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东道的行政区划

作者&投稿:蒯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江南东道的唐代行政区名~

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并伴随各地节度使,成为藩镇割据的开始。江南东道是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以江南道分置。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的设立,为江南地理概念大致设定了基础,以后宋代沿用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的称谓。

一、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
县级以上的同一名称的政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
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逐层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秦朝建立后,划天下为36郡,郡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数目增加到了48个。
汉朝以后,由于秦郡的辖区较大,例如当时江西地区就一个豫章郡。
于是将这些郡的辖区范围划小,一些郡被分成几郡,如析豫章郡置庐陵郡。
西汉末年,汉郡(国)的数目已经增长到了103个。
东汉时期,领土范围比西汉要略小些。
虽然一些郡国的范围比西汉时要小,但总体来说,两汉时期郡国的范围大小相差不是很大。
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成为了最高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国的地位下降,变为二级政区了。
三国时期,郡国的数目比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一半,郡国的辖区自然随之减小了。
西晋时期,郡国的统领范围比三国时期又要小了一些。
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新郡的设置,郡的辖区范围呈直线下降趋势。
隋唐以后,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州的变迁最具有典型意义。州在东汉末年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的时候,数量只有13个。
其时,州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在南方的州由于人口稀少相当于今天两三个及三四个省的规模,如扬州便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等地区;在北方的州最小的也有今天的半个省大,如青州包括今天的山东北部。
到了三国时期,州的数量和辖区范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只是当时魏、吴两国都设有荆、扬二州,只不过魏国所控制的荆、扬两州只有原州地域的一小部分,徒具象征意义罢了。
两晋统一前后,州的数目逐渐增加到了19州,各州的范围与东汉时期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缩小。
尤其是西北的凉州(甘肃及宁夏大部)、东北的幽州(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及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等地区)、西南的益州(四川、云南大部,广西、陕西一部分)、岭南的交州,都因为地域广阔被分为了两州或者三州。
西晋末年时,范围最广的荆州和扬州也新分出了两个州,形成了各州范围大小相差不大的21个州的规模。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之后,出于一些复杂的原因,州的数目从21个猛增到300多个。
这样州的辖区范围也就变得只有几百里方圆了。
隋朝初年,隋文帝废郡以州直接统县,州于是等于降为郡级。
宋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州的地域更趋缩小,在当时有近十分之一的州只辖有一个县。
到了元明清时期,又把一些州降为了县级。民国时期,州被改为县,不再存在。
——道在唐朝后期与方镇结合,取代了州成为了最高一级行政区划。
当时道(方镇)的数目在四五十个之间波动,大的道相当于今天一个省的面积,如江南西道的地域范围大致就是今天江西省的范围,江西之名也来源于此;小的道只相当于今天十几个县的区域,大致等于今天地级市或地区的范围。
到了宋代初年,道被路所取代,路成了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了。元朝时期,道又被用来作为行省以下的监察区。
明清时期沿用了元朝的做法,在省与府之间设道,但道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
民国初年,废府、改州厅为县之后,道成为了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如当时的庐陵道就领有21个县。
20世纪20年代后,道被正式废除,便从此消亡了。
——路在宋代时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北宋时期,路的数目还不是很多,到徽宗时也才二十几个。
路的辖区范围大体与今天的一省或半省相当,如江南西路与今天的江西省大致相同。
南宋时期,路的数目在十六七个之间变化,比北宋时的南方多出了二三路。
由于南宋丧失了淮河以北地域,这时路的辖区自然也变小了一些。
到了元朝,路的地位便被降低了,由最高的一级政区而变为了直接辖县(州)的政区。
如宋朝时的吉州改为吉安路,下辖吉水州、新淦县等十数州县;其范围也相应缩小,只相当于今天一两个地区的大小。
明朝时,路被废除而成为了府,如改吉安路为吉安府,辖吉水县等十多个县,降吉水州为吉水县。
路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结束了其短暂的历程。
——省在元朝时期是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的,最初在全国设有一个中书省和六个行中书省。
由于元朝版图极其辽阔,而行省的数目又如此之少,因此元朝各省的的统辖范围的广袤是空前绝后的。
