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作者&投稿:言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由此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奋发图强,提升国力,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个观点自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就甲午战争而言,仅作此分析还嫌不够,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决定论”的误区,应该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分析。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有哪些借鉴呢?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参考资料《怒吼中华》的最新章节《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及其结果分析》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实力已超过了日本,但事实并不如此:   
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一”,但过了1884年,由于清朝官员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反观日本:19世纪90年代大量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很快日本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   
要说海军在训练上比日本还要强了一截,但比起陆军中国就差得更远了。要比军队数量清军很占优势,但陆军人口的绝大多数是还停留在弓马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唯一还算有点近代化的军队居然大部分都是民兵(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还算比较强)。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精锐部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都与日本相差甚远。再加上清军纪律涣散,许多清朝将领不战而逃,中日军力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关键战役指挥失误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优势兵力(清军:2艘重型铁甲舰,10艘巡洋舰,鱼雷艇及炮艇6艘,共18艘。日军:8艘巡洋舰,1艘老式铁甲舰,炮艇及武装商船2艘,共11艘)迎击日军。而且清军铁甲舰定远,镇远对日军有着绝对的火力及防护力优势。   
战役指挥官,清军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军遭遇日舰后,几次机动,被日军抢去丁字横头优势。此时他将主力战舰——2艘铁甲舰和10艘巡洋舰以“八”字型横列展开,以一铁甲舰为中心,向日军冲去。妄图以此冲散日军舰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但重要的一点是,丁汝昌并没有制定舰队副指挥官。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此时北洋水师失去指挥官,舰队秩序混乱。   
但战役胜负未定。北洋水师阵型尚有利于破坏日军队形。清军舰队如能继续向前突进,可以将日军的第一游击队与本队隔开,那时战役成败还未可知。但定远此时却畏缩不前。由于丁汝昌的命令,各舰只能随旗舰运动,故使日舰有充分时间进行机动。13时20分,日舰完成对清军的夹击。自此,清军战败已成定局。

  一向为李鸿章所倚重的北洋舰队竟会在甲午海战中败给日本,这是李鸿章及其他清朝统治者所万万料想不到的。他们虽然对西方列强畏之若虎,但对日本却从没用正视的眼光去打量过它,因为臣伏了千年的小小岛国,不过是个蛮夷小邦,是决没有掀起黄海千尺浪的能耐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蛮夷小邦掀起了千层浪,掀翻了清政府赖以自慰的新式海军——北洋舰队,使清朝的海岸线一下子暴露在正觊觎中国这块肥脔的列强的眼前。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如此不堪一击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产物。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开明地主为了挽救清王朝濒危的统治,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用于壮大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终于,在80年代中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步组建完成,其中以北洋海军的实力最为雄厚。但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将领参观舰队后说:“这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为什么有了舰队却不训练呢?其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再加上慈禧大搞“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极度紧缺燃料、弹药成为舰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在关键的时刻,英美等国也从中作梗,把质量低劣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的炮弹出售给中国。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利最终又使中国套上了《马关条约》这一沉重的枷锁。随着条约的签定,外国列强极大地加紧了对中国的输出和原料掠夺,外国势力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甲午中日战争后,素来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对昔日的蛮夷小邦刮目相看。中国的仁人志士更是为此苦苦思索日本强盛的根源。

  日本的近代化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当时以明治天皇为首,中下层武士为主的倒幕派以暴力推翻了幕府统治,阻碍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最大毒瘤被割除了。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如废藩置县、改革土地制度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等,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由天皇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也赋予了公民以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的自由。日本还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垄断组织的形成及壮大,促使日本于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转移人民斗争的视线,日本出台了“大陆政策”,把中国和朝鲜划入了其“利益线”范围。

  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主观上的桎梏影响了洋务运动的进程及其发挥的作用,无法形成中国近代完整的工业基础和新的生产关系。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学校虽然引进了一些新的教育形式,但仅限于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关的内容,未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近代教育体系。这一切都决定了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经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社会,凡是在国际事务中指手划脚、甚至粗暴动武干涉他国内政的无不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因为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他才有胆量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行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战争惨败的钟声时时撞击,提醒整个中华民族清醒地面对中华发展之大计。

