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经历怎样纹饰演变

作者&投稿:归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青铜器上纹饰是如何印上去的~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很简单,但是回答起来却很具体、细致!分为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一.块范法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
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 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1.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
(1). 制模
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种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适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因为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而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减少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
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
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何处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3.对于心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从其腹腔中脱出芯,并使拖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耳,此钟方法适用于大型器。三.利用外范制芯。
(3).浇注
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可趁热浇注,不然需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窑烧烤。预热的温度以400-500度为佳。焙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伤害,并在外加木条箍紧,也是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
范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之所以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或“一次浑铸”,或者“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
(4).修整
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其经过锤击、锯挫、錾凿几打磨,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毕。
除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即器物的歌部位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而是分别铸成的,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绍了。
二.失蜡法
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上下层青铜器的差别不是属于风格方面,而是上层比下层的器类有更多的发展。商代早期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由于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在城的东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铜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发现了商代早期青铜器多起。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要的发现。以上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以二里冈上层的居多。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二里冈上层青铜器的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制业已形成。属于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有的器壁巳相当厚重。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经测定:含铜量在67.01~91.99%之间,含锡量在3.48~13.64%之间,含铅量在 0.1~24.76%之间,成分不甚稳定。但含铅量较高,使铜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能,与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壁很薄的工艺要求是相适合的。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在商二里冈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间,有几批青铜器出土。这些器物有某种商代早期的特点,然而已有较多的演变;也有某些殷墟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肇始。比较典型的是河北地区藁城台西下层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豫西的灵宝东桥,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这类器物发现,如小屯232号墓所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和小屯331、333号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但这一类器物在殷墟发现并不多,而在其它地区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为典型而精好,现在还找不出像二里冈或殷墟那样生产这类青铜器的商代大都邑。盘庚迁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冈期之后,殷墟期之前这批青铜器是客观存在。由于这类青铜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过渡特点,所以有的将之断在二里冈期,有的断为殷墟文化早期。这类青铜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而其时生产它们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冈文化期之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划出一个称之为商代中期的阶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确定,下限约在武丁之前。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少见。早期虽已出现了宽肩的大口尊,这类器形在此时有较大的发展,像阜南的龙虎尊和兽面纹尊这样厚重雄伟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 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瓿是其典型。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为体型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是其典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时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   
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较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方面的实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采用较多的高浮雕附饰,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   
自武丁至于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邹衡的四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后的发现,大体上都没有越过这个界限。而殷墟的青铜器分期则有张长寿的三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还有—些其它的说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后期起计,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这样长的时期内,按照具体情形, 又可区别为前后两个阶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各个朝代青铜器点评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不一样,有很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青铜器的纹饰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青铜器的纹饰具有不同的特征。
夏代(公元前1900-前1600年)晚期青铜器一般光素无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圆钉状纹饰。有的斝腹有圆饼状突起,当是商代早期斝上火纹的滥觞。
商朝早期(前16世纪-前15世世纪)青铜器的装饰趋于精致,青铜器纹饰大多带状,常见弦纹、兽面纹和夔龙纹,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纹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特色。在带状兽面纹上下夹以连珠纹,则是当时流行的设计。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出现。
商代中期(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分两类,一类是商代早期变形动物纹,这一时期有所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往往双目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躯体都没有明显的区分。
商朝晚期(前13世纪-前11世纪)纹饰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空前发达。兽面纹只是纹样结构规格化的形式,而所表现的物象却很多。这时装饰特点是集群式的,以多种物象或作主纹或作为附件布满全身,甚至视线所不及之器物的底部也有装饰。有的一件器物上有几十种动物纹样。于是形成了富丽繁缛的风格。最典型的花纹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兽面纹。其他还有夔纹、蝉纹、涡纹、蚕纹、小鸟纹等。这些动物纹样,少数是肖生的,更多的则是神化性的期禽兽。
商朝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铜器上除了兽面纹、连珠纹外,还出现了龙纹、鱼纹、蚕纹、鳞纹、瓦纹及龟纹等,花纹也发展为有底花、粗花、细花的三层花。
西周早中期以大小分尾鸟纹、顾手龙纹、窃曲纹为主。
西周晚期动物纹饰退居陪衬地位,而以环带纹、鳞纹、瓦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纹饰趋向简单、朴实。
春秋时期,纹饰构图细密,呈网状的蟠螭纹和蟠虺纹的出现,则是新潮的一种标志。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蟠虺纹、蟠螭纹、绹纹、贝纹、鸟兽纹居多,且多呈带状。
战国时期除蟠螭纹外,流行钩连雷纹、贝纹、绹纹,同时大量出现方块型或三角形云纹。贵重器物往往采用生产工序更为复杂,形成最为华丽的错金、错银、镶嵌红铜、松石和细线刻镂的等先进的工艺技术。一些镶嵌着描写当时宴饮、征战、格斗、乐舞、射猎等现实生活图像的器物,斑驳陆离,多姿多彩。
战国晚期至汉代多素面。

给你个简单扼要的答案吧,总的来说经历了简——繁——简——繁——简的演变过程,分别对应商代中期之前、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初秋早期、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期以后。西周中期之前纹饰多神话、幻想题材,西周晚期后趋向于图案化,春秋中晚期后转向自由奔放,清新秀逸。


古代青铜器上纹饰是如何印上去的
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

青铜器经历怎样纹饰演变
1. 夏代晚期青铜器通常无纹饰,但部分爵有圆钉状纹饰,杯体正面可能有一排或二排。2.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带状,常见弦纹、兽面纹和夔龙纹,兽面纹线条粗犷,以变形纹样为主。3. 商代早期几何纹简单,有雷纹、连珠纹和乳钉纹。4. 商代中期纹饰分为变形动物纹和繁密雷纹兽面纹,后者纹样细密密集。5...

