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宋时期为主,浅谈古代的题画诗词

作者&投稿:允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文/储曰

从古至今,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虚实技巧的灵活运用,使得无论是画作抑或诗词都带着八面透气、通体玲珑的内质,读者细细品味起来,总是想带有随其深拓的意味,即最终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画与诗的“配合”无非指两种: 逻辑上的融合,彼此相通,你我契合,往往意境是二者交流的通道。第二种则是空间上的结合,即题画诗词。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王维作为诗人与画家,完美的将两者融洽在一起,给人以空灵、身临其境之感。大抵因为艺术是相通的,画作会给人一种极为直观的视感冲击,譬如中国的传统绘画,水墨画,就擅长于用点墨的渲染来表现虚实的美感,而诗歌则是一种用抽象的手法囊括各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等,来构成包含者美学体系的分支、以艺术为本质的高级文学样式。“诗歌是最不纯净的语言。”语言最本质的作用是传递信息,一旦附加了作者的创作心态、灵活的表现技巧以及诗人本身的情操以及文字所富含的哲理性信息等,就会让读者体会到“观其文而知其心”的感悟。

而题画诗词则是一种画与诗的第二式结合:非抽象融合,史学资料中给定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即“被书写于画幅上的诗词”,而广义概念更加的全面:即以画为题、以画为命义、或赞赏、或寄兴、或议论或讽喻而出之以诗词的文学作品。因此由画而作的诗词,以画为题,并且要先有画,而后作诗,此诗内容须要与画作内容紧密相关。

一、诗与画之联系与差异

横向来看,东西方的诸多艺术家在古时都曾对诗画关系有过相关表态,代表的谈述该关系的作家作品有德国莱辛的《拉奥孔》,在18世纪时期,正是标志着学者对此问题的讨论达到了巅峰阶段。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也是艺术的共同规律。”但是诗与画虽在某些方面、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是艺术相通的,但始终有着多方向的差异,譬如,绘画、雕塑等艺术仅仅以色彩、线条、形象为媒介,依赖于视觉传递信息,并且所擅长的表现题材是“并列于空间空间中的全部或者部分‘物体及其属性’”,艺术效果表现为完成所描述者的特征与性格。

反向观之,诗则是以语言和声音为传递媒介,听觉表现为主。前者寓动于静,意在表现运动着的人、物所定格住的富有暗示性的一刻,让观赏者有思考空间进行思索画中的人、物以前或者将来的状态。后者则化静为动,让读者体会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人的感性的心理状态和活灵活现的形象。西方对于诗画关系的阐述和认知由“姊妹艺术”最终向“分道扬镳”的方向转变。拉辛认为:“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绘画特有题材指物体连同他们的可以眼见的属性……时间为诗人的领域,空间属于画家的领域。”西方人眼中的诗与画是完全具有大相径庭的艺术形式的。

紧接着就是当西方的观点传播到中国后,一些大家开始发表了与原观点相比更加全面可靠的看法。钱钟书先生也在《读拉奥孔》中总结并认同了莱辛对诗与画的关系的观点,但是在此基础上,宗白华在《诗和画的境界》等作品中认为“诗不压制画,画也不压倒诗,彼此关系应是相互交流交侵的,即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其中还提到了诗与画的内在基因类似,即两者所表达出来的艺术境界大同小异,这也将莱辛“画不如诗”这一片面的观点加以修饰拓宽。同时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也发表了异于西方艺术家的看法:“他们不但是姐妹,而且是孪生姐妹。”这种较为形象的比喻意在表明诗歌绘画之间虽有瑕疵但却息息相关的关系。

而纵向观之,仅看我国历史,孔武仲在《宗伯集》卷一《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中提到:“仗着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也能说明二者之间微妙的关系。除此之外,诗与画还在社会政治与抒情功能上有着共同相关之处,对于诗歌来说,这已成为常态,从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操的《七步诗》中就能看出,此时诗人除了想表达自身的艰难处境以及自身的沉郁激愤外,更是暗示了封建统治集团残酷斗争的政治面貌。

而像大家喜闻乐见的北宋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元日》,用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俗画卷来表达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也是在暗示他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态度。除了诗歌之外,当然绘画也是体现政治风貌的一种媒介,譬如美国作家姜裴德的作品《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当书画艺术流传到宋代时,文人士大夫之辈的文人画开始逐渐流行,意境虽清淡,含义却深远,与作画是的文人士大夫所处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画作还是画配诗都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场景。书中提到的“千年潇湘怨”到宋神宗时期的政治格局,诗画中所隐喻的历史事件、背景以及发展等等,为众人揭开了诗作绘画背后的历史与诗画作者的隐逸情感。

