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对晚清的政治走向有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年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在中国的东北和黄海地区,爆发了一场影响东亚格局的战争。奇怪的是这场战争虽然在中国土地上进行,清政府却严守中立,交战双方一方是沙俄帝国,一方是新兴的日本。此时沙俄仍在维持着专制体制,国内阶级矛盾重重,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短短三十余年,国家已焕然一新,国力蒸蒸日上。这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帝国主义战争,损失最大的却是中国人民,东北人民遭遇生灵涂炭,国土遭蹂躏。

 日俄战争

 清朝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关注这场战争,在战争没有结束时,清朝驻法大使孙宝琦等人就已经预料到了战争的结局,孙宝琦联合其他几名清朝驻欧洲国家的大使向清廷上奏,请求变法。

 孙宝琦又单独给清廷上书,认为日本完胜的原因在于实行了立宪体制,是立宪打败了专制,再次要求朝廷变法。只是这次上奏并没有被传达到清廷最高统治者手中,反倒意外在上海的《东方杂志》被全文刊发,引起全国舆论哗然和强烈反响。日俄战争最终以日本在海陆两个战场的完胜而告终,似乎印证了孙宝琦的预判。

 孙宝琦

 孙宝琦是呼吁立宪的清廷大员,而与他遥相呼应的是身处江湖之远的张骞。张骞,字季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是晚清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因目睹慈禧等人腐败专制与愚昧,辞职下海经商。

 经营实业的张骞做得风生水起,1903年,他在家乡通州创办的大生纱厂已经颇具规模,资本雄厚。张骞平素热衷于教育和政治,他在这一年东渡日本,本是为了考察教育和实业,不料竟被日本的勃勃生机所打动,深切地感受到中日间的巨大差距。在他看来,这种差距正是专制与立宪这两种政体之间的差距。归国后,张骞就与汤寿潜、张元济、赵风昌、张美珝等人研讨立宪问题,推动国内政治改革。

 张骞

 张骞在1904年先后编辑了《日本宪法义解》《日本议会史》等宣传立宪的著作,书稿完成后,他委托在上海的老朋友赵凤昌印刷。图书印制过程中,张骞数次写信给赵凤昌,催问进展情况,急切之情表露无遗。书籍印好后,他广为散发,尤其是向清廷的高层,比如当时任兵部侍郎的铁良。赵风昌也利用他的人脉,托人向皇宫送了十几本。据说,慈禧太后也读过《日本宪法义解》,她在召见大臣时说:“日本有宪法,对国家甚好。”不明就里的大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答,只好唯唯诺诺地应承慈禧。

 日俄战事胶着之际,清廷重臣张之洞与魏光焘准备联名上奏立宪,为此召见了张骞,并一起详细商讨了起草奏折的事情。之后,他与蒯光典、赵风昌、沈曾植等人历经数次商讨,终于写成了奏折的初稿,之后又数易其稿,反复修改,字斟句酌。张之洞读到定稿后,虽然通篇挑不出一句出格的话,但谨慎、持重的他还是没有立即将奏折呈送朝廷。张之洞劝告张骞:立宪的事情,应当先与北洋的袁世凯商议。

 袁世凯

 张骞与袁世凯本是老交情,他们俩曾同在吴长庆的幕府当差。吴长庆是淮军军将领,他创立的庆军在对太平军作战中表现不凡。吴长庆好读书,爱人才,被时人称为儒将,他是袁世凯的伯乐,对袁世凯器重有加,特意委托张骞教袁世凯读书。不过,张骞似乎特别鄙视袁世凯的作为,离开吴长庆幕府后,张骞与袁世凯断交二十年。后来,袁世凯官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八九万北洋新军,深得慈禧太后信任,是清廷的实力派大臣。

 袁世凯是新政的积极推动者,他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开办新式学堂、创建实业……政治影响力非同寻常。为了推进立宪事宜,张骞不计前嫌,主动联络衰世凯的亲信杨士琦,了解袁世凯的最新情况。之后,他致函袁世凯,劝谏他体察世界大势,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伊藤博文、板垣退助等人,主持立宪,成就伟业。袁世凯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当下立宪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没有采纳张骞的建议。不过,袁世凯很快复信,两人二十亲年的隔阂逐渐冰释。

 张之洞

 日本人兴高采烈地庆祝胜利,而中国的立宪主义者们似乎比日本人还要高兴——战争的结果印证了他们的预测:立宪的日本必将打败专制的俄国。在立宪党人看来,这是立宪政体对专制政体的胜利!他们开始相信:宪政不再是洋人们的专利,国家的强弱之别不在于人种,而在于制度。日本可以通过立宪富国强兵,中国也一定能。俄国战败后,沙皇迫于国内压力,宣布立宪,这—举动深深触动了中国敏感的政治神经。

