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画的符号表和二里头宫殿复原图中有哪些历史信息

作者&投稿:移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陶器上24个符号有13个和现存的水书一模一样吗?~

我查的资料如下,我对上古历史了解不太多,建议你有兴趣到古籍店看看殷商史。
水族自称“虽”,是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聚居在贵州南部边陲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水族是为数不多的既有民族语言,又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

古朴、稚趣、浑厚的水书是水族的一种古老文字,水族称为“泐虽”,汉译为水文或水书。关于水书的悠久历史,著名社会学家岺家梧教授《水书与水家来源》著作中说:“水家古文字创制之时代极为古远,可上溯到殷商时代,并与甲骨文、金文有渊源关系。”的确,现存有二百余字的水书仍像汉字早期的甲骨文一样,以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居多,几乎都停留在类似的甲骨文、金文等原始文字阶段。水书尽管是原始文字,但作为水族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它保存了大量的水族天文、历法、气象和宗教资料,对于研究水语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天文历法气象、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均具有重大价值,堪称一种独特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水书没有统一的刻版,均系誊写录而得以传习。根据水书的发展与演变,其字体可分为古体、今体、异体三种,其字形结构大致分为干支数目字、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四种。水书的分类较为复杂。就其吉凶而言,可分吉祥和凶祸两类;就其使用范围而言也分为两类,即普通水书和秘密使用的书。水书按形式划分,有朗读本、阅览本、通常本、时象本、方位本、星宿本等待。

水书直接或间接地记录了水族先民关于天文历法、生产、防卫、营造、婚丧、生育、祭祀、出行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和认识。据考证,水书在宋代就已盛行于水族民间,至今在水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其中以丧葬、婚嫁和营造方面应用最广。如丧葬,从入殓、停棺、出殡、定亲、立碑和开控以及事后除服等等,每一细小环节均受水书的种种制约。又如嫁娶,从问亲、定亲、开亲到新婚出阁、入新房、回门以及婚配双方生庚八字生克,无不依据水书的规定来行事。除此之外,像平时的裁寿衣、装棺木、修圈门、搭鸡笼、挖厕所、炒制火药、补高寿、背幼婴回娘家等等,也都要依照水书的规定择

都能够了解早期的文明状况。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6%FE%C0%EF%CD%B7%B9%AC%B5%EE&in=26800&cl=2&cm=1&sc=0&lm=-1&pn=1&rn=1&di=1538605380&ln=49
考古学家在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首次发现了一座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第四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使得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关于夏商分界的讨论一度归于沉寂的中国考古界出现了新的兴奋点。

这座建筑基址发现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2号宫殿的北墙外,现编号为6号。“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的始建年代正值一般认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说:“它到底是夏人营建还是商人所建?进一步的发掘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为夏商分界问题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学者在寻觅夏文化的过程中发现的,此后持续40余年的田野发掘所获取的丰富遗存和信息,使二里头遗址作为夏商时期一处重要都城遗址的学术地位得到确认,为夏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从而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由于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它留给人们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

争论的焦点还集中在对二里头文化性质即所属族属与朝代的认识,归纳起来也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认为二里头文化前期为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后期为早商文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这意味着人们几乎可以从中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说几乎是因为二里头遗址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许宏说,“作为都城的二里头,它的内涵布局及其演变过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后人们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与组织结构、它的族属国别以及人地关系等诸多课题,目前还只是粗线条的把握”。

“就其族属和国别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问题的最终解明,仍有待于带有较多历史信息的内证性遗存比如文字的发现,”许宏说,“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它在探索华夏文化的源流、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彰显”。

考古新发现: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年代提早约百年

新华网郑州10月13日电(记者桂娟)考古学家最近在我国已知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2号宫殿下面,发掘出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将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年代提早约百年左右。

主持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介绍说,这座现编为3号的建筑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它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长,已探明的长度达150余米,主体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组成。

许宏说,过去由于材料所限,学术界对肇始期的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认识来源于过去发掘的二里头遗址1号、2号宫殿,认为其形制简单,独门独院,到了稍后的偃师商城时期,宫室建筑的结构才复杂起来,3号基址的揭露改变了这种看法。

发现于1959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时代约距今3850年--355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而考古发现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1号、2号宫殿基址,是此前学术界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

早在1978年对二里头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2号宫殿基址下叠压着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大面积夯土遗存,但它的规模、形制结构以及具体年代等问题都有待解明。鉴于此,二里头考古工作队近年将田野工作的重点放到对二里头早期建筑及其与晚期建筑基址关系的探寻上,自2001年秋季起进行了为期4个季度的发掘,发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

发掘结果表明,2号基址下面叠压着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建筑基址。现编号为3号、5号的两座大型建筑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

考古队在3号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内还分别发现了成排的中型墓葬,现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多铺朱砂、有棺痕,出土了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纹釉陶器(或原始青瓷)嵌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海贝等大量精美随葬品。其中不少器种如斗笠状白陶器、鸟首玉饰、大型嵌绿松石器、由上百件齿轮状有孔蚌片组成的饰品等前所未见。

成组贵族墓发现于宫殿区,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尚属罕见,在二里头遗址则属首次发现,这对判明3号基址的性质及二里头文化葬俗有重要意义。

