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分唐宋”是否可以以此来说宋以后明清诗也分“唐诗”类“宋诗类”?

作者&投稿:袁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分唐宋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气象同布桶~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诗 分 唐 宋 , 唐 诗 复 分 初 盛 中 晚 , 乃 谈 艺 者 之 常 言 。 而 力 持 异 议 , 颇 不 乏 人 。 《 苏 平 仲 文 集 》 卷 四 《 古 诗 选 唐 序 》 论 杨 土 弘 《 唐 音 》 体 例 不 善 , 早 曰 : “ 盛 时 诗 不 谓 之 正 音 , 而 谓 之 始 音 。 衰 世 诗 不 谓 之 变 音 , 而 谓 之 正 音 。 又 以 盛 唐 、 中 唐 、 晚 唐 , 并 谓 之 遗 响 。 是 以 体 裁 论 , 而 不 以 世 变 论 。 异 乎 十 三 国 风 、 大 小 雅 之 所 以 为 正 变 者 ” 云 云 。 已 开 钱 牧 斋 《 有 学 集 · 唐 诗 英 华 序 》 之 说 。 余 窃 谓 就 诗 论 诗 , 正 当 本 体 裁 以 划 时 期 , 不 必 尽 与 朝 政 国 事 之 治 乱 盛 衰 吻 合 。 士 弘 手 眼 , 未 可 厚 非 。

【 补 订 】 杨 士 弘 说 实 为 北 宋 以 来 常 论 。 参 观 《 管 锥 编 》 一 五 五 二 页 。 俞 文 豹 《 吹 剑 录 》 曰 : “ 近 世 诗 人 好 为 晚 唐 体 。 不 知 唐 祚 至 此 , 气 脉 浸 微 , 求 如 中 叶 之 全 盛 , 李 、 杜 、 元 、 白 之 瑰 奇 , 无 此 力 量 。 今 不 为 中 唐 全 盛 之 体 , 而 为 晚 唐 哀 思 之 音 , 岂 习 矣 而 不 察 也 。 ” 称 “ 中 唐 全 盛 ” , 正 谓 作 者 处 世 乃 唐 代 之 “ 中 ” , 而 作 者 成 章 则 唐 诗 之 “ 盛 ” 。 区 别 井 然 。 叶 横 山 《 汪 文 纠 缪 · 唐 诗 正 序 》 曰 : “ 就 初 而 论 , 而 贞 观 则 时 之 正 , 而 诗 不 能 反 陈 隋 之 变 ” ; 亦 此 旨 也 。 左 仁 、 周 贻 朴 同 辑 黄 周 星 《 九 烟 先 生 遗 集 》 卷 一 《 唐 诗 快 自 序 》 曰 : “ 唐 之 一 代 , 垂 三 百 祀 。 不 能 有 今 日 而 无 明 日 , 有 今 年 而 无 明 年 。 初 、 盛 、 中 、 晚 者 , 以 言 乎 世 代 之 先 后 可 耳 。 岂 可 以 此 定 诗 人 之 高 下 哉 。 犹 之 乎 春 、 夏 、 秋 、 冬 之 序 也 。 四 序 之 中 , 各 有 良 辰 美 景 , 亦 各 有 风 雨 炎 凝 。 不 得 谓 夏 劣 于 春 , 冬 劣 于 秋 也 。 况 冬 后 又 复 为 春 , 安 得 谓 明 春 遂 劣 于 今 冬 耶 。 ” 则 另 明 一 义 , 而 笔 舌 恣 肆 可 喜 。

