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半部《论语》治天下”?

作者&投稿:仲长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半部《论语》治天下。”~

更主要的应该是,反映了儒学思想博大经深,以及孔子他老人家的超凡境界吧。


与西方传统管理和中国古代法家相比,孔子的管理走的是另一个极端,他强调德治,强调以伦理道德去教化人民。因此,一部《论语》,细细读来,最主要成分是两个:一是“为政”,也就是管理;二是“修德”,也就是伦理道德的修养和完善。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其中,伦理道德是内在的,“为政”、管理是外在的。
孔子管理思想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和,中庸, 仁,忠恕,富民,德治,教化,正己,礼,义利等。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mindex.com/club/wdbread.php?forumid=9&filename=f_119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
赵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乡村教师。公元956年,为了争
夺淮南江北地区,后周大将赵匡胤率领大军与南唐守军在滁州打了一场恶仗。由于得到了赵普的帮助,赵匡胤大获全胜,为他日后的帝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从此以后,赵普便被视作心腹,如影随形地追随赵匡胤建功立业。宋朝建立后,赵普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又辅助宋太祖统一了南中国。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赵普一生先后三次做宰相,这在宋代并不多见。按理说,赵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颇受倚重的开国元勋,只须照章办事即可功德圆满、善始善终,可是,赵普的仕途却一波三折,并不顺利。概言之,赵普的后半生是:因专横跋扈而受制约、因贪图钱财而受猜忌、因不学无术而受轻蔑、因结党徇私而遭罢黜。就其秉性来说,来自大臣的不满,来自皇帝的约束、猜忌,甚至是罢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对他的轻视。而“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一句牢骚不平之语。
宋初君臣认为,鉴于五代时期“大者称帝,小者称王”、“群犬交吠”般纷乱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镇拥有重兵,不受中央节制。而要避免宋朝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就必须“兴文教,抑武事”。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还迅速恢复和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加紧选拔文人充实各级官僚队伍。宋太宗更是明确提出,要“与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风。
相形之下,赵普的学力已明显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传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太祖曾多次向赵普问及前朝制度,他都无以对答。最使赵普难堪的一件事发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经过是:“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卢(多逊)曰:‘王衍在蜀,曾有此号。’太祖大惊,以笔涂韩王面曰:‘尔怎得及他!’韩王经宿不敢洗”。这段话出自赵绍祖《读书偶记》,《宋史》卷三《太祖本纪》也记载此事,却多有不同,言太祖还说了一句话:作相须读书人。分明是说,你赵普并不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读书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来,赵普后来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这是他自当年滁州之战结识赵匡胤以来,第一次远离政治中心。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赵普由野入朝,几年间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赵普昔日不学无术的劣势也就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君臣们也越发认为赵普的学养不够了。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原生态”。从赵普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其强烈的情绪化色彩,这完全是一种牢骚不平之语:言外之意是说,我读书范围是不出《论语》一书,可我当年能够靠它帮太祖平定天下,现在仍然能够靠它辅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现今满腹经纶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哪个又能有我的功劳大、能力强呢?——恐怕这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那么,赵普的一句牢骚话何以会如此引人共鸣、传之久远?依笔者浅见,一为《论语》一书影响之广,一为“治天下”之意识深得士子之心。《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自战国初年成书以后,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学“五经”;到了东汉因倡导孝道,在“五经”之外又加上《孝经》和《论语》,变成了“七经”,这是《论语》第一次跻身于“经”;到唐代变化较大,除了《诗》、《书》、《易》不作变动,将《礼》分作《周礼》、《仪礼》和《礼记》,另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称作“九经”,《论语》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间,在“九经”的基础上增加了《论语》、《孝经》和《尔雅》,称“十二经”;到了北宋年间,又加《孟子》称“十三经”,《论语》得以保留。——从汉代到宋代,《论语》几次作为儒家典籍跻身“经书”之列。但是,即使同样是“经书”,也要依照篇幅长短划分等级,《论语》因其篇幅过短,只被看作是“小经”,所谓“小经”就是“大经”的辅助读物,而更多的时候,《论语》是被当作“经”之下的“传”或“记”来看待的。所以,《论语》一书长期作为妇女儿童启蒙课本使用,唐代墓志记载不少妇女居家“常读《论语》”,杜甫在其《最能行》一诗中写道:“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诗中讲的就是这种情况。直到五代后期,赵普在滁州乡下对村童教书,授课范围想必不出《论语》,自己只知道《论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语》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连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详作“集注”,影响深远,《论语》历史性地提升到“大经”的地位。到元明清三代,“四书”完全取代了“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论语》也成了士子必学之书,所以赵普这句话备受学子关注。
其次,儒家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要学以致用;要为帝王师,主张“格君心之非”。南宋时期的事功学派坚守了这一点,赞赏“勃然有以拯民于涂炭之心”,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后世对这种天下意识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这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优点。所以,赵普的“治天下说”能够引起士人的强烈共鸣。
综观赵普个人的“功名事业”,可谓隆隆其始而未能克终,而他“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牢骚不平之语,反倒成了“千古名言”!其中奥妙,耐人玩味。(栾贵川)

