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和尚、阿阇梨、罗汉、菩萨、佛的称谓代表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错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的佛、菩萨和罗汉怎样称呼和区分?~

佛教小常识:佛、菩萨、罗汉、天王,有什么区别?

道家一帮凡夫,统一称为天人

1.和尚:古代之精通佛法的出家人,现在演化为男出家人的称呼。
2.阿阇梨:汉语译为“轨范师”,密宗指地位较高的上师。汉地也是指精通佛法的出家人。
3.罗汉:出家人努力修行,彻底断除“贪、嗔、痴、疑、慢”等根本烦恼,断除人我执,就是圣者阿罗汉。(有时也把断除部分贪嗔痴的须陀洹等初果圣人称为罗汉)
4.菩萨:按大乘圆教,指明心见性,断一品无明、证悟一分法身的初住以上的圣者,才称为菩萨。当然在佛教中也把发愿努力修行今后救苦救难的学佛人称为菩萨,是指有菩萨心的人。
5佛,是指断除一切无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圣人。

和尚
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阇(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阇踮’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可见,中国对和尚一词的运用,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合佛制的。

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罗汉是小乘圣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两种: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槃的,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

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法施、无怖畏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度)。从最初发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

菩萨,有凡夫有圣人,菩萨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加两个阶位,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从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才是圣人,表中所列的菩萨,是指圣位说的,因为佛典中通常称的菩萨,如不标明地前菩萨,也多是指的地上圣位菩萨。

小乘圣者不求成佛,但求入于涅槃,涅槃的境界,从本质上说,大小乘是一样的,不过小乘入于涅槃之后便安住于涅槃了,不再度众生了,大乘的涅槃是虽入涅槃而不即住于涅槃,并以生死也是涅槃的同一体性,所以称为‘生死即涅槃’,所以称为‘无住处涅槃’,这是大乘圣者的境界。

小乘涅槃,是由断了我执──烦恼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菩萨道的圣者,是由断了法执──所知障及我执──烦恼障的各一分,而亲证真如法性的一分,进入初地阶位;从断烦恼障的程度上说,罗汉同于七地或八地菩萨,从断所知障的程度上说,罗汉仅相当于菩萨的第七信位。因为,断烦恼障(我空)即解脱生死,断所知障(法空)即不离生死,解脱生死即入涅槃,不离生死即度众生,解脱是慧业,度生是福业,福慧双修是菩萨业,福慧圆满便是成佛。因此,若从度生的福业上说,罗汉仅同于初发心菩萨的第七个阶位,距离初地菩萨尚有三十三个阶位,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全程之中,初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一(第一无数劫已满),八地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二(第二无数劫已满),十信菩萨尚在即将进入三大无数劫的预备阶段哩!

因此,如果罗汉要想成佛,必须回小乘向大乘,从第七信位上慢慢修起来。但是罗汉入了涅槃之后,短时间内很难回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几乎就跟佛道绝了缘,于是,有的大乘经论,竟将小乘与外道相提并论而大肆贬斥。其实,如照法华经的观点,真的阿罗汉,必定能够回小向大,法华会上的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是从小乘入大乘的阿罗汉。

回小向大也有两种人:一种是一向修的小乘道,如果再从罗汉位上回入大乘,便得从大乘的七信位上起修大乘法;一种是曾经修过大乘法,后来退入小乘道的罗汉位后再进大乘道,那就要连带他们先前修过的大乘位加起来算了,比如舍利弗在往昔生中,已曾修道第七住的大乘位,后来退入小乘,证到罗汉果后再来进入大乘一样。大致说来,如果先曾修习大乘法,退失之后再入大乘法,一念回心向上,即可进入初住位,或曾经已有深厚的大乘基础,退失之后再入大乘,一念回心,即可证入初地以上的菩萨圣位了。当然,罗汉回小向大,只是福业不够大乘的圣位,他们的慧业──解脱功用,决不会也连带著退入凡位的。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阿罗汉有应受人天供养而作人天福田的意思,因此,应供也是佛陀的十大德号之一。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菩萨是觉有情──自觉觉他或正遍知觉的意思;小乘的声闻缘觉,也都有正觉或自觉的意思;人天凡夫便是未得正觉的痴呆汉了

