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联:道家儒家,庄周孔丘,出世入世各有说道.的下联.

作者&投稿:融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有儒家的谁和谁,道家的谁和谁,法家的谁~

儒家的孔子(孔丘) 孟子(孟轲) 道家的老子(李耳) 庄子(庄周)法家的韩非子(韩非)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的思想虽然不占统治地位,但它主张以“道”为体,“道法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实”和人们的共识。如果说儒家以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这一侧面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话,那么道家则可以说是从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个体人格自由这一侧面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而显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任何理想人格的构想,都离不开社会、时代的土壤,都要以一定的现实为基础。庄子所构想、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庄子对其所生活现实的回应、超越。庄子生活于战国,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急剧动荡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型时期,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其表现为战乱频仍,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根据史载统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的战争达480多次,弑君36起,灭国52个。面对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灵涂炭,敏感的知识分子能无动于衷吗?于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生活于春秋后期,面对“礼崩乐坏”、天下动荡形势的孔子,提出“仁”的观念作为济世良方,开创了儒家仁政德治的理想主义之先河。与儒家仁政德治的道德理想主义不同,老子反对儒家所倡导的仁政德治,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社会动荡不已的原因是人们的“知”(智巧)和“欲”(欲望),而儒家倡导的以仁义治乱世,不但于治世无补,反而会滋长人们的贪欲、伪诈,加剧社会的动乱。最好的办法应是自然无为,即取消人们的智巧和欲望,使人回到原始古朴、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老子开创了道家批判现实社会、主张清静无为思想的先河。庄子继承了老子以道为本,自然无为,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现实人生的否定的思想。在庄子看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庄子·人间世》。下引《庄子》,仅注篇名。)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那么造成社会动荡,人民生灵涂炭的根源是什么呢?庄子认为,动荡的原因在于人有智有欲。拿统治者来说,本来在上古时代,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的本能和天性,他们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偏私,任其自然。那时,山野里没有路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同生共存,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随意生长。禽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鹊的巢窠可以自由攀登上去探望。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愚昧而无私欲。哪里还知道什么君子、小人?等到世上出现了圣人,他们却竭心尽力地去追求所谓仁义、礼法,从而导致天下开始出现迷惑与猜疑,天下开始分离。所以,“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马蹄》)既然社会动荡、灾祸皆起因于有智有欲,那么消除动荡、灾祸的办法就是绝圣弃智,无知无欲。“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月去箧》)。于是庄子要人们回到那无智无欲的原始的远古社会里去:“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月去箧》)“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盗跖》)向往古朴、自然的社会,追求浑然、自由的人生,成为庄子构想理想人格的基础。

庄子构想理想人格,还有其本体论的哲学基础,这就是“道”的哲学。这里我们只是从作为理想人格的哲学基础这一角度来略加考察。处于庄子哲学核心的“道”是什么样的存在呢?在《大宗师》中,庄子是这样向人们描绘“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在《知北游》中,“道”是这样的:“……‘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禾弟稗。”“在屎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道无问,问无应。”庄子所谓“道”,是先于天地万物而生,是宇宙的派生者,它早于一切,高于一切,它可以感知,却不能认识,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神通广大,能超越一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都不能离开它:“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知北游》)但是“道”这种无知无欲、自自然然,无所作为又无所不为的品质,却是一切事物,当然也是人所应该学习和崇拜的:“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大宗师》)道的这种自然无为的品格,当然也就成了庄子构想理想人格的本体论哲学依据。2庄子对其所构想、追求的理想人格有多种称呼:“真人”、“至人”、“神人”、“圣人”。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真人”。“真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呢?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它有一个总括,可以说是概括了作为理想人格“真人”的基本品格:“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谓“圣人无名”,就是说,作为理想人格的“圣人”,应该是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所左右。儒家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在于礼乐不兴,主张以仁义治天下。




庄子认为,追求名义、仁义、道德,这不但不能使社会达到太平,反而是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庄子假孔子之口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名誉、仁义不仅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还会造成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天运》)“屈折礼乐,口句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骈拇》)在庄子看来,自从虞舜以仁义为号召而搅乱天下,天下的人就没有为仁义相奔走的,而这就是用仁义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失却了人原本有的真性。故“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因此,作为理想人格的真人,就不能为仁义、名声所役,否则就会失却人的自然本性。“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庄子本人可以说是淡泊功名利禄的典范。在常人眼中,那高居于百官之上的相位可以说是心向往之,梦寐以求不可得的,但在庄子眼里,相位不过如“腐鼠”一样,不屑一顾。

