的基础上,使宇宙初始“奇点”问题、宇宙为何以临界速度各向同性地膨胀、宇宙加速膨胀的缘由(即暗能量问题)及星系的旋转曲线难题(即暗物质问题)等能够得到自然合理地解决。所展现出的微观与宏观、宇观某些关联的物理图景,表明物质粒子质量(能量)时变关系可能是一个基本规律,由此揭示出的宇宙膨胀、月球远离和地球膨胀的共同机制及其膨胀规律统一性,将在解决宇宙与地球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方面显得有用。

  四、引出的新论点

  推测了地球膨胀,给出并初步验证了较大时间跨度下的地球膨胀趋势。

  地球的体积可能在膨胀与收缩的脉动过程中逐渐地增大,当膨胀的压力逐渐积累超过地壳极限抗张强度时,地球将产生较大的膨胀,然后在温降和引力作用下慢慢出现一些收缩。月球或许就是在地球膨胀地壳初次破裂时由地内物质剧烈喷发形成的。陆间边界的吻合性、大陆裂谷、板块移动、洋脊开裂和海底扩张乃至地震与火山爆发,似乎都与地球的体积变化(主要是增大)相关。地球磁场的产生及其变化也可能同地球膨胀与收缩时导致的地核与地壳的差异转动有关:地球处在膨胀状态,地核在高压下体积变化的相对小些,地壳自转速度要比地核自转速度慢些(如目前情形),地核外围呈熔融状态的铁、镍等物质及其带电微粒在地壳与地核差异转动中呈定向运动,使得地球出现磁场;当地球处在膨胀与收缩之间,地球体积基本不变,在地幔粘滞阻力下,地核与地壳逐渐趋近相同的自转速度,地球磁场会渐渐减弱甚至消失;当地球处于收缩状态,地壳自转速度将比地核自转速度快些,地核与地壳的差异转动方向又反了过来,致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

由图2-4、图2-5和图2-7可知,地球的收缩过程发生在椭圆轨道的近银核一端,具体在轨道极角范围的-102°25′~102°25′;而地球的膨胀过程发生在椭圆轨道的远银核一端,具体在轨道极角范围的102°25′~257035′。

这样,不难得出:地球的压缩力作用时间长,但作用力的最大值却较小,而地球的膨胀力作用时间较短,但作用力的绝对最大值却较大。两者之间作用时间差可达2.10Ma,而最大作用力绝对值之差可达4.79×1013N。

显然,构成地球的材料是一定的(忽略局部地区因温度改变导致地球化学成分改变而引起的物质成分发生变化),不随作用力的改变而改变。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果在较大的膨胀作用力下所发生的地球体积改变,不能够在较长时间的地球压缩力作用下得以平衡,那么,地球往复运行的一周将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地球的膨胀作用强于收缩作用,亦即地球的总体趋势是膨胀的。

图2-7 地球受力作用方式

地球的总体趋势是膨胀的,地球是在不断膨胀的背景下发生脉动,其理论基础现已被发现,这就是地球的胀缩力。

1981年,地质界曾相继召开了“地球膨胀国际座谈会”及“地球膨胀及脉动问题讨论会”,表明两点:一是地球膨胀及脉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家的认识;二是固定论及活动论(包括板块构造)所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各自学说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不能被消除。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地壳的全球性膨胀和收缩与地球体积的周期性脉动现象就被人们发现,但为了对此给出符合自然规律的、不相互排斥的解释,地质学家们付出了巨大的、十分艰辛的劳动,收集了各种地质证据。有时也不得不借助各种假说,如1877年,Быxанов首次采用了地球膨胀假说,来解释海盆的形成及大陆海岸轮廓的相似性。人们为了解释地球膨胀的原因,甚至研究了引力常数G。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Р.Дикке认为引力常数G的变化可以改变地球的体积,他写到:“当G减小时地球膨胀,G的改变应非常明显地影响地震频率”。

令人不明白的是,难道G是一种力?一种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力?果真是这样,那至今仍左右物理学领域的牛顿力学还有什么意义?随着地球的膨胀与收缩,地球的G值可能会有相应的变化,但决不会是相反。因此,那些关于地史上不同时期G值变化的研究成果,只能被用来作为地球胀缩过的证据,而不能用来作为驱动地球胀缩的证据,这种主从关系一定要理顺。牛顿力学认为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

