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你能找出历史上奉行此思想的这些英雄吗?

作者&投稿:茆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思想的弊端~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德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孟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不过,上面的论证只是讲道理.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可见,孟子写这段话是有根据的.“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丰厚的俸禄.为什么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现在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不是可以罢休了吗?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以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朱熹的评语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时,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不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吗?他们确实是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不但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应该时时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干不合礼义的事情.不过,孟子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心,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是后来“失其本心”,这样解释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他的唯心主义性善论的表现.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见《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很多啊,文天祥
夏明翰
夏完淳
李大钊
方志敏
陶渊明
孙天帅

文天祥

荆轲、黄继光、刘胡兰

其实舍身取义不一定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啊

董狐
屈原
文天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舍身取义是啥意思
成语运用:“舍生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运用示例:宋·苏轼《乞将章疏付有司札子》:“夫君子所重者,名节也。故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可杀不可辱之语。”亦作“舍生全义”。明·邵璨《香囊记·潜回》:“若论二帝受此困辱,即欲舍生全...

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舍生取义”指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也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智慧解码·中国自古是一个崇尚气节的民族,为民族大义舍生忘死者历代有之。他们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与楷模,受到敬仰和尊重。有关舍生取义的豪言壮浯也为人们广泛传诵。例如文天祥的“...

舍生取义意思?
成语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简体字 舍生取义 常用程度 常用 感 *** 彩 褒义 成语辨形 生,不能写作“身”。相似词 以身报国、舍身求法 相反词 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

舍生取义的意思
这一词语的核心含义在于,当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人们选择放弃个人的生存以维护更高的道德原则。它赞扬的是一种为了正义事业,敢于献身、不畏艰险的高尚情操。无论是为了社会公义还是个人信仰,舍生取义的人们表现出的勇敢和无私,令人钦佩不已。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历史人物的壮举中,更是现代生活中许多...

舍生取义的意思
舍生取义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春秋时代,晋国的义士豫让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他乔装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襄子的...

舍生取义的理解
舍生取义是一个多义词,有三个义项。1、舍生取义的一个汉语成语。舍是舍弃的意思;生指生命;取是求取的意思;义指正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2、舍生取义是梦幻西游游戏技能之一,是化生寺门派飞升法术。使用条件是当人物飞升且歧黄之术技能...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意思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意思是说,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杀身成仁的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而损害仁义道德的,但有为了成就仁义道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舍生取义的原话...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意思
不愿意因怕死而损害仁义,敢于牺牲自己去成全仁德。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也要去守护正义。“杀身成仁”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翻译:有志向有仁义的人,不愿意因为保全生命而损害仁义,宁愿舍去生命来保全仁义。“舍生取义”:舍身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

舍生取义这一成语源自哪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词语的意义也随之发生演变。今天,我们已经远离 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安静和平的社会大环境中,我们已不会再像古代的忠臣贤良 那样为皇帝尽忠,也不会像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的忠诚烈士那样为胜利而献 身。因此,舍生取义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生已不再局限 于个人生命...

舍身取义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哪些书籍中
舍生取义的思想最早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意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舍生取义小故事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

莱阳市13330075342: 孟子如何巧妙的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的 -
万苏醒脾: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开篇即用一个比喻,表述了他“舍生取义”的思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说,如果鱼和熊掌必选其...

莱阳市13330075342: 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你认为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还有无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
万苏醒脾:[答案] 有一定意义,其中告诉人们要有舍己为人的大义,但孟子的思想是古时统治者囚制人民思想的工具,不必全信

莱阳市13330075342: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是怎样论述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
万苏醒脾: 这是孟子关于“生”和“义”做的对比所用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要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取义也”.是关于儒家的关于大义的解释. 其前者关于鱼和熊掌的比较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莱阳市13330075342: 舍生取义的典故
万苏醒脾: 舍生取义典故来自: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它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莱阳市13330075342: 孟子"舍身取义"的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 -
万苏醒脾: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乞人不屑也!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让我死吧,万钟于我何加焉,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躲避)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二者不可得兼;死亦我所恶,辨别...

莱阳市13330075342: 孟子是怎样论述"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个观点的 -
万苏醒脾: 孟子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述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个观点的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舍身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世代的道德要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莱阳市13330075342: 如何理解孟子的舍身取义思想 -
万苏醒脾:[答案] 就是坚持自己的道义和做人的原则,不苟且偷生,不因害怕死亡躲避灾祸(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不因功名利禄而摒弃这些人本有的天良

莱阳市13330075342: 3. 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存 并作简要分析. -
万苏醒脾:[答案] 3. 要点:结合人物的事迹、思想作简要评述.

莱阳市13330075342: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是什么意思呢?
万苏醒脾: 孔子的主导思想是“仁”,他主张君王要实施“仁政”,“仁者爱人”; 孟子的主导思想是“义”,他倡导“礼义”,要讲道义,“舍生取义”. 后人就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来概括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并以此来教导人们:做人要有仁爱之心,并且要讲道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