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成了“止戈为武 ”,这表现了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投稿:容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

《说文解字》:“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左传 庄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又斫木也。《诗·周南》:“伐其条枚。”又《小尔雅》伐,美也。《史记·功臣侯表》:“古者人臣功有五等,明其功曰伐,积日曰阅。”《左传·庄二十八年》且旌君伐。《注》伐,功也。又自称其功曰伐。《老子·道德经》:“不自伐,故有功。”又考击钟鼓也。《礼·郊特牲》:“孔子曰:二日伐鼓何居。”又兵器。《诗·秦风》蒙伐有苑。《注》蒙,杂文。伐,干也。亦作瞂。

止戈为武,制止战事称之为“武”。字面上是解释“武”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另一方面也是说造字之初人们认为,能够制止战争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和平。
武(wǔ)的发音出自于舞。“舞”是先于“武”出现,用来彰显身强力壮、矫健灵活的行为。后来,因为出现争斗,继而立武:停止争斗的行为。六尺为步,半步为武(举戈而止)。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
止,计量单位,半步的意思。
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武取止戈二字组合,取其“半步为安全范畴“的意思。
【释义】“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能化干戈为玉帛,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

扩展资料
传统的说法就是“制止暴力就是武”,而随着社会变迁,腐儒没落,以及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止戈为武有了另一种解释。
1,止的意思。
趾、止——---《汉书·刑法志》:“斩左止。”颜师古注:“止即趾。”可见趾与止同义 [1]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止,“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2,武的意思。
“武”字是个合体字,按古代造字法的“会意”,“武”从止、从戈,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
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
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
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型”被“戈”字所代替,使字的象形具体化,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
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
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
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似乎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
从甲骨文、金文的“武”字,到如今的“武”字,经过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古代的先人与现代的后人,对“武”字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最直接的原因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和扩充意义。
3,止息干戈
至于“止戈为武”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
《康熙字典·止部》载“《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沿用:“楚庄王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为武”的说法,书中又进一步强调:“武,从戈从止,有阻止动武的含义”。
汉时也常有“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的提法。在古时“干戈”是两种用途不同的兵器,戈主以攻杀,干主以防御。在战争交斗时,常常是一手执戈,一手持干,类似后来的矛与盾。“干”为象形字,上面一横指的是“干”,下面的“十”指的是“戈”,有“以干抵戈”的意思。
大动干戈是指将武库中的兵器都拿出来,充实于军队而准备打仗。毋庸质疑,动干戈或大动干戈,就是用武力的一种形式,而止息干戈,就是以武禁暴。与“武”字的本意有本质的区别。
很显然《左传·宣十二年》中的:“楚子曰止戈为武”是对“武”字的错误认识,以至影响到今日。
从文献的整体看,古时对“武”字的理解,主要是引申意义上的“武”,即上要手持兵器,下要步走行军。而其他方面的含义都是后人赋予的。
4,止戈为武的另一种解读。
止,通趾,引申为站立,立足之意。
戈,兵器,引申为军事、武力之意。
武,愿意“扛着兵器走”,引申为国家、团体的存在需要依靠武力作为保障。
5,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止戈为武

【武】:【甲骨文,篆书】上从戈,下从止(脚)。表示人扛着武器征战。均为【会意】。
【本义】:征战。

【止】:【甲骨文,金文,篆书】字形像脚形。均为【象形】。
【本义】:脚。(趾的本字。)

【戈】:【甲骨文,篆书】字形像一种古代兵器。均为【象形】。
【本义】:古代兵器,横刃,有长柄。

止戈,是大智大勇.自己止戈,止人之戈,方可称之为"武",也就是有力.

“止”其实是“趾”,是使用的意思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什么意思?
具有权威性,不可逾越。相比而言,教告诉受教者怎么做,育告诉受育者做什么。出发的角度不同。这是许慎对教育作出的解释。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生性质朴厚重。永平十一年(68年),开始广泛学习经籍,研读《诗》,《书》、《礼》、《易》、《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

“部首编排法”起源于什么时候
《说文解字》里的“籀文”是来自《史籀篇》中的文字,大徐本标明的重文数共计208个。今比照出土东周文字资料,不论秦或东方诸国均有许书籀文之用例,许多籀文字形还接近西周晚期的金文字形,表明《史籀篇》所流传的时代要早于东周,班固、许慎以为周宣王时书,大致是可信的。在许书重文里,还有...

