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理解《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及其的艺术特色

作者&投稿:晏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及其的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鲁迅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的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从而显露出幽默的讽刺锋芒。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的批判作用。同时,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总之,《儒林外史》运用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的讽刺手法,其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身攻击。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儒林外史》语言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面前。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儒林外史》的结构,正如鲁迅言“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串全书。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这种独特形式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难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
《儒林外史》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使它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我国新文学的伟大作家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战斗的文学传统特别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关系。

清人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史上一颗璀璨的讽刺文学明珠.同时,它标志着中国讽刺文学在封建社会末期已经发展到高峰.鲁迅曾评价到:“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
  自《儒林外史》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评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卧闲草堂本闲斋老人序(简称闲序)和卧闲草堂本回末总评(简称卧评),但是他们没有对此书的讽刺艺术进行全面分析.今人吴组缃、姚雪垠等人主要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来评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这在他们的文章《(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试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中有论述到.而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全面分析和经验总结概括的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本文正是沿着鲁迅的足迹,从小处着手,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加以剖析,在继承鲁迅的讽刺艺术经验的同时并努力有所发展,一方面使讽刺艺术特色更明了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其讽刺艺术手段,使《儒林外史》所要达到的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目的更加明朗.
  为此,本文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性概括为作品题材的真实性、故事叙述的客观性、人物对象的喜剧性和细节描写的夸张性四个方面,并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作品题材的真实性
  
  鲁迅曾多次谈到:“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即是说讽刺艺术是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原则基础之上的.如第三回写胡屠户对女婿范进前倨后恭,妙笔连篇,令人叹赏叫绝,穷形极相地写出了八股文化所造成的势利心理对市井人伦的渗透.这种讽刺描写的世态化显出了极大的真实性.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回末总评第三回说:“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竞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这是对此书讽刺描写的世态化的极妙评述.惺园退士也赞同此说:“《儒林外史》一书,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像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肝,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评语尤为曲尽情伪,一归于正,其云‘慎勿读《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斯语可谓是书的评矣.”
  鲁迅在晚年对讽刺艺术的特点概括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可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就在于他艺术地写出了“士林”这群人的“真实”,使之“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表现得如此生动、具体,如此逼真.鲁迅在其致徐懋庸信中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豫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吴敬梓所写的正是他自己所处朝代的社会生活.在吴敬梓的实际生活中,曾经有过在南京祭祀泰伯祠的事情,经过作者加工,把这些亲身的经历——也就是当时清朝的政治与社会现实,托之明代以影射当时现实的背景;吴敬梓遵循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描写的是“自所闻见”的熟悉人物,他挥动手中“足以达之”之笔,将这些人物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以其对现实的较清醒的认识,“托稗说以寄慨”而达到“以公心讽世”之目的,表现出了巨大的讽刺力量.
  我们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加以比较可以知道,“吴敬梓是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官场丑态,就能格外详细……李宝嘉归罪于官场,用南亭亭长的假名字,做了一部《官场现形记》.这部书在清末很盛行,但文章比《儒林外史》差得多了;而且作者对于官场的情形也并不很透彻,所以往往有失实的地方.”这正说明“真实”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生命力所在.
  
  二、故事叙述的客观性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体现在故事叙述的客观性即作者直述其事,不加断语,让是非曲直自现于阅者面前.如小说第四回,写范进在母亲新丧期间,与张静斋一起跑到汤知县那里去蹭饭,他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象牙箸,要用白色竹筷.汤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又没有准备素席,担心他也不用荤酒,那范进就不能吃这顿饭了.没想到范进拿了竹筷子,直接就伸向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卧闲草堂本回末总评第四回评道:“盖天下莫可恶于忠孝廉节之大端不讲,而苛索于末节小数.举世为之,而莫有非之,且效尤者比比然也.故作者不以庄语责之,而以谑语诛之.”鲁迅对这一段评赞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八股取士制使得读书人大多不讲“大端”而“苛索于末节”.作者之喻意堪称“深远”.
  同在小说第四回,严贡生才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巧在这时,小厮来找严贡生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谎言立马被揭穿了,不用作者费笔墨告诉我们严贡生是怎样的人,我们已经从谎言中找到答案了.相反,若作者自己来描绘严贡生是怎样的人则达不到这样的讽刺和直白效果,描绘文字也会苍白无力.
  再如小说第十四回:吴敬梓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更为生动、逼真.马二先生知“那西湖山光水色,颇可以添文思.”可马二先生真去游西湖,却是另一番景象.只见他“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大有轻装览胜的闲情逸致.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他漫无目的地走在西湖边,能映入他眼帘的是茶亭、酒店和一船一船的女客,他几乎是看到茶亭就进去坐着喝茶;见到好吃的就“喉咙里咽唾沫”;碰到游湖的女客就低头不敢仰视;看到皇帝写的字就赶紧恭恭敬敬地磕头;见到书店里有卖自己的八股选本就高兴,并且很关心它的销量;走进“吴相国伍公之庙”,便作揖;到了“片石居”,不赏花园楼阁,只注意有人在请仙,心想:“这是他们请仙判断功名大事,我也进去问一问.”及至听见请的是什么李清照、苏若兰等,他想:“这些是甚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我不如去罢.”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于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
  这段有名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自己行动,而正是主人公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揭露了他自己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三、人物对象的喜剧性
  
