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白居易《长恨歌》中所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悲剧的看法

作者&投稿:允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结合白居易的《长恨歌》,谈谈你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看法,100~200字左右~

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恨,入祠无客不伤情。万里西巡君前去,何劳雨夜叹闻铃。
杨贵妃,梨花树下香魂散,陈元礼,带领军卒保驾行。叹君王,万种凄凉心儿碎,哀明皇,千般寂寞泪儿倾。
愁漠漠,残月晓星初领略,路迢迢,涉水登山哪观景。终盼到,行宫旅馆歇倦体,偏遇着,冷雨凄风助惨情。
剑阁中,有怀不寐唐天子,窗边外,连续不断叮当声。忙问道:外面声音是何物,高卿奏:林中雨点檐下铃。

君王闻言长吁叹,断肠人听断肠声。铃声不美兼愁雨,相思不断难割情。冷雨洒窗人心碎,枯木摇落梦难成。
当啷啷,惊魂响自檐前起,冰凉凉,彻骨寒从被底生。孤灯儿,斜照我独人单影,雨夜儿,又同谁宿话五更。
从古来,巫山曾入襄王梦,今却何,欲梦卿时梦不成。莫不是,弓鞋懒踏三更月,莫不是,衫袖难禁午夜风。
莫不是,旅馆萧条卿嫌闷,莫不是,兵马奔驰心怕惊。莫不是,芳卿心内怀余恨,莫不是,薄幸心中少至诚。

神女因何恋洛浦,孤王苦盼断魂灵。枕冷衾寒卧红帐,珠沉玉碎埋土中。雨摧连理分左右,风拆比翼各西东。
料今生,珠连璧合终无日,但愿得,泉下追随伴玉容。料芳卿,自是嫦娥归月殿,既如此,宁弃江山不西行。
悔不该,兵权错付卿义子,恨不应,国事全凭你从兄。细思量,都是奸贼把国误,真冤枉,偏说妃子貌倾城。
众三军,何仇恨与卿作对。可愧我,孤力难保你残生。可怜你,香魂一缕随风散,可叹我,血泪千行似雨倾。

星眸真瞪临危处,皓齿连打紧张声。三军一怒惊玉体,寒光一闪落花容。枯坐冷塌掩面泣,悲恸无言难对卿。
最伤心,一年一度梨花放,从今后,一见梨花一惨情。一时间,仓皇顾命诬害你,好叫我,追悔新情忆旧情。
再不能,太液池观莲并蒂,再不能,沉香亭谱调清平。再不能,玩月楼头同玩月,再不能,长生殿内祝长生。
我二人,夜深私语情浓处,你还说,恩爱夫妻世世同。到如今,言犹在耳人何在,只落得,几度思量几恸情。