如江西行省,辖有今江西、广东两省范围;陕西四川行省,一度辖有今陕西、四川、甘肃、宁夏与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区域;岭北行省,辖有今外蒙古、西伯利亚直至北冰洋的广大区域。元朝中后期,行省的范围也从一中书省、六行中书省变为了一中书省、十行中书省(征东行省长官由高丽国王兼任,元朝政府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所以与内地十行省不同)。
然而,对元朝的广阔疆土而言,11省的各自辖区范围仍然很大,处理地方事务时非常不灵活,特别是在元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越发明显。因此,元朝不得不采取从行省中划分出许多分省的办法来维持地方上的统治。
这种情况说明,辖区范围过大的行省,对于中央集权的统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到了明代,便在这一点上着手改革。明朝时,行中书省被改称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然称为省。
明代的省,辖区范围要比元朝小得多。在相当于元朝南部九省的范围内,明朝分为了十五省,也就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元朝时一些范围过大的省被一分为二,或者是一分为三。还有的一些行省被各划出一部分而组建了新的行省。
总的来说,明朝各省之间的辖区范围大致比较均衡,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南北两京划得比一般省都要大。
尤其是南京,包括了今天江苏、安徽两省的全部及浙江北部的广大地区,与南部相邻的浙江省的狭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清承明制,在行政区划方面沿袭了明朝的旧制。
除去将南京、湖广及陕西三省各自一分为二外,其他的12省大体没有什么改动,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内地十八省”。
这些省的范围与今天相应的各省的范围相差不大了。
从康熙年间到光绪执政时期,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十八省的区划一直没有改变。
清朝末年,又先后增置了新疆、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等5省,使省的总数变成了23个。
民国初年,继承了清朝的省制,且在数目上也没有什么变化。
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道的废除,省变成了直接辖县的一级行政区划。
到了抗战胜利后,东北设9省,使省的数目增加到了35个。
二、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
在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当中,可以看到,历代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往往由监察区、军区等非行政区逐渐转变而来。
最高一级政区的行政长官也大都由在外的中央官员演变而产生。
两汉时期,由于郡国数目众多,中央政府不便直接管理。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自汉武帝起,在郡国之上设立了监察区——州,来监管地方的官员。
州既然作为一级区域划出,与郡县相分离,便构成了以后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地理基础。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牧、刺史掌管了地方上行政、财政等方面的事务,特别是带兵之后,州便由监察区转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了。
唐朝后期作为政区的道(方镇)则是由军区与监察区两条渠道转变而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督区,是以都督为军事长官,统领几个州的军务督理区。
都督又照例兼任所驻州的刺史,这就使得都督区在实际上成为了州之上的一级准行政区划。
唐朝时承袭了这一制度,都督又因为加节而改叫节度使。
另外,在唐朝初年,因山川形便设置的道,逐渐成为了正式的监察区,道的长官称为采访使,后来又称观察使。这样到了唐朝末期,节度使权力日益增大,最终兼任采访使、观察使之职,使辖区成为了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道(方镇)。
元朝时期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为行省。
[ 转自365知识网 http://www.zhishi365.com/ ]
行省起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行台尚书省。在当时中央官署的名称叫做“省”,由中央官员到地方执行国家任务,在地方设立的中央分支行动机构就成为行台尚书省或某处行台省。事情处理完毕后,便予以撤销。
金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因此便仿效六朝隋唐的行台尚书省制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了行尚书省。
蒙古在与金的接触中,借鉴了这一制度,也设立行尚书省。
后来随着中央机构改成中书省,地方上的行尚书省也随之改为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起初行省也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但由于元朝初年对中原用兵持续的时间很长,军管制一时无法取消。
到了平定南宋前后,行省便作为中国历史上辖区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划而出现了。
明朝中后期,由于地方上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三权分立,一旦遭遇需要对外防御或对内镇压的情况时,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因此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便经常向各地派出带有中央部院大臣职衔的重臣到各地去总督军务或者是巡抚地方,这就是总督和巡抚的由来。总督与巡抚在设立之初,也是带有临时性质的,但后来设置之后便不再废除,总督或巡抚便在地方上掌握了最高的权力。但是,当时名义上这些总督或者巡抚还都属于中央官而不是地方官。
