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无情有性(无情有佛性,无情也能成佛)怎么理解?

作者&投稿:王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无情有性(无情有佛性,无情也能成佛)怎么理解?~

满意答案じ☆ve壞丫頭3级2008-03-19无情有性论之集大乘者是天台9祖湛然大师,并以天台性具实相為基础,散见於他的各部著作之中。如在《摩訶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一之二中,大师以约身、从体、约事理等十义来进行论述,认為三身相即,法身徧一切处,报化同样徧一切处。同时从事上说有情和无情的区别,但从理上说,则无所分别。因此佛性也就不存在何者具、何者不具的问题。真与俗、体与用等也是一样。此中文虽二分,正显不二。然而这些都只是兼带说及而已,真正对无情有性义展开充分论述的是在《金刚錍》之中。此文文旨俱深,难以具述,今撮其要点,简要介绍如下。“无情有性”是湛然大师依义定名而来,在佛经中并没有直接的出处,反而在《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中还有“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之说。这给持无情无佛性之人以极大的借口,他们常常以此来进行非难。因此,怎样正确理解经文之意,“使后代好引此文证佛性非无情者,善得经旨,不昧理性”,就成為湛然大师首先要解诀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此句经文提出的来龙去脉之后,湛然大师指出,涅槃部虽大,但部中谈教,有权教之小,有实教之大。大教中正因佛性徧一切处,权教中缘了佛性局在有情。因此从权教说,智慧了因、福德缘因属於脩成,则可说佛性非无情。而实教所明异此,众生心中本有正因佛种,本有了因佛种,本有缘因佛种,“本自有之,非适今也”。以无始来,唯有烦恼业苦,故此全是理性三因。此三理性元徧一切,性三既徧,达性成脩,脩三亦徧,是知三因之体本来周徧。由了因未曾发心,缘因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佛示众生本有此具三之正因佛性,尽虚空、徧法界,如此则“安弃墙壁瓦石等耶”。从此可知,经中佛寄方便权教,“说三对治”:说果上有涅槃,对斥烦恼非涅槃;暂说果上有如来,对斥二乘非如来;暂说有情有佛性,对斥瓦石非佛性,意在佛说果上依正融通,正是众生因中本具。因此《涅槃》兼机,就其所迷,点示云能造心中具有佛性;附权立性,则云所造之色而非佛性。此是涅槃带权之意,而正意在於圆顿之实。故湛然大师总结说:“缘了难正,殊不相应。”当知教有权实,佛性亦异,若不明之,进退失据。如《涅槃经·迦叶品》中云:“古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乃以如来果德释佛性,正显因果不二之旨。但若执為权说,不明圆理,那么岂但瓦石无性,一切众生都没有佛性了。因此,说瓦石无佛性,那是经文方便权说,若依理则终无异辙。其次,湛然大师以色心不二来明无情有性。对於那些执著於有情才有佛性的人,大师明确批评是“我执取之”。如《净名经》云:“是身无知,犹如瓦石,”怎可便将六根内色执為有情?而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菩萨度生,化桥济之,又怎可将四大外色定执為无情呢?当知现前一念之心,横徧十方,坚彻三际,体即法界。因迷悟之不同,全体而為十界依正。众生迷故,於佛依正而计差别;诸佛悟故,於众生依正而得自在。是则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直下现成,本来同体。只缘众生惑於知见,妄自分别,致使色心角立,依正有殊,分情无情。此乃众生情想,并非佛性有殊。要知自佛知见乃至地狱知见,皆徧一切。若开饿鬼知见,鬼法界徧一切处;开畜生知见,畜生法界徧一切处,餘界同然。今开佛知见,则一切法无非佛之境界,全失法性之名,圆融情与无情。是故随拈一法,无非法界,略无遗餘。一切法趣心,是趣不过,则心外无色;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则色外无心。故心徧一切,色亦随徧,色心不二,佛性同具。然他宗偏指众生有清净性,唯局有情,不徧无情,正是不明唯心体具之故。由此可知,偏指之意含有二义,一者惑果事而迷因理,谓众生因中但有其性而无其事,不知佛说果德,正彰因心性具;二者佛性融通,岂间无情?故湛然大师云:“了体具者,焉有异同。”如是机应事理,同一佛性,佛性周徧圆具,摄情无情。第三,以真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来释佛性徧在。