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是具体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

作者&投稿:汝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是什么意思?~

【原文】子曰:“祐者,助也。天⑴之所⑵助⑶者,顺⑷也;人之所助者,信⑸也。
【译文】老师说:“祐是帮助,大自然所帮助的人,是顺应季节变化的人;人所帮助的人,是诚实不欺的人。
注释:⑴“天”自然,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性。《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夫是之谓天。”
⑵“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⑶“助”帮助。《诗·小雅·车攻》:“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⑷“顺”顺从,顺应。《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⑸“信”诚实不欺。《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释义:人们所扶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履守诚信。
一、出处
西周·姬昌《周易·系辞·上部·第十二章》
二、原文(选段)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三、译文
《易经》大有上九爻辞言:“从上天获得祐助,完全吉而无不利。”孔子说:“祐是扶助的意思,上天所扶助的是能顺大道的规范的人。人们所扶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履守诚信,而思处处合顺于大道的规范,又能崇尚贤能的人,所以犹如从上天祐助他,如是完全吉利而没有不吉利的了。”

扩展资料一、成书背景
其形成年代主要有下面三种说法:
1、战国前中说。认为文中开头”天尊地卑“与文中大量道家术语,曾见于孔门弟子公孙尼子的《乐记》,可证为战国前中期。
2、战国后期说,认为此传陆续写成,其中对占卜法的解释以《彖》、《象》为蓝本,故出于《彖》、《象》之后。
3、另有秦代时作、汉代时作等说法。
二、赏析
《系辞》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
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
《系辞》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历代儒家经典中,对诚信之道的论述颇多,现摘其重要者加以阐述。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   ·
无诚信品德的人的说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论语·学而》)   
·君子之言,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要求人说话要诚实、要有根据,切忌无实事根据的胡言乱语。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论语·述而》)   ·
孔子教导学生时,提倡「文」(即为《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能做到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行)、尽忠职守(忠)、诚实不欺(信),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   
「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戴圣编《礼记·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可见,儒者是把「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强国》)   ·
古代圣王禹、汤,循义讲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所以,作为国君一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或问信,曰:『不食其言』。」(扬雄《法言·重黎》)   ·
所谓信实,就是指不违背和忘记自己的诺言,一定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班固《白虎通义·性情·论五性六情》)   ·
从一定意义上,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是相通的,基本内涵都是真实无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是诚实可信的。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周子全书·通书·诚下》)   
·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亦是人的各种善行的根源。可见,「诚」在儒家道德体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无伪而已。」(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所谓「信」,就是无「伪」的意思。既不说假话,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诚实为本,排除一切虚伪、虚假。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   
「诚信」是人的法宝,因为「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君无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则不能守国。所以古代圣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邻。善治国者,不欺其民;善齐家者,不欺其亲。可见,信在治国齐家中是何等重要。   
「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七》)   
·诚信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具有诚信美德,而禽兽则是不讲诚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质私欲而不讲诚信,就是一种丧失人性的禽兽行为。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
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信实,因为诚信之言是质朴无华的。   
孔子:「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强调人讲信用要符合「义」,只有符合「义」的话才能实行。   
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
肯定「诚」是天的运行规律,追求诚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   ·
耻于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耻于不被别人信任。   
刘安:「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说林训》)   ·
应当先看他是否讲信用,然后再论及他的能力如何,说明「信」重于「能」。   
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师表》)   
·不要仗持有功劳、有才能就失信于人。   
王通:「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中说·周公》)   
·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   
程颐:「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是相通的。   
朱熹:「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