这些总督或者巡抚辖区也还是具有监察性质的准政区而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区。
到了清朝,总督和巡抚逐渐固定化,逐渐变成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成为地方上的最高官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大区制,也是由军区转变而来的。
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全国设有六大行政区,大区下面辖省、行署、中央直辖市。
这六个大区是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对应的是人民解放军几大野战军的战略经营方向。
东北解放较早,四野已经出关经营方向是中南,所以四野后来就演变成中南军区;华北军区部队经营华北地区,后来成为华北军区;三野经营华东,后来成为华东军区;二野经营西南,后来成为西南军区;一野经营西北,后来成为西北军区。
各大野战军首长一般都曾兼任过所经营区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后来大区制虽然取消了,但现在国家统计局的分地区数据各省市的排列顺序,还一直沿用当时的大区划分,先华北,后东北,之后是华东、中南、西南、西北这样的顺序排列。
三、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
在历代的行政区划变迁中,县级行政区划是最具有稳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历朝县级政区数目的变化中,即可以看出这一点。
秦朝时大约有1000多个县,西汉末年县级政区增加到1587个。
东汉初年,光武帝省并了400余县,县数回落到1100个左右。
到了东汉中期的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县级政区数目为1180个。
三国末期,县的总数基本维持在东汉中期的规模,大约为1190个。
西晋时期,县的总数略有增长,其时县级政区的数目为1232个。
在南北朝的末期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县的总数大约为1590个,与西汉末期相差无几。
隋朝时期,经过炀帝的并省州县,在大业五年(609年),县的数目又有所下降,为1255个。
唐朝建立后,高祖武德初年,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设置了许多州县。
针对这种情况,在贞观初年,太宗对州县进行了省并。到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一共有1573个县。
宋朝时期,疆域狭小。
燕云十六州被辽占据;陇右西北地区也成为了西夏人的领地;云南一带,大理独立建国;越南北部,安南独立。
因此县的设置规模有所减少。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有县1210多个。
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县的总数为1127个,与宋朝相差不大。
元朝疆域要远远大于宋朝,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县呢?这是因为元朝在岭北、辽阳等游牧地区的行省并未设立州县,在内地的行省中,除去因战乱造成人口流失而省并一些县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州是与县平级的,也就是散州。
如果合并在一起,元朝在内地的县级政区数目有1300多个。
明朝宣德年间有县1100多个,到了明末则为1138个。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有县1455个。从县数来看,明清两代都不算多。
但由于明的属州和清的散厅都与县同级,如果将这些计算在内,明清两代的县级政区大致与今天的县数差不多。
四、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从历代行政区划层级演变的过程来看,两千多年来,最常见的是三级制。
只不过有时采用的是实三级制,而有时则实行虚三级制。
秦和西汉初年,疆域还比较小,因此当时采用的是郡县制的单纯二级制,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还是能够控制的。
但是自汉武帝拓展疆土后,二级制政区已经开始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因此,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部作为监察区,负责监察各郡地方官员的政绩。
因此,自汉武帝自东汉末年之前的两汉时期,在地方上推行的是虚三级制。
东汉末年,州逐渐成为了郡之上的一级正式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国)---县的实三级体制。
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4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沿袭了这一制度。
隋朝建立后,经过隋文帝的改革,又推行了州---县二级制。
但这次的二级制只持续了140年左右,到了唐朝中期便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后,在唐初只作为地理区划的道被作为了监察区,唐朝在地方上出现了虚三级制。后来随着节度使兼任各道的观察处置使,节度使所在的方镇与民政上管辖几个州的道合而为一,便又确立了道(方镇)---州(府)---县的实三级制。
这一制度经历五代十国而没有改变。
宋朝建立后,方镇被废除,全国曾出现过短暂的州(府、军、监)---县的二级制。
但由于当时一共有367个州---县级的行政单位,如果采用二级制,中央政府想要直接来统管是无法办到的。
因此,没过多久,宋朝便建立了路---州(府、军、监)---县(军、监)的体制。
这种制度,从权力分配角度来看,是虚三级制;从行政区划角度来看,则是实三级制。
元朝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复合制,但大多数地区实级一般都是行省---府(路、州)---县三级制。
明朝建立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区划,大体继承了元朝行省以下原有的路、府、州、县之制。