诗与画作的区别除了艺术上空间、时间上的视听差异外,还在于“直接感受与间接体悟”上,在《文学理论》教材中,也解释了“文学的间接性”的基本概念,“绘画、雕塑等艺术是以形象符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可以直接作用于作者与接受者的感官,文学则是以一种抽象符号来表现艺术形象的,在创作与接受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将语言符号表现的事物转化为内心一系列的内心形象,形成相应的心里表象和情感体验。”当然诗歌也是文学形式的一种,因此,诗歌中蕴含的意义取决于作者本人的情感、思想传递,并会随着读者的经验、联想和想象进行外加拓展,品味诗的本体不同,其真义也是瞬息万变的。而画作,则是一种直观造型艺术,无需观赏者进行脑补想象,直接可以表达出作画者的思想情感。譬如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商贸活动与市场经济的繁荣是直接可以看得出的。

二、宋代题画诗词繁盛的原因

文化的空前繁荣:“中国黄金时代”

罗兹墨菲对中国宋朝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并表示“虽说后世代历史学家批评宋代未能够顶得住异族外侵,但是它是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时期。”一个教育强盛的国家也象征着国家的兴盛与安定,当然可以延续几百年的朝代亦是如此,尽管宋代实行的“兴文教、抑武士”的国策难免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祸兮福所倚,同时也造就了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出现了一批一人顶着三种身份的新型文化人:身兼官僚、学者、文学家三任。因此宋代可谓是中国历史上,能够给予知识分子最优厚的待遇并且赋予他们崇高的尊重当然宋朝统治者为搜罗人才也算是下了大功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因为对人才选举的重视,改革措施为增加选举人数,这不仅可以广纳人才,还给各界有才华有抱负的平民预留了更多的机会,唐代时一次性录取进士的人数基本上只有三四十人,宋朝则是十倍的翻增,这种措施为读书人打开了参与朝政的“天窗”。因此读书人数的激增,“画学”与“品评之风”的兴盛就为题画诗词奠定了一部分的基础。

这一做法,就已经成了空前绝后的历史举措,因为有着丰厚的待遇在前方呼唤,自然各路子弟便会为了争取官场的一袭之气而发奋读书,随着浓厚的文化环境的熏陶,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读书入仕途的行列中,紧接着知识分子队伍的盛大也为一大批学问与文学创作的文化人的崛起而做了铺垫,因此此时期的文学与艺术的迅速发展当然也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不争事实,而题画诗词也就是文学发展中其中的较为繁荣的一项。

绘画艺术的雄起:“别无他好,惟好画耳”

宋代时期,各个阶层、各路人士,都对绘画保持着一种浓厚的兴趣和痴迷的态度。无论是身居高位,呼风唤雨的统治集团抑或是憨厚淳朴,物资贫乏的芸芸百姓,一旦有了绘画对生活的融和,思想以及情感就不至于贫乏与空洞。而兼擅书画的宋朝皇帝宋徽宗曾说过:“朕别无他好,惟好画耳。”也正是由于统治者本身具有着高超的绘画技艺以及对绘画的倡导与重视,以使得朝廷画师的地位大大提高,也因为这种风气的盛行,文人们也渐渐习画,纵使各界画家的数量成为前朝无法与之相比的。随之,一批专业画家、业余画家,以及各种题材,各色类型的画,盛行在艺术界中,譬如“僧道中人的代表,惠崇的芦雁以及王涧的竹石等等”抑或,“闺阁中人的李清照、朱淑贞”,它们不仅是一辈诗词才女,也是擅长于婉约画作的画家。不仅如此,宋代不同的时期所兴盛的绘画题材、艺术风格、构图手法等等都有着代表性的差别,宋代初期流行意境宽泛的“全景式构图”,到了中期,主景集中,次景偏远,因而更容易表现主次,突出主题,远处的次景主格调是朦胧简小的,远近结合,主次分明,也产生了一种浓郁诗情,为题画诗词提供了前提条件,此种优越的政治环境、文学风气更使得题画诗词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书法界“苏、黄、米、蔡”四大家引领潮流

题画诗词顾名思义是离不开绘画内容与诗词题字的,说到书法,正是题画诗词的载体,也是题画诗词能够发展起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苏轼、黄庭坚以及米柿这三位大家在引潮的基础上又热衷于题画诗词的创作,有好的前车之鉴,紧接着便是临摹大家而不断涌现的书法爱好者。而宋代有一个特点,历朝统治者都在艺术界有着或高或低的试触或者成就,与绘画相比,他们更偏爱书法,在帝王以及一些书法大家的带领下,宋朝又在艺术界披荆斩棘,留下了辉煌的历史印记。宋代书法,承唐继宋,上技五代,开创一代新风,自从宋太宗时期,就十分留意书法翰墨,购摹前朝先王贤士的墨迹,镂刻出《淳化秘阁发帖》,打破了前人的常规更强调主观意趣。从苏轼说起,其曾手书一门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千古风流,才华横溢,可谓宋代之笔墨书画代表人物,因此时代背景的文化底蕴的雄厚,许多书法家也有着深厚的文字诗词功底,他们更注重个人修养,胸次高,见多识广,眼界开阔,这当然也成了题画诗词发展的先决条件。