  吴敬梓笔下的人物,看似让人忍俊不禁,实则过后却让人有着浮想联翩的沉思,看似喜剧上演,实则悲剧潜伏其后.吴敬梓用喜剧的场面给我们展示的是悲剧的人格,并揭示形成 悲剧人格的原因.
  且看小说第七回,写范进受其师周蒉轩的嘱托,到山东上任后,若有他的老乡荀玫应考,“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范进在发童生案头一晚才想到此事,而正苦于在落卷中找不到荀玫的名字时,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讲了一个老先生不知苏轼的笑话,其中有这样两句“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而已中进士的范进愁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这话从一个进士嘴里说出来,不能不让人笑着感叹,简直是个闹剧,苏轼何其人也!范进何其人也!是个深层次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悲哀,更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群儒的悲哀.
  再看小说开头所写的周进,六十多岁了,连个秀才也不是,因而备受众人的奚落和嘲弄.当他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看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省人事,众人把他救醒后,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将他抬出贡院,他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直到众人决定出钱替他买取监生资格,他才再不哭了,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劾!”这段并没有描绘周进的心理动态,而是通过他从哭了又哭到说说笑笑的一连串动作,反映出周进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把一个对科举抱有幻想而又备受压抑、走投无路而又欲罢不能的老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这让我们看到悲剧人物喜剧的一面,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讽刺艺术是笑的艺术,而这种笑是含蓄的深沉的嘲笑.
  
  四、细节描写的夸张性
  
  所谓的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儒林外史》在很多章节中将典型的细节和合理的夸张结合起来,以充分显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严监生的哥哥严贡生,小说第六回,写他为了白坐船,死赖船钱,别有心机地导演了一出“云片糕莫名变成几百两银子料药”的戏,他竭力夸张被船家吃掉的云片糕的“高贵的出身”,为了省几个船钱,颠倒黑白,并以官欺压百姓,可见其阴险狡诈,可恶之极,这也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第二十六回里王太太为了夸耀孙家老太太对自己的重视和富贵,说:“孙家老太太,戴着凤冠,穿着霞帔,把我奉在上席正中间,脸朝下坐了;我头上戴着黄豆大珍珠的托挂,把脸都遮满了,一边一个丫头拿手替我分开了,才露出嘴来吃他的蜜饯茶.”王太太以为自己这样说可以耀自己,满足自己那颗虚荣的心,却不知夸张地展示了她自己庸俗可笑和自以为是的一面.那个样子吃茶,与其说是享受富贵,不如说是活受罪和自我自我嘲讽罢了.这些例子精彩的描写都因运用了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加真实地接露了问题的本质.
  
  结语
  
  本文论述的讽刺艺术特色体现在作品题材的真实性、故事叙述的客观性、人物对象的喜剧性和细节描写的夸张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正是它们的有机融合,一来将讽刺艺术的运用提升了一个高度;二来寓庄于谐,使《儒林外史》更为形象,描绘出了一幅晚清封建末世儒林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讽刺文学的一个里程碑.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极高,正是由于《儒林外史》所具有的独特的讽刺艺术,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可以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运用到了一种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鲁迅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的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从而显露出幽默的讽刺锋芒。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的批判作用。同时,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总之,《儒林外史》运用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的讽刺手法,其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身攻击。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儒林外史》语言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面前。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儒林外史》的结构,正如鲁迅言“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串全书。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这种独特形式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难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
《儒林外史》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使它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我国新文学的伟大作家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战斗的文学传统特别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关系。