诚信就是真实而无虚假。   
曹端:「一诚足以消万伪。」(《明儒学案》卷四十四《语录》)   
·一个诚实的行为足以消解千万种虚伪。
杨震「不受四知金」   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羞愧地走了。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只有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诚信」。
胡雪岩与「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中,向内挂了一块「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写道:「凡贸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够蜚声于海内外,生意兴隆,其秘诀就在于「戒欺」二字。这则故事说明,「戒欺」二字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企业家的无价之宝。
过而能改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韩愈曰:「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陆九渊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忌讳),改过不惮(畏惧)。」古人申居郧曰:「小人全是饰非,君子惟能改过。」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哲贤认为如何对待过错,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中国古代哲人强调知过即改,这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孟子·滕文公下》载有一则寓言:有一个人每天都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为。」那人回答说:「那么,我打算减少一些,一个月只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停止偷鸡。」这则寓言说明,如果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就应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明年!所以,人对于过错应该「迁善如风之迅,改过如雷之烈」。一定要与过错一刀两断,彻底改正。
东坡悔续菊花诗 苏东坡与王安石私交甚厚,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苏东坡只见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只有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心中好笑,认为菊花怎能像春天里的花一样,在一夜之间落得满地花瓣?于是,他续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讥嘲王安石。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续诗,心想:「真是少见多怪!」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有一晚,一阵秋风过后,第二天院内菊花被刮得满地金黄。此时,苏东坡深愧自己妄自续诗,见识短浅。回到京城后,他即当面向王安石认错。王安石称赞说:「知错能改,是难能可贵的啊!」从此以后,苏东坡十分谦虚谨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信守承诺   《左传·僖公十四年》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意思是说,若自己丧失信用,背弃邻国,遇到祸患有谁会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祸患发生,没有人来支援自己,就必定会灭亡。由此可见,重诺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对别人许下诺言,就须认真对待,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切勿掉以轻心,失信于人。在平日待人处事时,我们可先从守时开始做起,然后对家人、朋友信守承诺,以诚信待人。
刘廷式坚娶盲女   刘廷式本是农家子弟,与邻女定有婚约。后离别数年,刘廷式入太学读书,并考中进士。刘廷式回乡时,准备与邻女成亲。这时才得知邻公已死,其女双目失明,家道中落。不过,刘廷式并不因此违背婚约,还选好日子准备完婚。邻女打算退婚,她说:「我如今双目失明,形同废人,门不当户不对,怎能嫁你为妻呢?」刘廷式回答说:「既然我早与邻翁有约,岂可因翁死子疾而违背婚约?」结果,二人终成眷属,家庭和睦,并生数子。
季札赠剑  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1、字面:天帮助顺应天理的人,人帮助有道德的人(信当信用讲,引申为道德)
2、哲学:我们做任何事物都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天”即客观因素,泛指外部因素,“人”即主观因素,我们自己的状态、思想、努力程度等。一件事情成功了,外部因素大多很顺利,而自己也要相信自己,努力奋斗。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历代儒家经典中,对诚信之道的论述颇多,现摘其重要者加以阐述。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   ·
无诚信品德的人的说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论语·学而》)   
·君子之言,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要求人说话要诚实、要有根据,切忌无实事根据的胡言乱语。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论语·述而》)   ·
孔子教导学生时,提倡「文」(即为《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能做到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行)、尽忠职守(忠)、诚实不欺(信),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   
「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戴圣编《礼记·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可见,儒者是把「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强国》)   ·
古代圣王禹、汤,循义讲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所以,作为国君一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或问信,曰:『不食其言』。」(扬雄《法言·重黎》)   ·
所谓信实,就是指不违背和忘记自己的诺言,一定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班固《白虎通义·性情·论五性六情》)   ·
从一定意义上,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是相通的,基本内涵都是真实无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是诚实可信的。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周子全书·通书·诚下》)   
·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亦是人的各种善行的根源。可见,「诚」在儒家道德体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无伪而已。」(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所谓「信」,就是无「伪」的意思。既不说假话,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诚实为本,排除一切虚伪、虚假。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   