“阿阇梨”:梵文(Acarya),又译为阿阇梨耶,义为执范师,为能矫正弟子行为,并为其轨则、师范的高僧之敬称。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载:阿阇梨有五种:
1、出家阿阇梨:为出家时授与沙弥十戒之师。
2、羯磨阿阇梨:为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又称“受戒阿阇黎”。
3、教授阿阇梨:于受具足戒时,屏处问遮难,教令乞戒,及教授威仪之师。
4、授经阿阇梨:学人从其教授经典、法义,乃至四句偈者。
5、依止阿阇梨:比丘依之而住,乃至一宿者。
以上为显教之阿阇梨,其身份往往只是暂时性质,于戒场中担任此职责,戒场结束,其阿阇梨身份也随即解除。

此外尚有密教之“真言阿阇梨”又称金刚阿阇梨。此为我如来正密——唐密。即由1200年前日本空海大师所传至今的高野山东密真言宗,其得传法灌顶者之专署称呼。为终身制。
《大日经疏》卷三说:若对曼荼罗之种种支分,乃至一切诸尊、其真言、手印、观行及悉地,皆悉通达,得传法灌顶者,是名为阿阇梨。

和尚是梵语,汉语是亲教师(亲自教我佛法的老师)。出家在家皆可称。
阿阇梨是轨范师(这人的言行可作人的模范),在家出家皆可称。
罗汉(阿罗汉),放下我执,证得出世间道果的圣人,不再六道轮回。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果位比阿罗汉,声闻缘觉高,比佛陀低。
佛(佛陀耶),证得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断除了一切烦恼的大觉悟者。

出家后授具足戒方能称得上和尚,其他四种称呼是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方便称呼。缘起即放下,放下即缘起,佛法只能亲身体证!

后面三个是修炼圆满后的果位称呼。


佛教中尊证是什么意思?
指戒场内证明比丘受具足戒时的证明人,称为尊证阿阇梨,必须要有7个人。【三师七证】三师与七证师之并称。指比丘受具足戒时,戒场中必须具足之戒师人数。又作十师、十僧。三师即:(一)戒和尚,指正授戒律之和尚。乃比丘得戒之根本及其归投处,故必至诚三请之。凡担任戒和尚者,其戒腊须在...

求上座和阿阇黎的解释
上座和阿阇梨都是有很严格的规定的 先说上座 梵语sthavira,巴利语thera。音译悉他薛罗、悉提那。又称长老、上腊、首座、尚座、住位等。乃三纲之一。指法腊高而居上位之僧尼。毗尼母经卷六,就法腊之多少而立下座、中座、上座、耆旧长宿等四阶。又以无腊至九腊,称为下座;十腊至十九腊,称...

为什么在寺庙女的叫尼姑而不叫女和尚呢?
因为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女子出家有落发为尼之称,故一般称在寺庙的女子为尼姑而非女和尚。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

僧职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僧侣之职称。即从事有关寺院、法会以及僧侣之管理等事之职务,如:三纲、讲师、读师、五师、十师、内供奉十禅师、护持僧、阿阇梨、威仪师、从仪师、导师、镇、法务、座主、别当、长吏、长者、捡挍、执行、长老、住持、院主、勾当、专当、知事、行事、在厅、年预等皆属之。其中,阿阇梨、长老、...

盛代元音是什么意思。
阿阇梨年青时随天台宗大德兴慈老法师习台教,继又随范古农老居士学习唯识,复随华严座主应慈老和尚学华严,习法界观,最后依心密二祖王骧陆阿阇梨修心中心法,并于1958年接任心中心三祖位。后数十年,融通净密,随机施教,默默耕耘,毁誉不动。以九旬高龄,尚奔波弘法,东至黑吉辽,西到云贵川,...

和尚在文言文里叫什么
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3. 古代文言中称和尚为什么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

知客和尚是什么意思?
知客和尚是寺院中负责接待宾客的和尚,也叫知客僧。他们是丛林八大执事之一,负责外交事务、接纳来往人员以及管理寺院内部僧众等。

寺庙里面,厨房做饭的和尚叫什么?什么僧?比如有种职务叫知客僧等。厨房...
十方丛林中,比较典型的是设四十八单执事,依东、西两序排列为:列职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头、监收、庄主、磨头、寮元、殿主、钟头、鼓头、夜巡 西序: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头、门头、园头、圊头、照客 序职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

【比丘受戒法】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依腐烂药,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 答 言:能持。 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三﹑结劝学方)汝已受戒已,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尚如法,阿阇梨如法,众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众僧。和尚阿阇梨若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

僧人用文言文怎么说
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2. ...