《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义。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我们必须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形象的关联、发展上体会和了解。这是一种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方式。

该书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到评论范进,我突然想到一个成语——盲人摸象:本身目光短浅鄙陋,还要掺合评论什么经典著作的经典人物,估计只能像不知道大象的盲人摸到大象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样幼稚可笑。不过即使目光短浅,我也不会轻易的闭上嘴,因为我这种人是向来习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
目光短浅的我“摸”到范进当然不会说范进,正如我摸到大象耳朵,就会想到扇子,然后就会完全对大象不管不顾,只管说我眼中的扇子,说它的类型,质地,出产地,怎么包装增值,卖给谁,怎么利用它好好赚钱一样,我“摸”到范进后,觉得他的“耳朵”像是自己,于是也就不说他了,开始说起自己来了——
我眼中的范进,我眼中的耳朵,我眼中的扇子,我眼中的自己——

世人眼中的范进: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戴一顶破毡帽,麻布直缀,在严冬里冻得乞乞缩缩,想必这副样子已是落魄至极,正如周星驰所说的:这身行头不走到街上去讨钱当乞丐,真是浪费了。 —— 我并没有过这样的落魄,但是我知道我比很多人都要接近这个境地,当然我也比很多人要更了解他们的心情。没有经历过的人就不要试图去表示理解表示同情怜悯,要是哪一天我真的也变这样了,我会去到一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在那里我可以避开所有的议论,可以不必理会任何人,不必向任何人解释。可以穷,不可以因为穷就给人家机会来同情怜悯。
岳父眼中的范进: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尖嘴猴腮,一个只配吃天鹅屁,连吃天鹅肉梦都别去梦的癞蛤蟆——这些话都来自岳父,一个把女儿终身幸福都托付给一只“癞蛤蟆”的长辈。我仔细想了一想:除了我不够忠厚(装都装不出来)以外,其它的“优点”我是一应俱全的。所以我怕,我怕以后遇上这样一个岳父,我怕他能把我看得太透,话又说得太明。我怕我一事无成,我怕我误了人家女儿的一生,我怕我家里人会因此被看不起,我怕听到:你怎么这么差劲,还要靠我来帮你,你才能养活你那老不死的娘。我怕。。。我会怀疑自己对得起谁?
养家的范进:妻子来到他家,在十几年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进城乡试,家中已是饿了两三天;母亲说,家里还有一只生蛋的鸡,你快拿到集市去卖了买米,我已经是饿得两只眼睛都看不见了!——做儿子,做丈夫做到家里人都快饿死了,还能安心考试,我想我是做不到的。我曾跟我妈说过:儿子再不孝也不会养不活你,哪怕以后儿子没能耐,赚不到什么钱,就是抢银行,用我的命去换100万,也容不得任何人说:“可怜你那老不死的娘,我来帮你”
为人夫的范进:在那个女人二八芳龄就嫁人的年代,娶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还摊上一个整天叽叽歪歪的岳父——自己没本事,没有权利去争取去要求。什么“爱的是一些人,与之携手的是一些人”这种话是拿来自己骗自己的,很多时候一句两句是不至使自己麻木放弃的。所以还会心痛。。。当心痛成为习惯,于是我告诉自己:等我有钱了,我一定会乱搞女人,我看不到有谁值得我去珍惜。

范进最终中举,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他中举会是一种悲哀,难道非得他不中举,非得给他一个悲惨的结局吗?正如我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有钱非得穷一辈子一样,你能给个理由吗?
范进中举是因为他有20几次的失败,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规则不公平,没什么好抱怨的,要觉得不公平,所有人都会觉得不公平,规则受损者觉得被剥夺的太多,规则受益者还觉得剥夺到的利益太少。运气或者是卑鄙,不想装好人,就不用给自己太沉重的负担。

范进中举后,什么都有了,美好得可以让一个穷惯了的人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正如范进的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奴婢说:“那这都是别人的东西,不要弄坏了,我家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当丫鬟和媳妇一齐说到:“老太太,哪里是别人的东西,连房子和我们这些人都是你的!”
老太太听了,哈哈大笑:“这都是我的!”还没笑完,就往后跌倒,不省人事。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来到这世上,我不知道为谁而活,不过,既然来了,就好好活着,不需要我去想那么多。


如何理解《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及其的艺术特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

如何理解《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及其的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鲁迅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的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从而显露出幽默的讽刺锋芒。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

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是读懂了《儒林外史》
范进的沉浮,让我们看到社会对于贫富的鲜明态度,以及人心的微妙转变。鲁迅曾言,此书“伟大而需人懂”,吴敬梓通过描绘儒林群像,无情地剖析了社会对于成功者的崇拜与失败者的冷漠,如同《增广文集》中的警句:“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直击人心。在《儒林外史》中,季遐年的故事揭示了穷困...

