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篾古语和汤溪方言

作者&投稿:劳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十八姐姐十八郎,十八埠头汏衣裳,花花手巾儿脱脱后溪滩,撑排哥哥儿撮撮着……”

继著名音乐制片人张广天创作的汤溪方言民歌《老老嬷》走红各大网站之后,又一首名叫《花手巾》的汤溪方言歌曲在“土豆网”现身,并渐渐在各大网络热身。

有着几千年吴越文化的汤溪人更是欣喜若狂,一个个相互传唱。这一首首乡音,也勾起了在外谋生的汤溪人对家乡的思念和自豪。汤溪方言民歌以其雄浑而不失清丽、刚劲而不失委婉的曲调而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汤溪在历史上又称龙邱县,汤溪城南的九峰山脚,相传曾经是姑篾古国的建都之地。姑篾是春秋时期黄河流域上一个已经消失了近三千年的古国。

经历了源于华夏,由中原播迁东方、由夏而夷、由夷而夏,最终融入汉民族统一体的曲折历程,并在先秦夷夏互动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周初东征践奄,姑篾作为被征服国族,一部分留居鲁地逐渐融入华夏;其主体部分则与徐奄等夷人族群辗转南下越境,并在越国的军事政治活动中发挥过重要影响。

楚灭越后,越地经战国纳入统一的秦汉帝国版图,其境内的姑篾族也在汉晋以后逐渐融入汉族。

据沙头村《兰源戴氏文献谱》记载:“龙邱,古太末里,姑篾墟也。县之东南四十里地名兰坡,有蓉峰拱秀峙于南,兰谷潴清流于东……”

《国语·越语上》说:“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篾。”

这说明姑篾是越国西边一地,其地理位置和上述记载相符。

而在九峰之东汤溪城边,有一条河称“越溪”,在九峰之西中戴境内,有一条溪名莘畈溪,当地一些老者却称之为“姑篾溪”。

后人因此怀疑“越溪”为越国和姑篾国的边界。姑篾古国后人在黄河流域上消失之后,今又出现在长江流域的东海之滨。

哪么,今天的汤溪人会不会就是三千年前姑篾古国的后裔呢?独特的汤溪方言,会不会就是三千年前姑篾古国的语言呢?我也曾寻访过诸多资料,但终不得结果。

2008年8月,香港阳光卫视为了拍摄大型纪录片《江南烟雨》,五名摄制组成员曾到九峰山下拍摄专题片《寻访桃花源》,他们对九峰桃花源、陶渊明后裔、姑篾国遗址都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夹杂着姑篾古语的汤溪民歌是摄制组特定录制的片段。

我曾经为九峰姑篾文化研究的热心人之一,有幸全程陪同阳光卫视记者采访。此后整整一周时间,我和阳光卫视的记者往返于九峰山脚的诸多村落,从九峰禅寺到达摩峰顶,从越溪渔歌到姑篾流水,每一个镜头都体现了九峰桃花源的历史渊源和悠久文化。

按照制片所需,摄制组又在寺平、沙头、陶寺等村,寻访能用汤溪话吟唱的民间歌手。后在沙头村村支书的帮助下,终于在该村找到了一位会唱汤溪方言歌的老人戴树兰。

戴树兰老人已经年过七旬了,但《十二月菜歌》、《孟姜女寻夫》、《帮侬歌》唱得淋漓尽致,雄浑的汤溪口音,清晰的方言歌谣,不仅在村边晒谷场上空响彻,也让每一位听者荡气回肠。

这首名为《童养媳》的歌谣,词曲之中透着无奈和孤苦,曾使多少汤溪人心酸流泪?汤溪方言民歌大多反映民间疾苦和情感世界,音律时而激情高扬,时而曲调低沉,其宏伟大气的旋律,都反映了姑篾古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只是汤溪话浊朴的可以,完全是上古的越国口音,有些歌谣听起来就像非洲原始森林氏族部落的吟唱,让这些香港来的记者听得如醉如痴,也如坠五里梦中。

还好我这个汤溪人在场,既当向导又做翻译。晚上,照着白天的录音,我把歌词依样翻录出来。没想到,汤溪话听着生涩难懂,但歌词委婉凄迷,用情至深,词语间显现汤溪先人的聪慧和才智。

在香港阳光卫视记者眼里,汤溪方言俨然是一种很古老的语言。这些被他们称之为姑篾古语的语系,声调浑重、生涩,发音与物体本意毫无关联,让外人无法理解。

然而在全国,使用汤溪方言的大约有20万左右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婺城西部汤溪、罗埠、洋埠、莘畈、塔石、岭上、蒋堂等地,琅琊、沙畈曾经也划归汤溪县属地,当地的语言便与汤溪有了相近之处。

汤溪由于地处偏远,外来语种对地方方言侵蚀较少,语言交流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使汤溪话保存了很多古朴的上古口音。

所以,现在大多数汤溪人都能听懂“金华话”,而金华人未必能全听得懂“汤溪话”。原因在于金华地域交通发达,“金华话”受到了很多外来语的影响,兼收并蓄,被改造和变异了很多。

据《汤溪县志》记载:汤溪在秦汉时属乌伤县(今义乌)。东汉初平三年(192)后,属长山县。唐咸亨五年(674)后,属兰溪县。明成化七年(1471),因闹矿贼,明政府就划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边陲之地置“汤溪县”。