但有所简化,取消了路的建制,只设府、州、县三级。
清朝时期,在省之下的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为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二级,又恢复了实三级制。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是省---道---县的实三级制。
南京政府将道废除,随后,又在省与县之间,建立了行政督察区的体制。
于是地方行政制度变成了省---专区---县的虚三级制。这一制度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初期在地方实行的是大区---省----专区---县虚四级制。
选自:365知识网
后来取消大区,专区改名叫地区,变成了省---地区---县的虚三级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江苏省和辽宁省开始,大量地区撤地设市,成立了正式一级地方政府的地级市。
于是便转变成了省---地级市(地区)---县(县级市)的实三级制了。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称简介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这就是中国别称“九州”的来历。
选自:365知识网
到了舜时,从冀州析分出并州和幽州,从青州析分出营州,故有十二州。
到了汉代,由于疆域的扩大,新增加了两个州,一个是南方的交州,一个是北方的朔方。
后来,朔方并入并州,雍州改为凉州,梁州改为益州。这样,东汉时就有十三个州:司隶(直辖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比如,江西省在汉朝时属于扬州范围内。
晋初分为十九州,在东汉的基础上将凉州分为雍、凉、秦三州:
将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将幽州分为幽、平两州,将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州在汉到南北朝时期,一般都是监察区,有时也是一级行政区。但从南北朝开始,州的数目越来越多,范围却越来越少。
到了隋朝时,天下已经有了两百多个州,所以,隋朝将州县制改为郡县制,但不久又恢复为州县制。
到了唐朝,又恢复了州县制,此时州的数目已经有三百多个了。
此时的州虽然是行政区,但已经不是一级行政区了,其上还有道。
[ 转自365知识网 http://www.zhishi365.com/ ]
宋朝的州和唐朝一样,仍是二级行政区,之上还有路。
明朝改州为府,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于省,散州隶属于府。
郡战国时期,各国就开始不同程度的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征服南粤后,增加到四十郡。
此后,历代都有郡,只是数量逐渐增多而范围逐渐缩小。隋朝一度取消了郡,唐代则是州郡迭改,但都是行政区域。
宋代废郡,此后,作为一级行政区名称,郡完全消失在历史当中了。
国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国是诸侯王的封域,也是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地位相当于郡。
汉代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管制很严,诸侯国的国相一律是由中央政府任命,不是诸侯王任命的。国相地位相当于郡的太守。
道道始行于唐,不过当时属于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只不过后来逐渐实化为一级行政区域。
太宗贞观年间,全国划分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玄宗开元年间,析分为十五道,即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几,再把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税赋转运漕粮而划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演变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成为一级行政区。
最初全国分为十五路,后来增加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和今天的省区已经大致相似。
如福建路、河北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陕西路、江南西路(江西)等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同。
元代也有路,不过已经从宋代的一级行政区降为二级行政区了,相当于宋代的州府。
省本是中央官署名称,如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
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设行中书省(相当于中书省驻各路的办事处或者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正式称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简称省。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称府,因为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隶属于路。
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明清改州为府。
军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划名。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隶属于路。
宋代的平定军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军即清代的南安府。
县县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名。秦代的县属于郡,汉代的县属于郡和国,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
现在的县属于地级市或地区。

