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炒茶师后继乏人谁来延续“吓煞人香”?

作者&投稿:比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碧螺春传统炒制方式
这几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翠绿的嫩芽冒出了茶树枝条,地产碧螺春即将大量上市。作为苏州碧螺春主产区之一的金庭镇,当地的西山茶业协会并未像往年一样组织炒茶大师的斗茶比赛,而是筹划起一场百名年轻人学习炒茶的拜师活动,镇上几十位德高望重的炒茶大师打破行业壁垒、联手为碧螺春炒制工艺的传承而努力。
在3月15日举办的洞庭山碧螺春新闻发布会上,一则讯息令人震惊又惋惜:虽然入春以来茶叶产区风调雨顺,产量将比去年增加20%,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采茶工和炒茶师,大量顶级茶叶只能被留在树枝上。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的统计显示,目前东、西山共有茶农17458户,平均年龄超过40岁,其中年轻的本地炒茶工寥寥无几。青黄不接的手工炒茶绝活面临困境,茶农们心急如焚:再过20年,谁来炒出顶级碧螺春?
现状:炒茶大师自费制作传承手艺的“课本”
灶前炒茶,灶后烧火,苏州洞庭山碧螺春独特的炒制工艺早在2011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地炒茶大师的技艺在多次国家级比赛中捧回分量极重的奖项。东山御封茶厂的严介龙对去年参加“都匀毛尖杯”全国手工制茶大赛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我比其他选手晚20分钟下锅,却比他们提早20分钟出锅。杀青的高度比别人高很多,评委最后全部围过来了。”谈起去年全国大赛上“出风头”的事情,严介龙语气中充满自豪:苏州出去的炒茶大师,本来就该这么牛!面对来自四川、贵州、云南等各地的手工卷曲型绿茶炒制大师,严介龙告诉记者,他拔得头筹靠的是36年炒茶人生中积累的对于时间和火候的精准把握。
然而捧着奖杯回到东山,他却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而是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自费几十万元将炒制碧螺春工艺制成微电影。记者在电脑上看到了这部还在后期制作阶段的影片:融合了太湖、东山、老宅、太极等江南元素,用极富诗情画意的手法将采茶、挑叶、炒茶、泡茶的全过程完全展示,记者特别注意到,在炒制中一些技术性极强的关键环节,镜头非但没有遮挡掩饰,反而大方地刻意用慢镜头详细展示。“就是希望能为炒制碧螺春留下点资料,感兴趣的人能来学。”严介龙告诉记者,推动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来源于炒茶大赛上部分外地选手带来的冲击:各地选手在一“起交流,我发现许多外地品种都在参照碧螺春的炒法,而这恰恰是碧螺春品质的关键。”看到外地炒茶人忙于偷师、纷纷异军突起,而本土碧螺春炒制却后继乏人,严介龙希望以这套“课本”为引子让更多当地年轻人关注。
同样的忧虑也呈现在西山茶业协会会长周永明的脸上。接受采访时,他正在统计全镇愿意参加百人拜师活动炒茶大师名单:“如今会炒茶的年轻人实在太少,没人传承,以手工制作为特色的碧螺春以后还怎么维持品质?”周永明告诉记者,将在本月底举办的拜师活动将面向全市18—35岁之间的所有年轻人,大师会手把手传授制茶过程:一天的教学不可能让生手真的“学会炒茶,但至少,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件事。”
调查:一万七千户中难觅“茶二代”大师
东、西山的一万七千多户茶农中,有多少年轻人能炒得一手好茶?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多次前往两地的茶叶主产区、茶厂集中地区和茶业协会,但调查结果令人遗憾:会炒茶的本地年轻人,有,不多,但基本作为业余爱好;能够水平稳定地独立炒出几锅好茶的年轻人,实难寻觅。周永明说:“东、西山千家万户都有茶园,主要是老一辈在炒茶,实在赶不过来了就雇点外地人。小辈们最多只能帮忙采茶、挑叶。”
