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知识京剧

作者&投稿:彤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京剧知识的简介?~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最早往往是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餐馆,他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家。占第二位的大概就是京剧。京剧的脸谱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的符号,一种象征。许多国家举办“中国文化年”,招贴画上往往画着一个大大的京剧脸谱。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了解京剧。

鲁智深(白僧脸)
京剧的脸谱
中国的京剧舞台,呈现的是浓厚色彩的美,是一种错彩镂金的绚烂之美。制造这种艺术氛围的,除了京剧舞台的服装之外,脸谱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脸谱不同于面具,面具是罩在人脸上的,可以摘下来,而脸谱是化妆时画在演员脸上的。
京剧的脸谱是五彩缤纷的图案,有红、紫、白、黄、黑、蓝、绿、粉红、灰、褐金、银等各种色彩,极其夸张而又极其艳丽。


脸谱主要用在“净”“丑”这两种角色的脸上。“净”又称“花脸”,“丑”就是“丑角”。
脸谱有两种用意:一种用意是表明剧中人的身份和性格,如“红脸”表示这个人忠勇,黑脸表示这个人粗豪,“白脸”表示这个人奸恶,脸上画“豆腐块”表示这个人是小人物,等等;另一种用意是体现人们对这个角色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如可敬的、可恨的、崇高的、可笑的,等等。
脸谱除以上两种用意外,它本身又具有一种色彩美、图案美。这种色彩美、图案美作为形式美,相对独立出来也值得欣赏,如张飞的“蝴蝶脸谱”就是显示性格和图案美高度统一的精品。我们今天很多民间工艺品(如风筝、面人、泥人、地毯、挂毯等)、招贴画、广告画、模特服装的设计中采取京剧脸谱作为设计的元素,就是着眼于这种形式美。同时,京剧脸谱的这种色彩美、图案美,渲染了整个京剧舞台五彩缤纷的绚烂之美。


唱、念、做、打
中国老百姓把进剧场(戏院)欣赏京剧(以及其他戏曲艺术)说成是“看戏”。什么是“戏”?“戏”并不是剧本所写的故事、情节,而是京剧舞台在观众面前呈现的一个意象世界,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
京剧的“戏”(意象世界),当然也要依靠剧本,依靠剧本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演员的表演。就京剧舞台意象(“戏”)的构成来说,剧本所提供的故事情节,往往只构成一个框架,一种背景,而意蕴和韵味主要不在这里,主要在于演员的表演。所以,梅兰芳说京剧舞台艺术的特点是“以演员为中心”。京剧演员是京剧舞台意象创造的主体。就如俗话说的,“戏”在演员身上。
京剧演员的表演,最基本的手段被人们概括为四个字:唱、念、做、打。这四个字其实就是歌舞的结合。
京剧中的“唱”占首要地位。京剧首先是一种唱腔艺术。京剧中凡是有名的戏都有若干精彩的唱段,并在观众中广为流传。京剧唱腔的韵味,往往体现了京剧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懂得欣赏京剧唱腔的韵味,就不能在观赏京剧时获得深层次的美感。
“念”是指念白,就是人物的说话,在京剧中主要起叙事的作用。念白分韵白和京白两种。韵白是音乐性很强的朗诵,比较文雅,有身份的人一般用韵白。京白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朗诵语言,具有干净、利落、爽快的特点,一般是身份低的人使用。“唱”要有韵味,“念”也要有韵味。
“做”和“打”是演员利用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和情境。做,包括身段、眼神、独舞、群舞等,其中有纯粹的舞蹈,但多数是把日常生活里的动作舞蹈化。打,是武术、杂技的舞蹈化,用来表现竞技或战斗的场面。由于京剧艺术“虚拟”的特点,所以演员“做”和“打”的表演有极其广阔的空间。在《拾玉镯》中,少女孙玉姣和青年书生傅朋互相对视,顿生爱意,两人目光似乎连成一条有形的线。这时,剧中的刘媒婆用烟袋锅去钩这条线,她用力向下一扯,两人的眼光也随之向下垂落,她一放松,两人的视线立刻反弹回来。这种表演就产生了很大的趣味。演员的“做”和“打”,当然是服务于整个“戏”(意象世界),但它本身又往往有一种形式美和技巧美。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的一段虞姬舞剑的表演,就有一种形式美,受到观众欢迎。至于技巧美,那就是京剧中一些需要特殊技巧的高难度动作,常被人称为“绝活”。京剧表演的独特性在于唱、念、做、打集合于一两个主要演员身上。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
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扩展资料:
一、京剧的艺术特点: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二、行当分类:
1、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
2、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3、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4、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京剧