诗 自 有 初 、 盛 、 中 晚 , 非 世 之 初 、 盛 、 中 、 晚 。 故 姜 西 溟 《 湛 园 未 定 稿 》 卷 四 《 唐 贤 三 昧 集 序 》 , 即 诘 驳 牧 斋 , 谓 : “ 四 唐 不 可 以 作 诗 者 之 年 月 论 。 如 毛 诗 作 诵 之 家 父 , 见 于 桓 公 八 年 来 聘 、 十 五 年 来 求 车 , 为 周 东 迁 后 人 , 而 其 诗 不 害 为 小 雅 。 黍 离 行 役 之 大 夫 , 及 见 西 京 丧 乱 , 为 周 东 迁 前 人 , 而 其 诗 不 豁 为 王 降 而 风 ” 云 云 。 斯 言 也 , 并 足 以 上 折 平 仲 , 惜 尚 未 能 明 拈 风 格 之 分 。 唐 诗 、 宋 诗 , 亦 非 仅 朝 代 之 别 , 乃 体 格 性 分 之 殊 。 天 下 有 两 种 人 , 斯 分 两 种 诗 。 唐 诗 多 以 丰 神 情 韵 擅 长 , 宋 诗 多 以 筋 骨 思 理 见 胜 。 严 仪 卿 首 倡 断 代 言 诗 , 《 沧 浪 诗 话 》 即 有 “ 本 朝 人 尚 理 , 唐 人 尚 意 兴 ” 云 云 。 曰 唐 曰 宋 , 特 举 大 概 而 言 , 为 称 谓 之 便 。 非 曰 唐 诗 必 出 唐 人 , 宋 诗 必 出 宋 人 也 。 故 唐 之 少 陵 、 昌 黎 、 香 山 、 东 野 , 实 唐 人 之 开 宋 调 者 ; 宋 之 柯 山 、 白 石 、 九 僧 、 四 灵 , 则 宋 人 之 有 唐 音 者 。 《 杨 诚 斋 集 》 卷 七 十 九 《 江 西 宗 派 诗 序 》 曰 : “ 诗 江 西 也 , 非 人 皆 江 西 也 。 ” 《 刘 后 村 大 全 集 》 卷 九 十 五 《 江 西 诗 派 小 序 》 仍 以 后 山 、 陵 阳 、 子 勉 、 均 父 、 二 林 等 皆 非 江 西 人 为 疑 , 似 未 闻 诚 斋 此 论 。 时 人 之 分 唐 宋 , 亦 略 同 杨 序 之 恉 。 犹 夫 英 国 十 八 世 纪 女 主 (Queen Anne) 临 朝 , 而 其 一 代 词 章 , 乃 号 罗 马 大 帝 时 代 文 学 。 按 此 名 初 见 于 Goldsmith : The Bee , NO.viii , 第 二 篇 “ An Account of the Augustan Age in England. ” 当 时 文 坛 主 监 为 安 迪 生 , 而 身 后 论 定 , 竟 被 十 九 世 纪 女 主 时 班 首 之 称 。 参 观 Bonamy Dobrée:Essays in Biography , 第 三 篇 “ Joseph Addison : The First Victorian. ” 固 知 文 章 流 别 , 初 不 拘 名 从 主 人 之 例 , 中 外 一 理 也 。 德 诗 人 席 勒 (Schiller) 有 论 诗 派 一 文 ( über naive und sentimentalische Dichtung), 谓 诗 不 外 两 宗 : 古 之 诗 真 朴 出 自 然 , 今 之 诗 刻 露 见 心 思 : 一 其 德 一 称 其 巧 。 顾 复 自 注 曰 : “ 所 谓 古 今 之 别 , 非 谓 时 代 , 乃 言 体 制 ” ; (Dass wenn hier die neuen Dichter den alten entgegengesetzt werden,nicht sowohl der Unterschied der zeit als der Unterschied der Manier zu verstehenist.) 故 有 古 人 而 为 今 之 诗 者 , 有 今 人 而 为 古 之 诗 者 , 且 有 一 人 之 身 搀 合 今 古 者 。 见 Correspondance de Flaubert,édition Louis Conard,Ie série,p.385.按 福 楼 拜 亦 分 诗 人 为 二 派 (classes) ; 语 意 与 席 暗 合 , 见 Correspondance de Flaubert , é dition Louis Conard , Ie s é rie , p.385. 席 勒 以 古 诗 人 赋 物 之 不 著 我 相 , 比 为 上 帝 创 世 , 人 见 神 工 , 而 不 睹 帝 相 (Wie die Gottheit hinter dem Weltgebaude so steht er hinter seinem Werk-S.183). 福 楼 拜 亦 谓 上 帝 无 往 不 在 , 而 无 处 可 见 ; 作 者 书 中 有 我 , 宜 如 此 。 (L'artiste doit être dans son oeuvre comme Dieu dans la création,invisib le et tout-puissant;qu'on le sente partout,mais qu'on ne le voie pas.) 语 尤 巧 合 。 见 Corr,IVe série,p.164. 福 楼 拜 书 牍 中 屡 申 明 斯 意 。 是 亦 非 容 刻 舟 求 剑 矣 。 李 高 洁 君 (C.D.Le Gros Clark) 英 译 东 坡 赋 成 书 , 余 为 弁 言 , 即 谓 时 区 唐 宋 , 与 席 勒 之 诗 分 古 今 , 此 物 此 志 。 后 见 吴 雨 僧 先 生 宓 《 艮 斋 诗 草 序 》 , 亦 持 是 说 。 夫 人 禀 性 , 各 有 偏 至 。 发 为 声 诗 , 高 明 者 近 唐 , 沈 潜 者 近 宋 , 有 不 期 而 然 者 。 故 自 宋 以 来 , 历 元 、 明 、 清 , 才 人 辈 出 , 而 所 作 不 能 出 唐 宋 之 范 围 , 皆 可 分 唐 宋 之 畛 域 。 唐 以 前 之 汉 、 魏 、 六 期 , 虽 浑 而 未 划 , 蕴 而 不 发 , 亦 未 尝 不 可 此 例 之 。 叶 横 山 《 原 诗 》 内 篇 卷 二 云 : “ 譬 之 地 之 生 木 , 宋 诗 则 能 开 花 , 而 木 之 能 事 方 毕 。 自 宋 以 后 之 诗 , 不 过 花 开 而 谢 , 谢 而 复 开 。 ”

