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作者&投稿:阴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评析: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此观点错误。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相互转化
劳动价值是由人类自身机体所产生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价值体现,是由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显然,人类机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活资料的消费,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维持与发展,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一定质量、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为前提。
一般情况下,人在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时间越长,劳动强度越大,劳动复杂度越高,为补偿这些劳动耗费所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一般劳动者的劳动量耗费与“社会必要的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由此可见,劳动价值来源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并最终又会转化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相互转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知识究竟能否创造价值”,中外经济学界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主要有知识价值论、智能价值论、科学技术价值论、信息价值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究竟谁创造价值”的问题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1992 年,美国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知识价值论”,引起学术界的轰动。特别是,随着经合组织提出“知识经济”概念之后“, 知识究竟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在中外经济学界引起广泛讨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根据“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知识价值论”可分两类:一是“取代说”,二是“发展说”。

  (一)“取代说”是指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必须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西方,以奈斯比特、里夫金为代表。奈氏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的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知识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 。里夫金认为:“文明从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劳动的概念而构成的。现在人类在其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将人类劳动从生产过程中完全抹去。智能机器正在无数的工作岗位上代替人的劳动,迫使成百万的蓝领和白领工人加入失业者的行列。

  中国,以张直为代表。认为: (1) 知识本身,作为劳动产品包含着价值,并能将自身转化为现实价值;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2)在传统经济中劳动创造财富(即价值) ;在知识经济中,不是(直接) 劳动,而是科学技术(即知识) 创造财富(即价值) 。“在知识经济中,人的直接劳动已脱离生产过程,不再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这时,再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价值创造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于是知识价值论便应运
  而生” 。

  (二)“发展说”是指在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又认为知识(科学技术) 也创造价值。或者认为“, 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突破。

