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作者&投稿:庄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祖慧能的醒世名言有哪些?~

  我看的是《六祖慧能传奇》,还没看完。

  我暂时知道的有:
  禅者不思善,不思恶,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可顿悟菩提。

  该放下时就放下,该舍弃时就舍弃。不但下棋如此,学习佛道亦是如此。不舍弃些什么,又怎么能得到呢?只有空的瓶子,才能灌进醍醐。

  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有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和禅定。

  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忍辱波罗蜜,是菩萨必须修行的。

  这一大堆木柴,就像人的各种贪欲,它燃起的熊熊大火,虽然能驱使人为满足欲望而奔波,但它并不能光耀人的生命历程,反而是以烧掉整个生命为代价。而觉悟的智慧如同灯光,一盏灯光,能驱散千年的黑暗,照亮人生,迷途知返。(前一句对话:“老五惊奇地说:‘哎呀,你们看怪不怪,这火盆里烧着许多木柴,却不如一盏小小的油灯,能照得满屋亮堂。’”

  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镜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尘客,所以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强行分别而产生的。所有争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舍此取彼的结果呀!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

  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

  学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恶,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欢喜奉承,也不因恶人恶事就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利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观察事物。学佛之人应以平等无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界,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性是远离永恒与短暂、美与丑、善与恶的境界,完全超乎分别之上,就是不二之法。

  佛法,就是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贪爱执著。你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善知识,你等刚刚念诵过三皈依。我要奉劝诸位的是,希望你们皈依自己本性的佛、法、僧。其中,佛是觉悟,法是正确的佛法,僧是清净。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觉,便不生邪恶,寡欲知足,能摆脱对财色的执著,这就叫福慧充足。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就没有了邪见。没有邪见,也就没有人我的区别、傲慢自大、贪欲爱憎的执著,这就叫远离贪欲。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净,一切的烦恼爱欲等外界环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净心,这样众生就变成了尊贵的觉者。
  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云的一时遮挡,才变得阴沉昏暗。忽然一阵清风吹散了浮云,就会立刻明朗起来。世人的心性常常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样。
  有智慧的人们,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样永远明亮。如果执著于外界事物,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盖,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听到真正的佛法,自己铲除迷妄,就会内外清澈,明心见性……

  事实上,佛法无处不在,禅要无时不有。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我们佛教所说的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若能修得心灵空荡荡、磊落落,连生命都不执著,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才真正是积极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哩!有些世间的学者,只理论上讲什么公而忘私,却不能从本质上看透自我,又如何能够做到完全忘我呢?

  不思善,不思恶,也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著。

  菩提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堂,而在我们生活的世间,是最平凡的东西。

  一个勤奋修行的出家人,也许能够不贪爱世间的财、色,但很难断除对佛法、经典的执著。这也是贪欲,必须铲除!菩萨应以空荡荡,无所得的本心,来领悟佛学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谛。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净佛身的显现!山河大地处处都是美妙的道场。

  差别,仅仅是人心的取舍。

  禅,不是纯自然主义,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佛的知见,也就是觉悟的知见。佛就是觉。觉分为四种,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和深入觉的智慧。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己的觉心、本性也因此得以显现出来。所谓佛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没有其它的佛。人们往往是自己掩盖了本性的光明,迷恋于各种表面现象,受自己情欲的干扰,心甘情愿地受物欲的驱使。所以我佛释迦牟尼才假借种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规劝人们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就会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开启了佛的智慧。

  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著于经典。你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那么,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口中生出来!(情境是有一位弟子诵读《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只知道字面意思)

  你的本性就犹如虚空一般,空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没有什么青黄颜色,也没有大小长短,但见空空灵灵,清清净净,觉体圆明,即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来知见。

  佛祖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说,真正的佛是无相的,学佛之人不可执著于外在的形象而迷失了自心,我们礼拜的应该是自性本具的天真佛,而不是这些泥塑、木雕的偶像。