  脸谱
  中国戏曲中图案化的性格化妆。一般用于净、丑行。脸谱要用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这同略施彩墨以达到美化效果的生、旦化妆恰成对比,因此历来把生、旦化妆称为素面、洁面或俊扮,而把脸谱称为花面。脸谱是戏曲涂面化妆和塑形化妆(面具)相结合的产物,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脸谱是元泰定元年(1324)绘制在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的元杂剧壁画。
  脸谱的基本谱式只有十几种,但由于色彩、线条的种种变化,加之长期的艺术积累,使脸谱不断丰富,不少剧种脸谱有上百个、甚至几百个之多,成为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放异彩的鲜明标志。以京剧为例,其基本谱式大致可分为:①整脸。色彩和构图比较单纯,脸上涂一色,或黑或红,以白笔或黑笔画眉,用于正面人物。如关羽、包拯。②水白脸。又称大白脸。满脸涂白粉,多用于权奸,如严嵩、潘洪等。③三块窝脸。用黑色把眉、眼、鼻三窝高度夸张勾画,正反面人物形象都可使用。④老三块窝脸。三块窝脸的眼梢画成下垂者,多用于老年形象。⑤花三块窝脸。三块窝脸构图花哨者,如窦尔墩、高登。⑥十字门脸。自脑门至鼻尖成黑色立柱纹,同黑色眼窝成十字形,如姚期。⑦六分脸。脑门与眼窝以下颜色成六与四的比例,故名。⑧元宝脸。又称半截脸。把脑门勾成元宝形,故名。⑨花元宝脸。把元宝脸勾得花哨者,如周仓;碎花脸,是脸谱中色彩、构图最复杂者,多种色彩,跳跃感极强,给人以凶猛和怪异的印象,如马武。⑩歪脸。色彩和构图均不对称,表现心术丑陋者,如郑恩。以上均为净行所用。丑行脸谱较少,主要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等。
  脸谱的艺术特色,主要反映在形、神、意三个方面。脸谱的变形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离形,即不拘泥于生活的自然形态,敢于夸张、装饰;二是取形,把脸部的色彩、线条巧妙地组织到一定的图案中来,通过取形,达到“离形得似”。取形的根本目的是传神,达到性格化,使脸谱符合人物形象的基本神气。
  脸谱的传神又与寓意相结合,渗透着对人物的审美评价。寓褒贬,别善恶,是脸谱艺术的主要特色。

  谭富英(1906-1977)名豫升。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武昌。曾任北京京剧团副团长。 出身于京剧世家。祖父谭鑫培,父亲谭小培。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其父辈影响。后入富连成科班,向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等学艺,工老生。坐科六年,在严师督导之下,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擅长靠把戏,后又在其父谭小培和老师余叔岩的教导下继承"谭派"和"余派"风格,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酣畅流漓,朴实大方,技艺大进,他的演唱被人们称为"新谭派",后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先与王蕙芳、徐碧云搭班,后又到上海与荀慧生合作,并先后与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等人合作演出多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与雪艳琴合作演出并合拍电影《四郎探母》,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情节的京剧电影艺术片,公开放映于1935年。