州郡 治所 辖境 属县 备注 润州丹阳郡 今江苏镇江润州区 今江苏镇江、南京(浦口区、六合区除外) 天宝领县6,丹徒县、丹阳县(原曲阿县,天宝元年改名丹阳)、延陵县、江宁县、句容县、金坛县(垂拱四年分延陵县置)。 天宝初,户102033 ,口662704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常州晋陵郡 今江苏常州丹徒镇 今江苏常州、无锡 天宝领县5,晋陵县、武进县(武德三年以故兰陵县地置,贞观八年省入晋陵,垂供二年复置)、江阴县、义兴县、无锡县。 天宝初,户102631 ,口690637 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苏州吴郡 今江苏苏州吴中区和相城区 今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和上海 天宝领县6 ,吴县、嘉兴县、昆山县、常熟县、长洲县(万岁通天元年分吴县置)、海盐县、(汉县,废久,景云二年分嘉兴县复置,先天元年废,开元五年复置)。 江南东道治所;天宝初 ,户76421,口632655。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湖州吴兴郡 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今浙江湖州 天宝领县5,乌程县、武康县、长城县、安吉县(麟德元年复置) 、德清县(天绶元年分武康县置原武县,景云二年为临溪县,天宝元年改为德清县) 。 天宝初,户73306,口177698。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杭州余杭郡 今浙江杭州上城区和下城区 今浙江杭州市的除建德市,桐庐、淳安和萧山、滨江之外的所有区县 天宝领县9,钱塘县、盐官县、余杭县、富阳县、于潜县、临安县(垂供四年分余杭、于潜置于废临水县) 、新城县(永淳元年分富阳置)、紫溪县(垂供二年分于潜置,万岁通天元年改为武隆,次年复为紫溪) 、唐山县(万岁通天元年分紫溪置,神龙元年改为唐山) 。 天宝初,户86258,口585963。武德初年,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12年),隶歙州总管府,七年(624年),隶歙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罢歙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睦州新定郡 今浙江建德梅城镇 即严州,今浙江建德市、淳安县和桐庐县及富阳市的新登镇、万市镇、绿渚镇 天宝领县6,建德县(汉富春县地,隋废,永淳二年分桐庐、雉山置,万岁通天二年州治移此) 、还淳县(原始新县,汉建安十三年划歙县地立,文明元年复为新安,开元二十一年改为还淳)、寿昌县(永昌元年分雉山置,载初元年废,神龙元年复) ,桐庐县、分水县(如意元年分桐庐四乡置武盛县,神龙元年改为分水) 、遂安县(原新定县,汉建安十三年划歙县地立) 天宝初,户54961,口382513。武德初年,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12年),隶歙州总管府,七年(624年),隶歙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罢歙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歙州新安郡 今安徽歙县 即徽州,今安徽黄山市和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 天宝领县5,歙县(秦县,汉属会稽郡)黟县(秦县,汉属会稽郡)休宁县(原休阳县,汉建安十三年划歙县地立)、北野县(永徽五年,划歙地一部分新建,大历四年废)、婺源县(开元二十八年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饶州乐平县怀金乡置) 天宝初,户38330,口269109。武德初年,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12年),隶歙州总管府,七年(624年),隶歙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罢歙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越州会稽郡 今浙江绍兴越城区 今浙江绍兴及杭州市萧山区、滨江区。 天宝领县6,会稽县、山阴县(垂拱二年分会稽置,在州治,与会稽分理)、诸暨县、余姚县、剡县、萧山县(仪凤二年分会稽、诸暨置永兴县,天宝元年改为萧山) 。 天宝初,户90279,口529589。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明州余姚郡 今浙江宁波 今浙江宁波(除宁海县外),舟山 天宝领县4,鄮县(汉县,隋废,武德四年置鄞州,八年废为鄮县,属越州,开元二十六年,于县地置明州)、奉化、慈溪、翁山皆鄮县地,开元二十六年,析置。 天宝初,户42027,口207032。开元二十六年于越州鄮县置明州,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衢州信安郡 今浙江衢州 今浙江衢州 天宝领县6,信安县及龙丘县(武德八年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 、须江县(武德四年分信安置,八年废,永昌元年分信安复置)、盈川县(如意元年分龙丘置)、常山县(咸亨五年分信安置,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 、玉山县(证圣二年分常山须江置,属衢州) 天宝初,户68472,口440411。武德四年,于信安县置衢州,七年废。