  新中国历经五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奋斗,开创了经济腾飞的新局面,但问题与不足却仍不容忽视。虽然中国有了如此辉煌的业绩,但却不是世界强国,没有在国际事务上充当主角的能力。而且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右翼势力掀起历史逆流,使中国和亚洲的和平面临挑战。

  腐败与落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经济决定一切,腐败的政治、落后的生产力必将导致经济的衰弱,从而把民族、国家引向败亡的深渊。

  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方面如政治、军事、文化的突飞猛进。九七年的金融风暴中,中国站住了,站稳了,经受住了冲击,说明中国经济已具备了一定实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将再掀起国内经济发展的新高潮。而且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会大大提高,她将是稳定亚太乃至世界的镇石。

  世界局势,风云莫测,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文明建设,消除腐败,稳定社会。把建设有中国物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才是中华发展之大计。

(1)日本方面

①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②日本统治集团,为摆脱国内危机,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行径的支持

①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助手;

②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③德法企图趁机夺取新的权益;

④俄国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3)中国方面: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不认真备战,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4)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共同出兵朝鲜,日本趁机制造事端,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

(1)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①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宣战,但李鸿章却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②平壤战役:日军分路进攻平壤,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抗日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日军占领平壤。

③黄海战役

概况: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遭遇,丁汝昌下令迎战,结果双方互有胜负。

影响: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不许北洋舰队巡海迎敌,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①辽东战役:黄海大战后,日军一路从朝鲜越过鸭绿江,进攻辽东,沿海清军除聂士成率部抵抗外,其余大部溃逃,日军占领九连城;另一路日军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制造了旅顺惨案。

②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双方代表:1895年4月;李鸿章、伊滕博文。

(2)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3)危害

①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于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总之,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三国干涉还辽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

2.经过

(1)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2)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中国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斥责清政府投降卖国。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

(2)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回大陆。

2.经过

(1)在台北,义军首领徐骧、丘逢甲率义军同日军苦战。

(2)在台中,刘永福率黑旗军和徐骧联合作战,猛烈打击敌人。但由于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台湾抗日军民的处境日益困难。

(3)10月,台南的英国传教士导引日军进城,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台湾保卫战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重点阐释】

⒈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

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③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给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影响:①对中国:日本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允许在华投资设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②对远东: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国力加强,吞并朝鲜进程加快;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受到法、德、俄国的抵制;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

2.《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

相同点:

①从性质上看,都是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②从内容上看,都有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的规定。

③从危害上看,都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

不同点:

①从内容上看,《马关条约》割地的面积远远超过《南京条约》,赔款数额也大大超过《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所开放的通商口岸都是在东南沿海,而《马关条约》所开商埠已深入中国内地;《南京条约》的关税协定是为了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马关条约》在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开设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

②从特点上看,《南京条约》体现了列强要打开中国大门,开辟中国市场的要求;《马关条约》体现了列强分割世界、资本输出的新要求。

③从影响上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3.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共同点

(1)从性质上看,都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2)从战争的背景和爆发来看,都发生在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都是从中国邻国引起。

(3)从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来看,在两次战争中,中国军民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清军涌现了一些爱国将领。

(4)从清政府的抗战态度来看,清政府都奉行妥协退让的方针,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甲午中日战争中,他又奉行“避战自保”的政策,致使中国军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5)从战争结局来看,中法战争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些条约都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利益,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⒋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及其实质

原因: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侵犯了俄德法三国的既得利益。从俄国来看,沙俄早就对辽东半岛怀有野心,要侵占辽东半岛的方针已定。当它获悉日本要强占辽东半岛时,就迫不及待地联合法、德进行干涉。从德国来看,德国东部边境长期受到俄国威胁,它一则为了把俄国拖进远东纠纷之中,疏远俄法联盟,减轻自己的压力;二则为了趁机从中国获得一个海军基地,扩张在远东的侵略势力。从法国来看,法国是俄国的盟国,显然要追随俄国,同时也不希望日本在华势力过于强大,影响法国的在华势力,也趁机增强在中国的地位。

实质: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出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