「诚信」是人的法宝,因为「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君无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则不能守国。所以古代圣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邻。善治国者,不欺其民;善齐家者,不欺其亲。可见,信在治国齐家中是何等重要。   
「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七》)   
·诚信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具有诚信美德,而禽兽则是不讲诚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质私欲而不讲诚信,就是一种丧失人性的禽兽行为。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
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信实,因为诚信之言是质朴无华的。   
孔子:「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强调人讲信用要符合「义」,只有符合「义」的话才能实行。   
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
肯定「诚」是天的运行规律,追求诚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   ·
耻于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耻于不被别人信任。   
刘安:「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说林训》)   ·
应当先看他是否讲信用,然后再论及他的能力如何,说明「信」重于「能」。   
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师表》)   
·不要仗持有功劳、有才能就失信于人。   
王通:「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中说·周公》)   
·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   
程颐:「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是相通的。   
朱熹:「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
诚信就是真实而无虚假。   
曹端:「一诚足以消万伪。」(《明儒学案》卷四十四《语录》)   
·一个诚实的行为足以消解千万种虚伪。
杨震「不受四知金」   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羞愧地走了。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只有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诚信」。
胡雪岩与「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中,向内挂了一块「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写道:「凡贸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够蜚声于海内外,生意兴隆,其秘诀就在于「戒欺」二字。这则故事说明,「戒欺」二字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企业家的无价之宝。
过而能改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韩愈曰:「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陆九渊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忌讳),改过不惮(畏惧)。」古人申居郧曰:「小人全是饰非,君子惟能改过。」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哲贤认为如何对待过错,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中国古代哲人强调知过即改,这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孟子·滕文公下》载有一则寓言:有一个人每天都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为。」那人回答说:「那么,我打算减少一些,一个月只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停止偷鸡。」这则寓言说明,如果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就应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明年!所以,人对于过错应该「迁善如风之迅,改过如雷之烈」。一定要与过错一刀两断,彻底改正。
东坡悔续菊花诗 苏东坡与王安石私交甚厚,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苏东坡只见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只有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心中好笑,认为菊花怎能像春天里的花一样,在一夜之间落得满地花瓣?于是,他续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讥嘲王安石。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续诗,心想:「真是少见多怪!」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有一晚,一阵秋风过后,第二天院内菊花被刮得满地金黄。此时,苏东坡深愧自己妄自续诗,见识短浅。回到京城后,他即当面向王安石认错。王安石称赞说:「知错能改,是难能可贵的啊!」从此以后,苏东坡十分谦虚谨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信守承诺   《左传·僖公十四年》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意思是说,若自己丧失信用,背弃邻国,遇到祸患有谁会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祸患发生,没有人来支援自己,就必定会灭亡。由此可见,重诺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对别人许下诺言,就须认真对待,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切勿掉以轻心,失信于人。在平日待人处事时,我们可先从守时开始做起,然后对家人、朋友信守承诺,以诚信待人。
刘廷式坚娶盲女   刘廷式本是农家子弟,与邻女定有婚约。后离别数年,刘廷式入太学读书,并考中进士。刘廷式回乡时,准备与邻女成亲。这时才得知邻公已死,其女双目失明,家道中落。不过,刘廷式并不因此违背婚约,还选好日子准备完婚。邻女打算退婚,她说:「我如今双目失明,形同废人,门不当户不对,怎能嫁你为妻呢?」刘廷式回答说:「既然我早与邻翁有约,岂可因翁死子疾而违背婚约?」结果,二人终成眷属,家庭和睦,并生数子。
季札赠剑  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能帮助人的,对人有好处的,是拥有信用。而构成信用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诚心、诚实。
语出《新唐书·陆贽传》。 唐德宗在奉天要陆贽检讨过去失败的原因及当前的急务,陆氏认为最紧要的是推诚纳谏。德宗却来一套理论说:“朕本性甚好推诚,亦能纳谏。然顾上封者惟识斥人短长,类非忠直,往谓君臣一体,故推信不疑,至佥人卖为威福。今兹之祸,推诚之过也。又谏者不密,要须归曲于朕,以自取名。朕嗣位见言者多矣,大抵雷同道听。加质则穷。故顷不诏次对。”陆氏针对这种文过饰非的心理提出了上面的观点。

