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的发展史

作者&投稿:代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粮仓储粮是的粮食是不是每年都要更换新的~

小县城粮仓应该是每年都换因为存量不大 国家大型粮仓比方说太仓就是每年都囤积 但是新粮压旧粮一直等到粮食快要坏了才换新的 比方说隋朝大业年间存的粮食一直到李治的时候还没有吃完 而且我记得我看过有一篇介绍是说唐朝时候的贫民有很多都是买这种快要坏了的粮食自家食用 古人之智不可小觑呀

太仓,亦名娄东。她以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和璀璨的文化,在素称“人间天堂”的江南享有“金太仓”的美誉。
太仓地处我国的东海之滨,扬子江口。境内错综交织的河流,青黄相间的田野,温和湿润的气候,是孕育太仓古代文明的摇篮。据史志记载和建国以来考古发现的遗物证明,早在二、三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劳动、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鱼稻文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楚君,在此屯粮置仓,供奉朝廷,这也许就是太仓地名的由来。
西门街一角
太仓为“东南之富域”、“天下之良港”。奠定这一基石的,当推元代。在元,太仓不仅设卫垒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前哨,更为重要的是元统治者开发漕运,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拓展海上对外贸易的治国兴邦之策,加快了太仓农副产品、水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对外开放,使太仓在不到百年的短短时间内,成为了“漕运万艘,行商千舶,高樯大桅,集如林木”,“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的东南大港。随着经济的繁荣,人口的遽增,完成了从一滨海集镇到“朱门大宅,不可胜记,琳宫梵宇,列若鳞次”的港口城市的飞跃。而港口城市的形成,则为太仓种下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基因。至明,永乐帝为扬威天下,敦睦友邦,先后七次派遣郑和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扬帆西洋,又为太仓积淀了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财富。地处江海之交的太仓,正是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冲撞,因此早在明代中叶,已形成了亦耕亦渔、亦工亦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同时也孕育了义利兼顾、革新务实的人文精神。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太仓不仅是个“漕舟之津”、“商货之区”,还是人文荟萃之地。繁荣的经济,宽厚外向的民风,吸引了天下无数英才在这里汇集。明清时期,太仓的文化随经济的发展而显活跃,经祖籍或客居太仓的鸿儒先贤、仁人志士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在经史理学、文坛艺苑、科技工艺等方面,涌现了数十名史有所载的著名人物。如胸怀雄才大略、忠心报效国家的祖孙宰相王锡爵、王掞;大思想家陆世仪;复社领袖张溥;抗倭名将熊桴、任环;吴中水利专家郏亶;才华横溢、独步文坛的王世贞;大诗人吴梅村;“明四家”之一的大画家仇英;执清朝画坛三百年牛耳的娄东画派开创者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昆曲的创始人、戏曲音乐学家魏良辅;博古通今、道德化人的经史学家毕沅、陈瑚;教育家陆宝忠、唐文治;民主革命先驱俞剑华;还有巧夺天工、蜚声朝野的雕刻大师陆子冈,以及冶炼、制造、航海、地理、医学、园林等诸方面的名师大家。至今,在太仓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还保留着他们不少珍贵的文物遗迹,流传着他们大量的趣闻轶事,绵延着他们留下的优秀传统。
太仓港中远国际城
太仓这块富庶之地,也历经战火,几遭摧残;这个优良之港,也数次开闭,几度兴衰。及至解放前夕,已是百业不举、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太仓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更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弘扬郑和的探险精神和吴健雄的科学精神,取得了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精神文明与日俱长的辉煌成就。处于世纪之交的太仓人民正按照“科教兴市、以港兴市、外向带动”的发展战略,面向蔚蓝辽阔的海洋,面向精彩多姿的世界,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中国近代战伐不断、政权不稳,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粮食产量很低,粮食严重短缺,因此粮食储藏技术及仓房的建设发展迟缓。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库容量仅有1260万吨。而且大多数仓房非常简陋,常为砖木结构和竹木结构,每仓的仓容量只有3—6万公斤。同时还有一部分仓房是利用和改造的祠堂、庙宇,储藏条件均不能满足条件。
1955—1960年,在全国各行业向苏联学习的形式下,粮食建仓中学习引进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该仓型在全国普遍推广建设,砖墙,5米—10米—5米三跨木屋架(中间两根木柱),3米开间,廒间长54米,檐墙堆粮高2—2.5米,斜堆,廒间仓容2500吨(当时号称500万斤大仓),沥青砂地面,墙刷热沥青防潮,砂浆抹面。标准的“苏式仓”是考虑了机械化作业的,木屋架中部留有2.0X2.0米的地沟,内装出粮皮带机。由于当时经济实力差,钢材、橡胶原材料不足等实际情况,后期建“苏式仓”时,取消了天桥、地沟,此仓也成“标准仓”。
1964—1974年间根据战备的要求,粮库的建设应以“隐蔽、分散、靠山、机动”为建设方针,在一些山区、偏僻地域建设了一批粮仓,后来由于粮源、交通等各种原因,装粮很少。同时在全国也建造了一些小型的砖木结构房式仓和“土圆仓”。在河南、陕西、山西、内蒙等黄土高原区,修建了一批地下喇叭仓、窑洞仓,这些地下仓因地制宜,造价低,储粮安全稳定,形成了我国储粮仓型的一大特色。
1975—1983年主要仓型仍是房式仓,砖墙承重,混凝土地,装粮高3—3.5米,采取的主要屋盖结构:钢筋混凝土组合屋架,钢筋混凝土门式钢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拱板顶等。
1983—1991年,根据农业和粮食的发展状况,国务院于1983年11月批准了粮食仓库、棉花仓库、水果仓库的“三库”建设,这是自“苏式仓”之后的一次统筹规划的大规模粮库建设,其中用于粮库建设的基建投资16.5亿元,建设总仓容1500万吨。仓型仍以房式仓为主,结构多为砖混结构,但是装粮高度一般为4.5米至5.0米,仓房跨度以18米、20米为主。
1992—1997年为促进粮食流通,提高仓储作业机械化程度,1992年在全国兴建的18各机械化骨干粮库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是中国粮仓建设是上的一个新起点。
1998—2001年共进行了1000多亿斤仓容的中央直属储备库建设,是空前的大规模储备粮库建设。此次建仓以房式仓为主,其他仓型有浅圆仓和立筒仓。
五十多年的粮仓建设史,积累了丰富的建仓经验,同时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粮仓建设应将充分保障粮食储藏安全放在首位,从粮食自身的物理性质、生理特性、生态特点等方面考虑满足储粮安全的需要。仓型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气候条件、地质结构、粮种特点、粮库性质与功能而确定适宜的仓型,全国不能搞“一刀切”;仓房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应根据建仓的经济性及储粮的安全性选择应逐步提高我国粮仓的综合性能。




