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是本什么样的书?

作者&投稿:本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入门道教应该看什么书~

南无爱陀佛未修道法,先明因果,,道教的《太上感应篇》这个经典必须先看。

弘扬如来正法 摒弃迷信色彩
——对佛教徒宣传流通《玉历宝钞》等民间伪造善书的批评
如 智
笔者登陆过一些佛教网站,偶尔也去佛教论坛,有时也去一些流通佛教书籍的书店看看,大致了解了一些情况,对于民间的佛教信仰,令人最担忧的是:缺少正见,太迷信!
翻看很多佛教网站,他们都在宣传流通一些如《玉历宝钞》、《太上感应篇》、《三世因果经》这些内容,其实,这都是不如法的。居士拿出自己的钱来印书结缘,建立网站,弘扬佛法,发心很好,但宣传的内容一定要好好考虑一下。《玉历宝钞》、《太上感应篇》都不是佛法。有人说,这些书虽然不是佛法,但也劝人行善,也讲因果,有什么不好?是的,它们是劝人行善,但他们的善恶标准有待商榷。它们也提倡因果,但它们所提倡的因果和正信佛法有着根本的不同!
佛法所说的因果是科学、朴素的道理,强调自作自受,一个人得到的种种或好或坏的果报,是因为他的念头、语言、行为造了或善或恶的“业”,并非什么鬼神的评判和惩罚。佛教虽然承认有鬼神的存在,但鬼神也受业力的支配。而佛法所说的“业”,意为“造作”,或可解释为一种 “运动”,一种力量,一个人由于对自我和外界事物的执取,而产生了种种贪、嗔、痴的念头,造作了种种的语言和行为,而每一个意念、语言、行为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会消失,遇到缘而成熟。
佛法所说的因果,既包含了世间哲学所说的因果,如“吃饭是因,饱了是果;饱了是因,大小便是果”,也包含着普通人看不见的三世因果。有情众生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佛法的十二因缘里有透彻的分析
近代太虚大师曾经指出,世俗人通常对因果存有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种是无因无果的断灭论;一种是神道设教的因果观:即人做了善,神就保佑;做了恶,神就惩罚(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三世因果》)。而《玉历宝钞》、《太上感应篇》是典型的神道设教的书籍,它们所说的因果就是太虚大师所批评的因果观;它们所宣扬的善恶标准,是神道设教的善恶标准,带有明显的迷信思想。
有人说:“什么是迷信,什么不是迷信,你说得清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的,迷信与不迷信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有一个大致的标准。正信的佛教徒应以佛所说为标准,用佛菩萨所说的经论来衡量。所以,在佛陀的八正道里,首先强调的就是具备正见,其次是正思维。
下面,我们试对《玉历宝钞》、《太上感应篇》、《三世因果经》这些书作一些简要分析:
《玉历宝钞》》是以道教信仰为主的一本神道设教的书。在《玉历宝钞》里编造了一个“孟婆汤”的传说,用来解释“人为什么不能记忆前生”,同时又虚构了一个孟婆这样的人物,说孟婆是汉代人,但是请想一想,孟婆之前谁来完成这一任务?事实上佛教对这些早有客观的解释,人死的时候,四大分离,生死间经过深度的昏迷,表层意识早已消散,惟有阿赖耶识还在,中阴身在业力的推动下投生到相应的境界里。重新投胎后的人,由于前世的惑,无法回忆起前世,因为一般人的意识无法深入到阿赖耶识里,只有少数深入禅定的人可以在定中看到前世的影象。还有极个别人,前生思想清净单纯,妄念较少,还留有前世的记忆。这种人一般出现在山区农村。
根据佛教的经典,犯有较严重罪恶的人才会感得地狱之果报,而有些轻一点的罪恶,虽然也会受到相应的果报,但还不至于下地狱,而在《玉历宝钞》里,很多看上并不严重的过失,都要下地狱而且遭受种种惨烈的刑法。让人不禁怀疑:阎罗王怎么连轻重都把握不住了?
还有一些,看来没有什么罪过的,居然也要下地狱。
如“妇人生产未超过二十天,就接近井、灶、洗涤衣服,将血污之衣、晾在高处,并污秽到了神明”。此罪庆归其妇一家之长的有三分;妇人则有七分之罪。
如“衣裙上绣龙凤像,衣服器皿上雕刻绘画太极图、日月、北斗星、寿星、王母、和合二仙,对着北方天空便溺、哭泣,随便呼叫神佛的名号……”等等。
一般来说,佛经上讲有十八重地狱,而《玉历宝钞》却说地狱是八重。“不随便呼叫神佛名号”也与佛法所说相悖,佛教不但不反对呼叫佛菩萨名号,而且还提倡大声念佛,于行住坐卧中念佛,日常生活中一句佛号往往脱口而出是极平常的事。 ……
仔细查看,破绽百出,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假托老子之名而作的。观其内容无非还是强调:“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功德和过失又岂是一个加减法能算清的?
经末一段,迷信色彩就更浓了。“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指日、月、星之光),久视日月……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流星、彩虹、日月等等,都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编造者却把这些看成神秘的东西,手指一下都不可以,看久了也不行,都有罪过。这是一种的愚昧的庶物崇拜,也说明了一些古代人自然科学方面知识的贫乏。
至于所谓的《佛说三世因果经》,根本不是佛说的,本来叫三世因果文,查汉文《大藏经》,里面没有它。一般我们看到的本子,前面没有“如是我闻”一类的话,也没有译者,没有翻译的年代。但有的版本上,不知道谁也给它前面加了一段“如是我闻”之类的话,堂而皇之的冒充起佛经来,但假冒者的水平毕竟有限,还是看上去不像。高僧翻译出来的佛经文笔不会差到这种程度。从《三世因果文》的行文来看,是民间浅白的歌谣形式,(编造者的文化水平应该不高,成书的年代估计不会早于民国),从它宣扬的内容来看,是宣扬因果报应,但它所讲的具体的因果对应关系,是不是就是那样呢?
