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书一定要看繁体竖排本吗

作者&投稿:主父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过去两个月 读古书一定要看繁体竖排本吗~

5岁的儿童应该先读这些古书: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小朋友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不是一定要印成繁体和竖排哦,现在出版的古书、史籍等,很多都是简体横排,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做成繁体竖排是一种怀古,一种文化的保留,另外就是有些影印版的图书保留了书籍原貌是繁体竖排,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阮元刻《十三经注疏》等。——上师文化传媒【图书出版】。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江寒园(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0500813/

过去两个月,主要就是读书。五月偶尔还写作,六月则直接放弃了。写作于我而言太耗费时间了,人家一篇仨小时,我得一天半。六月停了写作后,大概一天一本,或者两天一本,想着七月离校之后再从容整理笔记。

六月结束的时候,看了下读过的书目,没有系统,诚然也有好书在其中,但是没有系统,散读出不了成果。又有些遗憾地想,自己这几年就这样没有成果地虚度过去了。而且因为感到知识结构的缺陷,以及更重要的,某种形而上的东西始终困扰着我——这在读了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以后重又被唤醒——于是决定回头读读古书看,儒释道耶史,看其中是否有解决之道。

读古书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早上读《中庸》,十六章,齐明盛服,下面注释,齐,通斋。我又看手头的另一本,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给注音,齐,侧皆反。我就头大了。音韵学还没入门,一看到反切就头大。古代音和现代音又都不一样。

但是读古书的麻烦不在这里,而是阅读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同样一本书,你都不知道你该看哪个版本。有一门学问叫做“版本学”(或是“校勘学”),现在则叫做“文献学”,就是专门解决这些麻烦的,比较流传下来的同一本书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错讹。但是这个文献学,虽说看起来是为了更好阅读古书的一件工具,但是像音韵,训诂这些一样,要钻进去又是一道坎。

但在看古书之前,文献学基础要一点都没有,也是个问题。不会挑选好的本子,只是随手买一本,瞎看一气,最终甚或还会南辕北辙。不说像专业的那样,至少也得稍微了解一下哪个本子好,或者哪个适合初学者看,哪个适合进阶看。

没有老师的指导,自己摸索这些,会花费不少力气。

比如《论语》,一般较为认同的注本是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解的《论语注疏》,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以及我们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我们现在的人如果要看,可以先看杨伯峻版的《论语译注》。

但是之前这些并不了解,只知道我要读《论语》。市面上的各类注本简直数不胜数,且多鱼龙混杂。有名人注解的:于丹,南怀瑾,傅佩荣,李泽厚,钱穆;也有各个出版社自己出的。而且就算是同一本书,同一版本,也有简体和繁体之别,横排和竖排之分……简直不知道挑哪本好。

所以阅读前有一些文献学基础还是必要的,但是,有些东西,你在当时当地,没那个平台、渠道或是信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像当初总买错书的我。

高二的时候,随手买了本《论语》,薄薄一册,没有注释,只有译文和赏析,平时没事会翻一翻看两眼。之后费了些精力,才知道要去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之前的小本《论语》,单看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一些小细节,要对比着看才能看出问题。比如《八佾篇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僭礼,我看的小本把它翻译作,“这种事都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这也是一般的看法。杨伯峻把“忍”字理解为“狠心”。引用《贾子·道术篇》以为证:“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于是他把这句翻译作,“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不说绝对正确,但起码提供了不同于一般的另一种看法,而且我以为这样的理解句意似乎更通一些。

同样一本《论语》,各家注解的不同,甚至会让你对原文产生完全相反的理解。现在是个出版过剩的时代,不慎加挑选的话,一些粗陋的注解,不仅阻碍你对书中义理的理解,甚或会有南辕北辙之虞。

除开版本挑选之外,你还要选择看简体的还是繁体的,横排的还是竖排的?这又是个问题。

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看古书就是要看繁体竖排嘛,这样才够味。看简体横排是看的是哪门子古书。而且从繁体到简体有信息流失你懂不懂,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繁体竖排肯定有繁体竖排的道理嘛。

诸如此类。

一开始我也是个原教旨主义者,“就是要够味!”在这样念头的驱策下,购买了繁体竖排本的《四书章句集注》。但在买回来后,一时之间却难以习惯,不像看简体横排那样能安下心来阅读。

于是不得不回头反思,看古书,繁体竖排,是否只是一个形式上看起来正确的做法,它有没有科学道理。

先论横排竖排之别。

惯性是强大的。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此是tradition(传统;惯例)之所以强大处。要了解清楚用竖排的原因,只有追根溯源,回到最初的那一刻。