梳理中国仓储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
一、古代仓储的发展 1、官办仓储 农业是中国古代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因所处灾害多发的地理环境和国防安全需要,我国很早就有了仓储制度,一直可以上溯到夏商时代。周朝以后,官办仓储进一步发展,功能逐步明确,相应出现了不同的称谓,对仓储的管理历朝历代也设立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度。2、常平仓 汉朝...

粮仓的发展史
1955—1960年,在全国各行业向苏联学习的形式下,粮食建仓中学习引进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该仓型在全国普遍推广建设,砖墙,5米—10米—5米三跨木屋架(中间两根木柱),3米开间,廒间长54米,檐墙堆粮高2—2.5米,斜堆,廒间仓容2500吨(当时号称500万斤大仓),沥青砂地面,墙...

仓储活动的我国仓储活动的发展历史
纵观中国仓储活动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古代仓储业:中国古代商业仓库是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扩大的。“邸店”可以说是商业仓库的最初形式,它即具有商品寄存性质,又具有旅店性质。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专门储存商品的“塌房”从“邸店...

古代的“藏仓”是什么?论皇帝小金库的发展史!
宋太祖的封桩仓除了是自己的私人仓库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军队和饥荒要提前准备。”这意味着宋代的隐库开始有了新的功能,成为国家军事和灾荒应急储备。从那以后,宋朝基本上遵循了这个祖训。所以宋朝的国库具有双重职能,即皇帝的小金库和国家储备金库。宋太宗封桩仓改名为隐仓,在继承太祖封桩仓的基础上,开始逐步走上...

粮仓是什么意思
粮仓的发展史 地上粮仓年代最早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盛有稻谷,据考证距今已有七千年,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规模较大、年代较早的地上粮仓当数甘肃省大方盘城发掘的大方盘粮仓。大方盘城也称河仓城,距敦煌市60公里,距玉门关约20公里。此仓始建于汉代,直到魏晋一直...