  美国柯里等人认为: (1) 在所有历史时期,从最基本意义上说,劳动是人类的创造,由知识起中介作用,并与物质世界有关。这一点没有发生变化。显然改变了的只是知识和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密度,是知识发展和变化的速度,是体现在即使是最普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中的知识分量。(2) 知识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与作为过程的资本的其他各种类型‘并驾齐驱’的,并且或许甚至能改变后者”。(3)“知识= 价值”。体现在一件知识商品中的价值主要是其信息的或思想的内容。(4) 马克思选择劳动作为价值的基础既不是错误的,也不是任意的,甚至没有历史局限性的。但我们没有理由不能确定(并强调) 知识是价值的另一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决定商品价值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劳动,二是知识,即知识本身的使用价值 。中国沈建新等认为: (1) 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突破。(2) 科学的知识价值论能够被确立起来的关键在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劳动:一类是创造性劳动,另一类是重复性劳动。只有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重复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3) 知识是人把握客观现实和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动过程,也就是人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一般来说,创新程度越大,知识含量也就越高,所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多。(4) 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走向有机结合的另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
  桁林认为: (1) 作为一个劳动的分工体系来说,知识生产、智力创造也就越来越独立于生产
  环节,脑力劳作作为知识上一种复杂劳动就越来越成为价值的主体。它集中体现在知识产品生产上:一方面改善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劳动力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相应提高了劳动质量和效率。(2) 知识创造价值越来越独立化、市场化,知识本身已越来越成为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这个回答是马哲的标准答案,如果你还要多加内容的话就要从下面的内容里面挑选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劳动价值理论)。
  所谓物以稀为贵,是指尽管得到这个稀罕物所付出的劳动可能不多,比如是天下掉下来的,但要生产出这个稀罕物所需要的劳动量是很大的,否则人们很快就能生产很多这样的东西,它也就不稀罕了。在历史上,铝曾经因为生产技术的关系,比黄金还贵。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任何物的自然worth〔价值〕都在于它能满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的后果》(1691年),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1777年伦敦版第2卷第28页)】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未必都是实在的商品体,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只是“服务”这种“物”,在使用或消费的前后都不存在,而只在使用或消费的过程中存在并得到实现。而且“服务”这种使用价值的量不大容易计量,一般与它所作用的实在商品体的量有关。显然,炒两盘同样的菜所包含的服务的量是炒一盘同样的菜所包含的服务的量的两倍。由于使用价值才是构成一个社会的财富的物质内容,因此,股票市场的涨跌并不代表一个社会的财富的增加或减少。而且发明创造对一个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发明创造增加物的有用性,也就增加了使用价值或使得使用价值的增加成为可能。象铁矿石和石油都是由于制铁和石化技术的出现而成为有(使用)价值的或更有(使用)价值的财物。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2,价值增值过程: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如果我们现在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比较一下,就会知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盈亏平衡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其次,如果我们把价值形成过程和劳动过程比较一下,就会知道,构成劳动过程的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在这里,运动只是从质的方面来考察,从它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从目的和内容方面来考察。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同一劳动过程只是表现出它的量的方面。所涉及的只是劳动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或者说,只是劳动力被有用地消耗的时间长度。在这里,进入劳动过程的商品,已经不再作为在劳动力有目的地发挥作用时执行一定职能的物质因素了。它们只是作为一定量的物化劳动来计算。无论是包含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或者是由劳动力加进去的劳动,都只按时间尺度计算。它等于若干小时、若干日等等。
  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实体
  这是劳动价值论第一个方面的含义,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今天人们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再是以生产简单工具和简单日常用品为基础的、只需要很简单的工艺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许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等资本要素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复杂劳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链条也大大地拉长了。但是,即使是最复杂的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如果向前层层推移,最终都归结于人类的活劳动,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劳动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以下是所谓知识价值论的有关内容:
  知识是劳动产品,是有价值的。但是,由于把知识作为劳动产品的认识的时间还不长,知识产品的价值与价格理论上还存在着许多盲点。
  知识是怎么产生的呢?知识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同物质产品一道产生的,物质产生的生产实践,既能生产出物质产品,也能生产出知识产品。有物质产品的生产,就有知识产品的生产。知识产品首先是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相伴随的。就像是人类一般先生产原料产品,再有加工产品样,知识也先有原料知识,再有加工知识。原料知识一般就是跟物质产品一道生产出来的;而加工知识,是对原料知识进行加工后产生的知识产品。一般地,原料知识产品不会用来交换成为商品,但加工知识可能被用来交换,因为,进行知识加工的劳动者,可能难以直接参加物质产品的生产实践,这就是社会分工的需要。
  进行知识加工的劳动者也需要维维持生命健康,就需要把自己加工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从而换回维持自己生命需要的物质产品。知识值不值钱,是否受社会和市场欢迎?决定了知识劳动者收入的多少。维持知识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就是知识的生产成本和知识的交换价值。
  但是,显然知识的价值不只这个内容,还应有更丰富的内容。
  首先,专业的知识劳动者其所获得的原料知识一般不是通过交换得来的,而是通过无偿性的知识社会交流获得的,知识的这部分价值会转化到通过加工后的知识产品中,但知识劳动者一般不会计算它的价值,不会把它计算到交换价值中去。具有产权的知识,其价格或者说交换价值,一般只是知识劳动者为生产知识所付出的成本加合理的利润,而不包括知识的原料价值。知识的原料价值没有转化成有产权的知识的价格或者是交换价值。也就是说,具有产权的知识,其真正的价值大于其交换价值或者价格。人们购买知识,不但是看中了知识的物理性的使用价值外,还看中了知识所包含的没有通过交换的知识价值,这部分价值也会象知识的价格一样转化成新的价值,从而让购买者在转化知识产品中获得更多的价值,这就是一种价值增值现象。可以这样说,任何价值增值现象都是知识价值转化的结果。人的生产能力为什么能够提高?还不是因为人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生产能力。产出为什么会大于投入从而有一个商品价值增量?还不是因为知识的非商品性价值转化成了新增的价值。
  但是,当知识产品的价格过高时,会把知识价值中的一部分无偿性、非商品性的价值商品化,从而使得知识价值中的非商品性价值大大降低。从而给购买者通过知识应用转化而获得商品价值增值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大大降低。这又不利于知识的商品化,不利于知识产权经济的发展。因此,任何享有某种知识产权的人,都必须认真考虑这样的问题,一是其占有的知识的价值是不是完全都是自己劳动所得?其中有没有从社会无偿吸收的知识及其价值?如果有,如何处分这部分价值?如何让这部分价值回馈社会?二是知识产权如何合理定价?从而既保证知识劳动者的利益,又有利于知识价值为社会服务?
  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实体