铃声断续雨声紧,残灯半灭榻如冰。柔肠百结结欲断,泪珠万点点通红。 君王无眠悲至晓,内宦启奏登前程。

作者:刘为光

对他们爱情的评价就体现在“长恨歌”中。
  《长恨歌》主要描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这故事是白居易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以虚构的。《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据陈鸿的《长恨歌传》,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可以说也有“讽喻”的意味。而且,《新乐府》中的《李夫人》诗中,特别提到“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如斯。君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也正是《长恨歌》创作的主观意图的一个注脚。所以,《长恨歌》从写杨贵妃入宫到安史之乱,都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这一意图并没有贯穿到底。白居易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这样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特别是诗中对玄宗与贵妃二人生死相恋、梦魂萦绕的那种带神话色彩的反复渲染,更把前一个主题大大地冲淡了。如诗中写到杨贵妃死后,玄宗的对景伤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在这段之后,他又以浓重的笔调继续写玄宗回长安后的孤寂: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盼望梦中相会,却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到这里,可以说是把生死间的苦恋之情写到了极致,但下面推开一层,又写了临邛道士鸿都客为玄宗上天入地寻觅,在仙山见到了死后归仙的杨贵妃。看来似乎生死悬隔的恋人可以相会了,但又一转,杨贵妃的魂魄却不能回去,“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这时读者会代唐玄宗感到一种绝望,然而再一转,又是杨贵妃请道士带去当年的定情物给玄宗,并重温旧日盟誓: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一种深深的,又是只留下眷念而永远无法实现的情意,所以白居易在结尾处写下: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的感动。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菜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是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全篇。我所念念于心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到下阕,应该是从汉代走到唐朝来的时候了。汉唐,这是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年岁,至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遗下的风韵洒下我们血液里,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从班婕妤到杨贵妃,有多少人走了又回来,来来回回躲不开的是命运的纠缠。不如,随着这两个女子款款的身影,闲闲看过千年的花开花落,王朝兴替,借着“骊山语罢清宵半”的好辰光,说一说这个“祸国”的女人,虽然,弹指又过了千年。
  那场惊天动地的“黄昏恋”开始于骊山。那是历代皇家的行宫,一个很不叫人安分的地方,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事儿就是在这儿做出的。结果,亡了四百多年国祚的西周。再
  后来,唐玄宗在这里遇上杨玉环,断送了开元盛世。
  骊山的温泉宫,李隆基最爱的地方,只是那时候,他最宠的人还不是杨玉环。所以,她做了他儿子寿王的妃,他成了她的长辈,亦因此有了后来的兜兜转转。他那时候喜欢的女人是武惠妃,一个精明美貌的女人,则天女皇帝之侄武攸止的女儿。
  与很多人所想不同的是,李隆基内心里对自己的祖母,有着很强烈的欣赏和景仰之心。他觉得祖母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甚至是一位英伟的帝王。因此,他对遗着一点祖母和姑姑影子的武惠妃也有着强烈的好感和绵绵的情意。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病重,明皇决定去骊山过冬,第一次遇见杨玉环。偶然的邂逅没有花火,只是皇家一次例行的谒见而已。稚气明朗的玉环给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杨玉环有令人着迷的青春活力,她聪明,但不锐利,融融地,让人很放松。对中年已过的皇帝而言,是潜在的刺激。
  这种需要在武惠妃死后益发明显。孤独的大唐皇帝,需要一个新鲜的女人了。像白居易说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乐天不能写明是“唐皇”,一来,不合韵;二来,纵然唐朝世风开明,终究也要有些避忌。况且时人多以“汉唐”并举,说汉反而有更深长的味道。
  五十六岁的老皇帝偷偷地爱恋起自己的儿媳。这是“不伦”的事,即使在今天也要受到指诟,然而他终究还是做了。因为玉环是当世最美的女子,又和他一样精通音律。昔有伯牙摔琴谢子期,可见知音对“音乐人”而言有着磅礴难挡的魅力,何况爱情的魅力还远远不止于此。
  说“三郎”与“玉环”的爱情,免不了要说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仿佛是千年来品听同一场哀艳的爱情悲歌一样。必得和贾宝玉一样手拿曲谱,听人唱得一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切才于恍恍中开场。
  白乐天。我现在不太喜欢这个男人了。年少时读他的《卖炭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只觉得他是一等一的好人;看他的《琵琶行》,又以为他是能够同情贫贱女子的有情人。说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整得跟真的似的,害我白白感动好久。