文中云:“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故万法之称,寧隔於纤尘;真如之体,何专於彼我。”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真如是一名,但有即离、具不具之别。在理解上稍有偏差,则天地悬隔。若以谈法界者往明,则真如是指自性清净心,因其不守自性而有无明风起,于是呈现為千差万别的事法世界。因此就现象界而言,其本质是属於无明妄的一边的,而作為本体的清净真如与作為其现象的无明事法,是处於两歧的分离当中。由此可知,所谓理事无碍的圆义,实质上亦正是以理事的二分為前提,再予以融会而已。是故此后四明有云:“应知不谈理具,单说真如随缘,仍是离义。”而湛然大师此处所谈乃圆教具法真如,性具佛法界,则性善缘因,性净了因,善净不二即善正因;性具九法界,则性恶缘因,性染了因,染恶不二即恶正因。因本具故,不随缘时三千宛然,隧缘时作而无作,九界通是缘自法、本住法,即是佛界之全体。而真如与佛性体一名异,真如随缘徧在,亦即佛性随缘徧在,因此佛性是不隔纤尘,不专彼我的,那麼也就没有理由认為无情无佛性了。接着湛然大师用波水為喻进一步以明之:“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詎间於混澄,為波自分於清浊。虽有清浊,而一性无殊。”此中波譬万法,水譬佛性,波分清浊喻法有依正,而湿无混澄正喻佛性无间,不隔情与无情,其义甚明。最后,湛然大师以不思议境约观心明无情有性,当体圆成。良由众生不闲诸教大旨,故先约教以开圆解;亦由众生不善徧揽因果自他依正观於己心,故约圆解以起圆行。总令众生不昧性具,解行齐等,到清凉池而已。若约十乘观法而论,则无情有性正当於初乘观不思议境,如大师云:“且令识於十乘初妙境而已。”当知“一家所立不思议境,於一念中理具三千”,因此一家论观,虽拣难取易唯观於心,然必约无差之旨。故虽观心,而摄彼生佛依正!正用观时,以此心為能观,复即此心為所观,能所俱心,境智互照。既许以心為境,何妨境即是心。是故境之与观,不分而分;得名有异,二而非二,其体复同。如此岂可强分情与无情、境观之异?是故万法唯心,则心摄於色,得云佛界六即,乃至蛣蜣六即。盖佛以十界為通体,蛣蜣即佛界别相,十皆究竟,不捨蛣蜣。依理亦可云一切唯色,则色摄於心,亦得云无情六即,所谓理即无情,乃至究竟即无情。以其色心不二,一体同具之故。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湛然大师在论无情有性时,几乎动用了台宗的全部圆义,而又相互交织互用。但有一个主心骨却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性具。正如《四明十义书》云:“荆溪立於无情有性,正為显圆妄染即佛性,旁遮偏指清净真如。”据此可谓断尽《金刚錍》述作之意。湛然大师在《辅行》卷五之三中亦云:“点此一意,众滞自销。”当知只一具字,弥显今宗,抗折百家,超过众说。所谓凡圣一如,色香泯净者,由具之故;无情徧在,当体圆成者,亦由于具。若深明於此,则偏权疑碎,圆义全彰。湛然提出的无情有性论也是对于佛家天台宗思想的发挥,也是其最有特色的思想,他对这一思想的论证结合了《大乘起信论》的观点,而在天台中引入《起信论》,也是湛然对天台理论上的统一修证,《起信论》讲真如缘起,而天台性具是与这缘起有区别的,他讨论性具和心造、心变的关系,也与这种修证有关。根据《起信论》的理论,“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金刚錍》)。真如随缘,就是佛性随缘,因为《佛性论》有“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说,真如和佛性因而是相同的概念(这种佛性称正因佛性,即众生先天具有之理),他质问反对无情有性论的一方:你认为无情无佛性,难道你认为万法不由真如缘起,不显现真如吗?反方又以其听说过的《大智度论》中的观点而说,真如在无情中只为法性,在有情中才是佛性(这也是华严宗人的观点),湛然说,我亲自查阅此论,并不见有此说。不管有情之性还是无情之性,都是佛性。另外,华严澄观曾从湛然受学,他后来特别提出过对无情有性论的批评,湛然此说,也是对他的反驳。总而言之,大乘佛教佛性论的发展从五性各别(一阐提不能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最後到草木成佛,可说发展到了顶点。所谓「一佛成道,观见法界,草木国土,悉皆成佛」,如此的佛性观,不但使人类对无情世界的草木国土不再以万物之灵的征服者自居,更使人对有情世界的其他众生平等视之,而将自然界视为「生命共同体」。可见湛然大师依「法华会中,一切不隔」的性具圆教,色心、佛性体遍的道理,坚持无情有性。