 日俄之战的结局迅速点燃了国内立宪思潮的导火线。素有清议之名的《大公报》在战争结束后就刊载评论文章:“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上海的《中外日报》《时报》也纷纷鼓吹立宪。急迫的中国人简单而草率地将日本对俄国的胜利归结为立宪对专制的胜利。知识分子奔走相告,报刊舆论也大力鼓噪,立宪思潮迅速激荡全国,上自大臣,下到学子,无不将“立宪”挂在嘴边。“立宪”一词炙手可热,俨然成了国人的口头禅。

张之洞

 在日俄交战期间,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也没闲着,各国极尽敲诈勒索之能,向清廷提出更多的权利要求。另一方面,革命党人也加紧了步伐,结党、起义、宣传革命思想……闹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赤坂区的一栋普通民宅里,中国革命同盟会宣布成立,孙文被推举为总理。至此,星散的革命势力连成一气,建立了统一的指挥机构,孙文“一个人的革命”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内忧外患之下,慈禧太后的宫门不复宁静,奏请立宪的折子纷至杳来,如雪片般送到她的案头。1905年6月,张骞再次写信给袁世凯,从袁氏的个人安危荣辱着眼,敦促他支持立宪。这一次,袁世凯心动了,他联衔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向慈禧太后奏请立宪。

 慈禧太后

 瞿鸿禨与袁世凯在官场上是死对头,两人一向明争暗斗,互唱反调,但此时,瞿鸿禨也赞成袁世凯的看法,认为“我大清该立宪”。云南巡抚林绍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立宪的折子也接踵而至。皇族方面,庆亲王奕劻和他的长子载振支持立宪,一向主张改革的载泽自然站在了立宪一边。这些政治要人的意见深深影响了慈禧太后的决策。

 1905年7月16日,清廷颁发上谕,宣布派遣官员出洋考察宪政。出洋考察大臣分别是镇国公载泽、户部左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农工商部左丞绍英。他们官衔身份不一,载泽是皇族宗室,端方代表了锐意进取的地方改革派,戴鸿慈和绍英是掌管财政和商业的重臣,徐世昌是统筹军事的官员。他们都是清廷的重量级人物。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9月24日,五大臣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簇拥下,来到北京正阳门火车站,即将启程之际,只听一声巨响,一个名叫吴樾的刺客引爆了炸弹,刺客当场死亡,五大臣受轻伤。爆炸声不仅没能阻止立宪的步伐,反而让清廷意识到立宪的必要与紧迫。自此,清廷在立宪问题上不再犹豫摇摆,而是大踏步地迈入了政治改革的深水区。



日俄议和“将满洲交还中国”,清政府趁机废将军,建行省,加强了对满洲的行政控制

日俄战争对晚清政治影响深远,虽说俄国战败,但在黑龙江流域占有很大的地方,这就是日本独霸中国领土的狼子野心,不能有所顾忌。也为晚清唤起变法。

在日本对俄国的战争当中,清政府其实是处于非常尴尬的状况的,他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局限。


日俄战争对晚清的政治走向有什么影响?
俄国战败后,沙皇迫于国内压力,宣布立宪,这—举动深深触动了中国敏感的政治神经。日俄之战的结局迅速点燃了国内立宪思潮的导火线。素有清议之名的《大公报》在战争结束后就刊载评论文章:“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rdquo...

日俄在中国领土开战,清政府为啥宣布保持中立?
清代史上最屈辱的十年标志性事件是日俄在光绪三十年在我国领土东北地区发动的日俄战争。当时的清政府对外宣称持中立的态度,这也说明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弱国无外交,清政府在自己一步步的无底线退让中慢慢丧失了主动权。一、日俄战争爆发日俄战争在中国境内爆发,主要原因在于领土扩张时发生的冲突。在...

晚清日俄在中国领土开战,为何清政府却宣布保持中立?
从实力层面来分析,清庭在日俄两国面前确实不够打,但是当时各个国家之间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种原则性问题对方并没有看到清政府强硬的态度。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退守后方保持实力,跟无限度忍让妥协是有本质区别的,而清庭恰好把二者弄反。由于落后挨打的观念深入统治者内心,长期的战争失败让他们养成了...

晚清东北的实际统治者是沙俄和日本吗?
晚清时期,东北一直是沙俄和日本,划定的势力范围,也是两国竞争最激烈的地方。结果,双方爆发了被称为“零世界大战”的日, 俄战争。因此,清末东北实际统治者应该分为三个阶段。以八国联军侵华和日-俄战争为界,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虽然日本和沙俄将触角伸向东北,并开始在东北享有一定特...

俄清战争中清朝两次都是获胜的一方,为何还要割让领土呢?
中国的近代史都是中国各地赔款给列强,但是大家觉得割地赔款是从晚清昏庸无能的时代开始的。但是在清朝前期,康熙后期还是一片盛世的时候,割地就开始了。1689年,清俄战争结束,大清与沙皇俄国在边境进行协商。其实在协商前,俄国使者接到的命令是不要向大清国割地赔款,或者少割,但第1轮谈判下来却让...

