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欧阳修被贬是怎么回事

作者&投稿:云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历史是文学的一个侧面面,文学记录历史。
就像鱼儿和水的关系,历史就是水,文学就是鱼。没有文学历史照样存在,但缺少思考;没有历史文学根本无从谈起。
文学: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欧阳修三次遭贬

  1. 欧阳修幼年孤寒,四岁父亲去世,家贫如洗,母亲以芦杆为毫,在沙滩上教他读书习字,这就是“沙滩画荻”故事的来由。从宋仁宗天圣元年秋参加乡试,到天圣八年春取得进士,24岁的欧阳修经过漫长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公务员”资格,调西京(今河南洛阳)任推官,推官一职主要是协助留守长官负责审讯罪犯等事务。

    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28岁的欧阳修经过“一推双考”,来到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任馆阁,实为学士院的图书校对。

    在欧阳修任馆阁的前一年,欧阳修写了一封被怀疑为巴结中央领导隐含伸手要官的《上范司谏书》私人信件给范仲淹。

    范仲淹“少有大节”,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年,范仲淹被提拔为谏官,相当于现在中央监察总局局长或中纪委书记。“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官小却责任重大,可见谏官之位非常重要。欧阳修对范仲淹这样的一位在士林中享有崇高美誉的才德之士被提拔为谏官,感到由衷地高兴,于是,写下这封信向他表示祝贺。

    范仲淹读罢欧阳修的来信,非常高兴,两人从此书信来往不断,结为挚友,并被反对派讥为“朋党”。但范仲淹并没有据此关系提拔欧阳修,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1),身为陕西都转运使的范仲淹也只举欧阳修“充经略掌书记”,聘请他做一个撰写军中公文的书吏而已,欧阳修立即以母亲病重为由婉言谢绝。

    欧阳修虽然没有得到范仲淹的推荐和重用,但欧阳修却十分敬重范仲淹,工作上与范仲淹相唱和。在《上杜中丞论举官书》中,欧阳修陈述了对官员任免“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的用人观点,这和范仲淹在《帝王好尚》、《选贤任能》中提出的主张遥相呼应。可范仲淹惩治官吏腐败的主张却遇到当朝宰相吕夷简的指责,吕夷简以辞职相要挟状告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遭贬饶州。

    范仲淹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可是,以规谏朝政得失为职责的谏官高若讷却在背后说范仲淹,罪当贬黜。欧阳修听了高若讷的辩解,越想越气,慷慨陈词,写下《与高司谏书》一文。

    欧阳修“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道:“范仲淹果真不贤吗?那么,你高若讷身为谏官,在他被提拔使用的时侯,为什么不辨其不贤,现在他遭贬了,你怎么能在背后说风凉话呢?假如是贤才,那么,今日皇上与宰相以莫须有的罪名逐赶他,你就有责任站出来为范仲淹说话。”也即,范仲淹不敢贤与不贤,你高若讷都难逃其咎。象这种“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在其位而不言”的谏官,就应该滚蛋。

    欧阳修这篇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信,骂得高若讷暴跳如雷,他读后立即将信件交付朝廷,并说欧阳修攻击天子。于是皇帝降旨,将欧阳修逐出朝廷,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去做县令。这是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的五月,欧阳修时年30岁。

  2. 庆历三年(公元1043)4月,因宰相兼枢密使晏殊的举荐,欧阳修召还汴京,知谏院,成了一名谏官。在外漂泊7年,此次回京,欧阳修心情无比激动和兴奋,连同几位谏官恪守职责,以锐利的眼光审视朝野,以极大的勇气指陈朝政阙失,向权威挑战,向陈规开火,被人们戏称为“一棚鹘”。宋仁宗十分赞赏欧阳修“论事切直”的风格,夸奖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

    是年十月,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拉开了帷幕。此时的范仲淹已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欧阳修积极参予范仲淹所推行的新政,上奏《详定贡举条状》,从人才培养到人才选拔,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措施。

    一个多月后,欧阳修再次得到提升,被任命为知制诰。知制诰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按宋朝惯例,“知制诰必先试而后命”,而欧阳修没有参加考试,就直接赴任了。此时的欧阳修可谓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在“庆历新政”春暖花开的大好形势之下,却有股“守旧”势力暗流涌动。被欧阳修阻挡没能当上枢密使的守旧派人物夏竦等,跳出来攻击改革者,“以国家爵禄为私惠,胶固朋党”,于是,有关“朋党”的议论再次聒噪于耳。欧阳修为抨击守旧派的攻击,奋笔疾书,写下现今各党派组建时奉为圣言的《朋党论》。他写道:“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乃自然之理也。”他认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其原因就是,“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宋仁宗读罢《朋党论》,为之动容。然而,守旧派并没有放弃进攻。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三月,改革派重量级人物范仲淹、韩琦、富弼、杜衍被罢,新政措施遭废。欧阳修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申辩无效,为时两年的“庆历新政”宣告终结。