这些民间伪造善书,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书末不免都要加上一段“印赠宣传这些书会得到如何如何的福报,不信又如何如何地遭到恶报”的话。如《玉历宝钞》卷末说“印刷流通玉历得福报,不信玉历要遭恶报,收藏玉历必有奇祸。”是伪造者惯用的伎俩,这主要还是怕别人不信。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人大量宣传、流通这些书。有些疑神疑鬼的人出于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害怕真的遭到什么报应,不敢不信,于是花钱大量印刷流通,这也是这些书能够流传这么广泛的原因。还有些人虽然觉察出他的欺骗性,但出于一种“反正是劝善,也许能改善社会风气”的心态,也不去戳穿它。
这些书,真能起到改善社会风气的作用吗?客观地说,民国以前应该是能起到一些作用的,而到了今天,它的作用就值得怀疑了。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胡作非为的人一般是不信这些的,信这些的大多数是一些善良老实的人。
有人说,只要是劝人行善,真的假的又有什么关系?这种说法不完全对。
他们劝善的功德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佛门弟子应该对它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所觉察。正信的佛子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宣扬这些民间伪善书的种种过失: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把这些伪造善书和正信佛教的典籍放在一起流通宣传,会影响佛教的形象,造成一些人对佛法的误解。这就好比一个名家精品荟萃的画展,里边突然放了几幅技巧拙劣的画作,无疑降低了整个展览的品位,干扰了观众的视觉,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整个画展的印象。往往容易引起一些知识分子的反感,甚或造成谤法之因。
第二,编造者虽然目的是劝善,但由于其智慧偏低,本身的理论水平有限,佛道不分,所造的东西在劝善的同时也带有一些低级幼稚的迷信思想。大乘佛教里唯有登地以上的菩萨和精通五明的学者才有造论的资格。那些民间信仰者所编造的东西,能把人带上正确的道路吗?
第三,他们提倡的因果观和佛教的因果观是不同的,很容易混淆一些人对佛法所说的因果的理解。他们提出的种种莫名其妙的禁忌,如“不可手指彩虹,久视日月,对北方天空高喊”等等,正是佛法所批判的“禁戒取见”。
第四,有些书(如《玉历宝钞》)渲染鬼神气氛,夸大地狱的恐怖,编造谎言,用“信我就得福,不信就遭殃”恐吓善良的老百姓。
第五,佛法强调“平常心即是道”,而疑神疑鬼的想法、神秘的心态会给佛法的修行带来种种的障碍,一些著相入魔的例子,都和这种神秘的心态有关。
第六,有人说,这些是给一些钝根人的应机之说。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强还是弱,老师都应该教给它纯正的教法。就好比一个天资不高的学生跟老师学英语,是不是因为这个学生不是太聪明,老师就不教给他纯正的英语而是教一些河南式英语或者四川式英语呢?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正是对应种种不同的根基,难道还不够用吗?
民国期间,印光大师曾经教人看《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的书。那是因为神道设教的信仰当时在民间极为盛行,几乎家家户户如此,而各种乱七八糟的会道门极其猖獗,如一贯道、同善社、罗祖教、弥勒教、圆顿教……等等等等,印光大师不得已,教看道教的感应篇等书,因其虽然不是佛法,但总比种种邪魔外道好得多,那也是大师为应当时之机不得已的方便之举。而当今的时代,科学观念深入人心,多数人对迷信色彩较浓的东西敬而远之,因此弘扬佛法应该以理性、科学、正信为主。
第七,弥勒菩萨所制定的《瑜珈菩萨戒》四根本重戒中的第四戒即是说像似法戒:“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如是名为菩萨四种他胜处法”,所谓“像似正法”即不是佛法,或依附佛法的外道。“或自信解”就是自己建立一套,“随他转”是信受并弘扬他人的邪说。若菩萨如是而行,就是犯下了根本的重戒。太虚大师曾谆谆告诫学人:“此一条为菩萨最紧要之关头,学者其勿忽诸!”(这里的解释引自济群法师的《瑜珈菩萨戒》要义。)
第八,对于外道,佛教并不排斥,尤其对于某些传统的外道。但为了维护佛法的纯正性,佛教徒不应向人宣说外道法。对于外道典籍佛教徒也不是不可以看,但要看哪一部分,比如道家老庄的学说,值得一看,而如果要把外道糟粕的部分拿来学习,还向人推荐,这是否妥当呢?
除了本文所讨论的三本书外,很多民间信仰的伪造善书和一些早已被否定的伪经还相当流行,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当前的民间佛教信仰状况,相当一部分佛教徒对佛教的基本教理的认识模糊,对佛法抱有相当严重的误解,仅有的是一种盲目的宗教热情。
老百姓对佛法不了解,情有可原。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颇有影响的佛教网站还在宣传推荐这些书籍,甚至一些很有名气的法师也在推荐这些东西,实在令人觉得悲哀啊。但是,迷信止于智者。有正见、有洞察力的佛子不会任这种现象蔓延,广发菩提心的佛子有责任维护佛法的纯正性,有责任把正信的佛法宣传给广大信众。