【 补 订 】 叶 横 山 《 原 诗 》 外 篇 卷 四 论 何 大 复 与 李 空 同 书 讥 李 诗 “ 入 宋 调 ” 曰 : “ 李 不 读 唐 以 后 书 , 何 得 有 宋 诗 入 其 目 中 而 似 之 耶 。 将 未 尝 寓 目 , 自 为 遥 契 吻 合 , 则 此 心 此 理 之 同 , 其 又 可 尽 非 耶 。 ” 即 谓 诗 分 唐 宋 , 亦 本 乎 气 质 之 殊 , 非 仅 出 于 时 代 之 判 , 故 旷 世 而 可 同 调 。 圣 佩 韦 好 言 “ 精 神 眷 属 ” (les familles d'esprit) , 近 世 德 国 谈 艺 言 “ 形 态 ” (Morphologie) 者 别 作 家 才 情 为 二 类 (intellectus archetypus , intellectus ectypus) , 亦 有 见 于 斯 也 。
蒋 心 馀 《 忠 雅 堂 诗 集 》 卷 十 三 《 辩 诗 》 云 : “ 唐 宋 皆 伟 人 , 各 成 一 代 诗 。 宋 人 生 唐 后 , 开 辟 真 难 为 。 元 明 不 能 变 , 非 仅 气 力 衰 。 能 事 有 止 境 , 极 诣 难 角 奇 。 ” 可 见 五 七 言 分 唐 宋 , 譬 之 太 极 之 有 两 仪 , 本 乎 人 质 之 判 “ 玄 虑 ” 、 “ 明 白 ” , 见 刘 邵 《 人 物 志 · 九 徵 》 篇 。 按 即 Jung: Psychologische Typen 所 分 之 Introvert 与 Extravert 。 非 徒 朝 代 时 期 之 谓 矣 。 乃 尚 有 老 , 或 则 虐 今 荣 古 , 谓 宋 诗 时 代 太 近 , 何 不 取 法 乎 上 ; 或 则 谓 唐 诗 太 古 , 宜 学 荀 卿 之 法 后 王 。 均 堪 绝 倒 。 且 又 一 集 之 内 , 一 生 之 中 , 少 年 才 气 发 扬 , 遂 为 唐 体 , 晚 节 思 虑 深 沈 , 乃 染 宋 调 。 若 木 之 明 , 崦 嵫 之 景 , 心 光 既 异 , 心 声 亦 以 先 后 不 侔 。 明 之 王 弇 州 , 即 可 作 证 。 弇 州 于 嘉 靖 七 子 , 实 为 冠 冕 ; 言 文 必 西 汉 , 言 诗 必 盛 唐 。 《 四 部 稿 》 中 , 莫 非 实 大 声 弘 之 体 。 然 《 弇 州 续 稿 》 一 变 矜 气 高 腔 , 几 乎 ■ 言 之 瘢 , 刮 法 之 痕 , 平 直 切 至 。 屡 和 东 坡 诗 韵 。 《 续 绩 稿 》 卷 四 十 一 《 宋 诗 选 序 》 自 言 , 尝 抑 宋 诗 者 , “ 为 惜 格 故 ” , 此 则 “ 非 申 宋 ” , 乃 欲 “ 用 宋 ” 。 卷 四 十 二 《 苏 长 公 外 纪 序 》 于 东 坡 才 情 , 赞 不 容 口 , 且 曰 : “ 当 吾 之 少 壮 时 , 与 于 鳞 习 为 古 文 词 , 于 四 家 殊 不 能 相 入 , 晚 而 稍 安 之 。 毋 论 苏 公 文 , 即 其 诗 最 号 为 雅 变 杂 糅 者 , 虽 不 能 为 吾 式 , 而 亦 足 为 吾 用 。 ” 《 读 书 后 》 卷 四 《 书 苏 诗 》 后 曰 : “ 长 公 诗 在 当 时 , 天 下 争 趣 之 , 如 诸 侯 王 之 求 封 于 西 楚 。 其 后 则 若 垓 下 之 战 , 正 统 离 而 不 再 属 。 今 虽 有 好 之 者 , 亦 不 敢 公 言 于 人 。 其 厄 亦 甚 矣 。 余 晚 而 颇 不 以 为 然 。 ” 下 文 详 言 东 坡 神 明 乎 少 陵 诗 法 之 处 , 可 与 早 作 《 四 部 稿 》 卷 百 四 十 七 《 艺 苑 卮 言 》 论 东 坡 语 参 观 。 然 《 卮 言 》 以 东 坡 配 香 山 、 剑 南 为 正 宗 而 外 之 广 大 教 化 主 , 又 曰 : “ 苏 之 于 白 , 尘 矣 ” ; 此 则 迳 以 苏 接 杜 , 识 见 大 不 同 。 《 四 部 稿 》 卷 四 十 六 《 醉 后 放 言 》 云 : “ 死 亦 不 须 埋 我 , 教 他 蚁 乐 鸢 愁 ” , 全 本 东 坡 “ 闻 道 刘 伶 死 便 埋 ” 一 绝 , 则 是 弇 州 早 作 已 染 指 苏 诗 矣 。 虽 词 气 尚 负 固 矜 高 , 不 肯 遽 示 相 下 , 而 乃 心 则 已 悦 服 。 故 钱 牧 斋 《 列 朝 诗 集 》 丁 集 、 周 栎 园 《 因 树 屋 书 影 》 卷 一 皆 记 弇 州 临 殁 , 手 坡 集 不 释 。 要 可 徵 祖 祧 唐 宋 , 有 关 年 事 气 禀 矣 。 按 此 特 明 弇 州 早 晚 年 诗 学 之 不 同 , 非 谓 弇 州 晚 年 诗 胜 早 年 也 。 吴 梅 村 《 家 藏 稿 》 卷 三 十 《 太 仓 十 子 诗 序 》 有 “ 拯 挽 近 诗 弊 者 , 芟 抹 弇 州 盛 年 用 意 之 瑰 词 雄 响 , 而 表 晚 岁 颓 然 自 放 之 言 , 诎 申 颠 倒 ” 云 云 , 议 论 极 公 。 弇 州 《 续 稿 》 中 篇 什 , 有 意 无 韵 , 木 强 率 直 , 实 不 如 前 稿 之 声 情 并 茂 ; 盖 变 未 至 道 , 况 而 愈 下 者 也 。 近 来 湖 外 诗 家 , 若 陈 抱 碧 、 程 十 发 辈 , 由 唐 转 宋 , 适 堪 例 类 。 唐 宋 诗 之 争 , 南 宋 已 然 , 不 自 明 起 ; 袁 子 才 《 与 施 兰 垞 书 》 、 《 随 园 诗 话 》 卷 十 六 引 徐 朗 斋 语 等 调 停 之 说 , 当 时 亦 早 有 。 如 戴 昺 《 东 野 农 歌 集 》 卷 四 《 答 妄 论 唐 宋 诗 体 者 》 云 : “ 不 用 雕 锼 呕 肺 肠 , 词 能 达 意 即 文 章 。 性 情 原 自 无 今 古 , 格 调 何 须 辨 宋 唐 。 ”