  马连良(1901~1966)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回族。北京人。9 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学艺。受业于叶春善、蔡荣贵、萧长华、郭春山、茹莱卿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10岁即登台演出老生重头戏。出科后,他继续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家学习 ,并吸收余 ( 叔岩 )派之长,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发展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艺术。历任北京京剧团团长、北京戏曲专科学校校长等职。曾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演出,并率团赴香港演出 ,弘扬民族文化 。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海瑞罢官》一剧受到残酷打击,被迫害致死。马连良对艺术认真严肃,刻意求精,不但唱、念、做全面发展,而且武功根底深厚。他的嗓音清朗,唱腔委婉,于酣畅中见俏丽,细腻中见洒脱,不少唱段至今脍炙人口,风靡全国。尤其在他晚年,参加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演出,唱腔、念白、做工又有创造和发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极为重视舞台艺术的整体性,对角色间的互相合作,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由于他的倡导,乐队中重视月琴伴奏的效果。他对服装、化妆、盔头、髯口等,均有革新创造。在乐队前增设围屏,使乐队和演出区隔开,净化、美化了舞台。代表剧目有《群英会》、《借东风》、《甘露寺》、《 四进士 》、《 苏武牧羊》、《春秋笔》、《一捧雪》、《 将相和 》、《 海瑞罢官》、《赵氏孤儿》等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以及《杜鹃山》、《年年有余》等现代京剧。弟子有王和霖、王金璐、言少朋、李慕良、马长礼、迟金声等。他主演的《群英会》和《铡美案》已摄制成艺术影片,有《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行世。

  周信芳(1895~1975)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生于江苏省清江浦(今淮阴市)。6岁练功学戏,7岁登台。在汉口、芜湖、上海、北京、烟台、天津等地辗转演出,曾与谭鑫培、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等同台演出,演技渐趋成熟。他注重继承传统,又不受陈规旧套的束缚,锲而不舍,勇于探索,在唱、念、做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唱功宗法孙菊仙和汪桂芬,以酣畅朴直、苍劲浑厚见长;念白韵味醇厚,抑扬顿挫,有度有节 ;做功敏捷利落,准确生动 ,一向被称为做派老生。他的表演身段洗练洒脱,全身有戏,节奏感强烈,并善用髯口、服饰及道具为塑造人物服务。他始终把戏剧当作战斗的武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积极编演新戏,早在1913年就演出时装戏《宋教仁》,表现了同情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倾向。后来又积极参加左翼戏剧界的活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演出《 洪承畴 》、《明末遗恨》、《徽钦二帝》和《史可法》等,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代表剧目有《四进士》、《徐策跑城》、《清风亭》、《乌龙院》、《打严嵩》、《义责王魁》等。

  盖叫天(1888~1971)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武生。原名张英杰。河北高阳人。童年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学武生,后改老生,倒仓后复演武生。长期在上海、杭州等地演出。他继承了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艺术风格,吸取京、昆及地方戏各武生流派和其他行当的长处,并借鉴武术技法,细心观察自然界物象活动姿态,以丰富武打技术和人物形体美的造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盖派。他擅长武松戏,有江南活武松之称。他的表演着重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精神境界的展现,讲究造型美,即使对反面人物,也不作外形的丑化。他设计的动作,有鲜明的节奏感,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致死。著有记录其艺术经验的《粉墨春秋》一书。《武松》和《盖叫天舞台艺术》已摄制成影片。代表剧目有全部《武松》、《一箭仇》、《恶虎村》等。

  李万春(1911年农历八月十二日 1985.9.14)
  原名李伯,小名长顺,字鹏举,曾用艺名客串李。满族正黄旗人,原籍河北省雄县,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李永利是红遍江南、称绝一时的清末著名“武花脸”演员。李万春不足五岁就开始随父练功学戏。他除了接受家传外,还先后受教于于德智、崔凤鸣、项鼎新等老师。李万春七岁就在上海以“客串李”登台献艺。随后在苏州、无锡、扬州、杭州一带演出。改名李万春,从此他走上了辉煌的演艺路。也是合成天意,此阶段正值马连良抵沪演出,李万春深得马连良青睐,从马先生受教了《南阳关》、《李陵碑》、《打棍出箱》等戏,为他唱念功夫的发展起到了颇重要的奠基作用。十二岁,李氏一门应“斌庆班”主事人俞振庭之约到北京搭班,李万春三天打炮戏《战马超》、《珠帘寨》、《四郎探母》,文唱、武打,技熟艺精,各有特色,被京城誉为“童伶奇才”。从此他大红大紫,轰动梨园。他边演出边广收博取,不但每天有马连良、尚小云等名家作看戏后的总结指导,而且他文戏问艺余叔岩,武戏投师杨小楼,两位大师认真传艺,宠爱极致,均收认他为螟蛉义子。后李万春得到梅兰芳的提携,随同梅先生到沪演出,更是受益匪浅。一九三二年,他自组“永春社”,在京、沪以及济南、青岛、武汉、东北各地演出,大受欢迎。四十年代初,他开办“鸣春社”科班,先后培养“鸣”、“春”两科学生近300人。排演了很多新戏。如《田七郎》、《大树将军》、《佟家坞》、《阴阳鱼》、《羊角哀》、《十八罗汉收大鹏》等。

