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击鼓》赏析

作者&投稿:骑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是什么意思?~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意思如下: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一、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二、赏析:
《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三、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诗经·邶风·击鼓》赏析《诗经·邶风·击鼓》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译注

『咀华庐』整理

题解: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击鼓其镗1,
踊跃用兵2。
土国城漕3,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
平陈与宋5。
不我以归6,
忧心有忡7。

爰居爰处8?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9?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10,
与子成说11。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
不我活兮13。
于嗟洵兮14,
不我信兮15。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1.镗(tánɡ堂):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3.活:借为"佸",相会。
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

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扩展资料:

原文:

击鼓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解析>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赏析>

“怨”是《邶风·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人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兮”字结尾,仿佛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ps>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慎用于爱情表白!对方欲赴战场,生死难测,依依不舍,故有此语。是面对未知的或是欲来的危险的伤心悲情之表达。



本章第四句千古引用,好联子,就是没想到名句的产生不是花前月下,却是战争,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也是多情的,因为战争让人思念和平,珍惜生命,也说出很多平时不能说出的话来,“人之将亡,其言也善”——其言也善,其境也悲:“你最后还有什么话要说?”“我想我媳妇~~~~~~~~~”实在人。

本诗五章,可分为四部分,大意是征战——丧马——思人——反战这样一个序列。

击鼓而战,鸣金而收。不管是击鼓还是鸣金,都意味着死亡。进攻被抵抗,撤退被追击,枪剑无眼,“不光你想着和你老婆偕老,敌人也想着和他老婆偕老哇!”“一将成名万骨枯”,当官的就是知道在后面击鼓,你他妈的上前面来试试!吴起、白起,哪个是在前线死的?你们游说君王,发动战争,称臣封侯,还不都拿我们当炮灰?你们是和谐了,我们和和谁去呀?马死了、媳妇改嫁了,不怨你怨谁?

这是一个普通士兵的控诉吗?

似乎不是。几点证据。

1、我独南行。一个人?去做什么?下句解释了,这是打完一次胜仗以后的再次军事安排,这是一位将领,一位打胜仗的、“有用”的将军,因为“平陈与宋”胜了,所以“孙子仲”邀请他再去攻城略地,续图霸业。从战争的规模讲,平陈国与宋国,是一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平”了,就是服了,从战争的规模、结果来看,不是战斗,至少是让其缔结城下之盟的战争,因为已经站在“土国城漕”的高度了,本来说好了借来打一仗就完了,谁知道越打越上瘾,要南征,打败仗的、番号取消,回国请罪;打胜仗的,组织上安排继续革命,就要面对魏楚了,陈宋是小国,战争规模小,危险系数小,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魏楚是强国,战争很难打,危险系数大。

2、爰丧其马。前面的战争并未“不战而屈人之兵”,马死了,离人死,也就不远了。所以要安排后事,不能不想一想了。这一想不要紧,千古名句诞生了。说时迟那时快,将军口述,文书记录,“如果我死了,把我的绿背心送给夫人,以作留念,悲夫!”(当然,如果真的是将军,估计考证可以考出来,也算知名将领了,如果考出来,那就太好了,又增加了真实感染力)

这四句,都被引用,但由于前两句的词语后来逐渐被废弃,所以只有后两句被长期引用,作为表达夫妻感情的名句。说这样的渴望似乎很平淡,但是了解了出处以后,才真正理解,小小的一个人动作,平凡的一个愿望,(这就不是离婚不离婚可以涵盖的)在处于战争中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奢侈、急迫。

3、从通篇的用词、谋篇、视角、情节来看,此公不是普通士兵,就像《卷耳》中的征夫不是普通士兵一样,“我马玄黄”,是“金罍将军”,在那个时代,士兵从农民产生,将军从贵族选拔,只有受过贵族诗书教育的人,才有这样的机遇、这样的辞章。

诗经-《击鼓》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全诗如下:

《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是什么意思?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赏析】《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

击鼓文言文经朗诵
开头两句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诗人先写“击鼓其镗”、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待“击鼓”的原因—“踊跃用兵,因为国家要有战事,所以才镗镗击鼓。这种诗歌表现技巧被后来的古典文论家们总结为“逆起得势”,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呜。将军猎...

步步惊心中的诗词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译文: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

赞美军人的诗句有哪些?
1,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出自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白话文释义: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

高中诗经必背经典篇目
5.《击鼓》: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表达了士兵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6.《无衣》:这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表现了秦国人民的英勇和爱国精神。这些篇目都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建议您认真阅读和背诵。《诗经》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由众多作者共同...

关于经典“爱情”古诗词有哪些?
赏析:全词以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3.离 思 五 首--元稹 曾经沧海...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赏析解读
《邶风·击鼓》,是写丈夫在战场上想起与妻子分别时的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丈夫归来是怎样的情境呢?我们且看东汉古诗《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

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十首情诗?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求诗经各五首 每首要附带鉴赏 要求字少的。,。。
赏析《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

10首你最喜欢的爱情诗句!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接着就是诗经里的《击鼓》 这个被说烂了 但是还是觉得经典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有...

大连市15363403793: 赏析《诗经 邺风 击鼓》 -
点谢奥克:[答案] 级别:学长4月16日 21:38 《诗经 邺风 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

大连市15363403793: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解释? -
点谢奥克: 诗经·邶风·击鼓 赏析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诗...

大连市15363403793: 急求《诗经·击鼓》诗评2000字,最好是原创谢谢
点谢奥克: 《诗经·击鼓》——反战的哀歌 《击鼓)是首反战诗.它通过一个远征异国、久戍不归战士的口,控诉无休止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它便人民有家难归、夫妻分离;...

大连市15363403793: .赏析《诗经 邺风 击鼓》 . -
点谢奥克: 全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

大连市15363403793: 《邶风 - 击鼓》如何赏析 -
点谢奥克:[答案]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

大连市15363403793: 如何理解评析《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
点谢奥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故事产生于战乱不断的春秋时期的卫国.卫国公子州吁,生性残暴好战,在杀害了本国的国君卫桓公后,自立为新的国君.他试图通过对邻国的战争转移卫国人对自己弑主篡位的不满,于是频频发动战事.诗歌的主人公厌弃战争,只希望和自己的妻子在家中长相厮守.然而不幸被抓了“壮丁”,跟随主将去“调停”陈国和宋国的冲突.他离家越远,心中的忧虑就越重,整曰患得患失.想起自己和妻子的约定,不由得悲从心来,难以自己.这首诗读起来让人悲痛欲绝,伤心不已.

大连市15363403793: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表达了甚么意 -
点谢奥克:[答案] 通常是用在夫妻或爱人之间的誓言,就是说无论生死都和你约定好了,我愿意牵着你的手,陪你到老,这是一种很温馨的诺言,不是山盟海誓,却表达出了在岁月中所融入的淡淡的爱,很平淡,担忧很动人.

大连市15363403793: "子嗟洵夕,不我信兮"怎么翻译? -
点谢奥克:[答案]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诗经·邶风·击鼓》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译注 『咀华庐』整理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大连市15363403793: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什么意思? -
点谢奥克:[答案]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译注 『咀华庐』整理 题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击鼓其镗1, 踊跃用兵2. 土国城漕3,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 平陈与宋5. 不我以归6, 忧心有忡7. 爰居爰...

大连市15363403793: 诗经 国风 邶风 击鼓 -
点谢奥克: 诗经——《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 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 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 然天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