【 补 订 】 孙 矿 《 孙 月 峰 先 生 全 集 》 卷 九 《 与 李 于 田 论 文 书 》 论 王 世 贞 曰 : “ 凤 洲 气 脉 本 出 子 瞻 , 稍 杂 以 六 朝 , 后 乃 稍 饰 以 庄 左 及 子 长 。 俊 发 处 亦 仿 佛 近 之 , 然 终 不 纯 似 。 自 谓 出 《 国 策 》 , 正 是 子 瞻 所 祖 耳 。 ” 则 王 氏 老 去 手 《 东 坡 集 》 不 释 , 晚 岁 之 归 依 , 正 敦 少 年 之 宿 好 耳 。 《 文 子 · 道 原 》 所 谓 : “ 求 之 远 者 , 往 而 复 返 。 ” 明 承 唐 宋 , 法 后 王 其 事 顺 , 法 先 王 其 势 逆 。 前 后 七 子 始 必 顺 流 从 时 , 继 乃 逆 流 复 古 。 王 九 思 《 渼 陂 续 集 》 卷 中 《 康 公 神 道 碑 》 曰 : “ 喜 唐 宋 韩 苏 之 作 , 尤 喜 《 嘉 佑 集 》 。 ” 康 海 之 初 法 老 泉 , 犹 世 贞 之 本 出 子 瞻 矣 。 又 按 戴 东 野 此 诗 亦 见 清 初 邵 湘 南 陵 《 青 门 诗 集 》 卷 一 , 题 为 《 疏 园 集 自 题 》 , 只 “ 不 用 ” 作 “ 安 用 ” , 差 一 字 而 已 , 将 无 心 之 暗 合 , 抑 张 胆 之 豪 夺 , “ 性 情 无 今 古 ” 异 , 词 句 遂 人 我 共 乎 。