上古在造纸术尚未发明的时候,人们用的是竹简,所以一般认为,汉字竖排书写极有可能与书写的物质材料有关。

人们依着竹简的“势”,从上往下依次书写。这样一直延续了两千年,“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了运动状态。”

外力来自于叶籁士。

叶曾是人民出版社第一副社长,也是语言文字学专家。他强烈呼吁改出横排本。在建议遭拒之后,他反复解释,“从文字排列的必要性,阅读方便,甚至眼睛看横排比竖排舒服等角度”,说明文字横排的种种好处。最终得到了出版总署领导及相关专家的支持,开始试行并逐渐普及。

最初建议遭到反对,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简单到甚至看起来有些蛮不讲理——“汉字从来都是竖排,横排不符合古代延续下来的文字阅读传统,不能随意改变。”

所谓祖宗之法不能废。这样一个思考方式——不客观对比两者优劣,看有没有道理,而只是固守传统——我在之前一篇文章《谈谈独立思考,素读以及我们诸多“天然正确”的传统及观念》已经讨论过。

许多“天然正确”的传统或“祖宗之法”之所以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也许根本没有什么科学道理,最多只是迫于当时简陋窘迫的条件罢了。

有人用眼动仪测过——其实根本不用测——对着镜子看一下就知道了,人的眼部形状是一个横置的椭圆形。眼球的运动,横向比起纵向来也要舒服许多,活动区间也更大。

而且,世界上,除了汉字以外,几乎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字适合竖排,汉字是方块字,而单个方块字就具有表意能力,古代汉语尤甚,凝练简洁。而西文不同了,无论是法语,德语,英语,单个的字母并不构成意指,必须要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单词,而单词显然横排起来更方便阅读。

像钱锺书的著作,《谈艺录》《管锥编》,其中引用西文尤多,这样肯定是横排更加适合。不独钱老,现在的论文大多也要引用各类西文。同时除了文科引用西文之外,理工科还要引用公式,公式横排起来也更方便。

而作为唯一的反对理由——“汉字从来都是竖排,横排不符合古代延续下来的文字阅读传统,不能随意改变。”——多少显得有些可笑。

对待一个问题,抛开固有传统及成见,客观看待它有没有道理,并没有多难。人不是“牛顿第一定律”中只有惯性而无意识的物。

再说繁体简体。

繁体而至简体确会有信息流失。现代的简体字,有的会对应两个繁体字。比如“发”,分别对应“发”和“发”,前者阴平,“发财的发”,后者去声,“头发的发”。读音不一样,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

再比如,“闲”,分别对应“闲”和“闲”。

“闲”的本义是门栓,“闲”的本义是空隙,他们意思是不同的。简化汉字后,保留了里面的“木”,而不是“月”。

简体字“闲”就袭取了“闲”的意思,“闲暇”就可以写成“闲暇”。而原本“闲”的本义(门栓;栅栏)渐渐不用了。

这样由繁体转至简体,意义多少就流失了。

其实作为标准的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多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他们用得四册《古代汉语》,以及文选,无论是郁贤皓的还是朱东润的,都是繁体横排本。

所以一般来说,可以按这个标准来。而且读繁体字,也没有多难吧?我们从小看一些港片之类的,多多少少都能认出来一些。习惯了就好。

如果还是感到阅读有些困难,那就看简体横排本,没什么,甚至这个作为初学其实是最为推荐的。

关键一点,你要想明自己读古书的目的是什么?

繁体转简体是会有信息流失,可这些究竟是细枝末节,你又不是像乾嘉学派那样,专门搞文字学的。作为初学者,基本上,都是来学习其中义理的。

《大学》说的诚意、正心、慎独、毋自欺;《论语》里孔老头教你“忠恕之道”、“反求诸己”、“以直报怨”;《孟子》里教导你程序正义比结果正义更重要,“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庄子》在你心情低落时开导你,“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不可入于灵府。”

我们绝大多数读诸子基本都为解除人生诸般困惑而来,如果这种形式让你感到困难,那就换回你熟悉的形式。

遇到问题,时刻返回初心,想明白你读古书为何?如果为义理而来,为解决困惑而来,单单纠结于形式,为其所惑,入不了门,其实本末倒置矣。

不要硬生生给自己先垒起千百级台阶,把精力耗费在末节上,没了耐心,最后弃之不读。重要的是先入门,先读进去,如果你觉得简体横排能让你把书读完,那就简体横排。重要的是先读进去。