地球的脉动性体现在图2-8上。对图2-8,可做如下解释。

上半部分沿横坐标非对称的曲线,是图2-5所示的曲线连续几周的变化情况,反映的是地球在绕银核不断运行时受压缩力和膨胀力的脉动过程。

中间部分为地质时代,这是以地球的地史资料按照时间先后,比照地球目前位置,并按地球绕银核一周周期为2.5×108a,对照轨道极坐标角度作出的。

图2-8 海平面高度变化与地质时代、地球受力曲线对应关系

下一部分为地球自寒武纪以来的海平面高度变化图,它是由Vail在1977年根据全球的地震资料反演形成的。

图2-8说明,地球的周期性膨胀与收缩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当Vail以实际资料作出全球海平面高度变化图时,地质界的脉动说只是一种假说,毫无具体的膨胀时代分布和收缩时代分布,也就是说,Vail在分析作图时不可能受地球脉动说左右,他所作之图完全是就事论事。从而说明以下的分析是具有客观性的。

由图2-8,可以看出:地球在正作用力(压缩力)作用时,海平面高度相对下降,而在负作用力(膨胀力)作用时,则海平面高度相对上升。也就是说,地球发生膨胀运动时海平面上升,发生收缩运动时海平面下降。地球的膨胀与收缩周期性变化,作为地球一部分的海水忠实地记录下了每一次的变化。