  D:赵普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学问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

  赵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乡村教师。公元956年,为了争
  夺淮南江北地区,后周大将赵匡胤率领大军与南唐守军在滁州打了一场恶仗。由于得到了赵普的帮助,赵匡胤大获全胜,为他日后的帝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从此以后,赵普便被视作心腹,如影随形地追随赵匡胤建功立业。宋朝建立后,赵普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又辅助宋太祖统一了南中国。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赵普一生先后三次做宰相,这在宋代并不多见。按理说,赵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颇受倚重的开国元勋,只须照章办事即可功德圆满、善始善终,可是,赵普的仕途却一波三折,并不顺利。概言之,赵普的后半生是:因专横跋扈而受制约、因贪图钱财而受猜忌、因不学无术而受轻蔑、因结党徇私而遭罢黜。就其秉性来说,来自大臣的不满,来自皇帝的约束、猜忌,甚至是罢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对他的轻视。而“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一句牢骚不平之语。

  宋初君臣认为,鉴于五代时期“大者称帝,小者称王”、“群犬交吠”般纷乱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镇拥有重兵,不受中央节制。而要避免宋朝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就必须“兴文教,抑武事”。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还迅速恢复和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加紧选拔文人充实各级官僚队伍。宋太宗更是明确提出,要“与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风。

  相形之下,赵普的学力已明显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传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太祖曾多次向赵普问及前朝制度,他都无以对答。最使赵普难堪的一件事发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经过是:“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卢(多逊)曰:‘王衍在蜀,曾有此号。’太祖大惊,以笔涂韩王面曰:‘尔怎得及他!’韩王经宿不敢洗”。这段话出自赵绍祖《读书偶记》,《宋史》卷三《太祖本纪》也记载此事,却多有不同,言太祖还说了一句话:作相须读书人。分明是说,你赵普并不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读书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来,赵普后来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这是他自当年滁州之战结识赵匡胤以来,第一次远离政治中心。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赵普由野入朝,几年间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赵普昔日不学无术的劣势也就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君臣们也越发认为赵普的学养不够了。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原生态”。从赵普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其强烈的情绪化色彩,这完全是一种牢骚不平之语:言外之意是说,我读书范围是不出《论语》一书,可我当年能够靠它帮太祖平定天下,现在仍然能够靠它辅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现今满腹经纶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哪个又能有我的功劳大、能力强呢?——恐怕这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那么,赵普的一句牢骚话何以会如此引人共鸣、传之久远?依笔者浅见,一为《论语》一书影响之广,一为“治天下”之意识深得士子之心。《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自战国初年成书以后,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学“五经”;到了东汉因倡导孝道,在“五经”之外又加上《孝经》和《论语》,变成了“七经”,这是《论语》第一次跻身于“经”;到唐代变化较大,除了《诗》、《书》、《易》不作变动,将《礼》分作《周礼》、《仪礼》和《礼记》,另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称作“九经”,《论语》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间,在“九经”的基础上增加了《论语》、《孝经》和《尔雅》,称“十二经”;到了北宋年间,又加《孟子》称“十三经”,《论语》得以保留。——从汉代到宋代,《论语》几次作为儒家典籍跻身“经书”之列。但是,即使同样是“经书”,也要依照篇幅长短划分等级,《论语》因其篇幅过短,只被看作是“小经”,所谓“小经”就是“大经”的辅助读物,而更多的时候,《论语》是被当作“经”之下的“传”或“记”来看待的。所以,《论语》一书长期作为妇女儿童启蒙课本使用,唐代墓志记载不少妇女居家“常读《论语》”,杜甫在其《最能行》一诗中写道:“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诗中讲的就是这种情况。直到五代后期,赵普在滁州乡下对村童教书,授课范围想必不出《论语》,自己只知道《论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语》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连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详作“集注”,影响深远,《论语》历史性地提升到“大经”的地位。到元明清三代,“四书”完全取代了“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论语》也成了士子必学之书,所以赵普这句话备受学子关注。

  其次,儒家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要学以致用;要为帝王师,主张“格君心之非”。南宋时期的事功学派坚守了这一点,赞赏“勃然有以拯民于涂炭之心”,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后世对这种天下意识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这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优点。所以,赵普的“治天下说”能够引起士人的强烈共鸣。

