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贝氏体的组成过程是什么?

作者&投稿:荣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下贝氏体的转变机理是什么?~

下贝氏体转变机理:转变温度继续降低,碳不仅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难以进行,在铁素体中的扩散亦受到限制。随转变温度降低,转变驱动力增加,转变所得贝氏体铁素体的碳过饱和度也增加。此时碳在铁素体中尚能作短程扩散,并在一定的晶面上偏聚,进而在贝氏体铁素体内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从而形成在片状铁素体基体上析出与主轴呈一定交角排列碳化物的下贝氏体。转变温度越低,铁素体的过饱和度越高,形成的碳化物的弥散度也越高。温淬火工艺:奥氏体化温度为Ac+(30~50)℃,略低于上贝氏体奥氏体化温度。采用部分奥氏体化等温淬火时,奥氏体化温度略低于Ac。奥氏体化时间也是取决于铸件壁厚。等温淬火温度视性能要求而定,一般为280~320℃,延长等温淬火保持时间可减少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数量,改善性能。等温淬火后进行回火,可以促使残余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马氏体转变为回火马氏体。下贝氏体(lowerbainite)下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区的较低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它也是贝氏体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组织。低碳(低合金)钢中下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态为板条状,大致平行排列,高碳钢中贝氏体铁素体呈片状,各片间有一定角度。下贝氏体的碳化物是沉淀在贝氏体铁素体内,并与铁素体片的长轴呈55°~60°角。下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因此应用较广。

下贝氏体的特征与形态:典型的下贝氏体是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沉淀的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下贝氏体的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状,与试样磨面相交呈片状或针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当转变量不多时,下贝氏体呈黑色针状或竹叶状,针与针之间呈一定角度。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下贝氏体中碳化物的形态,它们细小、弥散,呈粒状或短条状,沿着与铁素体长轴成55~65度角取向平行排列。下贝氏体也是一种两相组织,是由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但铁素体的形态及碳化物的分布均不同于上贝氏体。下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态与马氏体很相似,亦与奥氏体碳含量有关。含碳量低时呈板条状,含碳量高时呈透镜片状,碳含量中等时两种形态兼有。形核部位大多在奥氏体晶界上,也有相当数量位于奥氏体晶内。碳化物为渗碳体或ε-碳化物,碳化物呈极细的片状或颗粒状,排列成行,约以55~60°的角度与下贝氏体的长轴相交,并且仅分布在铁素体的内部。钢的化学成分,奥氏体晶粒大小和均匀化程度等对下贝氏体组织形态影响较小。Hehemann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发现,下贝氏体铁素体片与条也是由亚基元所组成。通常这些亚基元都是沿一个平直的边形核,并以约60°的倾斜角向另一边发展,最后终止在一定位置,形成锯齿状边缘。下贝氏体铁素体的碳含量远高于平衡碳含量。要测出初形成的铁素体的碳含量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铁素形成后立即可以通过析出碳化物而使碳含量下降。故实际测出的碳含量均较初形成时的碳含量低。下贝氏体中的碳化物均匀分布在铁素内。由于碳化物极细,在光镜下无法分辨,故看到的是与回火马氏体极相似的黑色针状组织,但在电镜下可清晰看到碳化物呈短杆状,沿着与铁素体长轴成55°~60°角的方向整齐地排列着。下贝氏体(lowerbainite)下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区的较低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它也是贝氏体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组织。低碳(低合金)钢中下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态为板条状,大致平行排列,高碳钢中贝氏体铁素体呈片状,各片间有一定角度。下贝氏体的碳化物是沉淀在贝氏体铁素体内,并与铁素体片的长轴呈55°~60°角。下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因此应用较广。

下贝氏体(lowerbainite)下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区的较低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它也是贝氏体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组织。低碳(低合金)钢中下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态为板条状,大致平行排列,高碳钢中贝氏体铁素体呈片状,各片间有一定角度。下贝氏体的碳化物是沉淀在贝氏体铁素体内,并与铁素体片的长轴呈55°~60°角。下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因此应用较广。
下贝氏体组成过程:
在贝氏体转变区域的低温范围形成的贝氏体被称为下贝氏体。下贝氏体大约在350℃以下形成。碳含量低时,下贝氏体的形成温度有可能高于350℃。
下贝氏体也是由铁素体与碳化物两相组成。但铁素体的形态及碳化物的分布均不同于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态与马氏体很相似,亦与奥氏体碳含量有关。碳含量低时呈板条状,碳含量高时虽透镜片状,碳含量中等时两种形态兼有。与马氏体不同,下贝氏体铁素体中的亚结构为位错,不存在孪晶。Hehenlanll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发现,下贝氏体铁素体片与条也是由亚基元所组成。通常这些亚基元都是沿一个平直的边形核,并以约60°的倾斜角向另一边发展,最后终止在一定位置,形成一个锯齿状边缘。




下贝氏体的组成过程是什么?
下贝氏体组成过程:在贝氏体转变区域的低温范围形成的贝氏体被称为下贝氏体。下贝氏体大约在350℃以下形成。碳含量低时,下贝氏体的形成温度有可能高于350℃。下贝氏体也是由铁素体与碳化物两相组成。但铁素体的形态及碳化物的分布均不同于上贝氏体。下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态与马氏体很相似,亦...