在后面的章节里,还将讨论地球发生膨胀运动时海平面下降,发生收缩运动时海平面上升及地球发生膨胀运动时形成山脉,发生收缩运动时形成裂谷等反常现象的力学问题。



地球膨裂说
20世纪80年代至今,特别是最近十多年间,板块学说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于是地球膨胀说开始活跃起来了。然而,地球膨胀说也遇到了膨胀的能量与机制、膨胀前的物质高密度、膨胀的地球不可能产生全球性的褶皱造山带三个经典难题。然而地球膨胀研究的关键是地球膨胀的证据问题,只要地球膨胀被事实所证明,就必有其特定的原因,膨胀的能量和膨胀前物质的高密度。
我经过多年对地球科学的研究,出版了《探索地球的奥秘》一书,并把这本书改写成了论文《地球膨裂说》,提出了“地球膨裂说”这一新的理论,对“板块学说”提出了质疑。地球膨裂说认为,地壳在承受不住内部的压力时,必然在地壳的最薄处发生膨裂,地壳的边缘在地壳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必然向上弯曲翘起(象蒸裂的馒头,表皮向上弯曲翘起背面褶皱一样)形成山脉,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褶皱山脉形成的原因。地球膨裂说的证据:
1、现在的七大洲是原始封闭的岩石圈膨裂形成的。我们知道岩石圈40亿年前就形成了。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熔融的地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铁、镍等重的物质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镁、铝、上浮,形成了封闭的岩石圈。因为花岗岩岩浆的密度最小,玄武岩岩浆的密度次之,因此,封闭的岩石圈是由上层的花岗岩和下层的玄武岩构成的。七大洲也是由上层的花岗岩和下层的玄武岩构成的。因为原始的岩石圈和七大洲都是由上层的花岗岩和下层的玄武岩构成的,原始的岩石圈是封闭的,现在七大洲之间都有很大的距离,这说明七大洲是原始封闭的岩石圈膨裂形成的,七大洲曾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无缝的球形。现在由玄武岩形成的洋壳,是由上层的花岗岩和下层的玄武岩构成的原始封闭的岩石圈膨裂之后喷出的玄武岩岩浆凝固后形成的,是原始地球增加的面积。
因为七大洲是原始封闭的岩石圈膨裂形成的,因此七大洲的面积1.49亿平方公里(也就是大陆的面积)也就是地球原始封闭的岩石圈的面积(也就是古地球的面积)。我们根据古地球的面积1.47亿平方公里,可以算出古地球的半径为3409公里,约为现地球半径6371公里的一半,这足以说明地球发生了膨裂。
2、海水总量不变。我国科学家在珠穆朗玛锋地区发现早奥陶世至始新世中期的海相沉积层厚达1.1万米;美国科学家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发现海相沉积层厚达1.2万米; 波斯湾地区的沉积岩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厚度5000-12000米;我国华北地区的海相碳酸盐沉积厚度一般6000——13000米。科学家在大陆上的其他地区,发现普遍存在几千米至近万米的海相沉积层,例如四川盆地的海相沉积层厚7千米、塔里木地区的海相沉积层厚近1千米。既然是海相沉积层,就一定是在海洋中沉积的。因为海洋覆盖整个地球,最厚的海相沉积层1.2万米,那么整个地球的平均海相沉积层厚度为6000米。假设当时海洋的浑浊度为50%,要想沉积成6000米厚海相沉积层的古海洋深度就应为12000米(12公里)
现代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公里,现代海洋海水平均深度4公里,现代海洋海水总体积为14.44亿立方公里。因为古地球岩石圈膨裂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所以古地球的表面积(古代海洋面积)等于现在的大陆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古海洋的深度为12公里,古海水的总体积为17.88亿立方公里。现代海洋海水的总体积14.44亿立方公里与古海洋海水的总体积17.88亿立方公里基本相等。这足以说明地球发生了膨裂。
3、海洋曾经覆盖过整个地球。 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几百万口油井、科研探井,始终没有发现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长江三峡发现的“莲沱组’。既然陆相沉积层最早是8亿年前的,这说明8亿年前海洋海覆盖着整个地球,所以大陆上不可能形成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只有海洋开始从大陆上退却之后,大陆上才可能形成陆相沉积层。发现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这证明海洋是8亿年前开始从大陆上退却的。如果地球没发生膨裂体积变大,海洋就不可能曾经覆盖过整个地球。
4、大陆上的海水那里去了?根据海水总量不变理论,如果地球体积没有变大,那么大陆上的海水那里去了。
5,海相沉积层必然在地层的最底层。因为8亿年前海洋还覆盖着整个地球,大陆还没有露出海面,所以大陆上只能先形成海相沉积层,不可能在大陆上先形成陆相沉积层。陆相沉积层是在8亿年前大陆露出海面后形成的,因此海相沉积层必然在地层的最底层。这也就是没有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的原因。
6、欧洲和北美洲磁极移曲线。[图1]“如果把北美大陆的极移曲线叠加到欧洲大陆极移曲线之上,则需将北美大陆向东退20-30(经度),这时大西洋将消失,也就是说,从前没有大西洋,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是拼合在一起的,这正好形成了魏格纳所提出的联合古陆的格局。”[1]这一有力的证据,使大陆漂移说开始复兴了。其实这一有力的证据不仅证明了欧洲和北美洲过去曾经连在一起,从前没有大西洋,同时也证明了亚洲东岸和北美洲西岸过去曾连在一起,从前没有太平洋。因为欧洲和亚洲是一块大陆,磁极移曲线只能有一条,所以欧洲磁极移曲线也就是亚洲磁极移曲线。如果把亚洲向东退30度(经度),这两条磁极移曲线也重合在一起,这时太平洋将消失,也就失说从前没有太平洋,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是拼合在一起的。这不也是地球膨裂说的有力证据吗! 因此,我们从欧洲和北美洲磁极移曲线可以看出,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同时产生的。太平洋是在扩大还是在缩小,这是地球膨裂说“地球体积可变论”与板块学说“地球体积不变论”的根本分歧。欧州和北美洲两条磁极移曲线年代越久远,两条曲线间距离越大,这充分说明欧洲大陆、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距离同时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同时逐渐扩大。这一确凿的事实证据,彻底否定了板块学说大西洋在扩大,而太平洋在缩小,所以地球体积不变的观点;充分证明了地球膨裂说大西洋在扩大,太平洋也在扩大,所以地球的体积不断增加,地球在不断膨裂的观点是正确的。