不 知 格 调 之 别 , 正 本 性 情 ; 性 情 虽 主 故 常 , 亦 能 变 运 。 划 水 难 分 ; 直 恐 自 有 异 同 , 抟 沙 不 聚 。 庄 子 《 德 充 符 》 肝 胆 之 论 , 东 坡 《 赤 壁 赋 》 水 月 之 问 , 可 以 破 东 野 之 惑 矣 。 钱钟书在《诗分唐宋》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大慨的意思是,诗可以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也可以不随时代变迁而变化。诗是人作的,人不变,诗也不变。而人,变来变去,也就“两种人”。“故有古人而为今之诗者,有今人而为古之诗者,且有一人之身掺合今古者”,“第三种人”不过是“两种人”的复合体而已。用我的常用语来讲就是,时代对诗的作用,是“决而不定”的。其然哉?岂其然哉?
唐诗,宋诗,在风格上的不同,钱氏表述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也就是严沧浪所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之义;或者如德国诗人席勒所说:“古之诗真朴出自然,今之诗刻露见心思:一称其德,一称其巧。”所以,“顾复自注曰:‘所谓古今之别,非谓时代,乃言体制’”——没有时代的诗人,只有诗人的时代。其然哉?岂其然哉?
尝听苏芮《洒干倘卖无》歌曰:“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实在是古来哲学,鸡生蛋、蛋生鸡的大问题。美国实用主义大师詹姆斯,也曾把人分为刚性之人,与柔性之人。进而把古今哲学,分为刚性的哲学,和柔性的哲学。我们要问:人,何得而成为刚性的人?何得而成为柔性的人?也即是:“本朝人”为什么会“尚理”?“唐人”为什么会“尚意兴”?当看完“英雄造时势”的全部高论之后,还要来追问一下,难道时势不造就英雄吗?难道时代对人没有影响、没有作用吗?难道真的没有时代的诗人吗?唐诗变宋诗难道仅是“两种人”的作用,中间没有时代的气息?
胡适在《逼上梁山》一文说到:“我认定了中国诗史上的趋势,由唐诗变到宋诗,无甚玄妙,只是作诗更近于作文!更近于说话。近世诗人欢喜做宋诗,其实他们不曾明白宋诗的长处在哪儿。宋朝的大诗人的绝大贡献,只在打破了六朝以来的声律的束缚,努力造成一种近于说话的诗体”。但宋朝人为什么会“打破了六朝以来的声律”呢?正如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译注中指出:“以现在观点治中国文学史的大家如胡适、陈独秀、钱玄同、胡小石——诸先生都承认元、明、清三代的文学主流是‘通俗文学’。但是何以‘通俗文学’在元明之际突然兴起?他们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那所以然,其实就是时代变了,吃饭的家伙事变了,市民阶层在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了,有了文化消费的市场了。因此,中国文学史,是不能与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史,分开来读的。
钱穆说:汉朝“察举”制,终于在魏晋南北朝,由“累世经学”,形成累世门阀。到唐代,王谢子弟,因门第血统,甚至不愿娶皇帝的女儿为妻。唐王朝究本朔源,变“察举”为“科举”,故而“文选烂,秀才半;文选熟,秀才足”。“六朝声律”,实为唐人吃饭的家伙事。经五代,到宋朝,我们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从东坡中举,因“文”不因“诗”可知,作文说理已成为取士的根据。而古文中看不中听,正如曾国藩所说:“文言最不宜于说理”,所以,唐宋禅宗论道都用白话语体,因此,宋人打破“六朝声律”,做诗更近于作文、说话,就是自然之事了。
人毕竟是经济动物,吃饭的家伙事变了,人也不得不变;人变了,诗亦不能不变。虽不妨碍“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但“与时俱进”确是时代的主流。“三代不沿礼,五帝不习乐。礼,时为大”也

