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言文里有通假字

作者&投稿:毓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的出现?~

一、文字有个演化的过程。最简单大家都知道的就是繁体到简体的演化。古人的字比现在写的要复杂,所以简化过程中,就出现了个别字和古文不一样。于是就~~通假了
二、我们都知道古代写作的东西要流转,最早需要抄写!后来才有了印刷,印刷产生的前期,抄写的过程中有可能抄错了,因此~~
三、古代的文人也分学识高低的。可能就有人写了白字,但被记录并流传到今天,于是~~~
四、有的是作者特意写成白字的,用这个白字来表达特殊的意思(现在也有这个现象),如:背诵--倍诵,这里的倍,有多次的意思(个人见解,现代教学好像不采用)。所以~~~
五、古代有的字就是那个用法,但现代却不存在了,就好比古代的发音中有“入声”,现代却没有了,那么怎么办呢?只好~~~
六、不知道古人为什么用这个字,只好按上下文去理解这个字表达出来的意思。但对这个问题总要给个说法,只有~~~
呵呵,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难”),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

先生的《通假字例释》。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应该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言方式有所改变,现代人为了能够用现代汉语解释,就说那个字是通假字,“通”是通用的意思,“假”是假设的意思,我想古人作者肯定不承认自己的是通假字,这个名称是后来设定的。
还有一种可能是官方语言都采用的方言不一样,导致字的发音和使用习惯不一样,除了一些当时没有单独造的字外,大部分的通假字的原因应该和多音字差不多,也就是因地域方言和时代改变而改变。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通假字问题也是文言文里的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

当时还没有这个字,或者,这个字在当时都这样用,已被普遍认可,只是后来文字改革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有通假字的句子和意思,好的加分
我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有通假字的句子和意思,好的加分 人教版的,详细些,谢谢... 人教版的,详细些,谢谢 展开 3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 liushuangxu192 2011-06-05 · TA获得超过56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9.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

文言文中有哪些通假字?如何区分?
(1)“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与”,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和”等。(2)“俄而雪骤”中的“而”,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3)“若柳絮因风起”中的‘未’,介词,可译为“趁”“乘”等。(4)“去后乃至”中的“乃”,副词,表示时间相...

师说文言文中有几个通假字
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常见文言文的通假字
2. 文言文中的常见通假字 假字就是用一个字代表几个意思,并不是别人想用通假字,而是当时还没有代表这个意思的字或者是经过时间的发展这个字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的意思已经完全不同了。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

文言文通假字和一词多义有哪些?
文言文的通假字和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意为“聪明”。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之”字,在“吾欲之南海”中意为“到”,在...

古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

文言文。通假
文言文中通假的有哪些???有多少就告诉我多少吧!感激不尽!... 文言文中通假的有哪些???有多少就告诉我多少吧!感激不尽! 展开 1个回答 #热议# 网文质量是不是下降了?湖人王子Kobe 2008-06-10 · TA获得超过37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

文言文的通假字有哪些?
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出:(1)不复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副词“不久”。舍:(1)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中:(1)中无杂树:“中间”。(2)晋太元...

文言文中为何有通假字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

文言现象有哪些?
1、蒙辞以军中多务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之:主谓取独。四、特殊句式:1、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2、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卿言多务,孰若孤?文言现象介绍: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

舒城县17637948350: 文言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的出现? -
察委开新: 一、文字有个演化的过程.最简单大家都知道的就是繁体到简体的演化.古人的字比现在写的要复杂,所以简化过程中,就出现了个别字和古文不一样.于是就~~通假了 二、我们都知道古代写作的东西要流转,最早需要抄写!后来才有了印刷...

舒城县17637948350: 为什么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的通假字? -
察委开新: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舒城县17637948350: 为什么文言文里有通假字 -
察委开新:[答案] 应该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言方式有所改变,现代人为了能够用现代汉语解释,就说那个字是通假字,“通”是通用的意思,“假”是假设的意思,我想古人作者肯定不承认自己的是通假字,这个名称是后来设定的.还有一种可能...

舒城县17637948350: 古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
察委开新: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

舒城县17637948350: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 -
察委开新: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舒城县17637948350: 文言文为什么要用通假字? -
察委开新: 古人和我们的文字用法不同 因为古代的字数有限,而且一词多意是很普遍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就产生了许多新的字,它们都各自己有自己的意思,一字多意的现象就少了,就像"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的"见"字就是这种情况.当然也有例外鲁迅的作品就有很多错别离但是由于自己在文坛的地位,他就有权利用错别字(当然也是无心)而我们就可以把他的错别字当做通假字

舒城县17637948350: 为什么文言文里有通假字 -
察委开新: 一、当时的文字不够表达而借用的 二、错别字,笔误

舒城县17637948350: 古代文言文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通假字? -
察委开新: 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舒城县17637948350: 为什么文言文里要用通假字?我正上初二,学了一些文言文,发现每篇都会有几个通假字,感觉很怪异,为什么要用通假字呢?多麻烦哪!例:我国地理学家... -
察委开新:[答案] [编辑本段]通假字的成因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

舒城县17637948350: 请问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产生的? -
察委开新:[答案] 文字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文现象.所谓通假,就是指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中学语文教材中,把一部分古今字也作为通假字来看待. 通假字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书写或传抄是笔误,或为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