7、地球为什么自转越来越慢。科学家经过测算,地球100年里1天慢千分之一秒至千分之二秒,也就是每年慢0.5秒。地球为什么自转越来越慢,地球膨裂说认为是地球体积越来越大造成的。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膨胀后的地球角动量和膨胀前地球角动量守恒,角动量mvr不变。如果半径r增加,速度v必然减少,因此既然地球半径r增加了,地球自转速度必然变慢。这就象滑冰运动员手臂伸平后,旋转速度会减慢一样。
设古地球的角动量L= mvr、 设现地球的角动量L1=m1v1 r1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mvr=m1v1 r1 (1)
虽然现地球膨胀后体积增大了,但质量没变,所以m=m1
所以(1)式得rv=r1v1 (2)、根据(2)式得r/r1= v 1/ v (3)
我们假设古地球的半径与现地球的半径比为1/2,根据(3)式可以看出,古地球的自转速度就是现地球的自转速度的2倍。古地球的自转周期就是现地球的自转周期的1/4。
因此,因为现地球自转速度v1为一天/24小时,1年365日,所以古地球(40亿年前的地球)的自转速度v 为1天6小时,1年1460日。
2003年我国科学家通过在云南发现的蓝藻化石的研究得知,地球在13亿年前1年大约500天。美国生物学家韦尔斯从生理坚硬的珊瑚虫甲壳化石的生长年轮和生长线得知,4亿年前泥盆纪时代的珊瑚虫化石上“年轮”中有400条”日轮“,说明当时1年有400天左右。
理论计算和化石推算是一致的。这说明我们假设古地球的半径与现地球的半径比为1/2是正确的,地球自转越来越慢是地球膨裂,体积变大造成的。
8、恐龙灭绝是渴死的 。恐龙是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中的第五次大灭绝中灭绝的,因此要想搞清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就必需首先搞清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地球膨裂说认为,5次物种大灭绝,每次都与造山运动形成的时间惊人的相同。这足以说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水从大陆上5次大退却使物种渴死,是造成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证据:
8.1、5次造山运动与5次物种灭绝的时间惊人的相同
1、第1次是加里东造山运动,开始时间是4.4亿年左右,这和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4.4亿年完全相同。2、第2次是海西造山运动,始于3.65亿年左右,这和第二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3.65亿年完全相同。3、第3次是印支造山运动,始于2.5亿年,这和第3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5亿年完全相同。4、第4次是燕山造山运动,始于2.05亿年,这和第4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05亿年完全相同。5.第5次是喜马拉雅运造山运动,始于6500万年前。这和第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6500万年前完全相同。
8.2、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存方式。这些灭亡的物种都是些浅海、底栖、固着、不能主动寻找食物、体形庞大、喜欢水环境的物种。
8.3、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殖方式。那些生活在浅海、滨海地区、不论是无性生殖还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们的生殖方式离不开水环境。这些物种没有了生殖的水环境,必然走向灭绝。
造山运动使海洋从大陆上逐步退却,一部分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不适应新环境的物种灭绝了。而其中生殖方式的不适应是造成物种灭绝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从两栖动物在水中受精,到爬行动物的卵生,再到哺乳动物的胎生可以看出,生殖方式的进化才是物种进化、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恐龙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的第5次物种大灭绝中灭绝的呢?虽然恐龙有迁徙功能,但因为海洋第五次大退却是海洋最后一次从大陆上彻底退出,恐龙再没地方迁徙了。恐龙为了到湖泊找水喝,因湖泊也最后干涸了,绝大部分恐龙被渴死在湖泊里了,渴死后被洪水淹埋变成了化石。
当然,地球上还有一些湖泊,一小部分恐龙活了下来,这一小部分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呢?这部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适应。由于造山运动,海水退去,气候变得干燥,气温升高,土地干旱,土壤的湿度下降,造成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最终导致恐龙灭绝。根据土壤的湿度下降造成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导至恐龙最终灭绝,我们从缺水的角度也可以说恐龙蛋是渴死的,恐龙最终灭绝的原因是渴死的。因此,我们从恐龙灭绝过程可以看出,恐龙灭绝是地球膨裂造成的。
9、地球自转越来越慢使物种体形越来越小。因为离心力和重力方向相反,抵消重力,2亿年前地球的离心力是现地球离心力的7倍,所以现在地球的重力比2亿年前增加现离心力的6倍(这和物种体形变小的倍数是一致的)。因此,随着地球的自转速度越来越慢,离心力越来越小,重力越来越大。体形大的物种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增大的重力。物种为了克服重力消耗的能量越来越多,物种的体形变得越来越小。
10、最早的陆相沉积层是8亿年前的。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长江三峡发现的莲沱组。既然陆相沉积层最早是8亿年前的,这说明8亿年前海洋海覆盖着整个地球,所以大陆上不可能形成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只有地球发生了膨裂,海洋开始从大陆上退却之后,大陆露出海面,大陆上才可能形成陆相沉积层。
11、最早的玄武岩是8亿年前的。玄武岩是岩浆涌出地表形成的。只有地球发生了膨裂,岩浆涌出地表,海洋开始从大陆上退却之后,大陆露出海面,大陆上才可能形成陆相沉积层。因为陆相沉积层年龄最早的是8亿年前的,这说明地球发生膨裂的时间是在8亿年前。因为只有地球发生了膨裂,岩浆涌出地表才能形成玄武岩,地球发生膨裂的时间是在8亿年前,所以岩浆涌出地表形成玄武岩的最早时间是8亿年前。
如果一个理论愈能更广泛而合理地解释与之相关联的事实或现象,它就应该愈是接近真理。
作者:赖柏林