  后来窥见他的士大夫底色,人性斑斓的一面,对他也就少了那样纯粹地喜欢。他仕途跌拓,不好缘附党人,好似清清白白一丈夫,固然是不错的;私底下却又沉溺酒色,蓄家妓过百,一边说什么“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一边又说“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也不想想自己都已经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年方潋滟。这老家伙有这么糟蹋人的吗?
  实在老得不行了,患了风痹之疾,就放妓卖马,自诩“既解风情,又近正声”,总之是一派遮都遮不住的自得之色。这样做作实在是叫人厌恶。就这样的人,还好意思指摘一位立志为夫守节的女子,害得人家绝食而死。仅仅是因为这女子的出身不好——曾沦落青楼做过名妓。可是,人家关盼盼已经从良,而且夫死后矢志守节了呀,你又指手画脚地做什么,说人家应该以死殉夫。她死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东坡在年老时作诗感慨朝云和自己患难与共的感情,当中有“不似杨柳别乐天”一句,是说小蛮在白居易老了以后离开他。但我只想击节而赞:小蛮终于脱离魔掌了!走的好,似这等无情无义,视女子为玩物的老厌物,留在他身边才是最大的不幸!
  少年显才华,中年露锋芒,晚年享安乐,白居易走的是一条中国知识分子欣赏和追求的人生道路。可是,在对待女人和爱情的态度上,同是男人的他比李隆基逊了何止一筹?
  李隆基是沉溺了,他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了,那又怎样?若不是后来的“安史之乱”生灵涂炭,若不为天下苍生计,谁也没有资格来指责他的不是。这天下是他打下来的,平韦后,清太平,大唐的煌煌岁月,浩浩河山,谁及得上临淄王李隆基的功勋
  ?即位后,一扫武周后期的积弊,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论到做皇帝,他比哪个差?
  这样的男人,是天纵的英才,是旷世的名主,合当有个绝代的佳人来配他。所以李白说的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他为什么爱她?我们看了很多史料、小说,总之是情投意合的一对。两个人都喜好音律,他做羯鼓,她作舞,志趣相投;再者,她美,美得“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媚,媚得“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单纯,她朗直,她听话,但是她不乏兰心慧质。她甚至会跟他闹脾气跑回娘家,只因自己的孩子生病了,她去看,而他吃醋得紧,跟她发了大大的一通脾气。因为……让她独自去面对前夫和孩子,万一……牵动旧情,该怎么办?
  在她面前,他不再是君临天下的万乘之尊,更像个意绵绵、情切切的少年郎,多喜而多愁的有情人。
  他们的爱多数时候是平等的。卸下那些礼节后,她娇呼他为三郎,我的三郎。这样温馨平等的爱,是他在别的妃嫔身上怎么也感受不到的。没有人敢毫无顾忌地招惹他,又毫无困难地让他高兴。对人如对花,日日相见日日新,他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他料不到,年过半百,自己能重新活过。于是宠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的姐妹、兄弟、族人,个个沾恩。一时间,杨家泼天的富贵,让天下人生出从此“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感慨。只是,这人间又有几个帝王家的爱,能如三郎和玉环,如此的纯粹芳香?
  他们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独一无二。
  他的爱宠,她受之如饴。并不惊讶,仿佛只是应当,这份坦然是人所不及的。而她待他也真,这真就不再是帝王与妃嫔之间的恩宠,而是寻常人家寻常夫妻的恩爱。这真,连帝王都要爱惜不已。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平常夫妻之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是寻常夫妻的誓言;对帝王而言,这种寻常,反成了不寻常。
  寂寞。帝王心。
  她亦只是个小女人,喜欢被娇惯,喜欢受宠溺,像被人供奉在暖房中名贵的花朵,也一直适宜于这样的生活。从寿王到明皇,他们无一例外地给予她最大的包容和娇宠。她从不考虑太多,因这仿佛都是她理应得到的,她也可以轻易得到这些。
  所谓的红颜祸水,往往是无辜的。像幽王裂帛,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都不是褒姒要求的。她不笑时,这男人已经发了痴,她轻启朱唇,似有若无的那么一笑,这男人早已疯过数百回了。玉环也一样,她不为家里人讨官,自然有那皇帝忙不迭地封赏个遍。
  一个男人爱着一个女人时,不用她要求,什么也为她想得周全。他爱以江山换一笑,奈何?
  一家子顷刻鸡犬升天,自然有奸佞小人攀附过来,权倾朝野,富可敌国不是希奇事。若想富贵的久长可要费点脑筋,不为朋党,岂有势力?几千年来的先贤不都是这么示范的吗?这些,是因为她的关系,却不是她的过错。
  她是一个不涉时政的娇憨女人,最终变了风云,全在意料之外。身在福中不知祸,更不知自身干系天下苍生,王朝国祚。这是所有“红颜祸水”的悲哀。
  否则,三郎,怎忍你千里奔波劳碌出潼关,怎忍你皇图霸业转眼成灰?今日里还是“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转眼他日竟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她像那紫霞仙子,意中人是绝世的大英雄,有以天下相赠亦不皱眉的疏豪。可是,料到了绚烂的开头,谁又见得到那命中注定的结局?
  玉环不知,是以长恨。
  李商隐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彼此太浓腻的纠缠,往往如是。
  需要一个死,才能戛然而止。这种决裂是上天的旨意,不允许人弥补。这才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三郎,我误你,所以“宛转蛾眉马前死”也一无所怨。只求三军齐发,护你早日回长安。
  玉环,我并不觉得被误,从未觉得后悔,只是救不得你,我抱恨终天!
  悲剧的开始往往毫无征兆。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温泉水滑洗凝脂,夜半无人私语时。”大明宫韶华极盛时,谁会料到,结局竟是马嵬坡前“一掊黄土收艳骨,数丈白绫掩风流”?
  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有些爱要用一生去忘记,恨,一样会模糊时间。
  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名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