32岁的罗雅芬是西山涵头村人,父母都是茶农,家中有2亩茶园。每到茶叶上市的季节,年过6旬的父母就会进入最忙碌的状态: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的母亲要成日采茶、挑叶,而父亲在做完一天保安工作后晚上要炒茶直到深夜。罗雅芬告诉记者,自己从小看着父母这样辛苦,曾想学习炒茶帮他们分担一些,但最终因为怕烫、力量不够而放弃了:“杀青时的温度要高达300摄氏度,并且炒一锅茶40分钟里完全不能停,对女生来说有些吃不消。我只能选择其他方式帮他们。”
罗雅芬的经历在许多本地茶农的孩子身上都发生过,事实上除了炒茶难学外,当地人固有观念才是阻碍“茶二代”成长的关键。“炒茶很辛苦,忙到凌晨4点是常有的事,但普通茶农一年也就赚个五六万。”罗雅芬对记者说,许多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在培养子女的最初就不打算让他们再“重蹈覆辙”,甚至觉得孩子外出打工比留在家里炒茶要光荣。“老人们宁愿孩子在外地忙得回不了家、让茶叶烂在树上,也不愿他们再回家做农民。”这样的观念如今在东、西山老一辈茶农中依然流行着。
“只要肯吃苦,哪有年轻人学不会炒茶。关键是对于农业的观念要改变。”生于西山歌月湾的年轻人黄雁萍与罗雅芬的想法不谋而合,2年前,她毅然把在市区从事金融行业的丈夫带回西山老家“试验”:丈夫从未接触过炒茶,但他体力好、能吃苦、对炒茶又有兴趣,他能不能将父亲的炒制技艺全部学会?结果让人欣慰:“最初,他吃了很多苦,手心、手臂、甚至指甲缝中的嫩肉上都被烫出水泡。难得的是他性子慢,愿意沉下心来学,两年下来已经可以独立炒制。”黄雁萍欣喜地告诉记者,丈夫偶尔甚至能炒出一锅与老师傅水平相当的茶叶。今年茶叶上市期间,黄雁萍和丈夫依然会在周末回到西山,帮父母采茶、炒茶。
期待:碧螺春技艺传承期待更多关注和扶持
值得关注的是,东、西山能炒得一手好茶的年轻人不多,但愿意利用知识特长返回农村、帮父母“突围”的新生代新型农二代却越来越多:微信营销、改良包装,一批批80后纷纷出手打开了地产农产品现代市场营销的一扇门。
罗雅芬就是用这个方法在帮助父母。2012年起,她为自己家的茶叶注册了“今雨”商标,改良了传统碧螺春茶的包装,专做高档茶市场,利用朋友圈的人脉关系把茶叶卖到了上海、河南、广东、台湾等地。黄雁萍更是在几年前就辞去上海一家大公司财务职位,返回家乡组织周边的村民一起成立了一家合作社,注册了品牌商标,线上线下结合,大胆地经营起绿色农业。来自吴中区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由这批新生代农民主导的网络营销方式已占到东、西山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的近1/3。
不过,在农业这根巨大的产业链中,脱离了生长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断然不行的。同严介龙、周永明等老一辈茶农一样,黄雁萍和罗雅芬这样的年轻人也意识到了危机。“再过20年父母都老了,炒碧螺春的任务只能由我们这一辈完成,以我们现在的水平,还能炒出顶级碧螺春吗?”黄雁萍对记者说,也许未来农民的职业化规范发展、政策扶持等才是吸引进城农民返乡的关键因素。“出生在茶乡的年轻人大多对茶叶饱含感情,如果让他们在人生规划中受到更多指导、指引,我相信碧螺春的传承不是问题。”
一家农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向记者介绍,在法国这样的农业发达国家,黄雁萍的期待已经部分实现了。虽然法国也面临年轻人涌向大城市、大农场多由老辈在坚守的相似情况,但那里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不同领域的农民可以考取专业执业证书上岗、农民到了一定年龄可以退休、年轻人从事传统农业还享受一些政策优惠等,“因此去大学拿一个农业工程师的学位,再回老家做农场主,其实在法国年轻人中也蛮流行的。”研究人员说,未来茶农的职业化转型也许是解决碧螺春技艺传承的较好途径。