地球膨胀及脉动总趋势
地球的总体趋势是膨胀的,地球是在不断膨胀的背景下发生脉动,其理论基础现已被发现,这就是地球的胀缩力。1981年,地质界曾相继召开了“地球膨胀国际座谈会”及“地球膨胀及脉动问题讨论会”,表明两点:一是地球膨胀及脉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家的认识;二是固定论及活动论(包括板块构造)所具有...

地球的体积膨胀吗
石家庄经济学院地球动力与应用研究所的陈志耕教授是地球膨胀说的支持派,他认为,地球膨胀是肯定的。缩小是阶段性,而大方向还是膨胀的。“最早有俄罗斯的科学家提出了脉动膨胀说,也就是说地球有时缩小,有时膨胀,但总的趋势是膨胀。”尽管如此,陈志耕认为,“地球变成恒星”纯属臆测。他说,虽然膨胀演...

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温的时期,同时在地壳下部有一个膨胀层,由于膨胀层受热膨胀,使地壳裂开,解释了一些深大断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问题:无法解释大规模挤压褶皱,逆掩断层的形成.而且膨胀性应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无发现.(三)脉动说 核心思想:由于地球内部冷热交替,导致地壳周期性的振荡运动(...

波浪状镶嵌构造形成的原因
地球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的成因,源于其内部的动态过程,即周期性的体积收缩与膨胀,这一现象被称为脉动。然而,从地球历史的总体趋势来看,收缩更为显著。当地球收缩时,其体积最小的区域集中在四个主要凹陷点,即太平洋中部、北冰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这四个区域对应着地球的收缩中心,它们的对极则是四...

地球构造与动力学内容简介
早期的理论,如地球膨胀说、地球收缩说、地球的周期性收缩与膨胀假说(脉动说)以及潮汐理论,主要从地球表面的大陆构造运动角度出发进行推测。然而,随着海洋底部和地球深部探测技术的飞速进步,研究的焦点转向了地球内部的动力机制,如地幔对流和地幔柱假说的提出,它们将动力源指向地球的核心区域。新技术的...

地壳脉动说(Pulsation theory,Palsation hypothesis)是指?
在地球膨胀期,地壳受到引力作用,产生大规模隆起与坳陷、大型裂谷和岩浆喷溢。在地球收缩期,地壳受挤压作用,产生褶皱山系并伴有岩浆活动。1936年,美国古生物学家A.W.葛利普(Grabau)在《中国地质会会志》上发表了《用脉动学说来划分古生代地层系统》,试图把脉动说引入地层古生物方面,提出在古生代...

太阳系引力变大,里斯本大地震
相反,当引力减小,地球膨胀,若太阳系引力变化剧烈,同样可能引发地震。例如,汶川5·12地震和日本3·11大地震,都发生在太阳引力变小的背景下,尽管并非远日点附近,但引力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引力的微妙平衡决定了地球地质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深入理解这一机制,对于我们预测和应对未来的自然灾害,具有...