《秋水》记载:庄子到梁国去拜访他的朋友惠施,惠施正在梁国为相,以为庄子想取而代之,派人搜庄子三天三夜。庄子跑去对惠施说,你那个梁相,对我不过是只臭老鼠罢了!“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逍遥游》)所谓“神人无功”,就是说,作为理想人格的“神人”,应该是顺应自然。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不仅要有一颗仁者之心,还要有所作为,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从而建功立业。庄子反对儒家积极有为的思想,主张理想人格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庄子说:“夫帝王之德,以无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天道》)要让天下万物自由发展,不要人为地干预,否则,万物就会失去原有的本性,改变了自然的常态,而超越原本的真性,改变了自然的常态,天下就会动乱;不超越原本的真性,不改变自然的常态,哪里用得着治理天下呢!“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以长久者,天下无之。……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在宥》)所谓“至人无己”,就是说,作为理想人格的至人,应该“忘形”、“忘情”,从肉体、精神两方面彻底忘掉自己,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忘却生死、宠辱、贵贱、好恶、是非,在生死、宠辱、贵贱、好恶、是非,在生死、宠辱、贵贱、好恶、是非面前,不动感情。庄子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要做到无情,首先要在是非面前不动感情。

在庄子看来,世界上本来就无所谓是与非,一切是非之辩,无异于风声,毫无价值。所以他主张“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齐物论》)从世俗所谓是非之辩中解脱出来。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可以说是忘却是非的典型例子。其次是忘却宠辱、贵贱、生死等。自然规律的运行,是人不可改变的,人只能听天由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天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最后,忘却生死。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因此,在生死面前,也要顺应自然,不要为之动情。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生与死只不过是“一气”之变化。

庄子不仅把生死看成自然之事,而且把死亡看成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和快乐。《至乐》记载:庄子妻死,他不但不悲哀,反倒鼓盆而歌,当惠施责怪他太不尽人情时,他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口敫口敫然随而哭之,自以为有通乎命,故止也。”能做到对是非、荣辱、生死不动情,即达到了“至人无己”的境界,也就超越了有限的个人生命,使自我的精神同化于大道,与天地万物宇宙为一体了。所以在“无名”、“无功”、“无己”三者之中,“无己”是核心,只有“无己”,才能做到“无名”、“无功”。“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天地》)如果人能做到“无名”、“无功”、“无己”,就可以达到“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而这样的人就是庄子所向往、追求的理想人格——“真人”(“圣人”、“神人”、“至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大宗师》集中地给我们描绘了“真人”:“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讠斤,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3庄子不仅向人们提出和描绘了“无名”、“无功”、“无己”的理想人格,而且还指出了达到这种理想人格的方法和途径。




庄子所描绘的“无名”、“无功”、“无己”的理想人格,以常人的观点看来是根本达不到的,因为世俗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问题,如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等等,是相互对立无法超越的,人们天天都要同它们打交道。既然人们天天同它们打交道,又无法超越它们,那也就无法达到“无名”、“无功”、“无己”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是非问题、善恶问题、美丑问题、生死问题等等,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以常人的观点看,这些问题是对立的无法超越的,但以“道”观之,这些问题又不是问题。拿是非、善恶、美丑来说,不存在着什么根本对立不能化解的。例如,人睡在湿处会“腰疾偏死”,难道泥鳅也是这样的吗?人住在高高的树上会胆战心惊、惶恐不安,难道猿猴也会这样吗?人吃牛羊猪肉,麋鹿吃草,蜈公吃蛇,鸱鸟和乌鸦喜欢吃老鼠,谁能判定什么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味呢?毛嫱、骊姬人皆曰美,可鱼儿见了她们却深潜水底,鸟儿见了高飞云端,麋鹿见了撒腿逃离,谁能判定它们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呢?其实,以“道”的观点看它们,它们是相通浑一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齐物论》)因此可以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以道观之,不仅是非、善恶、美丑没有区别,而且连生死也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人之生与死,都是同于一“气”,都是由“气”变化造成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