太上感应篇,这一部书,实在说是一篇不太长的文章,可是在历代的古圣先贤,给我们做的注疏讲义,内容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了儒家的精要,而且将道家佛家的精华都收揽在其中,那麽,这一部书的名称呢?就叫做感应篇汇编,这一部书的真正作者,已经很不容易去考证了,正文第一句,太上曰,太上呢?我们可以看做是至尊的一种称呼,所谓,称天立教,指示人不可以疏忽,要认真的去体会天道,也就是天理,顺乎人心,而去奉行的意思,所以叫太上,在注疏里面,那麽,也有一些人啊!将这个太上,说为老子的尊称,这是不是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我们不敢断定,这是需要经过考证的,如果是老子,我们晓得,在史记里面,所记载的,老子是与孔老夫子,同一时代的人,年龄比孔老夫子要大十几岁,他生在西元前五百六十一年,卒於西元前四百六十七年,史记里面这样记载的,说他姓老名单,字阳,外号称之为阳子,当中国西汉之初,老就转为李姓,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木子李,把这个字改了,改了这个李姓了,那麽,后世的子孙,在他家谱里面,追名为耳,出生在相国,相这个地方,在河南鹿邑县,东方十五里的,这个所在,他是生於相之赖乡,曲仁里,可见得这个史书里面啊,将他的尊址,居住,记载的很详细,那麽,相这个地方,当时是属於陈国,在老子二十八岁的时候,也就是西元前五百七十四年,楚国灭了陈国,那麽,相这个地方呢?就成为楚国的领土了,入了楚国的版图,那麽,后来楚国,把这个地方改称为苦,把相这个地方,改成为苦,因此,老子的籍贯,要从他出生的年代来说呢?他是陈国,相人,要从他晚年时候来讲呢?他是楚国的苦人,就是苦县人,他在世的时候,寿数很大,他活到了九十五岁,是一位长寿的老先生,那麽,相传这一篇文章,是他老人家留传下来的,究竟是不是姑且不论,但是,这一篇东西呢?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在北部与南部,也都讲过感应篇,所使用的时间,大概是四十五个小时,到六十个小时之间,当然,今天在此地呢?我们也只能用两个小时来介绍感应篇的大意,其目地呢?是希望诸位同修,能够提起兴趣来研究,来读诵,来实行,造自己之福,造一家之福,造社会国家之福,这是我们研学的目标,全篇是以开头的四句为总纲,这就是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啊,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四句,把感应理与事,都说得非常的透彻,感好比种植,应好比是花果,有感必有应,随感随应,这是天然之道,这个道理,非常之深,当然也不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够说得完,佛在经论里面,给我们的启示,所谓世出世间万事万物无非是一大感应啊!如果要彻底探讨感应之理,必须要从大经大论,於甚深般若之中去探讨,理明了之后,我们对於感应,信得才真,信得才切,而后我们进修才有余地啊!成就是必然的。
过去,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一生之中,留给我们的遗教,可以说是相当的丰富,现在在台湾台北,有一个佛教出版社,将大师一生的遗教搜集起来,编了一个全集,是精装六大册,那麽在全部遗教里面,我在讲席当中,把他归纳为五句,二十个字,就整个包括了大师一生的教化,也就是说,他老人家一生教化的纲领,不出这二十个字,第一句讲的是「敦伦尽分」,伦就是伦常,分是本分,所谓五伦十义啊!这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第二句「闲邪存诚」,是要做心地的功夫,也就是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印祖以四个字来说明,闲邪存诚,与儒家讲的这八个字是一样的,第三是说「诸恶莫作」,前面那两句敦伦尽分是自修,是修身,闲邪存诚是修心,以身心作基础,再进一步,做诸恶莫作这就是消灾,我们一切的灾难,是过去世,现在世恶业的感应,如果我们从此以后,真正能够做到诸恶莫作,我们一切的灾难,就渐渐的远离了,灾消了以后,我们进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培福,培福怎样培法呢?那就是要做到「众善奉行」,这一些在了凡四训里面,已经把这个道理,大略的说过,在这一篇里面,将这些细目,具体的开示给我们,便於受持,便於我们依教修学,所以这一篇东西印祖取他代替佛门的戒律,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佛法的修学,一定是以戒律为基础,所谓是因戒生定,因定才开慧,何况我们智慧,不能够现前,就是由於我们业障太重,障碍了我们的智慧,性德,那麽,我们怎样叫智慧开、性德现前呢?首先要讲消灾,消灾怎麽个消法,过去章嘉大师曾经告诉我,必须要修忏悔法门,所以十大愿王,忏悔业障列为第四条,这个前面四条,都是属於修学的基础,罪业怎麽忏除法,就是要知道善恶,要知道自己的过失,改过自新,这个才叫真忏悔,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消除业障啊!因此这一篇全篇宗旨所在,就是后面的一句话,「改过迁善」,能改过迁善,自然就能转祸为福啊!可见得我们的障碍,我们的灾难,别人不能够给我们排除,别人也不能够代替我们,必须要靠自己认真的努力,才能够做到转祸为福,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这一桩事,实在讲并不难啊!