内容上:题材广泛

作品创作更加自由灵活,不再拘泥于宋以前主以“佛道人物、仕女牛马”,而是由人物逐渐过渡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描摹,譬如两宋时期兴起的“山水画、花鸟画”,在中国画卷的空白处,画家题上一首与画的内容多少相关的小诗,从而意境就得到了升华。这里举一个题画诗词的例子,最为人熟悉的不过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了,除了家喻户晓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外,还有一首“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也写的绝妙,配给一副“花鸟画”与“山水画”,将抒情入木三分。其次还有《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中的其二,化用韩愈《山石》中的写景句“山红涧碧纷烂漫”,加之与画卷中的意境相结合,最终呈现出尤为深刻的主题思想。

工笔刻画极为细腻

由宋徽宗的题画诗来看,他善于画工笔花鸟图,此种习性更是活灵活现的体现在了他的题画诗中,譬如其所作诗《荷花仕女图》中“消受南薰一味凉,藕丝新织舞裙长 。”一句,又或者,《题古村图》“深村竹树不知春,远水残霞接断津。”这两首作品都着眼于画作,将诗与画一般,描写至细腻,这是宋徽宗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当然宋代的题材主以花鸟、山水等为主,而工笔细腻即为该时期题画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

题画诗词中,诗与词的传承各不相同,且传承的角度和广度也有所不同,在这里只谈谈题画诗历代内部的传承。而宋代时期,北宋与南宋的题画诗所体现的诗人情感、抒发情怀也有着差异。

题材之传承:延续者多

首先南北宋题画诗在题材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侧重点相对不同,总体上无二差别,在某些题材的某种特征上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南宋多题写于北宋时期的一些文人绘画作品。在山水题材上除北松常为题写的高山流水笔墨图、花鸟畜兽图之外,南宋更倾向于地图类的画作,也是源于南宋时期的政治环境的影响,正值于南宋与辽金的对峙局势,其绘画的状态也多偏向于战局地势等方面,之后也出现关于对江南山水等地域特征的描绘。从人物题材上看,南宋对人物题材描摹的更加具体,即生活化、个人化更强,因为两宋时期,在经济、政治、生活方面都有大大小小的差异,民众的生活习惯以及帝王统治中的社会和谐态势也有着阶梯状的变化,南北宋都注重于对历史人物的像题,因为南宋的绘画题材中比北宋多了些“雅俗”的成分,因为这一时代的画家更加注重“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仅从题画诗内部的传承来看,两宋时期的题画诗延续大于传承,因为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变更,只是细微之处,贵为揣摩。

题写群体的传承:范围的变化

北宋初期,题写的主体是僧人,即在苏轼之后,逐渐趋向于文人、居士等,北宋开了先锋,南宋则对其进行主要发展。在以僧人为题材时,两宋也有着差异,北宋以佛像画赞居多,南宋除此之外,外加了山水、花鸟等题材,譬如《少陵画像》、《一犁春雨图》等等。而南宋较为流行的文人画作主要代表作有宋末胡仲弓的“长题诗”。此外南宋绘画的主流应为“院体”的宫廷题材的题画诗,这对绘画的推动是十分景气的。


求大神浅谈如何改造古代传统儒家道家文化
能够弄的清楚儒家,道家是什么,自然就知道怎样对待他们。

南宋时期为什么有这么多思念家乡的诗?
关注 展开全部 因为,两宋时期,辽宋两国交战之际,靖康之变后,南宋统治者被迫定都临安。很多诗人被迫远离故土,背井离乡,才会写下这么多思念家乡的作品,寄托思念之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2014...

浅谈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历史意义
宋朝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仅进士一科取人近万名,平均每年450人。唐朝总共取进士总数才六千多人。宋仁宗平均每年达一百三十多人。宋朝平均每年取进士数是唐朝每年取进士数的十几倍。宋代科举 这样一来,两宋官吏队伍空前臃肿,许多官员侯缺久,生活苦难,一旦到任,“侵渔求取,...

古代画家都以山水画为写作题材,为何现代画家都喜欢以女性为题材?
我们是作模仿者,到传统中去寻找或者重新组合前人所创造的美,还是去探索我们的前人没有探索过的美的原始源泉呢?这是两条不同的艺术道路。我们应选择走探索者的道路,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探索前人没有探索过的美的原始源泉。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在深刻学习传统和继承传统...