清政府的腐朽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
还有李鸿章避战求和,军备松驰,官兵临阵脱逃

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
根本原因是中国国力太弱
直接原因是李鸿章的命令

讲真的,这个是意识问题,日本也没准备甲午年就要干大清,只是他们一直做好了战争准备,以防万一,而大清政府一直海军训练松散,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结果一个摩擦,真打起来了,日方能迅速组织大量军队开赴前线,而大清只能疲于应对。打着打着,日方信心就打出来了,原来北洋舰队这么弱。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主要原因是什么
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总结有四点:准备不足,依赖调停,崇尚武器,丧失海权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军队战斗力是...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1894年,朝鲜出大事了,东学党起义了!东学党是一个激进的民间组织,它的立意是对抗西方,所以自号“东学”,其情形极似后来在中国发生的义和团运动。这一时期的朝鲜,国王昏聩,闵妃弄权,官

甲午中日战争为何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为何失败 一百二十四年前的甲午战争,给后人特别是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众多议论点中,腐败和堕落是最需要关注最需要反思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恰恰是导致战争走向全面失败的深层原因! 甲午战争的前前后后,包括其中坚船利炮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充分说明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

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北洋海陆军是新军中的精华,它是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数十年来不惜重金、不遗余力在“购备西洋精利军器为第一要著”的建军原则下建立起来的,是当时全中国第一支“劲旅”。3、甲午中日战争从政治上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洋务派发生了分化、对立和异变,已难以形成一致的政治力量了。受甲午战败...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但闭关锁国的清朝并不知道,当时外界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敌人已经船坚炮利,而中国部队管理松懈,兵营里十分混乱,甚至很多为官者都是靠着裙带关系混俸银而已。武器以配发的砍刀为主,懂得火炮使用方法的人寥寥无几。当然,这么重要的事少不了我们的慈禧太后,她是后宫斗争的把好手,出身不好却一步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利最终又使中国套上了《马关条约》这一沉重的枷锁。随着条约的签定,外国列强极大地加紧了对中国的输出和原料掠夺,外国势力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甲午中日战争后,素来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对昔日的蛮夷小邦刮目相看。中国的仁人志士更是为此苦苦...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危害有多大?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影响大吗?_百度知 ...
因为战争的失败,让中国最后选择割地赔款。主权的丧失,让别国更加肆意妄为。中国的地位日益下降,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根据条约不断的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台湾和大陆有...

甲午战争失败是谁的错,失败后中国为啥彻底一蹶不振了?
可以说,日军通过战胜清军而控制了整个朝鲜,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士气大振,并把战火烧至鸭绿江,进一步侵略中国。而中国的势力则因此战役而被逐出朝鲜,并且致使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其后陆战几乎连战连败,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全面失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你推荐: 特别推荐...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三、信奉“武器决定论”。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

从江县13094758932: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古天通窍:[选项] A. 中国军事落后 B. 清政府的妥协退让 C. 日本国力强盛 D. 缺乏国际援助

从江县13094758932: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可以从哪些方面分析? -
古天通窍:[答案]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

从江县13094758932: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古天通窍:[答案] 1.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相反,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

从江县13094758932: 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古天通窍: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六、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七、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参考资料:http://news.163.com/05/0725/09/1PGFHTVA00011247.html

从江县13094758932: 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古天通窍: 1、中国财力不足,没有能够尽量满足海军需要;2、海军准备落后,不足以与外强抗争,仅能维持防守. 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实际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是不少的.

从江县13094758932: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
古天通窍: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由此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奋发图强,提升国力,才能最...

从江县13094758932: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
古天通窍: 第一,军制日本人师从普鲁士,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兵役制度和部队架构.各师团的士兵受过良好训练,各师团兵种齐全,火力搭配适合清军主力是淮军,各营人数不统一,训练不统一,号令方式不统一,怎么和别人比第二,军官团日...

从江县13094758932: 阐述近代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社会根源 -
古天通窍:[答案]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

从江县13094758932: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古天通窍: 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军事实力并不次于日本,而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 的支持以及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推根究底,清政府腐 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从江县13094758932: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古天通窍: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有哪些借鉴呢?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