林周县18517168962: 佛教中教徒的称号名称及等级含义,从高到低怎么排列?比如佛,菩萨,尊者,罗汉,比丘等等 -
濮豪开同: 一、佛 前世佛:燃灯佛 现世佛:释迦佛 未来佛:弥勒佛 二、菩萨 观音菩萨:道场在普陀山,本已成佛,但为普渡众生,甘愿示现成菩萨身.千眼遍观世间,千手遍护众生,法座莲花. 文殊菩萨:道场在五台山,乃智慧之佛,协助释迦...

林周县18517168962: 佛教中的排行与职位? -
濮豪开同: 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

林周县18517168962: 佛教中对什么样的人称作阿阇黎? -
濮豪开同: 阿阇黎又作阿舍梨、阿阇梨、阿只利、阿遮利耶.略称阇梨.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阿阇梨有五种:(一)出家阿阇梨...

林周县18517168962: 佛教中的佛、菩萨和罗汉怎样称呼和区分? -
濮豪开同: 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 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大乘,则对原来的教义有所修改和...

林周县18517168962: 求 佛教中佛的真正排位 -
濮豪开同: 不是吧,佛教中佛没有排位的,佛说众生平等,怎么能排位呢?如果排了位那么就有高低贵贱了,那就不是正说了……倒是有个先后顺序的,汉传佛教认为就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说,有过去佛,是燃灯古佛;有现世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有未来佛,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将在未来劫成为佛.藏传佛教则认为过去佛有多个,过去七佛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俱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还有过去三十三佛,不过我分不清先后顺序,就不写了……

林周县18517168962: 佛教中的各种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分别有哪些 -
濮豪开同: 诸佛部、菩萨部、观音部、诸天部、明王部、罗汉部.诸佛部有释迦摩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弥勒佛、毗卢遮那佛、阿阙佛、宝生佛、多宝佛、燃灯佛等 菩萨部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等 观音部有千手观音、水月观音、数珠手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等 诸天部有帝释天、大梵天、摩利支天、吉祥天、韦驮天、毗沙门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迦楼罗 明王部有孔雀明王、马头明王、不动尊明王、降王世明王、金刚夜叉明王、无能胜明王等 罗汉部有阿难、摩诃迦叶、因揭陀、罗睺罗、阿氏多、那伽犀那、跋陀罗、苏频陀等

林周县18517168962: 佛教人物的等级有那哪些(比如佛、菩萨、阿罗汉、比丘僧等?
濮豪开同: 佛、菩萨、阿罗汉:是觉悟程度的表示,佛:觉悟;菩萨:觉有请;阿罗汉:不还(不再入轮回). 比丘僧:学佛四众的一类,指出家男众.

林周县18517168962: 罗汉、菩萨、佛陀是什么意思?
濮豪开同: (阿罗汉):自觉; 也就是说,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圆满;菩萨次之,罗汉最低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

林周县18517168962: 佛教共有几个佛,怎么分 -
濮豪开同: 佛教的顺序是:佛、菩萨、缘觉、声闻.楼上的回答受道教干扰,与佛教风马牛不相及. “佛”是梵语Buddha的翻译,含义为“觉悟的人”,具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层含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而...

林周县18517168962: 佛教神话中佛和菩萨和罗汉他们的级别是咋回是.是菩萨大还是佛祖的徒弟级别高? -
濮豪开同: 佛是觉悟真理者之意,知晓世间一切.即过去、现在、未来佛.菩萨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在觉行上稍微逊于佛.也叫法王子,既是“即将成佛”之意.罗汉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他们不现涅盘,但也不轮回. 菩萨和佛是平等的,只是菩萨还没有彻底的圆满,只是称呼不同,还差一点点就能“毕业”,菩萨比佛祖的徒弟自觉觉行更高一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