炒茶师后继乏人,再过20年,谁来炒出顶级碧螺春?
随着春气温升,碧螺春采摘季临近,金庭镇,这座苏州碧螺春的重要产地,今年的景象却与往年不同。通常热闹的炒茶大师斗茶赛被一场百名青年学习炒茶的拜师活动所取代,旨在重振传统炒茶工艺的传承。据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尽管今年产量预计将增20%,但缺乏年轻炒茶工的问题愈发突出。平均年龄超...

碧螺春炒茶师后继乏人要“另眼看”
在清明前的碧螺春茶季,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是炒茶师傅的后继问题。据报道,洞庭山碧螺春原产地的炒茶师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年轻本地炒茶工更是稀少,这使得这一传统技艺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碧螺春作为苏州的知名品牌,为何本地年轻人对其炒制技艺缺乏兴趣?炒茶师傅认为是“茶二代”不愿吃苦,但...

碧螺春炒茶师后继乏人谁来延续“吓煞人香”?
看到外地炒茶人忙于偷师、纷纷异军突起,而本土碧螺春炒制却后继乏人,严介龙希望以这套“课本”为引子让更多当地年轻人关注。同样的忧虑也呈现在西山茶业协会会长周永明的脸上。接受采访时,他正在统计全镇愿意参加百人拜师活动炒茶大师名单:“如今会炒茶的年轻人实在太少,没人传承,以手工制作为特色的碧螺春以后还怎么维...

碧螺春炒茶师后继乏人要“另眼看”
清明之前,本地的碧螺春茶又开始登场。与往年关注价格不同的是,今年从产地传出了炒茶师傅后继乏人的消息,这倒令人多了一点对碧螺春制作技艺的担忧。据了解,整个洞庭山碧螺春原产地,现在炒茶师平均年龄都在40岁左右,手工炒茶这门古老绝活越来越面临困境,其中年轻本地炒茶工更是寥寥无几。碧螺春...

有名的这款茶用的就是碧螺春
在洞庭山苏州东山,古法炒制碧螺春的技艺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炒茶师傅们大多年过半百,他们希望通过拍摄微电影记录传统,或者创办学校,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将这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以确保其薪火相传。保护碧螺春,关键在于坚守传统。它不仅是一种绿茶,更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即...

再过20年,谁来炒出顶级碧螺春?
炒茶大师严介龙,凭借36年的炒茶经验,曾在国家级比赛中崭露头角,他决定自费制作微电影,将碧螺春的炒制工艺记录下来,以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同样,西山茶业协会会长周永明计划在月底举办拜师活动,目标是让18至35岁的年轻人了解并参与到制茶工艺中,尽管短期内难以让他们真正成为炒茶高手,但至少能唤...

谁能手工炒出顶级碧螺春
尽管产量有望增长,但由于采茶工和炒茶师短缺,顶级碧螺春的制作面临困境。炒茶巨匠严介龙凭借多年经验赢得比赛,并自费制作微电影,以期留下炒茶工艺的记录,唤起年轻一代对这门技艺的关注。西山茶业协会会长周永明担忧,茶农平均年龄偏高,且年轻炒茶人才匮乏,他计划举办拜师活动,吸引18至35岁的年轻人学...