史书上记载,是因为官方无力剿匪,只好招安怀柔,让贼盗自治,以息事宁人。所以,汤溪就成了四不管的蛮荒之地,直到1958年10月28日才并入金华县。

历经数百年战乱和岁月磨洗,汤溪所辖之地便形成了相同的语言、风俗、农耕、文化,汤溪话也就与周边四县市无任何相同之处,既是汤溪划归金华之后,虽经数十年磨合,但与金华话仍是两种风格各异的语言。

如今,许多汤溪儿女走出家门创业,加上大量的川广云贵等地打工者进驻金西谋生,语言的夹杂使纯正的汤溪话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但汤溪人恋祖情结较重,尽管身处异乡,却往往会在家中保留这一祖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祖籍汤溪的香港游子在阔别家乡数十年后回归故土,他与父老乡亲交谈的仍是满口汤溪方言,当他跪在祖坟前,一声“姆妈”后早已泪流满面,让人既心酸又感动。

后来才得知,旅居香港数十年中,他在家中都是讲汤溪话的,这可真是乡音难改啊,其游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汤溪哈么”是一句颇有汤溪特色的方言,曾经一度成为汤溪人的形象代言词。

姑篾古国后裔的语言自成一派,也引得学者关注。祖籍汤溪镇岩下村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曹志耘曾潜心研究汤溪语种,并著有多本专著,使汤溪话成为学术界讨论的话题。如果走在金华甚至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耳边突然传来熟悉的汤溪方言歌:


隆安县18858886395: 姑待怎么读.? -
藏筠盐酸: “姑待”的读音为:[gū dài] 姑的解释:[gū]1. 称父亲的姐妹:~~.~父.~表(一家的父亲和另一家的母亲是兄妹或姐弟的亲戚关系,如“~~兄弟”).2. 丈夫的姊妹:小~子.~嫂.3. 旧时妻称夫的母亲:翁~.舅~.4. 少女,亦作妇女的通称:~娘(a.未婚少女,“娘”读轻声;b.姑母).道~.尼~.5. 暂且,苟且:~且.~息.6. 待的解释:[dài]1. 等,等候:~到.~旦.拭目以~.2.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招~.~遇.~人接物.3.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出门,有人来了.[dāi]1. 停留,逗留,迟延:你~一会儿再走.

隆安县18858886395: 请问杭州方言“姑姑”怎样说? -
藏筠盐酸: 比较正宗的话,书面写作“姨娘”,发音中“姨”发“ni”音,杭州话中的“姨娘”指的是姑妈,而非姨妈;姨妈一般叫“阿姨”.现在的杭州话比较乱,也有用“姨娘”叫姨妈的,也有用“姨娘”叫姑妈的,也有用“姑姑”叫姑妈的.

隆安县18858886395: 姑咛什么意思 -
藏筠盐酸: 指“乱动”(身体乱动).例如:你别瞎姑咛!(你别动来动去的!)

隆安县18858886395: 金华中学北校区(金华中学)
藏筠盐酸: 1、高中:省一级重点:金华一中 金华二中(浙师大附中)艾青中学 汤溪中学省二级重点:金华六中 金华八中普通高中:宾虹中学 综合高中:江南中学(私) 曹宅中学 求是中学(私) 女子中学(私) 职业高中:实验中学(私) 金华三中(第一职校)初中:金华市外国语学校(私) 金华五中 南苑中学(十三中)金华十五中 金华四中 青春中学(七中) 西苑中学 金华十八中 金华十七中 金华九中 新世纪学校(私) 基本上就这些.

隆安县18858886395: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姑苏是什么意思 -
藏筠盐酸: 姑苏就是苏州,是苏州的别称.“姑”是当地土语音,发声词,无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传说"苏"在夏代是一个叫“胥”的人的封地,“'胥”与“苏”在方言中发音相近,加上胥字不太好人,后来就演变成苏.

隆安县18858886395: 姑凉什么意思呢 -
藏筠盐酸: 您好!“姑凉”是“姑娘”的网络用语,但是在写作文的时候这样使用会被视为错别字的.谢谢阅读!

隆安县18858886395: 金华市区有直达汤溪镇的“九峰山风景区”的公交车吗? -
藏筠盐酸: 从杭州出发,坐火车到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然后搭乘班车去九峰山 班车时间上午7:00、8:00、9:00、10:00,下午15:00、17:00 或从汤溪包车至景区15元 汤溪特色:首先,方言就和左右地面上相去甚远.金华、东阳、兰溪一带说话与杭州口音有脉络关系,都受南宋官话的影响,一般北方人也能听出个所以然.但汤溪话就浊朴得可以,完全是上古的越国口音,有些歌谣听起来就象非洲原始森林氏族部落的吟唱.汤溪方言的独立性,确实有点《桃花源记》里描述的那样,与周边不同.

隆安县18858886395: 姨字怎么组四字词语 -
藏筠盐酸: 1、公家婆姨[gōng jiā pó yí] 方言.称女工作人员. 2、姨甥关系[yí shēng guān xì] 一个人与他的姨母和姨父的关系. 3、你姨朵哦[nǐ yí duǒ ò] 你姨和我的意思. 4、七姑八姨[qī gū bā yí] 现代汉语成语,“姑”是对父亲的姐妹的称呼;“姨”是...

隆安县18858886395: 汤溪老人古言古训有哪些 -
藏筠盐酸: 古言古训: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贱,自强者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