  梅兰芳(1894~1961)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
  生平事迹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均为知名艺人或琴师。他早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演出《天河配》中的织女,14岁搭喜连成班演出。与此同时,他一面继续向吴菱仙学戏,一面又求教于名旦秦稚芬和丑脚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和功 , 还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3~1914年间,他两次应邀赴上海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赞赏,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同时他观看了反映近代、当代题材的新戏,对新式舞台的灯光、演员的化妆方法和服装的设计很感兴趣,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此,他开始排演大量的新剧目,并开始艺术上的改革和创新。1915 年 4月~1916年9月,他排演了11出新戏,其中有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及昆曲传统戏。此后,他更加致力于戏曲改革,继续排演大量新戏,积极挖掘整理演出传统剧目,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 ,1919 年和 1924 年曾两次应邀 赴 日本演出。1929年底,应邀赴美国演出,1935年应邀赴苏联演出,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及表演艺术,所到之处,观众反应非常强烈,受到高度评价,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程砚秋(1904~1958)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早年艺名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玉霜。1932年起易名砚秋。满族。生于北京,幼年家贫,6岁即拜师学武功和武生,后又改学花旦和青衣。11岁开始登台,12岁正式演出。先后与刘鸿声、孙菊仙、高庆奎、余叔岩合作配戏。他的老师有荣蝶仙、陈桐云、王瑶卿、梅兰芳等名家。他在变声期倒仓时,学习京剧的武把子和昆曲唱法、身段等,并广泛涉猎文学书刊及多种艺术。嗓音恢复后,独立组班在北京、上海、杭州一带演出,逐步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有广泛影响的程派艺术,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并称四大名旦。程派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风格的唱腔:缜密绵延,低回婉转,起伏跌宕,节奏多变;更严守音韵,使旋律与字调紧密结合,因而新颖美妙、动听传神,为京剧旦行的唱工带来新的情趣。他的表演也别具特色,是人物性格与表情、身段、唱念等技艺的高度融合。尤其是他创造的十种水袖技法,大大丰富了旦角水袖的表现力。抗战期间,他拒绝为敌伪演出,谢绝舞台,在西山务农为生,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致力于总结传授艺术经验和戏曲理论研究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代表剧目有《荒山泪》、《春闺梦》、《文姬归汉》、《青霜剑》、《锁麟囊》、《英台抗婚》、《梅妃》等。

  尚小云(1900~1976)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宫人。幼年入北京三乐科班习武生,后改正旦。师从孙怡云,擅青衣。出科后与孙菊仙、杨小楼、王瑶卿、谭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马连良合作,后独立组班。他在演剧的同时,还致力于戏曲人材的培育,于1937年创办荣春社,培养“春、荣、长、喜”辈弟子200余人。他的唱腔高亢,满宫满调,字正腔圆,善用颤音,以刚劲见称。他的做功身段寓刚毅于婀娜。由于武功根底深厚,更擅长刀马旦戏。他的靠功、把子功干净利落,勇猛俏丽。他在艺术上既潜心于继承,又致力于革新。排演了大量新戏,还对一批传统戏整理加工。他塑造的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等艺术形象,独树一帜,世称尚派,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代表剧目有《乾坤福寿镜》、《昭君出塞》、《秦良玉》、《摩登伽女》、《双阳公主》、《林四娘》等。

  荀慧生(1900~1968)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闺门旦。河北东光人。幼年时从师庞启发、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乐班从路三宝等学京剧。曾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等名家教益。先后与梅兰芳、程继先、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周信芳、盖叫天等合作演出。他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致力于京剧艺术革新的探索。从唱腔、念白、身段到服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适合自身条件的创新。30年代逐渐形成深受人民喜爱的荀派艺术。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念白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身段动作变化多姿,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代表剧目有《红娘》 、《金玉奴》、《红楼二尤》、《勘玉钏》、《元宵谜》、《霍小玉》、《荀灌娘》、《鱼藻宫》等 。有《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荀慧生舞台艺术》等书行世。