    就象用“反国家”的政治罪状,往往难以治人于死地,而用些“贪污”、“色情”等涉及伦理道德的罪状,却能让人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一样,欧阳修这次没有被那场气势汹汹的“朋党案”遭罢官,却落进了一场难以洗清的“甥女案”而被贬。

    张氏甥女是欧阳修妹夫张龟正和前妻生的女儿,在张龟正死后,欧阳修妹妹带着七岁的她来到汴京与欧阳修一家共同生活。几年后,欧阳修作主将她下嫁给自己的远房堂侄欧阳晟。不料张氏却与一名男仆勾搭成奸,私情败露后,欧阳晟将两人告至开封府。

    开封府尹杨日严,因贪污渎职,遭到欧阳修的弹劾,一直怀恨在心。接审张氏一案后,以为天赐良机,正可报一箭之仇,于是,密令手下严加审问,试图将简单的案情复杂化。在狱吏的诱逼下,张氏竟供出当年未嫁时与欧阳修的一些情形。

    当朝宰相贾昌朝、陈执中,是庆历新政时期欧阳修猛烈抨击的守旧派人物,他们知道案情后,如获至宝,授意谏官钱明逸上书,弹劾欧阳修与甥女通奸,并找出欧阳修作的一首《望江南》艳词为佐证,词曰:“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欧阳修申辩道:“这首词用弱柳比兴,描写的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是艺术作品,和通奸风牛马不相及也。”可钱明逸硬穿凿附会说:“张氏初到你家时,恰巧年方七岁,不正是学簸钱的年纪吗?”使得欧阳修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辨。此案在重审过程中虽查无实证,但宋仁宗仍以“有伤风化”为由,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八月,贬欧阳修为滁洲(今安徽滁县)为知州。

  3.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闰八月,欧阳修升为参知政事,进封开国公,成为朝廷举足轻重的显赫重臣。此时55岁的欧阳修已罹患糖尿病,白发苍苍,是一个十足的“醉翁”模样,但他却与宰相韩琦同心辅政,特别是在立宋仁宗侄子濮安懿王之子赵曙为皇太子这件事上,欧阳修不仅直接参与商议、筹划,所有奏请也多出自他的手笔,皇子改名扎子也是由欧阳修所撰。因此,在这次推恩封赏中,朝廷对他予以嘉奖,进阶为金紫光禄大夫,并赐“推忠协谋佐理功臣”。

    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三月,仁宗病逝,宋英宗赵曙即位。没想到的是,这位欧阳修一手扶上的英宗皇帝却是个麻烦制造者,给欧阳修惹了不少麻烦。

    第一个麻烦,“两宫之争”。英宗即位不久,就突然患病,语无伦次,精神失常,欧阳修、韩琦等几位中书大臣几经商议,只得请皇太后曹氏垂帘听政,与英宗共同处理朝政。可英宗的病情时好时歹,常常行为乖戾,触怒太后。太后也是忍无可忍,便有了废立的想法。

    两宫的不和,直接关系到政局的稳定,欧阳修为此忧心忡忡。因此,当英宗病情好转之时,便与韩琦一同上前劝说太后撤帘还政。欧阳修说:“太后侍奉仁宗皇上数十年,圣仁之德,著于天下。当年张贵妃恃宠娇恣,太后尚且能宽宏大量,今天母子之间反而不能容忍了吗?”待太后的怒气稍稍有些缓和,欧阳修又说:“仁宗在位日久,德泽惠及每一个人,所以,他驾崩之后,天下之人才会秉承遗命,拥戴新君,无一人敢有异议。现在太后深居宫中,我们五六个中书大臣也不过一介书生而已,如果不按仁宗遗命行事,天下谁肯听从?”太后听了这一番话,愤然起坐,迫不得已撤帘还政。这一事件的结果,是把曹太后得罪到家了。

    第二个麻烦,“濮仪之争”。所谓“濮仪”,就是对英宗的亲生父亲濮安懿王追封什么尊号的问题。英宗既然已经过继给仁宗,他与濮王之间就不再是父子关系,而只是君臣关系,可英宗显然并不情愿遵从这一礼法,于是,在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45)四月颁发详议的诏令。当时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知制诰司马光、翰林学士王珪以及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为代表的谏官,他们认为濮王和仁宗是兄弟,英宗皇帝应该称濮王为皇伯。另一派是以韩琦、欧阳修为代表的中书大臣,他们认为“所生、所后皆称父母,而古今典礼皆无改称皇伯之文”,英宗应称濮王为皇考。