  业障在你心中,我怎么能给你消得掉?若是你得了病,我能替你吃药吗?人,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要知道,老鼠不去猫窝里偷吃,不在猫爪子上拉屎,知道避开危险,正是它有佛性的证明。它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有肉体与心灵上的烦恼,也想远离、消除这些烦恼。这种避苦趋乐、寻求解脱、向往平安、愉悦的心性,正是众生佛性的显现。这也就是说,老鼠本来具有佛性。

好多!「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

“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美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等等

名言:

  1.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禅宗的顿教法门,我现在已经留给你们。世界人遇见我这顿教法门,要自己修行啊!不是不修行的。

  2.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所说的话,这句话是禅宗最根本的思想之一。这 里的“善、恶”,代表所有分别的。有了分别智,我们就失去了本心。

  3.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悟此法门”:你若明白这个顿教的法门,不是离开心而有佛,也不是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由汝习性”:为什么你不明白?就因为你多生多劫,有很大的习性障着。“用本无生”:妙用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双修是正”:所以你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这双修才是正法。

  4.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识!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

  5.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此句是《六祖坛经》在最后有两个偈子,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禅宗认为一切,不管是真假、善恶、净秽,这都是戏论。如果你在这戏论上用功,去著意的话。“自性入生死”什么意思?就是自性变成无明生死。

  6.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7.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8.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9.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0.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11.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12.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3. 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14.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15.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6. 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17.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8.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惯;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9.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

  2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1.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22. 心肠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23.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24. 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25. 惠能没手法,一直百思维;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26.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27.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能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能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28.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29.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30. 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31. 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32.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

  33.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34.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幷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35. 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36.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

  37.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

  38.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39.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

  40.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

  41. 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42. 解脱知见香,自心即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43.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作业。

  44.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45. 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46.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47.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48. 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49.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

  50.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51. 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52. 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53.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54.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能,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55.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56.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57. 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58.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59.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60.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61.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62.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荆听吾偈曰。

  63. 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64. 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65.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66.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67. 自性具三身,发现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68.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69. 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70. 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71.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72.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

  73.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74.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

  75.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6.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77. 善知识!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拓展资料: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百度百科-慧能法师



《六祖坛经》:

1、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2、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3、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

4、心地含情种,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5、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

6、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7、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

8、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9、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

10、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11、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12、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扩展资料: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参考资料六祖坛经-百度百科



1、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迷惑不解的时候靠老师指点,理解明白的时候自己解决

2、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

3、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旗子在风的吹动下飘动,不是因为风在运动,也不是因为旗子在运动,而是因为观察者的内心认为旗子在运动。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对唯心主义者来说,世界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因为我的思考,所以才有了世界。我不思考了(比如我死了),世界就不存在了。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的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比喻本来清净的法身并不是用任何事物可以比拟更不是人为地保持清净的。更是比喻法身不因外尘所染污本自清净。

5、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切见闻中,心是清净的,心是不染著,这样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在一切见闻中不生分别、不生执着。

6、心肠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各自本来是佛,诸般种子自然齐备,等到适合的情况,自然萌发,由量变到了顿悟的质变,了了情啊,欲啊,便是证道了,菩提是觉悟,那么成就了觉悟的果位。



最有名的,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

六祖禅师名言都在《六祖坛经》里,楼主如果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六祖坛经》


摘抄的名言名句
我懂你的意思。你要的是那种段落式的名人名言。给你写智慧的故事吧 【一宿觉】玄觉禅师初见六祖慧能大师,手持锡拄杖,围绕六祖走了三圈,然后站立在六祖面前,纹丝不动。六祖问:“禅师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从何方而来,如此傲慢?”玄觉禅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问:“为什么不体会...