  这是劳动价值论第一个方面的含义,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今天人们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再是以生产简单工具和简单日常用品为基础的、只需要很简单的工艺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许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等资本要素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复杂劳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链条也大大地拉长了。但是,即使是最复杂的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如果向前层层推移,最终都归结于人类的活劳动,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劳动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 [6]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机器也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晶。此外,如果不通过劳动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也不会对生产做出太大的贡献。再者,前文引述的自动化生产方式所创造出的大量产品,是物质财富、是使用价值,而且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已经对劳动生产力与价值及使用价值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论证。因此,产品的剧增并无法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价值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质性等新的特点。 其次,应该搞清到底是什么创造了价值,正确认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7]和“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8]马克思强调 “只有劳动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的和现实的唯一尺度”,[9]也就是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准确地说应该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而非具体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说到“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10]虽然资本和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但是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他们都不创造新的价值,仅仅转移了原有的旧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不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还应该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劳动应该包括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即技术创新、知识应用、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等类型的脑力劳动。“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是指仅仅靠劳动是不能创造财富的,财富的形成要求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相结合。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因此说资本和土地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是正确的,而说它们创造了价值是完全错误的。 此外,还应该强调的是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的活劳动,物化劳动是已经凝结、物化的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现代化生产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活劳动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物化劳动(机器、设备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物化劳动并不创造商品的价值。这是因为:首先,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由活劳动创造;其次,这些生产资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此来增加劳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因而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的活劳动。 基于以上认识,在脑力劳动占据主体地位、信息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认识企业经营者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他们该以何种形式参与分配? 三、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 当今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得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这不仅仅是生产工人的劳动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复杂的脑力劳动。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能否大大加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工作者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劳动做出全面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对此,《建议》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人能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 关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的价值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科技工作者作为生产性劳动者,他们自身的劳动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做过论述:“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体力劳动者或者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这种劳动能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工人的概念下。”[11]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也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从而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且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他们可以创造出比一般劳动者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创造社会财富中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评价科技工作者劳动的价值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根据他们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多少来衡量,还要看到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 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劳动的价值,如前所述,马克思把经营管理者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不过,经营管理者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同于一般工人创造价值的劳动,他们对于企业的作用也不同于一般工人。一般劳动者只是生产商品,不用承担其他的压力,但是经营管理者不仅要管理生产过程,还要决定该生产何种产品、该如何定价等问题。一个好的经营管理者可以挽救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与此相反,一个没有能力的经营管理者可以使一个原本盈利的企业变为亏损。企业经营者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还包括了对社会的影响(外部效应)。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价值不仅仅是创造价值,还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们从事的是更为复杂脑力劳动,是更多的自乘的简单劳动,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比一般劳动者更高的报酬,这使他们自身人力资本价值得以实现。此外,为了防止“58”、“59”现象,为了调动经营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应该使他们得到他们应该获得的报酬,对经营管理者采取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相结合的分配方法,以此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对科技工作者实行科技入股制和年薪制相结合。 随着企业经营者的劳动价值不断被人们认识和肯定,有不少学者提出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全部是他们的劳动收入,没有剥削的性质,从而得出“资本家养活工人”、资本主义社会是最优越的社会等等荒谬的结论。这不禁引起了对私营企业主收入问题的再思考。 首先应该肯定私营企业主的收入里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劳动所得。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描述到:“利润中也包含一点属于工资的东西。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 [12]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企业主管理企业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因而私营企业主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没有剥削的成分,私营企业主的收入要大于一般的国企企业经营者,他们的收入中除了自己劳动应得那一部分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与资本投入相应的利润收入。如前所述,资本(代表机器等其他生产资料)这种物化了的劳动本身是不会创造价值的,因此这种利润收入是资本增值的结果,是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得来的。 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既有他自己劳动所得,也有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部分。
和我们的题目一样呢,,,。。。