世人总说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是由于李隆基疏于政务,任用奸佞小人,杨贵妃又专横跋扈,一人得到鸡犬升天,致使朝纲无到,民怨四起,才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发动叛变。在我看来,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有一方面是由于运气不好造成的。试想,古往今来,多少帝王没有后工佳丽的,哪个皇帝不是既爱江山又爱美人的。现在好了,一听说哪个皇帝时代有叛乱或被灭,有些人就一口咬定说是那个皇帝沉溺后宫,不管国事造成的。从历史观来看,人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原始到奴隶到封建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都有其必然性,谁又能说王朝被灭不是一件好事呢,从另一侧面,它推动了历史地进步。


请问你对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是怎样理解的?
这幼年的两个世界——道德和感情,实际上成为白居易人生和文学创作所围绕的两大主题。联想到《长恨歌》又未尝不是对往事的痛苦回忆,我们便不难理解,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上也常常陷于困境,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发生过若干次精神危机,他的感情生活也肯定会有不少难言的隐衷。或许应该这样说,这些来自早年生活的情感...

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的思想有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

读过"长恨歌"的朋友能不能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

你是怎么看待白居易的《长恨歌》里爱情观的?
个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篇第一句,就已经表达了他自己的初衷,即通过写此诗来讽刺玄宗晚年耽于美色,最终至国乱的悲剧。但白居易写着写着反倒感叹于李杨二人的悲剧,转而惋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人们把《长恨歌》当讽喻实事来看,但到了后半段也跟着唏嘘“...

长恨歌赏析
情殇——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搜索: 作者:郑梦 文章来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30 [内容提要]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心理基础应该是这样的,他的早恋被迫中断,成为他最大遗憾,是永远摆脱不掉的情结,一旦与朋友谈起前代帝妃生离死别故事,压在心灵深处的感情岩浆爆发出来,美好的感情改造了古人古事。本来历史上李杨结合是丑得不能再丑的宫廷秽闻,他们是一对让人恶心的毛毛虫,然而经过诗人感情...

解读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这段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出白居易是深于诗、多于情者,由他来写作李、杨之事,才能千古传唱。这表明王质夫很有眼光,对白居易的创作才情认识得很清楚,事实也正如他所说,李、杨故事是因为白居易《长恨歌》而传唱千古,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题材。 这段话的第二个意思是说,作这首诗是有着讽谕目的的。所谓“惩尤物,...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无论从创作动机和客观实际看,同情、歌咏、赞美始终不渝的爱情,才是《长恨歌》主题所在。白居易基本上是从一种超政治功利的角度,即人性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发生在玄宗与杨妃间的生死之恋的。作皇帝晚节不终,三分;为情种生死不渝,七分;这就是白居易对玄宗的三七开。《长恨歌》的崇情倾向,明显在受到时代文艺思潮...