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
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2、鼎盛时期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

青铜器纹饰的历史演变
早期青铜器纹饰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如菱形、方格、三角形等。这些图案简单而规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简单和朴素。中期青铜器纹饰 随着时代的进步,青铜器纹饰也开始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图案。在商代晚期,青铜器纹饰开始出现了神兽、人物等形象,这些形象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器纹饰的进一步发展。晚期青铜器纹饰 到了...

青铜器纹饰的历史演变
3. 在早期,青铜器纹饰以几何图形为主,如菱形、方格、三角形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基础与纯朴。4. 进入中期,纹饰变得更加复杂,商代晚期更是出现了神兽和人物等具象图案,标志着纹饰艺术的进步。5. 到了晚期,尤其是在西周时期,纹饰发展至顶峰,出现了如云纹、雷纹、龙纹等精致图案,这些不仅作为装饰...

青铜器纹饰有哪些
回答: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青铜器纹饰一弊...

举例说明商代,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及特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

青铜器经历怎样纹饰演变
青铜器的纹饰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青铜器的纹饰具有不同的特征。夏代(公元前1900-前1600年)晚期青铜器一般光素无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圆钉状纹饰。有的斝腹有圆饼状突起,当是商代早期斝上火纹的滥觞。商朝早期(前16世纪-前15世世纪)青铜器的装饰趋于精致...

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的区别及变化的原因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的演变发展
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经历了从夏代晚期的简单起源,到商代复杂与神秘的转变。这一时期的纹饰主要分为动物纹饰、人物纹饰和几何纹饰。动物纹饰,尤其是兽面纹,占据了主导地位。进入西周时期,纹饰风格分为古典式、中周式和淮式。古典式纹饰与宗教和政治权力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的祭祀文化。西周中期至晚期,...

资阳市18497448959: 青铜纹饰是如何发展的?
贡柴健步: 青铜纹饰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变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

资阳市18497448959: 简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型制与纹饰特征 -
贡柴健步: 由夏、商经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夏代:青铜器形体较小,造型质朴,纹饰也较为简单. 商代早、中期:在形制上明显特征如鼎是锥足,爵、斝平底,觚则器体...

资阳市18497448959: 青铜器图文演变的具体案例
贡柴健步: 古代青铜器的纹饰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是商朝至西周,青铜器纹饰的绘画手法是聚纹章法,即每组图案都有一个中心点,图案围绕中心点展开,大多对称. 二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纹饰的绘画手法为带纹章法,即器物的装饰图案多为带...

资阳市18497448959: 青铜器文饰与风格的演变 -
贡柴健步: 青铜器的纹饰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云雷纹、乳钉纹、饕餮纹、鸟纹、夔龙纹等.比如在安阳妇好墓中出土的“鸮尊”就有八种纹饰.它的演变总体来说是由繁复到简化,由具体到抽象,由写实到意象.这与汉字的演变也是一样的.马承源先生著有《中国青铜器》一书,你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参看一下.

资阳市18497448959: 举例说明商代,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及特点 -
贡柴健步:[答案]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

资阳市18497448959: 论述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艺术风格的演变 -
贡柴健步: 从夏商周到春秋的青铜演变主要分为纹饰,型制和铭文的变化.1. 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的纹饰,有龙蛇纹,兽纹,变形动物纹和波曲纹. 2. 夏商周的青铜器出现的是小...

资阳市18497448959: 试述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各时期的装饰纹样及代表性器物 -
贡柴健步: 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商朝的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装饰纹样不知道有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平雕和浮雕.代表性的器物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商代人面纹方鼎、四川...

资阳市18497448959: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变化最好图文并茂, -
贡柴健步:[答案] 从纹饰上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西周早期和商代晚期一样进入了纹饰发展的鼎盛期,这是同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虽然朝代更替了,但统治阶级用礼器统治人们的思想没有改变,...

资阳市18497448959: 古代先秦青铜器的风格演变? -
贡柴健步: 青铜器艺术先秦青铜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前期达到繁盛,出现大批制作精美、系列不同的青铜器物.青铜器的造型庄重典雅,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青铜器纹饰富于时代特征,主要有兽面纹,凤鸟纹等想象中的动物形象.

资阳市18497448959: 青铜器给人的感受 -
贡柴健步:[答案]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 其形成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如青铜器上的乳钉等,首先可能是防碰撞的实用功能和相对规则的装饰功能的统一,后来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