含嘉仓在物流发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位于河南洛阳老城北、隋唐故城东北部的含嘉仓,始建于605年(隋大业元年),是用作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之皇家粮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后来废弃。1970年洛阳博物馆对含嘉仓遗址进行了钻探和重点发掘,找到了仓城的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探出粮仓287...

日本幕府政权的开始:镰仓幕府的发展史
建久三年〔1192年〕七月,源赖朝受封为征夷大将军,正式开幕,史称源氏幕府或镰仓幕府。镰仓幕府具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机构,以镰仓为中心,触角几乎延伸到日本社会的每个角落,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家政权。 在武家政权的中央也即镰仓,设定有负责行政的"公文所",负责司法的"问注所"和负责军警决定权的"侍所",都直接从属于...

叉车的发展历史是 怎样的 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叉车得到发展。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制造叉车。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企业的物料搬运已经脱离了原始的人工搬运,取而代之的是以叉车为主的机械化搬运。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叉车市场的需求量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叉车品牌众多,车型复杂,加之产品...

仓石一树是什么牌子
发展历史 高中毕业后的仓石一树决意前往美国,并选择了名人辈出的纽约视觉艺术学校School of Visual Arts就读,从时间上推算,1996年入学的KAWS应当是仓石的师兄身份。毕业后,仓石一树回到东京,并进入正处黄金时期的NOWHERE Ltd,也就是BAPE,担任图像设计工作。随后经由Nigo牵线,仓石见到了他仰慕已久...

为什么说仓储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从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来看,现代物流的发展历史就是库存成本在总物流成本中所占比重逐步降低的历史。从许多微观案例来看,仓储管理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环节。这是因为仓储总是出现在物流各环节的接合部,例如采购与生产之间,生产的初加工与精加工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批发与零售之间,不同运输方式转换之间等等。仓储是...

长沙市18492974733: 我国最早把粮食放入仓廪的是那个朝代 -
超若参七: 根据中国近五十年来大量出土的文物和历史考证,中国原始农业启蒙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于新时期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而粮食的储藏是农业栽培的继续,储藏技术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进入新时期时代以后,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粮食出现了剩余,才逐渐由粮食加工发展到储藏. 分类: (一)根据仓内粮食堆装方式分类 散装仓、包装仓 (二)根据仓房外形分类 房式仓、筒仓、楼房仓 (三)根据仓房建筑条件及设备配置分类 简易仓、一般粮仓、机械化粮仓、装配式粮仓 (四)根据粮仓位置分类 地上仓、地下仓、半地下仓 (五)根据仓房的储粮性能分类 气调仓、低温仓、准低温仓、一般常温仓

长沙市18492974733: 中国粮库在什么时间诞生的 -
超若参七: 夏朝时已有仓储制度

长沙市18492974733: “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粮仓的地区具体在什么 -
超若参七: 第一问 第一,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二,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

长沙市18492974733: 长时间储存大量粮食需要经过哪些环节?古代人在建粮仓时是如何进行处?
超若参七: 巴里坤粮仓修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总容量可达4.8万石,共有8栋24间,全都保存完好,现在继续在使用,粮仓的房顶是灰色古瓦,墙壁全都是土质结构,底面...

长沙市18492974733: 隋朝的粮仓到底有多牛 -
超若参七: 隋朝的粮仓到底有多牛?隋文帝建粮仓,文帝时设仓两种,官仓和义仓,前者给公务员,后者供灾区.文帝末年的存粮可供政府5,60年之用.隋文帝出力行节俭,展开改革,大兴水利之外,若数到隋文帝时期的重要建设,一定要提大型粮仓.事...

长沙市18492974733: 物流历史之三:古代的仓储是如何形成的 -
超若参七: 在中国古代,天灾往往难以避免,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古人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救灾制度.而仓储也应运而生.仓储就是物流的支点,没有仓储就没有物流.说仓储啊,得先从古代的一个成语说起,叫做“美轮美奂”.好多人都该说...

长沙市18492974733: 皇家粮仓(南新仓)是在什么的基础上建成的?
超若参七: 皇家粮仓(南新仓)是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始建的,至今已有600年历史了. 南新仓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 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始建,比故宫年长10岁.到2008...

长沙市18492974733: 北宋苏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的原因
超若参七: 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稣”,这是因为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自然条件好;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而到了南宋之后,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一直是江南地区,扬州、苏州、南京、松江(现上海)、杭州等城市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长沙市18492974733: 宋朝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
超若参七: 1.(1)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气候温和、资源丰富;(4分)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太湖流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