在晚清末年沙皇俄国为什么要侵占中国东北呢?
在晚清末年,沙皇俄国为何觊觎中国东北?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野心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中日两国在1894年至1895年爆发了甲午战争。沙皇俄国趁机采取“援助”手段,表面上帮助中国从日本手中夺回辽东半岛,实则在中国高层中树立了其好意的形象。这使得中国在后来的日子里对俄国在东北的扩张行为睁一只眼闭...

晚清日俄在中国领土开战,为何清政府却宣布保持中立呢?
晚清日俄在中国领土开战,清政府却宣布保持中立的原因在于清政府当时可以说是自顾不暇,首先就是利益,不管对于帮助哪个国家对于中国来说都是基本没有利益的,甚至可能把自己牵涉其中,其次就是当时的清朝的一种比较错误的妥协观念。沙俄和日本都与清朝截然都相当于是恶邻,而且它们两国,清朝是谁都打不过...

在晚清末年沙皇俄国为什么要侵占中国东北呢?
俄国也可以通过铁路直接将军队运输到中国东北。沙皇俄国对中国的扩张引起了日本的不满。这两个国家都把东北视为嘴里的肥肉。为了争夺辽东半岛和朝鲜的控制权,1904年中国东北爆发了一场战争。历史上称之为日俄战争。作为东道主,中国清政府无力默许两国在自己领土上的战争。双方在战争中,都威逼利诱中国人...

晚清政府与俄国结盟,是"联俄抗日"还是"引
晚清政府与俄国结盟的原因和经过: 甲午之战和《马关条约》之后,清政府对日本的政策主流认识慢慢变成了“联俄抗日”。因为沙俄在大清帝国最艰难的时候跳出来帮忙要回了辽东半岛。另外,清政府也想利用沙俄牵制日本。其中以两江总督刘坤一说得最为明确:“威胁大清国的国家以日本为最,日本企图占领东北的野心积蓄已久,而...

晚清时期,东北的实际统治者是谁?是沙俄和日本吗?
晚清时期,东北地区一直是沙俄和日本圈定的势力范围,同时也是两国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双方甚至因此爆发了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的日俄战争。因此,晚清时期东北地区究竟谁是实际统治者,应该分为三个阶段。东北地区 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为界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虽然日本...

邙山区18418333014: 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伯盆二甲: 1904年2月6日,日本突袭旅顺口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这是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给战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加深的表现.日俄战争激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之情.

邙山区18418333014: 近代战争的影响 -
伯盆二甲: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长远目标应该是征服世界.因为,若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若要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当时,日本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而且当时东京又发生了一场大地...

邙山区18418333014: 日俄战争造成了什么影响?
伯盆二甲: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实力逐渐增强.之后,日本便有了称霸太平洋的欲望,他们将爪牙伸 向了朝鲜和中国.甲午战争就是其实现这一计划的第一步.在这次战争中,日本不...

邙山区18418333014: 列强侵华事件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归纳晚清政府的回应 -
伯盆二甲: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就没有一个有效应对列强侵略的政策.1860年以前,清政府本着“天朝上国”的观念,把西方列强视为“夷狄”.心理上虽然惧怕,但表面上仍摆出一副清高的面孔.1860年以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了解不断加深,觉...

邙山区18418333014: 清末新政带来的影响 -
伯盆二甲: 1自新政后,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正在逐步建立.清帝国原来实行的是三权合一的专制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司法独立,并且法律必须与国际接轨.现代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国际性的;不按照国际标...

邙山区18418333014: 为什么说日俄战争是清末立宪的胜利 -
伯盆二甲: 这种说法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如果是当时的,那么极有可能是与清末的立宪一样,是自导自演的闹剧;如果是客观存在的,那么非指清政府立宪,而是明治维新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胜利——即欧洲列强首次败给新崛起的工业化国家日本

邙山区18418333014: 日俄战争时,清朝为什么保持中立?
伯盆二甲: 这就是小国、弱国的悲哀啊 他无法预测谁会赢,因此就无法站到谁的一边.自己没有实力,只好眼巴芭地看人家在自己屋里打仗.为了谁也不得罪,不得不宣布中立.这样一来,今后不管谁胜了,也不会就此事找他的麻烦.

邙山区18418333014: 甲午中日战争后引发的日俄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
伯盆二甲: 俄国方面,在东北的快速扩张被彻底遏制,这对中国是好事,俄国确实是中国最大的威胁,向来抢地盘不吐骨头.日本方面,则全盘取代了俄国在东北的地位,为其下一步侵占中国的战略计划打下了基本,还通过击败俄国大大提升了日本国际地位,成为公认列强之一.清朝看似是坐收其利,在日俄争端中得以赎回辽东半岛,并且暂时远离了野心勃勃的沙俄势力,但实际上国际地位再次降低,在国内也进一步遭到质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