比如读《大学》,如果感到繁体竖排不习惯,那就简体横排,挑一个可以看的简单注本,先看完,过一遍,字数也不多,熟读背过之后,再接着看朱熹的《大学章句》,有了前面的基础,这样看起来也不会太费力。

重要的,是先挑选适合自己的版本,对初学来说,适合你的不一定就是公认的权威版本,那些一般都是繁体竖排的,看不进去,囿于形式,本末倒置。先挑一本能看进去的,熟了之后,再进阶,看名家注解。诸子不像小说,一遍了事,经典是常看常新的,可以对比着各个版本,互相参看。由初学到进阶,一步步来。

这个不一定,现代为了方便阅读很多古书已经按照现在人的阅读习惯改成横版的了
但要是真的古书,很久很久以前的书,真的是繁体字竖版的,毕竟白话还没用多少年


为什么出版古书一定要印成繁体字并排成竖版?
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的古籍出版都是要用繁体字,而且尽量保持原貌的原因。

为什么出版古书一定要印成繁体字并排成竖版
古籍从影印本的繁体竖排到可供大众阅读的简体横排的过程中,信息的准确度是在不断降低的。其中讹误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影印技术的不完善,也可能是由点校者的一些“人为失误”造成。前者当然无法避免,而后者我们应当努力减少。比如说,清朝有个诗人叫黄景仁,他写的一组《感旧》诗非常有名,一共四首,在...

读古书一定要看繁体竖排本吗
除开版本挑选之外,你还要选择看简体的还是繁体的,横排的还是竖排的?这又是个问题。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看古书就是要看繁体竖排嘛,这样才够味。看简体横排是看的是哪门子古书。而且从繁体到简体有信息流失你懂不懂,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繁体竖排肯定有繁体竖排的道理嘛。诸如此类。一开始我也是...

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和继承传统文化吗?
说到底,能不能读懂古书,关键在自己的学问,不能读不懂就归咎于简体字。当然,我们说汉字应用无需强调“识繁”,并不是反对识繁体字,识字,无论繁简,当然是越广博越好。如果从个人文化修养的角度来讲,认识繁体字,甚至认识小篆、大篆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日常语言生活应用中,则无需强调必须认识这些,以...

认识繁体字就能读古书吗
认识繁体字以后,就可以阅读一些古书了。但同时还应学一些古文知识,否则即使能够阅读了,也会不知所云,读不懂古书的意思。

大家觉得都古书,简体还是繁体好啊,为什么
古书当然还是繁体好……很多古文原文中的繁体字,你看字形就能明白个大概了,但看简体,根本不知所云……

读古书(都是繁体异体字的竖排本)用什么工具书好?
《新华字典》肯定不行,那里的字太少了 ,《现代汉语字典》到可以进行大多数的繁简转化,但文言文中的古体那里也没有,所以再用商务出版社的《古汉语字典》,就可以进行较详细的查阅,如图:如果查繁体字(异体字)对应的简体字你可以在网上下一张繁简对应表。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image...

为什么现在还要出版竖排、繁体的书?
一般而言,有些书籍本身的文学意蕴或者历史气息较深,所以使用繁体竖排,甚至还原线装书。也有些书是为了能够推广到港台。当然,有些书纯粹是因为属于古典文学研究类书籍,一般而言,会有简体版的。

大陆出版的非古籍书中,有哪些是繁体竖排的?
但日本政府并未宣布废止旧字体,在专有名词等很多场合中,旧字体仍可使用。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开始正式推行简体字。当然,繁体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比如在书法中。更重要的是,繁体字是对汉字演变的一种记录,如果繁体字彻底消失,汉字的演进链条就会缺失一环。

繁体竖排版古文,每一列旁边都有几个对号,或者一,二。小勾的标记,是什么...
我收藏的民国石印版佛经中见过这种符号。由于我对佛经不是很了解,所得到的信息希望不会亵渎宗教 图案上的这本应该是佛经现代港台版的,符号应该是佛家宗教动作的代码。- o代表敲一下木鱼。一为钟 二为鼓 ﹫双圈好像是锣。说的如果不对。请勿见怪,能力只能到这个地步了 ...

阳东县19727638605: 有关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 -
萧齿炎热: 现在国学热.儒道各家书都很好找,不过版本很重要,选择版本要看楼主的水平,看古书,首选自然是繁体竖排,不过如果楼主不习惯,只能从简.我买的是中华书局的古典名著从书,部分书也出了简体.四书的阅读顺序一般是论孟大学中庸,论语...