世间之难事,是以求人为最难,这一桩事情不必求人,这是求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能努力肯发奋,一定可以做到功德圆满,这是首先,我们要认识的,我们要改造自己的命运,转移自己的命运,关键的所在,就在这一篇,能不能彻底的圆满去实践他,就是以世出世法来说,你要想学佛,成佛,成菩萨,基础也在这一篇,所以印光大师一生当中,不遗余力来提倡,来勉励我们后学,以这一篇代替戒律,以这一篇做为成佛作祖的根基,所以我们在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里面,我们计划经常开这个科目,与诸位同修共同来研究、来探讨他的理论与精神,来研究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可行的方法,以及听取诸位修学的心得报告,来增长我们的信念,增长我们的信心,我们这一方,人人都以感应篇来修学,断恶修善,善人多了,我们这个地方就是福地,是善地,善人多了,我们这个城市,就叫做福城,我们读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生长在福城,居住在福城,种种的事业,都在福城,福城究竟在那里呢?福城在我们心地里面,我们有了福,我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地,现在呢?让我们将这一篇的大意,概略的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报告,全篇经文的结构,可以分做七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总纲,有四句,第二个大段是示警,就是很明显的指示我们警告我们,第三大段是讲修福、福报,第四大段是讲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以这二段,福报与恶报为本文的重心之所在,就像经典里面,所谓的正宗分,主要的一部分,第五个大段,推本念初,也就是根本,要找出最初这一著,第六也是全经的旨归,也就是用心之所在,改过迁善,未后几句是全文的结勉,总结劝勉我们,这是一共分做七个大段,在第一大段里面,当然每一段每一句,我们都没有时间来细说,可是我们还是需要从本文把这个一段一段的意思介绍出来。
在总纲里面,虽然只有四句,四句就是两小段,前面两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啊!这两句是阐明感应的道理,是讲感应之理,后面这两句,是善恶之报,报是报应,如影随形,这两句是阐明报应之事,讲这些事相,那麽,在第二段里面,示警,文字比较上要长一点,我们把他分做两个中段,第一个是示警,第二个是监察,在第一个中段里面,分三个小段,第一阐明,第二别示六句,第三是总结,结示,经文里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尽管今日有许许多多人,不相信有天,有神,有鬼,可是真正相信的人,依然是不在少数,不但我们中国信的人很多,在日本,在韩国,在东南亚,甚至於在欧美,相信有鬼神的,还是很多,很多啊!事实上有没有呢?给诸位说有,绝对是有,关於这些事情,我们想留在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时候,我们再加以详细的说明,这些地方我们只注重那些是善行,那些是恶事,我们必须要辨别,然后我们才能够断恶修善,成就我们的德行,培育我们福报的基础,这是最重要的,天地有司过之神,司是司理管辖的意思,「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这个几句,是阐明,下面有六句呢?是别说,夺人之算,算在中国,一般的讲法,是一百天,你造了大的恶事,夺你一算,这个一算,就是一百天,一纪是十二年,所以有大善,可以延寿,有大恶,可以减寿啊!「算减则贫耗」,这是一桩事情,这就是报应,算减你就得贫耗,「多逢忧患」,凡是操心的事情,灾难的事情,常常遇到,「人皆恶之」,这是第三个,俗话说,某人倒楣了,某人不走运了,人见到他都讨厌他,都不理他,「刑祸随之」,天灾人祸都来了,「吉庆避之」,凡是好的事情,吉祥的事情,他遇不到,「恶星灾之」,恶星就是凶恶之星,所谓是凶神恶煞,别人遇不到的,他遇到了,这是别说的六桩事情,未后一句,这是中段里面的一个总结,「算尽则死」,我们俗话,有一句话说,福尽人亡啊!也是这道理,这是示警的这一段,提出来警告,告诉我们,不要以为我们动一个恶念,做一桩别人不知道的坏事,以为可以瞒过别人,殊不知可以瞒过人,不能瞒过天地鬼神,不能瞒过自己的良心,我们做了恶事,动了恶念,心不安,所以与这一些司过之鬼神,就起感应道交了,他怎麽知道的,他怎麽来的,我们心有所感,他有所应,感应道交啊!诸位细细去想这个道理,这个里面,没有迷信,也不牵强附会,而句句是真实之理,真实之事,第二段呢?讲监察,就是天地鬼神,这个人间之事,看得很清楚,明白这一大段,了凡四训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要具畏心,时时处处有畏惧之心,我们的心才能够养成诚敬,诚敬是福德的根源啊!说「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那麽,这一些详细,诸位可以去查看,感应篇汇编,或者是感应篇直讲,都解释得非常的详细,这一段是讲天神的检查,人与天,人与鬼神,人与六道,乃至於人与尽虚空遍法界,息息相关,感应道交啊!感应之理,甚深难以觉察,感应之事,非常的微细,也不是我们粗心人,能够观察到的,如果你有定功,有甚深的定力,你在定中可以见到这些理,可以见到这些事,所以功夫,要认真的做,而后这功夫愈深,理愈明,理愈明,愈能增进功夫,所谓是行解相应,理事一如啊!