不可能成佛,因为他们是无情无性众生。佛陀把生物分为有情以及无情两种。花是无情生物,石头是无情生物。没有意识的生物是无法解脱的。一个没有意识的生物能解脱?佛陀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无情生物能轮回。六道之中也没有花道,石头道。有情和无情是不同的。这些无情生物不能解脱,因为他们意识。请问那本经典有记载轮回转世为花?还是石头?没有不是吗?西游记不过是一本小说。那一本小说来证明佛陀的话?难怪基督徒一直拿佛性论来嘲笑佛教徒。原来中国佛教徒是如此不智的。翻阅历史可以知道,佛性论是在公元2世纪,初期大乘的说法。在公元500年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徒说无情生物有佛性,这根本就是神不灭论。佛性会灭否?这违背了世尊的教导。

上文有: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此处也可以这样理解:是诸音声,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另《楞严经》有: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切莫多情,错乱用心,颠倒知见!

师兄您好,是这样,无情不能成佛

但是却能体现您自性的佛性

有一个四川居士念佛,很精进,一次坐飞机,听见飞机的轰鸣声都是念佛,问周围的人有没有听见,周围人都说没有

海山法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念佛念得得力,周围雀鸟、流水、风的声音全是佛号了,末学还听过一个持莲师心咒的行者,出关的时候河流的声音全在念咒

这就是因为自己心里只有佛号、心咒,自然周围的声音应您内心的显现,实际他们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修行者的内心!

有情有佛性,无情有法性,法性包括佛性,佛性不包括法性。
有情是正报,无情是依报。佛说:“依报随着正报转”。
我们这些有情众生成佛了,无情的万物就自然跟着成佛了。
阿弥陀佛。

刚才我再查这个问题,可是突然读到一些回复的内容突然有了领悟。心生则种种法生,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物是一元的,不存在离开心一切的外境。还有句话就是: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转。大体是什么意思呢?解释一下就是:其实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根本就不存在无情,但是在我们这个阶段有相的显现,如果做到有相无心,那么因为你不执着相,不用心,所以相由心转,那么到这个时候,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就不存在了。像对佛来说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世界,在佛的境界里,根本就没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六道轮回。这样的世界是众生心的显现。但是并不是说佛不知道我们,佛可以用心进入这个世界,但不用心就根本没有这样的世界存在。用心即有,无心则无。如果我们都成佛了,哪还有这样的世界,根本就没有,这些都是心的显现。所以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和物质本来是一,没有这样的心,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物质。当然如果我们成佛了,可能也能创造个极乐世界,但那时可能是愿力的结果,而现在是业力显现的世界而已。

草木蔬食,虽是无情,却胜有情,修行人要靠其养身,大地山林,虽是无情,人赖以生存,烈火流水虽是无情,人哪一刻能离得开?实际上,我们都在佛的身上啊,天以万物养人,何物不是佛啊?只是这人迷啊,等你真正认识到宇宙的真面目,才知道,只有咱才是迷惑的,所以不可说,说不得啊!


佛教无情有性(无情有佛性,无情也能成佛)怎么理解?
大教中正因佛性徧一切处,权教中缘了佛性局在有情。因此从权教说,智慧了因、福德缘因属於脩成,则可说佛性非无情。而实教所明异此,众生心中本有正因佛种,本有了因佛种,本有缘因佛种,“本自有之,非适今也”。以无始来,唯有烦恼业苦,故此全是理性三因。此三理性元徧一切,性三既徧,达性成脩,脩三...

佛教无情有性(无情有佛性,无情也能成佛)怎么理解?
上文有: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此处也可以这样理解:是诸音声,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另《楞严经》有: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

无情有性的定义
佛教诸宗中,小乘无“无情有性”、“草木成佛”之论。在大乘佛教中,法相宗立五性各别,不许定性与无性成佛,何况草木成佛?故持此论者仅华严、天台、真言诸宗而已,并非全体佛教之公论。

无情有性简介
《华严经探玄记》第十六卷通过十个门阐述《华严经》中的《性起品》,其中第八门探讨性起的普遍性,指出在三乘教义中,真如之性涵盖有情和非情,但开启觉性佛性仅限于有情。然而,圆教的观念有所不同,它认为成佛超越了三世,佛果普及于非情之中,佛性与性起都包括依正两方面,因此,成佛不仅限...

无情有性的简介
(中略)若圆教中,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中略)是故成佛具三世间,国土身等皆是佛身,是故局唯佛果,通遍非情。” 此中,“开觉佛性,唯局有情”者为三乘教所谈,若圆教,则认为成佛具三世间,佛果遍通非情。由此观之,法藏之意显然也主张草木成佛。然而澄观《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

草木国土悉皆成佛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谓草木、瓦砾、国土等非情、无情亦能成佛。又作草木成佛、非情成佛、无情成佛、无情有性。佛教诸宗中,小乘教无「无情有性」、「草木成佛」之论。大乘教中,主张草木成佛论者,如华严、天台、密宗等一乘教皆是。华严宗以毘卢遮那佛十身具足,融三世间之佛与定,故器世间亦有成佛之义。真如之性...