信息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为信息收集与分析、政策制定与评估、决策支持与风险管理、公众参与与透明度。一、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是公共管理的基础,它通过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数据和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为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例如民意调查、统计数据、社交媒体、专业研究...

跪求信息技术对社会或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论文?
生物是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信息,但它们所获得的通常是局部的、表面的信息,有时是虚假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获取真实信息、是形成知识的必要方法。 信息在构成社会组织,进行社会活动,形成有序状态,或引发社会各种危机,破坏社会稳定等环节中起重要作用。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信息是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编辑本段传播学中的信息 从哲学的角度说,信息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形式,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实际上包括了一切物质运动的表征。传播学研究的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的精神创造物。 信息的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表达性、流动性。 信息的功能:认识功能、社会功能。 信息社会:...

你好,请问你的那个信息技术对社会或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能不能分享一...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

请举一个例子说说信息技术对社会带来哪些消极的影响,你能分析一下其原 ...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

如何不断提高大学生在网络中的适应能力
英盛观察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往往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此外,社会转型发生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表现为多元化、多样化。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适应能力越来越需要得到关注,主要表现为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1、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取向冲突价...

列举信息技术对社会带来那些消极影响?分析其原因在哪里?如何避免信息...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

计算机在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计算机网络是由一些独立的和具备信息交换能力的计算机互联构成,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在网络方面的应用使人类之间的交流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障碍。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类建立信息社会的物质基础,它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快捷。如在全国范围内的银行信用卡的使用,火车和飞机票系统的使用等。可以在...

信息分析的目的
近二三十年来,在信息的广泛传播过程中,信息分析得到了迅猛发展。信息分析的理解 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从构成这一定义的几个要素来进行:① 从成因来看,信息分析的产生是由于存在社会需求。② 从方法来看,信息分析广泛采用情报学和软科学研究方法。③ 从过程来看,信息分析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相对程序化的环节。④ 从...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我便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尤其使学生明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工具、媒体来开展学习(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

杜集区13093821434: 分析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的现像 -
蓬审六味:[答案] 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

杜集区13093821434: 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 -
蓬审六味:[答案] 这也不一定.本来价值就是流动的,一个有固定价值含量的物品它的价值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信息社会里知识的确是很多方面最重要的,但是价值增长还是通过劳动的. 劳动不单只体力劳动还有脑力劳动.通过劳动把知识转化为价值.所以知识是...

杜集区13093821434: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 -
蓬审六味:[答案] 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去实现的,知识的运用是脑力劳动的形式. 因此在在信息社会里,应当在劳动中充分运用知识,促使价值更快的增长

杜集区13093821434: 评析: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
蓬审六味: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

杜集区13093821434: 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对该观点进行评析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 -
蓬审六味:[答案]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杜集区13093821434: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对... -
蓬审六味:[答案] 在评价既有的理论时,不应当苛求它没有解释清楚什么,而应当看它提供了什么,这才是科学的态度.目前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已成为劳动的主体,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

杜集区13093821434: 用马克思哲学原理来看问题1、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 -
蓬审六味:[答案] 问题1 显然这种观点只看到了表象,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表面上看,知识确实对价值的增长有很大的作用,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劳动也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如果只有知识而不去具体的劳动,知识还会...

杜集区13093821434: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论? -
蓬审六味: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劳动,什么是知识?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知识在狭义上市脑力劳动的结果.然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能独立存在,也就是说只是脱离了劳动知识是无法实现其价值的,而劳动的过程中没有知识的指导.劳动的进程也将会是举步维艰的.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

杜集区13093821434: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
蓬审六味: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价值的增长,归根结底是劳动带来.知识发挥作用,始终通过劳动,没有劳动,知识毫无用处,知识不通过劳动,也无法衡量其价值,价值就会变成一个主观的东西,没有客观基础,世界上一切财富都是劳动成果,劳动不但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财富,只有劳动多少,才能衡量财富价值大小.知识正确不正确也要靠劳动来验证,经不起劳动检验不能错误知识,劳动不但决定知识真假,还决定知识价值大小.所以,所谓应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是十分错误的,也是荒谬的,是唯心主义的.

杜集区13093821434: 在知识经济时期,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辨析 -
蓬审六味:[答案] 错.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核心内容.到现在,仍然没有更先进的价值理论来颠覆他.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产品只有附加了无差别人类劳动才能产生价值,资本,生产工具的消耗,都只能是转移,不产生新价值.就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