下面一段,这是讲的身中神,在佛法里面,所谓识神,华严经里面,所谓同生,同名,二童子,我们看经文,「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这就是身中神,他不离开我们,我们举心动念,他都知道,所以不必天神检查我们,身中神,到时候,庚申日啊!每六十天当中就有一个庚申日,换句话说,两个月里面,他要上天去报告一次,这一个人,他心的善恶,行的善恶,诸位想一想,他怎麽不知道呢?第三是「月晦之日,灶神亦然」,这个奉祠灶神,在过去中国大陆,可以说每一家,每一户,对於灶神都非常恭敬,灶神有一个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这是我们世人,对於灶神的期望,那麽,既然有这个期望,我们要符合神明的期望,上奏好事,当然我们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一定去奏好事,去报告我们的好事,下地保平安,凭什麽保佑你平安,感应道交,我们是积善修德啦!尤其是广积阴功,这是我们平安的张本。末后这几句是结劝,劝勉我们,「凡人有过」,凡是通指一般人,如果有过失,「大者夺纪」,一纪是十二年,这是大过失,「小者夺算」,算是一百天,不一定是你减少了寿命,减少了十二年,或者是减少一百天的寿命,亦不尽然,是这个讲法,可以说呢?做大的恶事,十二年不走好运,做小的恶事一百天没有好运,诸位细细在这个里面去观察,这个感应之事,感应之理啊!你能够看得出来,你能够体会得到,这也是一门实际的学问,说「其过大小,有数百事」。那麽在这一篇里面,大大小小的就说了一百多条,说「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这是说长生,使人求的一种,每一个人,都求著自己长寿啊!俗话所谓是多福,多寿,多男子啊!这是我们中国世俗里面,一般人,人人,家家所求的,那麽,这一段是讲的示警,尤其末后,结劝的太好了,我们要求长寿,要求富贵,必须要把我们不吉祥的,恶心,恶的行为,灾祸的果报,我们要晓得避免,怎麽个避免法呢?不造因,不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第三段呢?这是讲福报,我们在这一段里认识那些是福,如何的修福,这个里面,也分做几个段落,我们一面念,一面再说明,「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个两句是总说,「是道」我们就进,不是道我们就退,那麽,这个道之一字啊!究竟他的定义是什麽,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讲过,伦常,八德,是世出世间的正道,是世出世间的根本大道,印祖给我们开示的五句话二十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老实念佛。」这是学佛四众弟子的大道,一切的思虑,一切的言行,符合这个标准,我们就进,不符合这个标准,我们就退,这个是道啊!
所以在这个福报里面,首先讲积善,积善里面,这两句是总纲,详细的诸位去看注解,「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这个几句是讲的修己,积善不外乎,自行与化他,修己教子,这个两桩大事,那麽在这个几句里面,「不履邪径」,邪就是邪恶的这些思想,与正道相违背的思想行为,我们都要避免,「不欺暗室」,这是养诚,就是存诚,「闲邪存诚」,养我们诚敬之心,纵在暗室,我们也是光明磊落,心地坦然,「积德累功」,唯有做到前面两句,功德才能累积,「慈心於物,忠孝友悌」,这个两句是修敬,存诚修敬啊!后面几句是讲的化他,正己化他,我们要想教化他人,先要端正自己,自己要不端正,别人能相信吗?别人不能相信,所以要叫别人相信我们,听从你的教化,听从你的劝导,自己先要端正,这是化他的张本,「矜孤恤寡」,对於孤寡的人,要特别的怜惜他,尽心尽力的去照顾他。「敬老怀幼」,对於老人,我们要尊敬,对於幼童,我们心里头,要常常念著他,要去照顾他,这个两句,推己及人啊!这就是行仁,不但我们要推己及人,而且要仁民爱物啊!所以「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这就是於爱人,爱自己,我爱自己,我也爱别人,知道爱别人,我要爱物,昆虫动物,草木是植物,无不爱惜,都在仁心爱心含育之中啊!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天地万物,有一团和睦之气象,活活泼泼,坦坦诚诚,这一种气象多麽的美好呢?这是要我们从修己而及人,及物,才能够做到,下面呢?这是讲行义,前面是讲行仁,后面是讲行义啊!「宜悯人之凶」,别人遇到了凶灾,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要有同情心,怜悯心,「乐人之善」,人家有好事情,我们见到了,我们听到了,心里头非常的欢喜,分享别人之乐,「济人之急」,人家有急难的时后,我们要帮助他,去救济他,「救人之危」,人家有危险的时候,立刻就要去救他,「见人之得,如己之得」,人家得到了功名,得到了富贵,得到了利乐,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样,为什麽呢?人如己啊!国如家啊!