现在的地球有多少岁了?它的寿命还有多久?
太阳现在的状态,我们总觉得它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甚至认为它永远会给地球提供足够的光和热。其实就像人经历生老病死一样,太阳也有自己的青中年期和老年期。它慢慢腐烂变老。经过一系列的膨胀、爆炸、脉动,最后归于沉寂。相信太阳正处于青壮年阶段,这个稳定期将持续50亿年。但是,在地球被...

地球的寿命一共有多少年
以太阳目前的状态,我们总觉得它宛如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甚至以为它将一直给地球提供足够的光和热。事实上,如同人要经历生老病死一样,太阳也有自己的青壮年阶段和老年时期,它会发生衰变,慢慢变老,在经历一系列膨胀、爆炸与脉动后,最终归于沉寂。研究认为,目前太阳正处于青壮年——主序星...

地壳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来自宇宙中各种陨石和小行星的撞击,再加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产生了很多热量,所以当时的地面上到处都是喷发的火山和流动的熔岩,地球基本是一个被熔岩覆盖着的大火球。等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减少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了,岩浆慢慢固化、结块,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原始地壳。↑...

工农区19825902344: 地球的变化 -
玉翔永颖: 地球在怎样变化,.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地球上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其中心问题是地球在如何发展变化.因此,地球在怎样变?一直是地质学中主要的争论问题. 变”与“不变” 在长时期内,地球不变的...

工农区19825902344: 地壳变迁 是什么原因
玉翔永颖: 地球自转与公转

工农区19825902344: 地壳是怎么形成的? -
玉翔永颖: 收缩说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体,逐渐冷却.冷却是从外表开始的.地壳最先冷却形成,而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收缩后,体积变小,这时地壳就显得过大而发生褶皱.(如同干苹果一样,外皮皱).存在问题:按这种理论,地壳上的褶皱分...

工农区19825902344: 地球脉动的介绍 -
玉翔永颖: 《地球脉动》(英文:Planet Earth)是英国广播公司(BBC)自然纪录片制作的经典之作,由《蓝色星球》制作团队操刀打造,由探索频道、日本放送协会、加拿大广播公司联合拍摄,历时5年制作才告完成.12本片共计11集,于2006年在英国广播公司第一台(BBC One)首播.每集讲述不同的生物群落在地球上的栖息概况,对地球生物多元性做了一次权威性的观察.这部对地球的礼赞之作,扩展了自然史电视的领域,并荣获艾美奖、皮博迪奖等34项大奖.

工农区19825902344: 大陆漂移的原因 -
玉翔永颖: 推动地壳运动的力包括地球公转惯性力,等速自转力,星际引力和重力,其合力是大陆漂移的真正动力.

工农区19825902344: 地壳是怎么运动的?
玉翔永颖: 地球在转动嘛 版块也是会移动的,只是移动的速度非常慢,我们根本感觉不到的,

工农区19825902344: 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玉翔永颖: (一)收缩说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体,逐渐冷却.冷却是从外表开始的.地壳最先冷却形成,而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收缩后,体积变小,这时地壳就显得过大而发生褶皱.(如同干苹果一样,外皮皱).存在问题:按这种理论,地壳上...

工农区19825902344: 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
玉翔永颖: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科学家们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证明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

工农区19825902344: 地球未来会怎样? -
玉翔永颖: 地球的未来与太阳有密切的关联,由于氦的灰烬在太阳的核心稳定的累积,太阳光度将缓慢的增加,在未来的11亿年中,太阳的光度将增加10%,之后的35亿年又将增加40%.气候模型显示抵达地球的辐射增加,可能会有可怕的后果,包括地球...

工农区19825902344: 地球的平均温度的变化历史是怎样的?(从地球生成至今) -
玉翔永颖: 总的趋势是由高到低.但是温度的变化是一个波浪曲线,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下降.如地球原来是一个较为炽热的球体到一个水体包裹的球体.经过冰河期又到水体包裹.反复多次.相对开始温度依然是在下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