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闻"的意思有哪几个相应的句子是什么

作者&投稿:衅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的文言文中“殆”的全部意思和句子有哪些?~

殆 dài
形容词义:
1、形声字。从歹(è)台声。本义:危险。
殆,危也。——《说文》
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诗经·小雅·正月》
亦曰殆哉。——《书·秦誓》。传:“危殆。”
晋有三不殆。——《左传·昭公四年》。注:“危也。”
兵殆于垂沙。——《荀子·议兵》。注:“谓危亡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韩非子·三守》
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韩非子·扬权》
此二者,殆物也。——《韩非子·忠孝》
2、困乏;疲惫。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向注:“疲困之谓也。”
日将暮,步履颇殆,休于路侧。——《聊斋志异》
3、假借为“怠”。懒惰。
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受命不殆。——《诗·商颂·玄鸟》
滋敝邑休殆。——《左传·昭公五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
副词义:
1、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殆于不可。——《孟子》
沛公殆天授。——《史记·留侯世家》
殆有神护者。——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游历殆遍。——宋·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表示范围,相当于“仅仅”、“只”。
此殆空言,非至计也。——《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殆,仅也。”
3、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
(彼)投吾所忌,用吾所长,是殆益敌资而遗敌胜耳,不可不察。——宋·辛弃疾《美芹十论》
4、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将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经·豳风·七月》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例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
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望采纳,O(∩_∩)O谢谢

①<动>听见;听到。《木兰诗》:“不闻机杼声,惟闻闻女叹息。”
②<动>听说;得知。《肴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③<动>报告;上报。《童区寄传》:“愿以闻于官。”
④<名>见闻;知识。《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⑤<名>名声;名誉。《论语》:“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⑥<动>闻名;传扬。《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文言文中“以…为”这一固定搭配中,“以”的意思是
文言中的“以…为…”常见用法共三种:一、“以”是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把…当作…”。【例子】: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2、夫以铜为鉴,可...

文言文中代表我的词有那些?
1.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白话译文: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2.吾:吾日三省吾身。白话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学而》3.予:诗云:“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白话译文: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

文言文带中字
4. 请问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

在文言文中什么是谓语,定语,状语
1、谓语是用来说明主语做了什么动作或处在什么状态。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2、定语用于描述名词,代词,短语或从句的性质,特征范围等情况的词叫做定语,定语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

之中,用文言文应该怎么说
回答:“之中”用文言文应该说“内”。如:1、明·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里有“一室之内”。2、《世说新语·雅量》里有“郗犹在帐内”。3、《世说新语·贤媛》里有“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 钟夫人之礼”。4、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里有“一板内有重复”。5、清· 姚鼐《...

中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是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是 shì 〔代〕(1) 此,这 [this;that]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

文言文中有哪些宾语后置的句子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
年四十七”。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9、古同“已”,已经。10、太,甚:不以急乎?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关于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如下: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文中“之”[zhī]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6. 虚用...

鹤山市15767692339: 闻字在文言文中意思
潮若大唐: 最常见意思是:听说

鹤山市15767692339: 文言文中的闻是实词还是虚词 -
潮若大唐: “闻”在文言文中只充当动词和名词,因此它是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鹤山市15767692339: 文言文中带有闻字的句子 -
潮若大唐: 《木兰辞》中有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不知道是不是初中的 《论语》中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鹤山市15767692339: 闻有没有知道的意思文言文中 -
潮若大唐:[答案] 没有. 根据字典的解释,闻的解释为以下: 听见:诊.听.讯.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听见的事情,消息:... 出名,有名望:人.达. 名声:(好名声).. 用鼻子嗅气味:这是什么味儿?

鹤山市15767692339: “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潮若大唐: 听说 见识、知识 wen第四声:声誉、名声 用鼻子嗅

鹤山市15767692339: 文言文中的闻后面可以接皇帝名称吗?
潮若大唐: 从文言语法上讲,“闻”的后面可以接皇帝名称. 闻,本义是“听到”,文言文中,常用为谓语中心动词,表示“听到”、“知道”、“听说”或“听……说”.这种用法中的宾语,可以是某人的言论或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皇帝”作为特定...

鹤山市15767692339: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初中的 -
潮若大唐: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

鹤山市15767692339: 文言文中讯的解释,急用.蟹蟹 -
潮若大唐: 讯 xùn ①问.《狱中杂记》:“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 ②审问.《狱中杂记》:“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 ③音讯;消息.《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④告诉.《诗经·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鞫】审讯.

鹤山市15767692339: 初中语文课本有篇文言文,里面有一句是"古人什么什么闻夕死???"意思大概就是说古人只要在清晨醒悟了,哪怕在傍晚就死去也无憾了???谁知道这是哪篇文言文?
潮若大唐: 论语》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说即使早上才知道真理,晚上就死去了又有什么呢?

鹤山市15767692339: 闻,抚,授这些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
潮若大唐: 自己参考译文还不会啊1.、“天不寒乎”言下之意是:天气真的不冷吗?难道不是因为你穿得暖(因“公被狐白之裘”)而不冷吗2、景公一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问话,引出晏子巧妙委婉的劝谏,在晏子巧用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