  综观赵普个人的“功名事业”,可谓隆隆其始而未能克终,而他“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牢骚不平之语,反倒成了“千古名言”!其中奥妙,耐人玩味。

宋开国丞相赵普.
一次太宗赵匡义与赵普探讨问题,赵普说了如下一段话:“《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广为流传。

是赵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元·高文秀《遇上皇》三折:“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严复《救亡决论》:“从此天下事来,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难哉!”
上面这个是杜撰的,《宋史》里是说有人去拜见赵普,看见他的书篓(就是放书的一个小筐,一般都在书桌旁)里有半卷论语,就拍他马屁,说他: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开国丞相赵普

D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 )。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如此,赵普回答说:“臣平时所知,确实就在论语之中,当初借半部《论语》帮助太祖平定天下,今天也欲用这半部《论语》辅佐陛下治理天下。”B项错误,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谢谢。
【成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拼音】: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解释】: 旧时用用赵普的政绩来宣传、鼓励模仿者学习儒家思想。【出处】: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解释】: 旧时用用赵普的政绩来宣传、鼓励模仿者学习儒家思想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

半部《论语》治天下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释义】: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
治天下,就是管理天下。半部《论语》就可指导统治者管理天下,说明《论语》是一部宏观管理学的精品著作,赵普读了此书,"次日临政,处决如流",确实对宏观管理有指导作用。日本一些企业家把《论语》当作职工必读书,并用《论语》上的观点实行企业管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可见《论语》也可以作为微观的...

宋朝 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伦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掌握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论语》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性。《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是儒家经典之一。在宋朝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统治地位,因此《论语》被视为重要的著作。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掌握《论语》中的一半内容,就可以理解如何治理国家。这句...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何意?出自于哪?
这个典故形容以学识辅佐君王。“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可省作“半部《论语》”。此典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太宗尝以此语句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普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春秋时代的孔子有许多关于治国的论调。孔子的学生把...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也是治国的法宝;赵普辅佐赵匡胤建立大宋朝靠论语,辅佐赵光义建设太平盛世仍要靠论语。赵普的话极高度的评价《论语》的价值。当代北大校长季羡林的话更是振聋发聩,他说:“历史上宋太宗时赵普(宰相)说过以半部论语治天的话,有人说是胡说八道,我看实际上用不了半部,有几句话就能治天下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

“半部《论语》治天下”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 释义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宋太祖出谋划策,发动...

苏尼特左旗18841293860: “半部《论语》治天下”传说是关于谁的故事 -
禽寒宁绪: 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披露这句话的是南宋文人罗大经.他在《鹤林玉露》卷七中说: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赵普,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父赵迥,避后唐赵德钧兵戈乱,迁居洛阳.赵普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智谋过人,曾帮助北宋开国两世皇帝治国平天下.后来宋太宗赵光义问他的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从哪儿来的?他说: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论语》帮助太宗您治天下,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由此可见,这个北宋初年的两朝宰相赵普无疑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始作俑者.

苏尼特左旗18841293860: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
禽寒宁绪:[答案]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苏尼特左旗18841293860: 半本《论语》治天下的是谁?是前半部还是后半部? -
禽寒宁绪:[答案] 北宋 赵普(922~992年)字则平,在乱世中辅助赵匡胤夺取皇位,并使天一统.他是北宋创业期间,赵匡胤是最重要的智囊人物. “半部论语”是虚指,并非实指,只是为了说明儒学的重要.

苏尼特左旗18841293860: 谁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
禽寒宁绪: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出自《宋史》.当时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每遇政事不能决,便于归家后查阅家中一箧中书,次日则问题迎刃而解,久之家人好奇,偷偷发箧一看,原来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苏尼特左旗18841293860: 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于世的是谁? -
禽寒宁绪: 宋代开国名相赵普.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苏尼特左旗18841293860: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和哪个人物有关 -
禽寒宁绪: 1【赵普】北宋2【出处】: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北宋时期...

苏尼特左旗18841293860: “半部《论语》治天下”传说是关于谁的故 -
禽寒宁绪: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宋代开国名相赵普的故事.旧时用用赵普的政绩来宣传、鼓励模仿者学习儒家思想.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苏尼特左旗18841293860: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
禽寒宁绪:[答案] 就史说理,半部《论语》能治天下吗?先说说赵普用“半部论语治理”下的宋王朝.宋王朝是中国历代“中央王朝”之中疆域面积最小的朝代,如果考虑到实际存在的辽、夏、金三个“割据政权”,宋朝虽然定鼎中原,但实际上没有完成中国大陆的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