这是博爱,这是真正的仁慈,「见人之失,如己之失」,由此可以体会到人我一体,这一种的大道理,别人的得失等於自己的得失,我们关心别人,就跟关心自己是一样的,「不彰人短」,彰是宣扬,别人有短处,不宣扬,所谓隐恶扬善,「不炫己长」,自己有长处,不必到处去宣扬,「遏恶扬善」,遏是遏止,阻止一切的恶事,表扬一切的善事,这个里面,就有劝勉的意思,因为人人皆有羞耻的心,他虽然做错事情,他不愿别人知道,你知道了不说,使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别人有善事,我们应当要赞叹,要表扬,激起大家来效法他,来向他学习,「推多取少」,这是养廉,断除我们的贪心,「受辱不怨」,这是学忍辱,学忍让,破除我们瞋恚的烦恼,「受宠若惊」,这是无痴,所以后面这三句,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三毒根本烦恼,破除三种根本烦恼呢?翻过来,就叫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这个三句,恰恰好是这个意思,「推多取少」,不贪,「受辱不怨」是不瞋,「受宠若惊」是不痴,与佛菩萨所讲的三善根,意思完全相同。「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施是布施,对人家有恩,绝不求报答,所谓是我们的义务,应当如此啊!帮助别人是应该的,没有任何条件的,这是真正的布施,这是真正的修善,如果是有代价,有报酬,这不叫修善,这是商业的行为,买卖的性质,岂能谈到善行呢?又何况能谈到是积德呢?「与人不追悔」,施舍给人,绝不后悔,那麽这几条,就是举出来,说明这一些善事,我们应当要修福。
后面一段呢?是讲的善报,你只要修积善的因,当然会有善的果报,我们看经文「所谓善人,人皆敬之」,这是第一种果报,你平常修善积德大家都喜欢,都尊敬你,尊敬也是一种福报啊!是一种果报,「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这一看,我们就晓得,「天道佑之」,就是保佑你,天神保佑你,「福禄随之」,你没有灾,因为你修善,你的福报,随著你来,不会失去,无论在什麽环境当中,没有任何人能够把你夺去,「众邪远之」,一切邪神,凶刹,都会避得你远远的,不会接近你的,为什麽呢?类不同,不会相聚在一起,「神灵卫之」,那一些善神,都来保佑你,都来保卫你,正如同佛法里面所讲的,真正受三皈依的人,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不离开你,保护你,「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前面是讲善报,讲的果报啊!这个两句,是讲你所作的,凡是你想做的,一定有成就,所谓是有求必应,有愿必成,你纵然想做到神仙,也能办得到,这是讲到极处了,后面几句是劝勉的话,勉励我们修善,「欲求天仙者」,这个仙人,有天仙有地仙,也有鬼中之仙,佛在楞严经里面,将这个仙道啊!说得很清楚,有理论,也有修行的方法,也有仙道的,那一些果报境界,诸位可以去读楞严经,那麽,要求天仙呢?太上在此地告诉我们,你要修一千三百条善事,你要求地仙呢?你应当立三百善事,那麽,这是立的标准,只要你真正明了,这个道理,懂得方法,照这个方法去修,我们所求所愿的,一定可以圆满,这个福报啊!就讲到此地。
下面呢?这是讲到恶报,福报我们明了要修学,恶报我们也要明了,要远离,如果自己在心行上有的,必须要痛下功夫,要戒除,这一篇在全文里面,是最长的一段,里面一共分十七个小段,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研究,「苟或非义而动,背礼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这一段是背逆大恶,这个在恶行里面,是属於重大的,必须要戒除,在这里也不能细细的介绍,至於某一句是怎麽讲法,他是什麽意思,诸位都可以从注解里面去研究去,第二段呢?这是指一些做官的,在社会上有地位的,「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淩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那麽,这一些我们一看,都是属於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有官爵的,他有权,他才能做这些恶事,无权无势的,他做不到,在这个政府地方做官的,有权有势的时候,像这一些恶的念头,这一些恶的行为,我们必须要戒除,要常常记在心里,起了这些念头,有这些事,要提高警觉,佛法里面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麽,恶念起来不要紧,起来立刻就觉悟,这是恶念,这是不好的,我们应当要改过,改过来就是善人啊!
第三段呢?世俗之恶,就是一般念书的人,老百姓,「知过不改」啊!晓得自己有过失,不肯改啊!这是恶事,「知善不为」,晓得好事不肯干,「自罪引他」,自己有了罪过,故意还要牵扯几个人啊!来陪他受罪,受累,「壅塞方术」,你自己所知道的,学问也好,技术也好,不肯传授给别人,「讪谤圣贤,侵淩道德」,对於圣贤人,毁谤讥笑攻击,对於有道德的人,想种种方法去破坏他,这是一般念书人跟老百姓,这些过失,这是必须要戒除的。
第四段呢?是讲杀生之恶,这个好懂,「射飞逐走」,飞是讲禽鸟,走是指的兽类,「发蛰惊栖」,蛰是小虫在这个土里面,栖是鸟栖息在树上,他实在是无害於人,你何必去害他呢?「填穴覆巢,伤胎破卵」,那麽这一些,是杀生之恶,一个是喜欢打猎的年轻人,另外一种呢?是无知的儿童,对於喜欢打猎的人,我们要劝他,对於儿童,我们要教导他,使他养成一种慈悲心,不伤害众生之生命。
第五柔弱,柔和里面也有许多错误的思想,「愿人有失」,你看这些都是心理,没有表现在外面,「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那麽像这些经文都说柔弱之恶。