阳东县19727638605: 汉字简化是歧途吗? -
萧齿炎热:[答案] 汉字有简体和繁体的不同,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远在甲骨文时代就有的.甲骨文里的“车”字有繁有简,繁体的车有车轮、车箱、车辕、车轭等,简体的车就只有车轮和车箱,而简体的车流传后世就成了楷书繁体字的车.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

阳东县19727638605: 竖排版的书看起来方便吗.我是中学文化水平,看一本竖排版的《古文观止》,会严重影响阅读吗? -
萧齿炎热: 其实归根到底是阅读习惯的问题,这里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个要看你买的竖排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因为繁体中有许多字是现行的简体字已经不用的,如果是繁体的话阅读起来可能就有点障碍. 另外就是因为我们平常都是看横排,习惯是从左往右读,竖排就是要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读,但基本上是没问题的.而且 如果是读《古文观止》的话,其实竖排看这种古文,会更有感觉哦.(本人学生党,觉得这样很好哈)PS: 最好就是书的注释要详细,这样读起来比较通顺.中学文化水平完全可以啦.

阳东县19727638605: 古文观止哪个版本最好? -
萧齿炎热: 学习的目的决定版本的选择.如果是想从《古文观之》开始学习古文,或者以前文言文读得不多的话,可以选用注音版.而对于经常读古籍的书友来讲,映雪堂版是公认的比较好一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

阳东县19727638605: 古籍都是繁体字写的吗?哪里有繁体版的阅读? -
萧齿炎热: 古籍当然都是繁体字写的,简体字出现才几十年,而几十年的书无论如何都谈不上古吧?至于阅读嘛,网络上一般很少,多是各图书馆扫描了以后存放的,观看或许得交钱.实体本新华书店会有,不过存量估计不大,有心的话当然可以买到.我手头上就有几本道德经、孙子兵法、庄子什么的,不过看得头疼,毕竟繁体字认不全啊.

阳东县19727638605: 唐诗三百首及宋词三百首买哪个版本好?抑或,买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好?希望能得到满意的回答,谢谢 -
萧齿炎热: 古籍、古典文学类的出版社比较权威的是: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岳麓书社、中国书店、广陵古籍刻印社、黄山书社、古典文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及宋词三百首,这种普通的书籍,版本都差不多,如果要看繁体竖排的,可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还有一些影印本,比如上海古籍的书韵楼丛刊.其他的都差不多.

阳东县19727638605: 古文观止哪个版本最好 -
萧齿炎热: 要说哪个版本好,不得不佩服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新译古文观止(增订五版)》全书每句每篇都有注译,注译中其出处都有分解十分之详细.是学习研究文言文的一本好书,其台版书一大特色全书繁体,后向前翻页竖排版读起来更有味道.不过价格也相应于贵点呵呵(。ӧ◡ӧ。)!要买的话大陆也只有厦门外图台湾书店有售.

阳东县19727638605: 史记的版本问题 -
萧齿炎热: 原版+注释 当然是因为可以学文言文,又可以更好理解历史 我推荐:史记(上下评注本) 岳麓书社出版.这个版本有注释,全本,还比较便宜.我就买的这歌版本.分成上下两本,虽然一本仍然很厚,分成三本最好,但是价格和内容比是最实惠的.在卓越亚马逊能搜索到了 (我其实在楼上之前发表完,又修改了修改)

阳东县19727638605: 读古书方法 -
萧齿炎热: 读古书,还宜实事求是,直接读原文,看得懂,则径直看下去;读不懂则还是借助注释为宜.有些字古今词义相差甚远,一味揣摩,容易望文生义,误入歧途. 读懂古书在于积累,坚持读下去,阅读能力会慢慢提高.最好备一本简便的古汉语字典,如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外语要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学习古汉语更是如此,如果你能掌握几千常用的古汉语词汇,你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所以,我常感慨有些人学外语会背大量单词,学母语却从来不下这样的功夫. 读古书的障碍往往在于古今文化的差异,所以,还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的知识,如天文、地理、职官、避讳等,也有此类供初学者参考的书.

阳东县19727638605: 最近想看史记,是看繁体还是简体 -
萧齿炎热: 中华书局版史记(繁体的)没有拼音,但是该书注释中有一些难字的注音,但不是用的拼音,而是使用古代的反切方法,如“难音奴干反”,你用第一个字的生母n加第二个字的韵母an就能读出来nan.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