垂拱二年,分婺州之信安、龙丘置衢州。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婺州东阳郡 今浙江金华婺城区 今浙江金华 天宝领县6,金华县、义乌县、永康县、东阳县(垂拱二年,分义乌置) 、兰溪县(咸亨五年析金华县西界置)、武城县(天授二年分永康置武义县,后改武成县) 天宝初6,户144086,口707152。咸亨五年置兰溪、常山二县,垂拱二年分龙丘、信安、常山置衢州,又置东阳县。天授二年置武义县。武德初年,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12年),隶歙州总管府,七年(624年),隶歙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罢歙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 处州缙云郡 今浙江丽水莲都区 今浙江丽水 天宝领县5,括苍县、松阳县、缙云县(万岁登封元年,分括苍及婺州永康县置)、青田县(景云二年分括苍置)、遂昌县(武德八年并入松阳,景云二年复置) 天宝初,户42936,口258248,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温州永嘉郡 今浙江温州鹿城区 今浙江温州 天宝领县4,永嘉县(原属括州,上元二年置温州,治此)、安固县(原属括州,上元二年属温州)、横阳县(武德五年分安固县置,贞观元年废,大足元年复置)、乐成县(武德五年置,七年并入永嘉县,载初元年复置) 天宝初,户42814,口241684。隋永嘉郡之永嘉县,武德五年置东嘉州,领永嘉、永宁、安固、乐成、横阳五县。贞观元年,废东嘉州,以县属括州,上元二年分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台州临海郡 今浙江临海市 今浙江台州及宁波市宁海县 天宝领县6,临海县、唐兴县(原始丰县,上元二年改为唐兴)、黄岩县(上元二年分临海置)、乐安县(废县,上元二年分临海置)、宁海县(永昌元年分临海置)、象山县(神龙二年分宁海及越州鄮县置)。 天宝初,户83868,口489015。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福州长乐郡 今福建福州 今福建福州 天宝领县8,闽县(秦闽中郡,汉县,隋初改为泉州,炀帝改为闽州,又为建安郡,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治此)、侯官县(隋县,后废,长安二年分闽县置) 、长乐县(隋县,后废,武德六年分闽县置新宁县,后改为长乐县) 、福唐县(圣历二年分长乐县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为福唐) 、连江县(武德六年分闽县置温麻县,后改为连江) 、长溪县(武德六年置,后并入连江,长安二年复置) 、古田县及尤溪县(开元二十九年开山洞置)。 天宝初,户34084,口75876。隋建安郡,贞观初置泉州,景云二年改为闽州,置都督府,督闽、泉、建、漳、湖五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依旧都督府,仍置经略使,二十二年罢漳、湖二州,督福、建、泉、汀四州,属岭南道。天宝初,改属江南东道,寻改长乐郡。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建州建安郡 今福建建瓯 今福建建瓯一带 天宝领县6,建安县、邵武县、沙县(隋废县,永徽六年分建安置) 、建阳县(隋废县,垂拱四年分建安置)、将乐县(隋废县,垂拱四年分邵武置)、浦城县(载初元年分建安置唐兴县,天授二年改武宁,神龙元年复为唐兴,天宝元年改为浦城)。 天宝初,户22770,口143774。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泉州清源郡 今福建泉州 今福建泉州  厦门、金门 天宝领县4,晋江县(开元八年分南安置) 、南安县(隋县,武德五年置丰州,领南安、莆田二县,贞观元年,废丰州,县属泉州,圣历二年属武荣州,州废来属) 、莆田县(武德五年分南安县置。属丰州。州废来属)、仙游县(圣历二年,分莆田置清源县,天宝元年改为仙游) 。 天宝初,户23806,口160295。隋建安郡,又为泉州,旧治闽县,后移南安县,圣历二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三年,州废,三县还泉州。久视元年,复以三县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为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割龙溪隶漳州。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漳州漳浦郡 今福建漳州 今福建漳州 天宝领县2,漳浦县(垂拱二年与州同置) 、龙溪县(旧属泉州,圣历二年属武荣州,景云二年还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属漳州)。 天宝初,户5346,口17940。垂拱二年置,旧属岭南道,天宝属江南东道。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汀州临汀郡 今福建长汀 今福建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永定八县 天宝领县3,长汀县及龙岩县及宁化县(开元二十一年开山洞置) 。 天宝初,户4680,口13702。开元二十四年,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武德初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