下面几句恰恰是相反,是刚强的暴恶,「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好的事情,都认为是自己做的,有了过失推给别人,「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这些都是说刚强之恶,所谓是软有软的恶行,刚有刚的恶行。下面第七段是不爱惜物力,「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这是一段,对於物力不知道爱惜,物是养人的,万不可以任意的糟塌,这是招来无量的过失,第八是显横之恶,「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显是明显,横是横行霸道,这是举这些个例子。
底下第九段,是阴藏之恶,「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这是暗中咒人,「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死了不要还债,存心不好,存心恶啊!虽然没有表现在行为上,这心地就不好,就造了罪业。第十是有阴之恶,「干求不遂,便生咒恨」,他求人,人家没有答应,就怀恨在心,这个是错误的,我们有求於人,人家能做到,或者不能做到,他有他的因素,他实在不能满我们的愿,他有他的困难,所以确实有时候,爱莫能助,我们要能够体谅他人,他已经尽了心了,可是在事上,没有满足我们的愿望,可是他尽了心了,还是应当要感激他,岂能咒诅人呢?「见他失便,便说他过」,人家有了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就说某人有过失,「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体相不具是说六根不全,不可以讥笑,应当生怜悯之心啊!他遭到不幸,我们怎麽可以讥笑他,「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人家很能干,有智慧,有才干,你故意去贬抑他,去障碍他,这是过失,国家社会,得一个能干的人,是大家的福啊!你去障碍他实在是障碍大家的福报,诸位想一想,这个罪结的有多重呢?那又何苦呢?来做这种愚痴的事情。下面几句,是忤逆之恶,「埋蛊厌人」,这个在大陆,南方苗疆一带常有这种事情,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贵州苗族很多,「埋蛊厌人」,是那个地方常常有的事情,这是五阴之恶,「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这个是无缘无故的,那麽,在佛法里面讲是恶业习气太重,遇到境界,遇到缘,恶习气起现行了,这是读书明理的人,应当要戒除。
下面第十二段,夺志之恶,「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迁是升官,升迁,用一些技巧,诈谋,自己升了官了,实在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用一些巧诈的计谋,还是你命中,在这个时候应该要升的,你命里头不应该要升的,用什麽样的计谋,你得不到,如果你要能得到了,巧诈能成功,那麽,这个因果报应,就讲不通了,感应这一篇,早应该废除,这一桩事情,我们要细细的去读了凡四训,然后,才能够晓得,一切事是强求不得的,他都有个理在,所以应当要如理如法,不可以强求,「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超过了节度,「苛虐其下,恐吓於他」,那麽,这是在得志的时候,常常有这一些恶的行为。底下十三段讲无忌讳之恶,「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於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平白无辜的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监猥事」,这一些都是肆无忌惮,不要看这些恶小,积小恶就成大恶了,凡是犯这种恶行,存这一些恶心的,这一种人在一生当中,不会有成就的,这是我们千千万万要记住的,我们要想有成就,在智慧上,在 德上,在事业上,要想有成就,要想能保全,这一种恶心不可以有,这一种恶事当然更不可以有。下面第十四段,不仁者之恶,「施与后悔」,先布施,布施了之后后悔,「假借不还」,这是不仁,「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乱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这一段都是指不仁之人,什麽叫做不仁呢?凡是有这一些存心,有这一些行为的,这是不仁之人。底下第十五段,是讲家庭之恶,文字比较长,这个家庭是很琐碎的,有许多很琐碎的事情,太上也是举出几条重要的,来开导我们,希我们能举一反三,「贪婪无厌,□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这是指夫妇不和,「不敬其夫,每好矜夸」,说话不实在喜欢夸张,常行妒忌,无行於妻子,失礼於舅姑」,舅姑是公公婆婆,这是媳妇对公婆来说,「轻慢先灵」,「先灵」是指祖先,对祖先不敬,没有尽到祭祀,「违逆上命」,「上命」是父母之命,「作为无益」,平日所作所为,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没有利益的事情,「怀挟外心」,这就是有私心,对於自己这个家庭,不忠实,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这个隐僻,就是行为不光明正大,鬼鬼崇崇,那麽,这几句是指的家庭之恶。第