求解:如何分析《长恨歌》主题及作者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态度?_百度...
与政治斗争无关。《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长恨歌》的主旨,你的意见是如何?理由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一、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

根河市19320525560: 长恨歌,这首诗后半部分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有什么意义?它与诗的前半部分 -
木律硫酸: 《长恨歌》的主题: (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 (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根河市19320525560: 长恨歌中从那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 -
木律硫酸:[答案]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当时乱兵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

根河市19320525560: 历史上的李隆基与白居易笔下的有什么异同 -
木律硫酸: 白居易笔下的唐玄宗李隆基出现在《长恨歌》中,诗歌中有关李隆基是这样描写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表现出李隆基为了贵妃杨玉环懒怠于政事.诗中还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

根河市19320525560: 白居易如何看待李隆基 -
木律硫酸: 应该说是复杂的.有对他误政的谴责,但更多的则是对他的惋惜和同情.对李隆基这种复杂的感情应该说不仅是白居易一人,而是整个中晚唐的人民对这位前盛后衰之君的感情.谴责:“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句毫无遮掩的揭...

根河市19320525560: 对于杨贵妃和李隆基的爱情故事你有什么看法?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是为谁而写的? -
木律硫酸: 围绕着长恨二字来写的,主要说的是唐明皇和爱情悲剧,白居易一次和朋友们说起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来,白居易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长恨歌!他们的确是很相爱,可是李隆基最后选择的是作为一个皇帝的责任,而不是作为一个丈夫的责任.他们之间的爱情很无奈.我不认同什么,杨贵妃祸国殃民,如果一个君王已经不思进取了,那么一个女人又能够怎样去左右他呢?杨贵妃很无辜,他不过是一个弱女子而已,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试问天底下有哪一个儿媳妇愿意跟着自己的公公生活,承受这种骂名的.怪只能怪李隆基!

根河市19320525560: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是如何看待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的 -
木律硫酸: 赞同的,有一种说法是他在那两人身上投射了自己初恋的感情,所以开始的基调是批判,可是后来很明显看出他是赞同并艳羡这种感情的.

根河市19320525560: 《长恨歌》中李隆基的形象是否前后矛盾?尤其是最后一段起到什么作用 -
木律硫酸: 玄宗在开元时期是一代天骄,天宝时期就是昏君了

根河市19320525560: 分析《长恨歌》主题及作者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态度? -
木律硫酸: 全诗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的交织,其主题应该是双重性的.首先,从作品本身看,以“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界,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表现出批判和暴露的倾向是不言自明的.后半部分写李杨爱情,思念之...

根河市19320525560: 怎样评价历史上的李隆基、杨玉环和《长恨歌》中的李隆基、杨玉环? -
木律硫酸: 看待历史人物,其实就一个原则:不一棍子打死.什么样的人当皇帝,缺德事也得干,好事也不会总干.首先,李隆基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人,正是他才帮助他老爹登上皇帝宝座.但是他终究只是一个守成之主.被人们大书特书的开元盛世,是...

根河市19320525560: 如何理解长恨歌红颜祸水的思想 -
木律硫酸: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白居易歌颂了李杨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纵然红颜薄命玉殒香消,结尾部分还是表达了他们仍然会相见的美好愿望,李隆基也许不是个始乱终弃的负心汉但是于国于家让他不得不选择放手;第二个角度,篇中细腻而精湛的描写了李不务朝政,所遭遇的安禄山谋反,与之前李杨二人荒淫的生活照应,表明了大唐陨落的历史性必然,其后又批评了他们妄想还能团聚的荒诞不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