总之,以道来观察天下万物,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质的区别,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为所谓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等问题自寻什么烦恼。这样,庄子运用相对主义方法,通过齐是非、齐万物、齐生死,达到了无是非之辨、无善无恶、无美无丑、“万物一齐”、“死生一条”,与道合一的无差别“道”的世界。通过相对主义方法,扫除了达到“无名”、“无功”、“无己”的理想人格的认识、心理上的障碍,那些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等等,搞得常人眼花缭乱、浑浑然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运用相对主义的方法,以道观之,统统都化为乌有了。心理、认识上的障碍消失了,剩下的就是怎样达到“无名”、“无功”、“无己”的理想人格的具体途径了。

怎样才能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何谓心斋?“无听之以耳,而无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可以看到,庄子所谓“心斋”,就是要人保持虚静之心,即保持无知、无欲、无情;而要保持这种虚静之心,又必须通过坐忘来达到,这就是要摆脱一切生理肉体的欲望,去掉一切心智的智慧。

在《大宗师》中,庄子曾借孔子弟子颜回之口,描述了具体的修养过程: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内外结合逐步解脱限制的修养过程:首先是抛弃仁义——社会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规范;其次是礼乐——社会关于人的外在行为的规范;最后是抛弃生理欲望和心灵智慧,达到“死生一观,物我两忘”的逍遥自由的境界。4庄子生活于社会转型大变革的“乱世”,他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看到人们疯狂地追逐物欲而造成的无休止的战争、灾难。社会堕落了,人们堕落了,无可救药了,再也不像远古时代人们那样无知、无欲和睦相处了。庄子幻想回到那无智无欲的理想社会中去,但社会的现实使他绝望了,于是庄子改变了孔子、老子那些企图改变社会的救世思想,因为社会现实比孔子、老子那时社会动荡要更剧烈得多。既然社会现实已无可逆转,救世已不可能,庄子就只有另辟蹊径了——变救世为救人。老子的救人,不是救人于水火,不是把人从社会的苦难深重中解救出来,而这要与救世结合起来,或者勿宁说,只有先救世,才能再救人,而救世显然已经不可能,那救人于水火也就不可能。所以,庄子所谓救人,就是要在观念、思想领域中来一场革命,把人们头脑中的那“有智”、“有欲”、“有为”等东西,统统都挖出来,彻底抛弃。

于是就构想出超凡脱俗的“无名”、“无功”、“无己”的真人理想人格,并赋予他无与伦比的魔力,什么“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逍遥游》);什么“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氵互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什么“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大宗师》)……庄子所构想的个体精神逍遥自由的理想人格,无论怎样说,对当时追逐物欲的人们来说,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墨家法家,墨翟韩非,兼爱刑名殊途同归


中国五千年文化有哪些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江西庐山仙人洞对联:绿野仙踪与黄鹤?
洞口对联;第一部分:绿野仙踪中的黄鹤下一个:缅怀安百里的人员内联;上联:称师也称祖。一句话:道家还是儒家第一部分:千百年来古代洞穴都是超自然的。下一篇:岳阳三醉仙上联:山高水长,滴水不绝。最下面链接:石上清泉永流。 庐山仙人洞导游词庐山仙人洞驰名中外,位于庐山天池山西麓。这是一个由沙崖组成的岩洞。

60副儒、释、道对联
儒家对联 01. 傍百年树;读万卷书。南宋朱熹题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联。02.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南宋朱熹题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联。03.干国家事...道家对联 52.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河北邯郸市黄粱梦吕仙祠卢生殿楹联。53.卅六洞天仙世界;五千道德古文章。

代表中国传统的18个文化符号分别是什么?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13、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等。14、宗教哲学 佛家、道家、儒家、阴阳家、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烧香、拜佛、蜡烛等。15、民间工艺 剪纸、...

青岛2011初一寒假作业答案
."知识乐园"1:三国鼎立.:魏 曹丕 220 洛阳.蜀 刘备 221 成都 吴 孙权 222 建业 ⒉百家争鸣: 儒家 孔子 (主要观点书上都有,就不说了)道家 老子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

日本音乐的真谛——道家的传承:减法人生
这与日本文化中源远流长的道家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柱,日本更倾向于道家的“形神兼养,返朴归真”。儒家的“加法”追求繁复与秩序,而道家的“减法”则侧重于内心的领悟和顺应自然。日本音乐人正是通过这种“减法”生活哲学,专注于某一种乐器,如宗次郎的陶笛、藤原道...