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
贝氏体是一种由渗碳体和铁素体组成的组织,通常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广泛应用于制造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钢材。贝氏体的形成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通常需要经过加热和冷却过程,使钢材的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贝氏体。在钢材的热处理过程中,贝氏体的形成对钢材的性能和质量具有重要的...

贝氏体是什么啊?
贝氏体是在钢铁材料冷却过程中,通过固态相变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它是一种在铁素体基体中分布着细条状的碳化物或其他合金元素的聚集物。贝氏体组织的形成对于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二、特性 贝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并且具有优良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这是因为在贝氏体组织中,...

贝氏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1)两种。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2)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在600~350℃。在显微镜下呈羽毛状,它是由许多互相平行的过饱和铁素体片和分布在片间的断续细小的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其硬度较高,可达HRC40~45,但由于其铁素体片较粗,因此塑性和韧性较差。下贝氏体的形成温度在350℃~Ms,下贝...

贝氏体是亚稳态吗
是。根据查询一起装修网显示,贝氏体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历一个或多个孕育期和短暂的扩散期,导致其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贝氏体的结构和性质会发生变化,是一种亚稳态组织。

奥氏体、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定义
2、当奥氏体过冷到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和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区时,将发生由切变相变与短程扩散相配合的转变,其转变产物叫贝氏体或贝茵体。3、马氏体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4、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一起组成的...

奥氏体,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奥氏体、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四者均是材料的组织名称。其中珠光体是由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同时析出的。当奥氏体过冷到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和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区时,将发生由切变相变与短程扩散相配合的转变,其转变产物叫贝氏体或贝茵体。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

贝氏体的来源
Bhadeshia等使用一种高碳高硅钢,将其置于MS点温度附近进行长时间的等温转变,获得了组织极其细小的纳米级贝氏体组织,其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厚度最低能够达到30nm,富碳的残余奥氏体薄膜均匀分布于铁素体板条间,这种组织超细的贝氏体被称为低温贝氏体。贝氏体转变 在金属热处理过程中,钢的过冷奥氏...

粒状贝氏体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一般定义为,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孤岛状的M-A组元。粒状贝氏体特征: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

下贝氏体图和上贝氏体区别
答案:下贝氏体图和上贝氏体在形成过程、组织形态、性能特点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解释:1. 形成过程不同:下贝氏体是在低温转变过程中形成的,通常出现在较高碳含量的钢中。它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转变时间。而上贝氏体则是在较高温度下的转变产物,多见于低碳钢中,转变速度较快。2. ...

托克逊县13041077194: 下贝氏体 - 搜狗百科
唱胡律克: 下贝氏体中温转变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它是由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与碳化物组成的两相混合物,在光学显微镜下程黑色针状,它具有比上贝氏体更高的强度和硬度,并且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下贝氏体是热处理后一种比较理想的组织.

托克逊县13041077194: 贝氏体的来源 -
唱胡律克: 当奥氏体过冷到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和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区时,将发生由切变相变与短程扩散相配合的转变,其转变产物叫贝氏体或贝茵体.它因Edgar C.Bain于1934年在钢中发现这种组织而得名..在许多有色合金中也观察到类似...

托克逊县13041077194: 什么是下贝氏体?什么是托氏体? -
唱胡律克: 当过冷奥氏体的温度下降到350摄氏度至230摄氏度范围时,所形成的产物叫下贝氏体.在720摄氏度-550摄氏度范围内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奥氏体分解为层片状的珠光题组织,按其层间距的大小可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细珠光体)3种.....找本金属工艺学看看就明白的啦.

托克逊县13041077194: 热处理的BL组织是什么意思? -
唱胡律克: BL就是下贝氏体组织的英文缩写 ================================ 下贝氏体是由过饱和碳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的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你要是连铁素体和碳化物都不知道的话,那么可以自己百度). 所谓的机械混合就是区别于化...

托克逊县13041077194: 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的异同点 -
唱胡律克: 马氏体(M):指碳在α-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当含碳量大于 1.0% 时,断面呈针状,称为针头马氏体,其特点是硬度高而脆性大.当含碳量小于 0.2% 时,其形状为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条,称为板条马氏体,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较好的塑性.当...

托克逊县13041077194: 关于下贝氏体的转变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上学吧
唱胡律克: 贝氏体的发展 我来答共1条回答 加菲34日65LV.22016-05-14 30年代初,美国人E·C·Bain发现低合金钢在中温等温下可获得一种高温转变及低温转变相异的组织,后来人们称之为贝氏体.我国柯俊教授在这方面亦曾做出过有益的贡献,他和...

托克逊县13041077194: 马氏体转变和珠光体转变之间的主要差别?从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上说明珠光体和马氏体的主要特点? -
唱胡律克:[答案] 根据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C曲线) 珠光体转变(过冷奥氏体的高温转变) 温度范围:A1 - 550 ℃ (此时C、Fe原子均可扩散)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混合物,一般情况下这两相呈相间分布.由于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温度不同...

托克逊县13041077194: T10钢正常工艺淬火后的组织和硬度 -
唱胡律克: 对金属而言,强化机制(提高强度,也相当于提高硬度)类型主要有四种 位错强化、细晶强化、固溶强化、沉淀强化;钢主要有 渗碳体 、马氏体 、贝氏体(分为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奥氏体、 铁素体等相.碳化物最硬,马氏体其次,贝氏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