“华夏第一都”的布局基本搞清

新华网郑州10月13日电(记者桂娟)经过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国最早可确认的都城遗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基本搞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这对于全面认识作为都城的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追寻中国早期城市及国家形态的源流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考古工作队先在二里头宫殿区外围探明了3条垂直相交的大道,确认由其围起的宫殿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左右,近来又发现了宫城城墙的线索,在探索二里头遗址都城总体结构与布局上取得重要突破

已探明的二里头遗址宫殿区道路网络系统由3条大道组成,它与过去发掘的1号、2号宫殿基址走向一致,东侧的南北向大道已探明长度近700米,北侧大道和南侧大道已探明的长度均超过300米,两路间距约400米。在宫殿区内,还钻探出若干条小型道路;在1号、2号宫殿基址之间,发现有大面积的路土遗迹和数百平方米的卵石活动面及若干夯土基址。

许宏说,经过40多年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如今遗址规模与布局大势已基本被掌握。最近的钻探与发掘结果表明,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为今洛河冲毁,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高地,分布着宫殿基址群、铸铜作坊遗址和中型墓葬等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一般性居住活动区。遗址的东部边缘地带发现有断续延伸的沟状堆积,已探明长度逾500米,可能是建筑用土或制陶用土的取土沟,同时也具有区划作用,形成遗址的东界。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考古学家致力于寻找失落的夏王朝的遗存,这种探寻活动集中在河南西部。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豫西地区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中心活动区域,而“下洛之阳”为夏王朝的重要都邑所在地。

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在偃师市翟镇乡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自此,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对这一遗址进行了40多次发掘。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新闻背景:中国学者的寻夏之旅

新华网郑州10月13日电(记者桂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日前离开繁华的北京,奔赴偏远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开始了他新一年度的寻找夏文化之旅。

二里头,洛河北岸一个看似普通的村庄。鲜为人知的是,这块土地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十九世纪至十六世纪,这里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王朝更替的风云变幻。但这一民族的久远记忆,却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黯淡模糊,人们甚至怀疑这一段辉煌是否曾经有过。

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夏王朝存在的证据,成了近半个世纪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被纳入学者的视线。以此为标志,中国考古学界开始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的时期。

此后,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是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

伴随着新的考古发现的不断出现,中国学术界关于夏文化和夏商分界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其学术纷争历时之长,讨论之热烈为海内外所关注。前不久结束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力推动了夏文化问题的研究,偃师商城的始建被确认为是夏商王朝更替的界标,二里头遗址应为夏王朝的一处都邑、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目前,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夏文化的探索都在积极的进行之中。像正在致力于此项研究的其他学者一样,许宏博士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殷墟的发现曾震惊了世界,有理由相信,二里头将像20世纪的殷墟一样,引领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

没有历史


盘龙城遗址的发掘情况
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年和1976年,湖北省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合作,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1979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又进行多次发掘。经过多年的工作,基本上搞清遗址的分布情况。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则分布在城外。 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南北长约290米,...

汉字的来历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

汉字的来历有没有?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

汉字来历有哪些?
黄帝下令,作为史官的仓颉负责搜集整理文字,仓颉根据猎户们用动物脚印判断记录信息的方法发明了符号文字,被黄帝推广到各个部族,这就是汉字的来历。

汉字的来历是什么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

洛南县17343959707: 历史排序: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大篆体的马字,甲骨文,西周毛公鼎和铭文 -
锐鲁乙肝: 1.二里头陶器刻划符(没有规律,虽然不能算文字但既然有它就把它排在第一吧) 2.甲骨文(商朝,中国最早的文字) 3.毛公鼎铭文(既然是“西周毛公鼎”肯定比商朝晚) 4.大篆体(记得是是春秋时期的主流文字)

洛南县17343959707: 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是什么意思 -
锐鲁乙肝: 是野猪向家猪过度的标志

洛南县17343959707: 我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 -
锐鲁乙肝: 汉字字体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洛南县17343959707: 我国的最早的汉字是什么 -
锐鲁乙肝: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但是最新的考古发现似乎要推翻这个定律.在《最早的中国》一书中提到了一种不是契刻但是却像是甲骨文雏形的文字,那么它是什么?会不会是比甲骨文还要久远的...

洛南县17343959707: 名词解释:二里头遗址
锐鲁乙肝: 早期都邑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约9公里的二里头村南,面积约375万平方米.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并发掘,工作持续至今.遗址以二里头文...

洛南县17343959707: 关于中国汉字知识 -
锐鲁乙肝: 首先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从形成体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三四千年的历史.最初是殷朝的甲骨文,而后是周朝金文,接着是战国金石竹帛文,再是秦朝小篆(汉字转折阶段),汉朝隶书,魏晋之后楷书.

洛南县17343959707: 汉字的来历
锐鲁乙肝: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

洛南县17343959707: 如何理解洛阳远古文明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中的地位
锐鲁乙肝: 河洛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建都之地,号称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被称为“天下之中”.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撞击出灿烂的火花.河洛文化是当时最先进文化的代表.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形成以后,东汉、曹魏、...

洛南县17343959707: 字的演变过程 -
锐鲁乙肝: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洛南县17343959707: 上下五千年指的是中国历史一共加起来是5000年还是1万年?
锐鲁乙肝: 这是有点夸张的说法,一般界定文明是通过文字产生、阶级、国家出现的时间来判断的,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概诞生在8000年前(甲骨文),但有记载的历史并没有这么久远,可是仰韶文化,夏文化都是确实存在的,所以这个界限就很模糊了. 但如果一定要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判断,中国是有5000年历史的,但如果算上蒙昧时期那也是有10000年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