风吹树动,树被风吹,是树动还是风动?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看待事物,不能仅从主观出发,还需要遵从事物客观存在。从禅师的角度看,别人拿砖头拍他一砖头,他也会认为是自己心动,没人拿东西打他。这就是忽视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属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举。故事典故:惠能虽然得了衣钵,但其还未出家。后来隐遁了五年出山,去往广东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经。在听...

什么是贡高我慢
但是他顶礼祖师时竟“头不至地”,六祖大师见他这样,就说他心中“必有一物”,便问他平时以何法门修持,法达禅师说“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这三千部《法华经》属实是很了不起的,《法华经》念一部大约需要一天,那就是说法达禅师念了将近十年。我们都知道念经的感应是不可思议的,不仅仅开智慧,而且有无可言喻...

六祖慧能禅师成佛了吗?
没有成佛,在这个世间,即身成佛的就释伽佛一人,其它的都没有成佛,下一尊能即身成佛的就是当来下生的弥勒佛!有“藏、通、别、圆”四教,按圆教说就是没成佛,但如果就藏教来说,六祖大师已经成佛了!

六祖慧能有哪些著作
六祖慧能大师并没有任何著作的。所有著作都是后人编撰而来的就是《六祖坛经》。《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

谁能诠释这首六祖惠能写的偈子?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

慧能六祖所说自性是什么意思
如二祖神光大师,见初祖达摩曰:‘学人心不安,乞师安心。’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乃顺水推舟曰:‘与汝安心竟! ’师于言下大悟。此即于觅心了不可得处(前念断,后念未起时)而彻见这不落断灭(当时念虽断,但非如木石无知)了了灵知的性。这则公案的妙处,即在心是集...

说“明镜本无埃”的慧能六祖 当时有多少岁?
当时34岁 六祖慧能(638~713)慧能,一作惠能(会元638年至713年),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

慧能禅师后来怎么样了
慧能禅师是金刚菩萨再来;惠能出生三岁时,父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为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黄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命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受到弘忍...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

盐源县19429054508: 六祖慧能的语 -
毅通布瑞:[答案] 局面.惠能禅师的弟子很多,据《坛经》记载,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海、法达、智常、志彻、神会等.禅宗史上非常有影响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和南阳慧忠等大禅师,也都是惠能禅师的法嗣.

盐源县19429054508: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 -
毅通布瑞: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禅悟之言.最初,神秀吟出了一句偈语:“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的这首偈语已经到达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六祖觉得还是悟得不彻底,于是针对这首偈语吟出了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吟出这句偈语后,大家就都知道六祖是已经得道的圣人,此后就广为流传.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盐源县19429054508: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句话的意思 -
毅通布瑞: 这一首偈是六祖慧能对应其师兄神秀的《无相偈》而作.神秀的无相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偈是说神秀本身对禅修的境界的体验.而六祖则对应说“菩提本无树”即是说那里来的身啊?“明镜亦非台...

盐源县19429054508: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四句是什么意思 -
毅通布瑞: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

盐源县19429054508: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毅通布瑞: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

盐源县19429054508: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本 -
毅通布瑞: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盐源县19429054508: 何处惹尘埃的意思 - 何处惹尘埃的前一句是什么?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毅通布瑞: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 ...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盐源县19429054508: 摘抄的名言名句 -
毅通布瑞: 我懂你的意思. 你要的是那种段落式的名人名言.给你写智慧的故事吧【一宿觉】玄觉禅师初见六祖慧能大师,手持锡拄杖,围绕六祖走了三圈,然后站立在六祖面前,纹丝不动.六祖问:“禅师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从何方而来,如此...

盐源县19429054508: 佛教六祖慧能的那句佛歇:“普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
毅通布瑞: 慧能大师在讲什么是佛.《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菩提树是相;明镜台亦是相;既然是相,即是梦幻,即是虚妄; 相既破尽,则本无一物,谁惹烦恼(此处尘埃暗喻烦恼).你要是问,为什么相是虚妄?sorry,这是下一问题了;需要再问哦.好的完毕,谢谢观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