具体论到 唐诗已成高峰 宋人望其项背欲追之 从这点上就少了诗歌潇洒之意 而且唐诗下笔多端 意境自然优美 而宋诗则侧重以情寓理 少了以文说话的意境 由此 也可作为倘使宋诗 高下之分 而且 唐朝强盛 国民作诗的基本条件 心情较为优越 宋朝孱若弱 在这方面也输唐人诗歌

是的。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者为唐诗型;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者为宋诗型。前者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后者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以文为诗”;另一方面,也造成考据的兴起,使文人喜欢用诗来议论。 其实从诗分唐宋,唐诗复分初盛中晚,乃谈艺者之常言。而力持异议,颇不乏人。《


“诗分唐宋”是否可以以此来说宋以后明清诗也分“唐诗”类“宋诗类...
是的。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者为唐诗型;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者为宋诗型。前者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后者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古诗按什么来分类可分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

唐诗和宋词在古诗里分类?还可以怎么分?急用啊!各位帮一下忙!~~~_百度...
唐诗 算诗歌, 宋词 是 词,狭义说不是一类。《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

诗分唐宋是什么意思?
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两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唐代诗歌以雄浑壮丽,气势磅礴为主要特点,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被誉为唐诗三杰。宋代诗歌则以清新淡雅,婉约柔美为主要特点,其中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诗人被誉为宋词三大家。唐宋两朝的诗歌在内容上也有着不同的侧重。唐代诗歌重视...