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
此期是传统中医美容方剂学的拓展时期。此期的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涉及到了美容问题,清代宫廷美容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4.1 两宋时期 在遗留至今的宋代出版了几部大型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均收载有很多美容方剂。《太平圣惠方》第四十卷以美容方为主,共列方187首...

简述辛弃疾爱国诗的艺术特点
浅谈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特色导言:辛弃疾(1140-1207):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是南宋王朝时代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一生先后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等四代皇帝统治时期,虽然他怀有建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并在抗金的战场上建立过功勋,但由于当时南宋王朝的当权者...

孰为狸奴—浅谈诗画中的猫
"时时醉薄荷"正是陆游描写猫吃薄荷后的神态如醉可爱情景,想来能得见猫主子如此胜景也并非现代人独享。      与此同时猫画也大量出现,两宋花鸟画画家怎么不会把小巧灵动的猫绘于画中以体现当时的生活情致、人生意趣。       猫的深入生活甚至在宋朝人...

如何理解词由俗到雅的嬗变
“音乐性则是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其主要包含两点:音乐的节奏美和音乐的语音美。诗词是脱离了音符用文字表达的音乐。”①可以说,词的出现,传播,创作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撇去最初词的创作是由乐谱填词不说,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朝时期西域各民族的音乐传入所致。当时以胡乐为主产生的燕尔,整齐...

帮忙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文章
在两宋时期,李清照是独一无二的。她卓然于诸大家之外,自成一体。后人无法将之归属于某一群体或流派,她那独立不羁的个性和艺术风格,新人耳目。 但是,综观李清照的一生,却因为靖康之乱而前后殊异。靖康之乱前,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眼界开阔,气质高贵。其父亲李格非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已经受到人们相当高...

陌刀为何在大唐如此兴盛?其又是如何消亡的,浅谈大唐陌刀队
两宋对外作战能力不行,但是在守城之时,弩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此一时期弩和热兵器的发展成为了陌刀没落的主要趋势。 陌刀本身也有弊端:陌刀本身虽然是克制骑兵的绝佳利器,可是他自身也有缺点,因其刀身过于狭长导致其异常沉重,因而大唐陌刀手对体力臂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陌刀本身因其狭长之故,不利于近身作战唐朝...

日照市17292203443: 什么题画诗 -
桂良依普: 题画诗: 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

日照市17292203443: 美术论文(1000 - 1500字) 主题:如何看待宋代的美术? -
桂良依普: 绘画的发展阶段 大致有4个阶段: ①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北宋开国后,汴京一带成为绘画艺术中心,宫廷画院先后集中了来自西蜀的黄居□、黄惟亮、夏侯延□、赵元长、高文进等,南唐的董羽、厉昭庆、蔡润、徐崇嗣等及...

日照市17292203443: 古人有哪些著名的图题诗?带图.谢谢 -
桂良依普: 吴企明 主编.中国历代题画诗.这本书对你有用 顾恺之的《洛忡赋图卷》唐寅的《纨扇仕女图》徐渭自题《墨葡萄》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714/09/159348_4260374.s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1959695.htm

日照市17292203443: 我国古代的题画诗有很多,请写出一首
桂良依普: 墨梅•王冕(元)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日照市17292203443: 古代王冕的题画诗“墨梅”的意思 -
桂良依普:原诗(版本一)墨梅•王冕(元)wǔ jiā xǐ yàn chí tōu shù我家 洗 砚 池 头 树,gè gè huā kāi dàn mò hén个 个 花 开 淡 墨 痕.bú yāo rén kuā hǎo yán sè不 要 人 夸 好 颜 色,zhǐ liú qīng qì mǎn qián kūn只 留 清 气 满 乾 坤....

日照市17292203443: 中国古代美术史论文,1000字左右,急!急!急!!! -
桂良依普: 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批有确实的历史记载,以绘画的才能享有声誉的画家,出现在魏晋之际.他们不复是传说故事中的画家,也不再是文人而兼有画名.他们是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张墨和卫协.这一批画家的出现标志着绘画艺术发展进入...

日照市17292203443: 紧急!帮忙找找题画诗 -
桂良依普: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日照市17292203443: 古代名画赏析2000字 -
桂良依普: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徽宗朝进翰林图画院.工于界画,尤擅舟车、人物、市街、城郭. 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

日照市17292203443: 古诗画 属于哪一类古诗 -
桂良依普: 画中附的诗一般称作“题画诗”,多为咏物言志或托物感怀之作. 1、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古体诗·近体诗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

日照市17292203443: 美术鉴赏论文:“从《兰竹图》看郑燮高超的绘画技艺” -
桂良依普: 从《兰竹图》,看郑燮高超的绘画技艺 《兰竹图》是“扬州八怪”中的奇才郑燮所作.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 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这首《兰竹图》的题画诗,较早的,见录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2年编印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