    争议传到太后耳中,太后传出手诏,严厉斥责中书省不当议称皇考,可在一年之后,曹太后却态度突然转变,下手诏说:“可令皇帝称‘亲’”。此诏一出,司马光等立即发难,认为这是韩琦、欧阳修眩惑太后写成的,谏官吕海、范纯仁、吕大防联名上书,攻击欧阳修“豺狼当道,击逐宜先”,指责欧阳修“首开邪议,妄引经据”,批评欧阳修的行为是“政典之所不赦,人神之所共弃。”并要求太后、英宗收回诏命。

    君命不可回,于是范纯仁等人坚决要求辞去谏官之职,英宗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把他们给贬了。

    “濮仪之争”,表面上看,是韩琦、欧阳修中书派获得了胜利而告终,但“濮仪之争”却让欧阳修得罪了谏官及朝廷不少官员。

    第三个麻烦,“紫袍事件”。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正月,英宗病逝,死了的英宗也给欧阳修带来了一次麻烦。在朝廷为英宗举行的大丧仪式上,百官皆穿素袍,以示哀悼,可欧阳修一时疏忽,在丧服里面穿了一件紫底皂花紧丝袍,底下露出丧服之外。这一疏忽,被监察御史刘庠发现。“濮仪之争”后,朝中不少人就对欧阳修恨之入骨,很想将他弹劾去位,只是苦于找不到机会,现在机会来了,于是刘庠立即上书弹劾,指责欧阳修“细文丽密,闪色鲜明”,“服于大丧之中,尤伤礼教。”强烈要求朝廷对欧阳修予以贬责。

    此时,刚刚坐上皇位的神宗,很需要这位三朝元老扶持,压下了这份奏章,只是派内使悄悄告知欧阳修,叫其尽快换掉里面的紫花袍子而已。

    第四个麻烦,“长媳风波”。紫袍事件刚刚过去不久,三月间,一次更大、更恶毒的“长媳风波”又落到了欧阳修头上。之所以说“长媳风波”也与宋英宗有关,是因为“长媳风波”当中的关键人物——蒋之奇是“濮仪之争”中欧阳修的支持者。

    蒋之奇是欧阳修的门生,欧阳修对他一直颇为爱重,在“濮仪之争”平息后,欧阳修便力荐他为监察御史,后又举为谏官。“濮仪之争”虽然中书大臣们占了上风,但社会议论却普遍支持被贬黜的谏官。因此蒋之奇这位与欧阳修关系密切的支持者,自然为人们所不容,被朝臣们视为奸臣,他为此十分苦恼,试图改变这种窘迫的处境。当他从彭思永那里听说欧阳修老不知羞,和长儿媳吴氏关系暧昧这个谣言后,便决定反戈一击,连夜写下弹劾奏章,请求朝廷将欧阳修处以极刑,暴尸示众。以示与欧阳修划清界线,彻底决裂。

    欧阳修得知这一情况,气愤不已,立即上章请求彻底追查此事。他说:“臣身为近臣,又是政府要员,今蒋之奇所诬陷之事,如果是真的,我就犯下了天大罪恶;如果没有,则是天大的冤枉。犯大恶而不诛,负至冤而不雪,这怎么能行呢。”

    当然,欧阳修和长儿媳吴氏关系暧昧一事,也是查无实证,纯属谣言,但传谣者彭思永对神宗说的一句话,却道出其事出有因。彭思永说:“如果仅凭一个谣言就要追究欧阳修的罪行,确实说不过去,但是,欧阳修首开濮园之仪已经触犯了众怒。”所以说为了英宗皇帝的个人虚名,欧阳修确实受到众多不明实情者的攻击。

    迟暮之年,欧阳修再一次蒙受如此污秽的诋毁,他本已衰颓的心境变得更为惨淡,他接连上了三表三札,坚决请求解除参知政事之职,回江西任职。

    宋神宗多次派内使前往欧阳修府上,赐手诏,劝他回中书省供职,然而,欧阳修去意已决。神宗不得已批准了欧阳修的请求,于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三月下达诏书,让欧阳修知亳州(今安徽亳县)。这年,欧阳修年已六十有一了。

    欧阳修的这次被贬,虽然是“请辞”出来的,但也表明欧阳修在朝廷难以施展拳脚了,他在《归田序》中陈述道:“濮仪之争”后,自己虽然“在朝廷任要职,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却既不能因时奋身,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使得各种怨言诽谤聚于一身,倍受小人的侮辱”。他已经厌烦了这种麻烦多多的宦海生涯,他希望在迟暮之年,过上一种清静、悠闲、安定、丰富的田园生活。因而决心“优游田亩,尽其天年”。于是,在《亳州乞改任第一札》中,就向朝廷请求致仕退休。然而,事与愿违,朝廷没有批准他的退休要求,不但没批,且在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八月,又改知青州(今山东益都),充京东东路安抚使。