唐宋诗之分
故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唐以前之汉、魏、六期,虽浑而未划,蕴而不发,亦未尝不可此例之。叶横山《原诗》内篇卷二云:“譬之地之生木,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自宋以后之诗,不过花开而谢,谢而复开。蒋心馀《忠雅堂...

诗分唐宋名词解释
诗分唐宋是指唐朝和宋朝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盛行,诗人辈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和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讽喻诗和李白等人的豪放诗。宋朝时期,诗歌创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诗人李清照、辛弃疾等的诗歌作品以其婉约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唐...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主要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该如何区分呢?
想要区分唐诗和宋词,也可以根据唐诗宋词的内容上,而唐诗主要表达出来的内容是高大上的感觉,最主要体现的是家国情怀,而宋词会更加讲究的是个人情感上的变化。后人总是将唐诗宋词二者相提并论来说,这也是因为唐诗宋词在文学创作上的数量是比较多的,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深刻的,并且唐宋两朝也是...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是什么?
但将严羽的这一概括系统化、理论化,则是由推崇唐诗的明代复古诗论家们完成的。清初的诗坛以学习宋诗为主。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今人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

宋诗和唐诗有什么区别
对于唐、宋两代的诗,从中唐开始,唐诗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而宋诗的许多特征,都可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滥觞。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宋诗的任何创新都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

潮安县17019784357: “诗分唐宋”是否可以以此来说宋以后明清诗也分“唐诗”类“宋诗类”? -
暨索麦咪: 是的.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者为唐诗型;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者为宋诗型.前者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后者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潮安县17019784357: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和联系 -
暨索麦咪: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

潮安县17019784357: 哪些诗派是尊唐派, -
暨索麦咪: 宋诗的影响 诗分唐、宋,主要是在于时代风格的差别,而后世诗歌的发展,也基本上未能越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好尚和艺术见解的不同,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最早发...

潮安县17019784357: 《诗经》分为唐代()宋代()元代() -
暨索麦咪: 诗经成于春秋,与唐宋元都无关联.在文学上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各领风骚.

潮安县17019784357: 故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怎么翻译? -
暨索麦咪: 1、译文如下:因此,自从宋朝以来,经过元、明、清三个朝代,人才不断涌现,而(这些文人)的诗作不能超出唐宋诗词的范围,都可以划分到唐宋诗词的范围之内.2、这句话出自钱钟书的《谈艺录·一 诗分唐宋》,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诗分唐宋的观点,即:诗歌分期的标准不应是“朝代”,而应为“体格性分”之分;同一位诗人的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可兼容各种风格,近“唐音”则“才气发扬”,染“宋调”则“思虑深沉”,唐诗、宋诗各领风骚,难分伯仲.钱钟书的“断代言诗”说提高了宋诗地位,扩充了古典诗学的研究领域,对当代唐宋诗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潮安县17019784357: 唐诗和宋诗怎么区别? -
暨索麦咪: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诗馀(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宋诗有以下特色: 1.从艺术旨趣和风格看,宋诗主要向理想、显露和精细方面发展...

潮安县17019784357: 诗分为几类? -
暨索麦咪: 按音律分类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潮安县17019784357: 唐代诗歌与宋代诗歌的差异性表现是什么 -
暨索麦咪: 我觉得唐宋诗词的最大区别,是朝代所带来的不同感悟.中国历史上兴盛的是汉代及唐代. 因此,一般唐代诗人抒发的是赞美亦或是归隐生活的恬适(也有比较例外的:可能是不得志,不被重用.) 不过相比下,逆境中的宋代,诗人们大多是抒发自己爱国之情,就如文天祥呀.可能有一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哀. 至于在体例上的不同,那也是必然的.文体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不过,我觉得,一切都因基于诗人的不同感慨.时代造就诗人,而诗人映射了那个时代历史,多少掺杂着一些自我的思想感情. 希望回答能帮助到你一些.

潮安县17019784357: 宋清元明唐 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
暨索麦咪: 唐宋元明清 还有一首诗,你记住,这可是我们中华的文化.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潮安县17019784357: 唐诗与宋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暨索麦咪: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