个人觉得有两方面的意思:
1、字面:天帮助顺应天理的人,人帮助有道德的人(信当信用讲,引申为道德)
2、哲学:我们做任何事物都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天”即客观因素,泛指外部因素,“人”即主观因素,我们自己的状态、思想、努力程度等。一件事情成功了,外部因素大多很顺利,而自己也要相信自己,努力奋斗。

能帮助人的,对人有好处的,是拥有信用。而构成信用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诚心、诚实。
语出《新唐书·陆贽传》。 唐德宗在奉天要陆贽检讨过去失败的原因及当前的急务,陆氏认为最紧要的是推诚纳谏。德宗却来一套理论说:“朕本性甚好推诚,亦能纳谏。然顾上封者惟识斥人短长,类非忠直,往谓君臣一体,故推信不疑,至佥人卖为威福。今兹之祸,推诚之过也。又谏者不密,要须归曲于朕,以自取名。朕嗣位见言者多矣,大抵雷同道听。加质则穷。故顷不诏次对。”陆氏针对这种文过饰非的心理提出了上面的观点。


诚信的名言警句: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30、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新唐书?陆贽传》31、我宁愿以诚挚获得100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10个朋友赞扬。——[匈牙利]斐多菲 32、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言行而失掉。——[日]池田大作 篇三:关于诚信的名言: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

明礼诚信的名言警句
——松下幸之助 5.立足于诚实,其乐可无比。——戈特 6.忠诚需要完完全全的真实。——夏尔丹 7.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8.真诚是处世行事的最好方法。——怀特 9.诚实是最好的政策。——富兰克林 10.人之所助者,信也。——《易经》 11.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2.诚实是一座...

古代诚信的名言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薛瑄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人之所助者,信也——《...

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摘抄
1、民无信不立。孔子 2、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3、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4、一言九鼎重千秋。陈毅 5、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罗斯福 6、诚实是的政策。富兰克林 7、人之所助者,信也。《易经》 8、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9、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 10、没有诚信,何来尊严?西塞罗 1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古代诚信名言
14、诚信,像房子的地基,假如地基比较弱,在上面盖一所大房子,一旦有风暴就会被吹倒。—— 15、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新唐书》 16、诚不至者物不感,损不极者益不臻。——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新唐书》 17、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 18、失去信用是一个人的最大损失...

50句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
43、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44、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45、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46、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准南子》 47、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48、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49...

关于诚信的名言:诚信是友谊的必备条件
1.民无信不立。孔子 2.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3.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4.一言九鼎重千秋。陈毅 5.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罗斯福 6.诚实是的政策。富兰克林 7.人之所助者,信也。《易经》 8.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9.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 10.没有诚信,何来尊严?西塞罗 1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12...

古今中外诚实守信的格言
3.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即使觉说直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4.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5.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6.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mdash...

有关诚信的格言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持久和平》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政治家、物理学家。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

诚实的名言名句
1、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诚实自幼养习惯,定能养到成自然;守信从小练内功,一直练到夕阳红。 4、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7、虚假的坦白实在是一个可怕的事情。 8、人之所助者,信也。 9、人在智...

大足县18183515696: 诚信的重要性 -
戢显正心: [名言]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言必信,行必果.——《墨子》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新唐书 陆贽传》 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宋]林逋 我宁愿以诚挚获得100名...

大足县18183515696: 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反面 -
戢显正心: 关于诚信的名言 1、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 2、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马克·吐温 3、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林达生 4、一言之美,贵于千金.——...

大足县18183515696: 诚信在社会中的意义? -
戢显正心: 诚是指真诚不伪,诚信不欺,真实不忘,精诚不忘.信是指诚实无欺,说话算数,严守信用,兑现承诺.诚信的道德要求就是言行相符.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道...

大足县18183515696: 有关做事守信用的古诗怎么写????
戢显正心: 一诺千金

大足县18183515696: “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是什么意思? -
戢显正心: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易 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这一段的重点就是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这里的天,即是古文中最普遍的意思,即是道(自然规律)在某一时刻的具体体现,其形象代表则是我们头顶上的这块青天.那么我们在世上所作绝大部分的事情均无法独自完成需要其它助之.而能助之成功者有两个,一个就是客观规律,一个就是人.如何取得客观规律的保障,那就是顺,(按今天话说要符合客观规律).另一个如何取得人民群众、阶级弟兄们的帮助,那就是信.也就是说做好一个项目只要从这两个基本点(一曰天,一曰人)入手即可.

大足县18183515696: 天之所助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什么意思 -
戢显正心: 个人觉得有两方面的意思: 1、字面:天帮助顺应天理的人,人帮助有道德的人(信当信用讲,引申为道德) 2、哲学:我们做任何事物都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天”即客观因素,泛指外部因素,“人”即主观因素,我们自己的状态、思想、努力程度等.一件事情成功了,外部因素大多很顺利,而自己也要相信自己,努力奋斗.

大足县18183515696: 人之所助者,信也. -
戢显正心: 人们之所以帮助他,是因为信任他!

大足县18183515696: 言出必行的经典语录 -
戢显正心: 1、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司马光2、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列宁3、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瓦·阿扎耶夫4、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5、存心光明正大,言论光明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