宋史·欧阳修传原文及翻译
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罢黜。欧阳修写信责备高若讷,说他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上呈朝廷,欧阳修因此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调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长时间,欧阳修恢复了校勘的职位,又晋升为集贤校理。

北宋名臣欧阳修被贬是怎么回事
此案在重审过程中虽查无实证,但宋仁宗仍以“有伤风化”为由,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八月,贬欧阳修为滁洲(今安徽滁县)为知州。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闰八月,欧阳修升为参知政事,进封开国公,成为朝廷举足轻重的显赫重臣。此时55岁的欧阳修已罹患糖尿病,白发苍苍,是一个十足的“醉翁”模样,但他却与宰相韩琦同...

欧阳修是什么朝代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欧阳修 卖油翁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

语译宋史 欧阳修
五年,杜衍、范促淹、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疏为他们分辩,因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 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和宋祁等一同编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和宋祁等一同编修《...

关于《醉翁亭记》的填空题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的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宋庆历五年(1045年),作者因上书为(右正言、知制诰。五年,杜衍、范促淹、韩琦、富弼等)等政治家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醉翁亭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被贬后(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旷达情怀。

醒心亭记翻译和原文是什么
欧阳修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他悠闲地游览醒心亭时心中却澎湃着激越的政治豪情。(2)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欧阳修的“真乐”在于对政治的关注,对统治者“无为而治”和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者重在对“醒心亭”的叙写。“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的...

欧阳修是哪里人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虽家贫而好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两年后因替被贬的范仲淹申辩而被外贬夷陵...

宋仁宗一朝的官员为什么会贬了升,升了再贬,贬了再升?
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已经在京做了高官的欧阳修,又遭受诬陷被贬。命令刚刚下达,仁宗皇帝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的时候,皇帝亲口挽留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就这样,欧阳修做了翰林学士,开始修撰史书。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

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范文
欧阳修气愤不过,写了一封信给高若讷,在一番冷嘲热讽之后得出结论:“足下非君子也。”因为这封意气用事的信函,欧阳修被贬为湖北夷陵县令。 醉翁欧阳修在这个偏远的小县城里,没有什么书籍可供他消遣,他便取出旧案卷反复阅读,看到其中冤假错案不可胜数,于是欧阳修发誓,即使是当个县令小官,对待政务也绝不敢有丝毫的...

濠江区18951104492: 欧阳修被贬夷陵的原因 -
洪文仙逢: 因为写了《与高司谏书》,得罪了权贵.《与高司谏书》写于1037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了这封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这封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濠江区18951104492: 欧阳修为什么被贬到滁州? -
洪文仙逢: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濠江区18951104492: 欧阳修为什么被贬到扬州?什么时候贬的 -
洪文仙逢: 欧阳修传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

濠江区18951104492: 范仲淹、欧阳修为什么被贬?
洪文仙逢: 公元1036年(景祐三年)五月,范仲淹、欧阳修直言进谏,被贬.权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范仲淹上书言事,无所畏惧,因而一些阿谀奉承的官僚对他恨之入骨.当时...

濠江区18951104492: 从文中看欧阳修被贬夷陵的原因是是什么 -
洪文仙逢: 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十月,因朝廷大臣范仲淹直言谏事被贬,身为宣德郎的欧阳修为之不平,贻书谴责司谏高若讷,结果也一同遭贬,沦为夷陵县令.

濠江区18951104492: 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被贬的原因时间过程.. -
洪文仙逢:柳宗元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

濠江区18951104492: 欧阳修1045年(宋庆历5年)因上书为 - ------等政治家辩护被贬
洪文仙逢: 欧阳修1045年(宋庆历5年)因上书为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政治家辩护被贬.

濠江区18951104492: 欧阳修被贬的原因是什么?
洪文仙逢: 假如欧阳修没有这三次被贬,也不会看出他坚毅和正直的为官之风,他的这种行为使我们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

濠江区18951104492: 欧阳修是哪一年被贬到滁州的
洪文仙逢: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濠江区18951104492: 欧阳修被贬有没有难受过
洪文仙逢: 难受过,遭受小人弹劾、被贬滁州,这次绯闻事件,不仅对欧阳修仕途造成巨大打击,而且影响到欧阳修的声誉.到滁州之后,他一度借酒浇愁,寄情山水,所以39岁竟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