古代江西叫什么?
江西在秦代为九江郡,汉代为豫章郡后为扬州刺史部,唐代为江南道后为江南西道,这也是“江西”名称的来历。宋代为江南西路,元代称为江西行省,一直延续至今。一、九江郡 九江郡为秦代始皇帝分天下三十六郡之一。其初设辖境范围大致为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二、豫章郡 豫章郡在...

福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属于哪个国家?
福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属于闽越国。闽越国,属古百越部落的一支 ,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包括广东潮汕、梅州)。该国是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的越人在逃到该地时,与当地的百越原住民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存在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闽越国国力达到...

福建省有哪些市区
福建省内辖9个地级市,85个县级(45县、14市、26区)。9个地级市分别是: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1个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市 :5区、2市、6县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马尾区 晋安区 福清市 长乐市 闽侯县 连江县 罗源县 闽清县 永泰县 平潭县 厦门市:6...

唐朝行政区划的区划表
唐朝行政区划的区划表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请回答2021》瓜分百万奖金 等不到你Er1° 2016-05-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6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京畿道 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京城 京城 —— —— —— 雍州 京兆府 京城 20 华州 ...

归纳秦朝至清朝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元英宗至治年间,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即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征东(即高丽国)。各行省设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

历史上,广东广西是如何被生生掰成两半的?
2.岭南道拆分成岭南东道、岭南西道:到了唐朝中后期,唐朝开始了一波又一级的行政区划调整,即将全国11个道进行拆分,而广东、广西的原型就在这里应运而生了。行政区划拆分得越多,那么各大小官员的职位就越多,这一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样的。其中山南道被拆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

中国的省区是什么时候划分的,又是根据什么划分?
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

浙江的历史沿革
唐朝 属江南道\/江南东道 分为11个州(郡) 五代十国 属吴越国 设11州、1军、63县 北宋 属两浙路 设11州、府 南宋 分属两浙东路、两浙西路 迁都临安。浙西治临安,浙东治绍兴。 元朝 设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元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为省级行政区划的开始。元至元十三年(...

江西湖南属于江南吗?
行政地理最早以“江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是王莽改夷道县(今湖北枝城市)为江南县,但王莽改制昙花一现,江南县旋改旋废,所以鲜为人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其中江南道范围最广,囊括今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起四川、贵州,东至海滨的近半个中 国,可谓名副其实的江南。开元二 十一...

元朝时期管理浙江地区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这一区域在春秋战国以前为越人聚居地,也是越国的本部(首都在今绍兴),又曾被吴国占领,后又成为楚国的一部分。秦统一中国后,即在这里设立会稽郡,属扬州。三国时属于东吴,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南朝。唐宋之际又相继为两浙道、吴越国和两浙路的辖区,因吴越国内设13个州级行政区,故并称“两浙十三...

分宜县13379785318: 唐初十道分别包含哪些州要详细点的,十个道各辖几个州,都是哪些,如果太过繁杂说几个重点的也行 -
冀灵澳扶:[答案] 唐初政区实行州县二级制,由于州的数量太多,达300多个,中央政府管理起来很麻烦———据说唐太宗苦于记各州长官们... 称“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由于这一次区划的数...

分宜县13379785318: 关于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的问题 -
冀灵澳扶: 在唐代初步有了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的行政划分,后来在宋代成型 江南西道就是现在的江西省. 江南东道主要包括江苏南部、浙江

分宜县13379785318: 浙江省历年行政区划调整是什么?
冀灵澳扶: 唐朝属江南道/江南东道分为11个州(郡)五代十国属吴越国设11州、1军、63县北宋属两浙路设11州、府南宋分属两浙东路、两浙西路迁都临安

分宜县13379785318: 我国古代所说的江南地区究竟是指哪里? -
冀灵澳扶:[答案] 一般地说江南就是指的长江以南江浙,苏北地区,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解释 从地理角度来说 是指秦岭 淮河以南地区 江南”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其现代意义起源于唐朝.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道,其中就有江南道.唐玄宗又将江南道细分...

分宜县13379785318: 两浙在明朝指哪里? -
冀灵澳扶: 希望对你有帮助:两浙路范围基本继承了唐代的两浙道(原浙江西道歙州此时已划属江南东路),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苏省的镇江,苏锡常地区和上海市(不含崇明岛)、福建省闽东地区.

分宜县13379785318: 江南地区大概指哪些地方?(江南地区指的是哪些地方)
冀灵澳扶: 江南,意为长江以南地区.狭义上即现在长江流域下游南岸的浙江、苏南及上海地区.广义上还包括江西北部地区、安徽南部长江以南的地区.又号吴越、江东、江左....

分宜县13379785318: 为什么只有江西省没有江东? -
冀灵澳扶: 应该说还是有的.江西名称来源是唐代的江南西道,相对应的当时也设立了江南东道,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江东地区:苏南,浙江,福建.到了宋朝的时候,改道为路,江南西路的编制还在,但是相对应的江南东路区划大大缩减,包含的差不多...

分宜县13379785318: 说说唐朝行政区的划分情况? -
冀灵澳扶: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裁并州,郡,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又将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又从长安城周边从关内道中划出若干州、县,组成京畿道;从洛阳城周边划出若干州、县,组成都畿道;这样唐朝的行政区就从十道变成了十五道;唐朝设置的节度使: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洛阳、平卢、剑南、岭南;其正式设置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

分宜县13379785318: 江南是什么地方呢 -
冀灵澳扶: 江南,字面上的含义为江的南面,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江南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古今中外学者从未统一过

分宜县13379785318: 宋朝行政区划,分为几个层次?如现在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县,
冀灵澳扶: 路———府————县——乡——都——里 │ ┕— 直隶州——县——乡——都——... 宋太宗一直实行“道”、“路”并存的行政区划制. 淳化五年后,全国设路也未有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