请问佛教怎样解释人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土佛性论就是从佛教的视角谈人性,是中土人性论的宗教形态。由于受中土人性论的影响,所以中土佛性论对人性善恶的看法几乎无多大分别。从道生说法,认为一阐提也能成佛,到荆溪湛然的“无情有性”,及禅门张扬众生平等、生佛无别,皆以“心性本净”、“人性本善”为前提来认识人性...

道是无情还有情的意思是什么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是指表面看似无情的事物或行为,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或关怀。这种表达方式常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特别是在那些表面上看似冷漠、疏远或无情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深深的关怀、爱护或牺牲。例如,一个严厉的父母在表面上对孩子严格要求,甚至有时显得冷漠无情,...

天皇道悟禅师的生平
(《大正藏》五0卷七六八页中栏)由于幽栖环境与老庄思想的影响,牛头禅还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从而提倡“无情有性”之说,这在法钦的弟子鸟窠道林那里,则表现得更为突出,那则作为美谈传颂的“一根布毛是佛法”的公案,就是他对白居易的慈悲开示。道悟禅师受学于法钦,且在他的门下“服勤五载”,他自然身受...

湛然主要著作
湛然的著作还包括《金刚錍》一卷和《止观义例》二卷,他在这些作品中构建了自我的学说体系,对其他学派的异解进行了批判。湛然特别注重发挥智顗的宗义,他的独特见解体现在“无情有性”论上。在《金刚錍》等著作中,他依据依正不二、色心一如的理念,强调佛性并非仅限于有情众生,而是遍法界的。他...

青神县13759762304: 有情能成佛,无情也能成佛吗? -
锺韦优思: 简单来说,草木、瓦砾、山河大地等,皆属无情之物;无有命根,亦无佛性,永不成佛.其一:若说“看见了无情之物的佛性”,是妄说.见性之人,可以看到有情之佛性,显现于无情物上面;不是看到无情本有佛性(无情无佛性故). 其二...

青神县13759762304: 佛曰:众生皆平等.那么请问:何谓众生,何来平等? -
锺韦优思: 一、所谓”众生平等“是来自于佛教圣典《妙法莲华经》当中的一句话,原文如下:《妙法莲华经文句》有云:"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所谓六道轮回: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

青神县13759762304: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请问无情众生比如"石头、山河大地“有佛性吗?等 -
锺韦优思: 楼主 您好佛性有两义,一者:成佛之性;二者:佛性.若是指成佛之性,则是指一切有情身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真心,此真心显用的成佛之性,在一切众生身中都是圆满具足.若是专指佛性,则是真心之妙用,末学尚未见性,从已见性...

青神县13759762304: 佛性是什么 -
锺韦优思: 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实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

青神县13759762304: 华严经上说:有情无情众生都可成佛? -
锺韦优思: 慧律法师解答 问:何谓「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是不是指情跟无情都可以成就佛道呢? 答:有许多人错解了这句话,以为人可以成佛,而属于无情物的树木也可以成佛.其实,树木是我们的依报,如何成佛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大...

青神县13759762304: 花,石头有佛性吗? -
锺韦优思: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时说:有情、无情同具如来智慧德相,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有情为佛性,无情为法性. 花、石头属于无情,有法性. 佛性即法性. 阿弥陀佛!

青神县13759762304: 为什么说万物皆具佛性 -
锺韦优思: 说的不对.只有有情众生才有佛性,无情之物只有法性,没有佛性.佛性是成佛的基础,有情有佛性能成佛,无情无佛性不能成佛.

青神县13759762304: 求教关于佛教“万物众生皆平等”的问题 -
锺韦优思: 首先清楚佛教徒为什么不吃肉?因为无量劫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怎么忍心吃他们.而且无德吃肉以后都得还的.无德吃肉还容易昏沉着魔...有的人暂且不能不吃肉,也方便开许先吃三净肉.不过吃肉都得真心祈请上师做供养做超拔.还有就是有德可以吃肉,(何为有德?就是能真正超拔众生到解脱地,真正利益众生...) 植物属于无情众生,不会感受到有情众生那么大的痛苦.我们得生存方便吃素..当然我们只要活着,就无时无刻都在杀生(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但这是无心杀生,罪业小..只有成就才能真正不杀生,那举手投足都利益无量众生..还有就是有德可以吃肉,(何为有德?就是能真正超拔众生到解脱地,真正利益众生...)

青神县13759762304: 素食与荤食的好处与坏处 -
锺韦优思: 吃素的好处与肉食的坏处1. 植物性食物从进入胃中到排出体外,只消三、四小时,肉类则至少须十二小时,其滞留体内所分解出的废气,严重影响人体健康.2. 素食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机率较常人低.据美国有关资料,素食者比肉食 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