有容乃大是什么意思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枨也欲,焉得刚?”时说“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不得果烈”。“此章仅言多欲不得为刚,非谓无欲即是刚。如道家庄老皆主无欲而尚柔道,亦非刚德。”我想林则徐的意思和论语这条更近,是儒家的,是做人为官的一种操守,和释、道讲“无欲”不是一回事。“...

老子和庄子的传说
这副对联真是太好了,只用了14个字,就把孔子和老子、儒家和道家的事情全概括了。但我很疑惑:西周、东周加起来寿命800年,其中西周还不到300年,怎能说“道衍西周八百年”呢?后来想了想,明白了:这不过是为了对仗罢了,因为上联有“东鲁”两字,下联只好对“西周”,对得很工整。对此我们也只能意会了。这次来看上...

太上感应篇是本什么样的书?
太上感应篇,这一部书,实在说是一篇不太长的文章,可是在历代的古圣先贤,给我们做的注疏讲义,内容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了儒家的精要,而且将道家佛家的精华都收揽在其中,那麽,这一部书的名称呢?就叫做感应篇汇编,这一部书的真正作者,已经很不容易去考证了,正文第一句,太上曰,太上呢?我们可以看做是至尊的一种称呼...

道家经典对联
上联:弘扬道教传统文化;下联:服务三个文明建设。上联:福地名山,无点真心难到此;下联:蓬莱胜迹,有些诚意自可游。上联:凤彩拥出三尊地;下联:龙势生成一洞天。最新篇 上联:众妙无门是谓玄之主;下联:群魔尽扫是谓武之真。上联: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下联:人道不修,仙道远矣。上联:以...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98065846: 用孔子 庄周来写一副对联 包含他们的名字
嬴茜舍雷: 伟哉孔子 杏坛讲学教化百万儒生 贤兮庄周 柳下梦蝶开辟千年宏道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98065846: 孔子孟子庄子的出世入世,包括思想 -
嬴茜舍雷: 【道家】老子,名李耳,今河南鹿邑太清宫人,约前571~前471年.哲学家【道家】庄子,名庄周,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前369年—前286年.文学家【儒家】孔子,名孔丘,今山东曲阜南辛...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98065846: 麻烦大家对一下这个对联(对上联) -
嬴茜舍雷: 上联: 儒学孔老孟老仁孝道德崇论礼仪 下联:道家老子庄子从法自然追求虚无 (说明:下联中:老子、庄子是古人对老聃和庄周的尊称.我的上联中:孔老、孟老是现代人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比如我们尊称:郭沫若,就称呼他郭老,马季就称呼他马老.)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98065846: 上联:“孔子,夫子,孔夫子,一代儒家.” -
嬴茜舍雷: 孔子,夫子,孔夫子,一代儒家; 张家,道家,张道家,数朝真人! 张道士是中国道教始祖,也称张真人.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98065846: 麻烦帮忙对对联~ -
嬴茜舍雷: 上联:儒家的圣人孔子主张人证教化,亚圣孟子宣扬性善学说.下联:佛教的五祖弘忍誓愿众生普渡,六祖慧能须弥四大皆空.上联:儒家孔子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性善 下联:道家老子庄子从法自然追求虚无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98065846: “道家老子庄子从发自然追求虚无”写出上联,上联的内容:儒家的圣人孔子主张仁政教化,亚圣孟子宣扬性善学说 -
嬴茜舍雷:[答案] 儒家孔子孟子关怀人性崇尚仁善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98065846: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子子有作为下联怎么对 -
嬴茜舍雷: 上联: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贾家无闲客 下联: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子子有作为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98065846: 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五子名扬千古,对下联 -
嬴茜舍雷: 上联: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五子名扬千古 下联:庐山泰山黄山华山玉山五山万世长存 上联: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五子名扬千古 下联: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五山(五岳)万世长存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98065846: 下联“道家老子庄子从法自然追虚无”对一下上联!急 -
嬴茜舍雷: 儒家孔子孟子关怀人性崇尚仁善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98065846: 对联: 上联:儒家的圣人孔子主张仁政教化,亚圣孟子宣扬性善学说 请对下联 -
嬴茜舍雷: 道家的鼻祖老子讲求道法自然,南华庄周俯视万物其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