关于的知识京剧
谭富英先与王蕙芳、徐碧云搭班,后又到上海与荀慧生合作,并先后与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等人合作演出多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与雪艳琴合作演出并合拍电影《四郎探母》,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情节的京剧电影艺术片,公开放映于1935年。 马连良(1901~1966)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回族。北京人。9 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

京剧知识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

京剧形成于1840年前后的北京,起源于安徽徽剧、湖北汉剧、江苏昆曲和陕...
【正确】本题考查人文历史。京剧形成于1840年前后的北京。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

京剧起源于什么时代?
京剧起源于清朝,准确的来说是形成于清朝的乾隆时期。京剧的前身是徽班,四大徽班在进入北京之后,吸收了当地的一些剧种的特色,受到北京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京剧。京剧是咱们国家的国粹,发展已经有200多年。京剧在刚出现的时候并不称之为京剧,而是称之为京调、国剧、京戏等各种不...

关于京剧的介绍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同年,丹桂茶园通过...

京剧形成于什么世纪
京剧形成于19世纪。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具体来讲,京剧形成于19世纪,这一时期的京剧已经吸取了各地戏曲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在清朝康熙年间,北京成为了戏曲的中心地带,各地的戏曲艺人汇聚于此,带来了各自的表演艺术...

京剧 哪个地方
京剧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流行于北京地区。一、京剧的起源地 京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地就是中国的首都——北京。京剧是从徽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中逐渐发展而来的,吸收了各地的艺术精华,最终在北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二、京剧与北京文化的紧密联系 京剧作为北京地区的重要...

京剧形成于什么时期
京剧形成于清代。一、京剧的起源背景 京剧,亦称“京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它的起源与成长与中国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京剧的形成主要源于徽剧和汉调的影响,这两者融合了北京地区的戏曲艺术特点,逐渐发展演变而成。二、清代的社会背景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北京...

京剧形成于——年代的北京?京剧的起始源于——进京?——的表演被誉为...
京剧是在清朝乾隆末年,大约1790年左右在北京形成的。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

京剧知识的简介?
除了舞台服装,脸谱在营造这种艺术氛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京剧脸谱并非面具,面具可以取下,而脸谱则是演员化妆时绘制在脸上的五彩斑斓的图案。这些图案色彩丰富,包括红、紫、白、黄、黑、蓝、绿、粉红、灰、褐金、银等,既夸张又艳丽。脸谱主要应用于“净”和“丑”两种角色。“净”也称为“花脸”...

乐清市14718167618: 关于京剧的资料 -
除尚壳脂: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

乐清市14718167618: 关于京剧的资料(京剧的资料)
除尚壳脂: 1、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2、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3、公...

乐清市14718167618: 关于京剧的资料(关于京剧的资料50字)
除尚壳脂: 1、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我国知名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文戏武戏各美其美.2、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3、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乐清市14718167618: 京剧简介(关于京剧简介的基本详情介绍)
除尚壳脂: 1、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2、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

乐清市14718167618: 关于京剧的介绍 -
除尚壳脂: 【京剧介绍】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以其无限的艺术魅力被称为“国粹”.京剧用歌舞演绎故事,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杂技等各艺术行类的综合体现.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出.它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三大艺...

乐清市14718167618: 你还知道有关京剧的哪些知识 -
除尚壳脂: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

乐清市14718167618: 请提供有关京剧的知识
除尚壳脂: 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4个徽...

乐清市14718167618: 关于京剧的介绍有哪些?
除尚壳脂: 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二十世纪 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 称.现在它仍是全国最有影响 力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 表演成熟、气势宏美、韵味醇厚, 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 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 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 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 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 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序.

乐清市14718167618: 京剧知识介绍不超50字 -
除尚壳脂: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乐清市14718167618: 京剧知识介绍不超50字 -
除尚壳脂: 这一类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抓住它的主要特点.以及表演的精华,采用简洁而概括性的语言来描述,这样才可以达到理想的详细介绍效果.一般情况下来说,介绍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这样可以让内容表达,更加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