古语中表示“没有”的一个字有哪些?
白话版《说文解字》:无,没有。字形采用“亡”作边旁,采用“无”作声旁。“无”,这是一个奇字,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王育说,天穹向西北弓屈叫作“无”。二、逝 字义 1、 过去,往:逝去。逝川(逝去的流水,喻过去了的岁月或事物)。光阴易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的翻译是什么?
【历】: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过】:指过去发生的事。【史者,记事者】:意思是记录事件的人,也就是“史官”这句话的意思是历史是记载过去发生的事实,史官就是把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和事件记录下来的人。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简评许慎"六书"说
朱氏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把转注说成是引申,改许慎转注定义为“体不改造,引义相受,令长是也。”把许慎假借例字移作他所谓的转注例字,而在许慎假借定义后另换上“朋”和“来”二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假借字,似乎都与词义引申有关,其中也包括朱氏改举的“朋”和“来”二例。《说文解字》...

“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是具体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_百度...
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国历代儒家经典中,对诚信之道的论述颇多,现摘其重要者加以阐述。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在说文解字中公是什么意思?
(3) 又如:公气(正大,公正);公素(公正质朴);公洁(公正廉洁);公慎(公正谨慎);公诚(公正诚实)(4) 共,共同 [common]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清· 黄宗羲《原君》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5)...

次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详解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

急!!!《说文解字》谁写的???这本书说啥的??《说文》四大家是谁?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

汉字的演变,要详细!!!具体的几个字。列出来!!!谢谢了!!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

沽源县17633182215: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成了“止戈为武 ”,这表现了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焦承麻仁:[答案] 【武】:【甲骨文,篆书】上从戈,下从止(脚).表示人扛着武器征战.均为【会意】. 【本义】:征战. 【止】:【甲骨文,金文,篆书】字形像脚形.均为【象形】. 【本义】:脚.(趾的本字.) 【戈】:【甲骨文,篆书】字形像一种古代兵器.均为【象形...

沽源县17633182215: 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请说说这一解释反映古人怎样的情感. -
焦承麻仁:[答案] 不喜欢斗争

沽源县17633182215: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反映了古代人怎样的感情急 求求啦 -
焦承麻仁:[答案] 止,停止,戈,古代的兵器.就是说停止使用武器 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愿望

沽源县17633182215: 1.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说这一解释放映了古人的情感.2.请写出一句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句;... -
焦承麻仁:[答案] 1“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反映了古人追求和平的美好思想.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

沽源县17633182215: “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武”...“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 -
焦承麻仁:[答案] 这里的“止戈”是止对方的戈,不是止自己的戈.就是说你有“武”,可以让对方不敢大动干戈.

沽源县17633182215: “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 -
焦承麻仁:[答案] 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说的,伐是击也,伐谓击刺之.按此伐之本义也.引伸之乃为征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说明了真正的武功、武力都是用来制止斗争或杀伐的,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的美好情感

沽源县17633182215: “武”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文学家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他在《说文解字》中“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说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情感.... -
焦承麻仁:[答案] 止 是脚的意思 而戈是武器的意思 人拿着武器走到哪就是武力到达的地方 我认为 在遥远的古代 人们是崇拜武力的 生产资料的匮乏使得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不得不不断使用武力开拓疆土 取得更多的生产资料

沽源县17633182215: “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文学家许慎认为“武”是经典会意字,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说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 -
焦承麻仁:[答案] 说明了真正的武功、武力都是用来制止斗争或杀伐的,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的美好情感

沽源县17633182215: 请你参与“铭记历史,守望和平”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完成后面题目.(1)许多汉字的字义跟战争相关“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 -
焦承麻仁:[答案] (1)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伐分成两部分,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戈,一种武器.一个人拿着武器,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杀戮,攻打.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作答时,可根据自己日常的积累,也可上网查阅.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可以是:黄沙...

沽源县17633182215: “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 -
焦承麻仁: 伐,人戈,戈是一种青铜兵器,伐字像人拿起兵器进攻的态势,有着征讨征伐的战争意义,那么武字是静态的和平一面伐字就是动态的战争一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