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识”分别指什么?

作者&投稿:汪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受蕴:“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称为三受。

2、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那受蕴呢?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3、想蕴: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并且安立种种的名称,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

4、行蕴:行蕴是很复杂的,我在此只作简单的解说: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

5、识蕴:很多识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外尘了别外境。

扩展资料:

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所依靠来知道外境的。心与境接触的那个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

给它们种种名称,此即是所谓的想。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受想行识




佛经将魔分为四种是指什么啊?
四魔:五阴魔 烦恼魔 死魔 天魔 1.五阴魔 魔太多了,无量无边。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是五阴魔,五阴不在外面,是自己本身。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我们自己这个肉身是色身。自己这个色身是魔障,稍不谨慎,就受风寒,就得病,自己就受折磨之苦,五阴炽盛。“受”是自己的...

求剑网三里的佛秀歌曲《皈依》LRC歌词
【剧情歌】皈依(剑网三·佛秀)和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听见外面的声音被打断…)(长出一口气)七秀:小和尚 七秀:小和尚,我又来听你讲故事啦。小和尚,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1、当观自在菩萨在深入实践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时,洞悉到色、受、想、行、识五蕴本无实质,从而超越了一切苦难与灾祸。舍利子,物质本无实质,空无亦然,物质与空无无别,空无即是物质。感受、想象、行为与认知亦同此理。舍利子,一切法皆为空相,无生无灭,不染不净,不减不增。因此,在空的状态...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杀啥意思
《心经》的精髓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句话二十四个字,可以说这句话是大乘空宗思想的精华中的精华。“色不异空”的意义:“色不异空”这个命题对佛教般若-中观系统乃至整个佛教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说明了事物不是自因的存在,不...

佛家所说的五阴是什么?
五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是六识。若诸论师多云。识在二心之前。诸大乘经中。明识最居后。今依经为次料简 五阴就是‘我’的代名词。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行、识...

佛法里说不妄想,那想是不是就是妄想?
想,是五蕴之一(色受想行识)。五蕴皆是生灭法之故,无常空故,一切想无一不妄。永无妄想之心,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心。不妄想,是说悟后菩萨,意识心能够与真心相应,转依真心。因此而不妄想。一切未悟凡夫,一切想皆不能如实(与“诸法实相”相应),一切想都是在六尘境上起分别,故说“颠倒...

佛教里的魔是什么?
魔就是障碍、恼害的意思。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只要障碍我们修道就可以说是一种魔障。修行的魔障通常分成四种: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魔。1.蕴魔 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我们众生的身体和精神。五蕴何以在修行中成为障碍呢?比如疾病,在修行中身体上火、心绪焦躁不安,就是五蕴魔障碍我们修道...

在佛经里面怎样才能让自己忘记感情
外部世界是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来接触和感受外界刺激,然后在我们内心分别以色、受、想、行、识的五种蕴集的集合而生起综合判断,也就产生了七情六欲。所谓的情绪和心态,就是外界事物在内心的各种感受。这种感受是种种认知、判断、联想、心理和身体行为的一系列过程,就是说,对外界的喜爱...

《心经》txt全集下载
下载文件:|心经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 笔下文学 》整理收藏 http:\/\/www.Bxwx.Org《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什么...
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五盛阴”也作“五阴盛”,“五阴”即“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5790015764: 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
潮狮泽菲: 五蕴中之后四蕴,此四蕴属于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蕴. 在色蕴之后,加一句亦复如是,意思就是都一样是空. 即可说: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5790015764: 心经里的受想行识什么意思? -
潮狮泽菲: “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出自《般若波若蜜多心经》. 五蕴中之后四蕴,此四蕴属于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蕴. 在色蕴之后,加一句亦复如是,意思就是都一样是空. 即可说: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5790015764: 如何解释心经里的受想行识? -
潮狮泽菲: 色受想行识 就是五蕴 色 是这个物质世界 受就是 在这个世界 所受到的苦乐等报 想 就是执着 迷而不悟 行就是 正在造的善恶等业 识 就是 分别心 这个好 那个不好 对这个世界的分辩力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5790015764: 色受想行识分别指什么? -
潮狮泽菲: 色受想行识意思分别如下: 一、色是除我们心灵之外的客观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 二、受是指感官接受刺激,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三种感受. 三...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5790015764: 佛教中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分别指什么? -
潮狮泽菲: 五蕴,是五类不同的事素.同类相聚,每一类都包括了很多的事素,所以叫蕴,蕴就是聚集的意思. 经中曾说:五蕴像五个拔刀的贼,这正是使众生苦迫,而无法逃脱魔区的东西. 一、色蕴:色的定义是『变碍』,是可碍又可分的.有质碍,...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5790015764: 心经中的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
潮狮泽菲: 受就是被接收,想就是妄想,行就是行为,识就是错误的抽象思维.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5790015764: 受 想 行 识 的具体解释 -
潮狮泽菲: 世界可为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也称为色法;心理方面称为名法.我们经常听到前辈提起,或在古籍里经常可看到“色法” (身法) 和“名法” (心法) 这字眼.希望能了解“色法”和“名法”的使用,即是把世界分为两个方面,或把世界...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5790015764: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潮狮泽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教用语,是指佛教把所有能识知、能了知的所有现象,都归于“心”这个概念的范围中.“受想行识”是佛教用语,是指“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5790015764: 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
潮狮泽菲: “色”,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佛教所说的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四大”即指地、水、火、风.“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五尘”即色、声、香、味、触.这十四种都是色法,五蕴中的色法指众生的肉体,如皮、肉、筋、骨等.“受”,就是感受,以“领纳”为义,指感觉、感情,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领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所产生的喜、怒、爱、乐等感受.“想”,取像之义,指知觉、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形成概念及表象的作用.“行”,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指心理活动,亦即对外境生起贪、瞋等等意念.“识”,了别之义,指“意识”,也就是对于外境之分别与记忆等意识活动.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5790015764: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
潮狮泽菲: 承接前句而言,前面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后面加“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具体表达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概括来说,就是五蕴即空,空即五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