怎样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除了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夫以及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僚们。这一鲜明的美丑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越是正面人物就...

怎样理解《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儒林丑史,也是一部儒林痛史?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其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对其评价,历来有之,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其评价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即丑史与痛史之争。所谓丑史派,认为《儒林外史》主要是...

儒林外史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儒林的主旨并不是讽刺,或者说,不完全是讽刺。而且我不是特别赞成用某一个主旨去概括一篇小说,尤其是一本人物众多的长篇。吴敬梓并没听说有其他小说作品传世,这一本儒林,他是用半生时光来写的,可以说,他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基本都融合在这一本书里了,这样的厚度与广度,非要用某一种思想去...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知名的讽刺小说,也是我国古典名著,读完有什么感受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一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关于儒林外史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儒林外史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

你怎么看《儒林外史》的开篇?
开篇第一回通过王冕的故事,概括了全书的主题思想,是我们理解和认识这部小说的一个纲.开篇一首诗就道出了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明确道出功名富贵乃是身外之物,毫无意义,不值得追求.王冕就是一个看破功名富贵,辞却功名富贵的典型,是...

巴林左旗18339314890: {{急急急}} 举例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意义 -
薛蚀异舒: 《儒林外史》对清朝时期的小说,有很大影响,尽管此书一开始并无预先设计的结构.又如胡适所言,“这部书是一种讽刺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

巴林左旗18339314890: 儒林外史一书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
薛蚀异舒:[答案] 由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当时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进行对比.正面人物的划分线主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则是那些整天凭着官位欺压百姓,并且不学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钻研儒学、...

巴林左旗18339314890: 儒林外史到底有何文学价值 -
薛蚀异舒: 记得以前学历史时,老师说《儒林外史》是块里程碑!!!!1.塑造了各色士林人物,成为清代儒林群像的画谱,如周进、张静斋、严贡生等乡绅;主太守、汤知县等官员;马二那样的迂儒;赵雪斋那样的斗方名士;娄三公子那样的自命风雅的...

巴林左旗18339314890: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有何意义? -
薛蚀异舒: “乾隆盛世”时,吴敬梓创作了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县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36岁时曾被荐应博学鸿词考试,即以病辞,54岁时(1754)穷愁潦倒死于扬州.《儒林外史》的社会批判锋芒所指,主要集中在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灵魂的腐蚀毒化方面.吴敬梓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上俯视整个封建文化,深刻地剖析了儒林众生的种种心态和生态.《儒林外史》以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它对晚清谴责小说及现代讽刺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它与稍晚的《红楼梦》同样标志了中国长篇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成熟.

巴林左旗18339314890: 《儒林外史》说的是什么? -
薛蚀异舒: 《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正如惺园退士所说,它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魃魅魍魉,毕现尺幅;...

巴林左旗18339314890: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 -
薛蚀异舒: 《儒林外史》成书于《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四大奇书之后,《红楼梦》之前,二百多年来,与诸书并称名著,而独树一帜,从一方面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巨大成就,值得一读.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文学家吴...

巴林左旗18339314890: 怎样理解《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儒林丑史,也是一部儒林痛史 -
薛蚀异舒: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正是因为其长期位于人民的上层,本该是人民仰视的存在,但却如此丑陋,才会让人怒其不争,是儒学的痛,是人民的痛,是国家的痛,也是时代历史的痛.

巴林左旗18339314890: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 -
薛蚀异舒:[答案] 对

巴林左旗18339314890: 求《儒林外史》评析(500),简练一些 -
薛蚀异舒: 一、《儒林外史》的创作方法.从创作方法上看,以当时的人为模特儿,以真事为题材而加以概括、提高,从而采用了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比如杜少卿就像作者自己.庄绍光像他的朋友程廷祚.马二先生即冯粹中.《儒林外史》写杜少...

巴林左旗18339314890: 《儒林外史》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
薛蚀异舒: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