江苏无锡:炒茶师平均55岁手工炒茶技艺后继乏人
2017年全国手工绿茶制作技能大赛在无锡举行,16名经验丰富、平均年龄达到55岁的炒茶师以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展示了他们对太湖翠竹的精妙处理。他们通过高温杀青、抛撒翻转,精确掌握火候和手劲,每一步都考验着他们的协调力和观察力,以确保茶叶的品质达到最佳。然而,这一传统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参...

碧螺春:坚守传统还是工业化?
确实,据高级农艺师杨伟民测算,一个劳动力一天最多炒六锅茶,按4斤鲜叶炒制1斤成品茶计算,一天也就炒2斤左右;但实行机器炒制后,速度大大加快,“一斤成品茶一般只要40分钟。”杨伟民是一位致力于推广机器炒茶的热心人士。“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机器炒出的茶品质不行。实际上,机器完全可以做出...

碧螺春的制作工艺 碧螺春怎么制成的
洞庭山碧螺春茶农陈勇是原产地碧螺春茶农炒茶技艺传承人之一,也是当地炒茶师傅中少有的“70后”,16岁就跟父辈学炒茶了,凭着对炒茶的悟性,心得最拿手的便是“高温杀青”和“搓团显毫”两个环节。“杀青时候,一般人怕烫不敢用高温,但是杀青时候火一定要旺,就跟炒菜似的,旺火才能炒得好菜。”...

杞县19546287180: 碧螺春的由来 -
圭炊爱乐: 在民间,碧螺春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据说“碧螺春”这个名字是清代康熙皇帝御赐的,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便据其采撷于碧螺峰,茶色碧绿,形曲似螺,又值于早春采撷的特点,钦定茶名为“碧螺春”.

杞县19546287180: 为什么“碧螺春”茶又叫“吓煞人香” -
圭炊爱乐: 凡是品饮过碧螺春的人,都会由衷赞赏它的嫩绿隐翠、叶底柔匀、清香幽雅、鲜爽生津的绝妙韵味,但茶友们是否也会对它那雅韵十足的名称而感到好奇呢?说起它的名称之来历,这里面还有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茶友们一...

杞县19546287180: 碧螺春的来历 -
圭炊爱乐: 江苏太湖的洞庭山上,出产一种“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吓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据清王彦奎《柳南随笔》载:“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初未见异.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

杞县19546287180: 有谁知道碧螺春的故事啊? -
圭炊爱乐: 据清代王彦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

杞县19546287180: 碧螺春 - 传说 -
圭炊爱乐: 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自古就是茶中珍品,传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采制历史.据清王应奎撰《柳南续笔》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当地人每年都要持竹筐前去采摘以供饮用.一次,因其叶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

杞县19546287180: 求课文《碧螺春》的内容!~ -
圭炊爱乐: 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于太湖的东山和西山.关于碧螺春,有这么一个传说.据说碧螺春原是一种野茶,生长在太湖东山的碧螺峰石壁上.有一年,野茶长得特别茂盛,采下的茶叶竹篓里装不下,采茶人就把多余的茶叶放入怀里.谁知茶叶沾...

杞县19546287180: 吓煞人香什么意思? -
圭炊爱乐: “吓煞人香”~~ "碧螺春"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名气很大.我一直无法与之结缘,“晚甘园主人”老师慷慨赠茶,使我终于有机会一品,但好茶不可怠慢,收到茶后,并没有急于品尝,只是每2克分装于小封口袋后就密封放入冰箱中,至今...

杞县19546287180: 苏州有什么特产 -
圭炊爱乐: 苏州特产总汇 1、 阳澄湖大闸蟹 推荐度 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享有“蟹中之王”的美称,其外形特征: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体壮.青背,蟹背青得发亮,清爽,半透明,烧熟后,显纯红...

杞县19546287180: 碧螺春茶名字的由来? -
圭炊爱乐: “碧螺春”茶的由来 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产于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有关碧螺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清康熙年间,当地人在洞庭湖东碧螺峰石壁上发现了一种野茶,便采下带回作饮料.有一年,因产量特多,竹筐装不下,大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