这本书特别好,都是精华,字字入心。积德行善。

《太上感应篇》本为道教经典,其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因果法则,主张人们应当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因地上狠下功夫,以求善果,从而把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这些主张,都与佛教的教义有相通之处。因此,不仅对于信奉道教的人来说,《太上感应篇》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对于佛教徒来说,这部书也有较高的价值。

道教劝善书之一,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收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正统道藏》太清部有《感应篇》三十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篇集注》等,《道藏精华录百种》有《太上感应篇樾义》二卷。该文思想可上溯至《玉钤经》、《道戒》和《抱朴子·内篇·微旨》转引的《易内戒》、《赤松子传》和《河图记命符》等书。《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计一千二百多字。主要借太上之名,阐述“天上感应”和“因果报应”。

《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意即所谓“感应”指善恶报应,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因此,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接着指出人要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作趋善避恶的标准,最后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一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结。

《太上感应篇》认为“大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于是人们的作为通过天地鬼神来裁决。当人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而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最终“算尽则死”,人就离开了人世;如果死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若改恶从善,则将转祸为福。

该书有佛教“因果报应”的观念,但又与佛教观念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佛教认为今世作恶,来世有报的观念不同,更强调现世现报,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的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长生者”,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有数百事”的过错,而与避恶相统一的是趋善,“善”能使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因此,《感应篇》大谈行善的好处,它在道教宣扬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竖起了一架可以登临的梯子,即现实的行善的态度。

在西汉刘向的《列仙记》中以及各类道书中,成仙术多是外炼丹药、服食神果仙花、苦诵经文,甚至有朝一日骑龙乘鹤飞升,或是内练真气。这些成仙途径或空虚,或玄妙,都那么令人难以捉摸。而在《感应篇》中,“行善”成为成仙的唯一的、现实的手段。“夫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里的“善”,不再是《列仙传》中马师皇拯救神龙、子英善待金鲤的那种具有神话色彩的善,而是从家庭、社会人际伦理关系出发的生活准则。“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等等。

《太上感应篇》虽是道教书,却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类似于佛教多善积德、慈悲为怀的精神,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则体现了儒家伦理。在儒家学说中,尤其强调五伦纲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应篇》中亦以“扰乱国政”,“违逆上命”、“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为恶行的准则。可以说,《太上感应篇》实际上建立的是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释宗教规戒为标准的立身处世准则,显示出北宋时期道、佛、儒三教合流的趋向。

《太上感应篇》充分体现了对鬼神权威的敬畏,而这也是佛、儒、道共同的观念。该书认为天上、地上和人体内都有录人罪过、降祸福于人的神或鬼,如大地上的司过之神,天上的三台北斗神君和人身上的三尸神,它们对人的规范和约束是时刻存在的,人应该敬畏它们,对象征神鬼的日、月等物皆不可不敬,故而把“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都视作恶行;而“无故杀龟打蛇”也会引起“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太上感应篇》出现于北宋,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它不再局限于虚无的说教而是建立了现实的封建伦理准则,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言行,特别是有助于保证国家、社会、家庭的严谨秩序,故而博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同时,那些诚心修道者也推崇它,因为它不同于一味要求人们存神思道,清心安神的心灵修炼术,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提出了世俗行善得道的方式,这使得世俗道教从精神道教中分离出来,满足了人们渴望通过现实的生活方式也能到达得道成仙的人生境界的愿望。

但在元代,《太上感应篇》既当过宠儿也当过弃儿。这就是世祖在位前后有一场佛道论辩闹剧波及到对“伪道书”的禁毁。开始还没将它列入禁书目录,后来由于扩大了禁目范围才无从幸免。


感应篇汇编与感应篇直讲有何不同
若《感应篇》、《阴骘文》等,直陈因果报应之事,俾人一目了然,实为有益。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报应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实。 《三编卷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五》 《感应篇》、《阴骘文》,实为功过格之源本,以故恭录于首,以期朝夕讽诵,互相鉴照。俾得三业清净,一心淳笃。庶可无忝所生,...

世界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
《说无垢称经》:佛法不有亦不无 一切皆待因缘立 无我无作无受者 善恶业报亦不失 《华严经》:一切诸报 皆从业起 一切诸果 皆从因起 《法句经》:妖孽见福 其恶未熟 至其恶熟 自受罪酷 祯祥见祸 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 必受其福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遇杀生者 说宿殃短命报 若遇网捕生雏...

我想印经书请师兄师姐帮忙回答哪里有
这三本经,在网上都能查到很好的版本,比如带有拼音注音的版本。你也可以去寺庙里找结缘的经书,照着印就好。这些经书后面,有些也会直接留有印厂的联系电话的。或可以问问寺里的人,这些结缘的书一般都是在哪些印厂印刷,厂里应有现成的版,可以直接挑选来印就是了。南无阿弥陀佛,功德无量!

如何让自己灵魂出窍??
《太上感应篇》说过···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怎么样可以快速灵魂出窍,简单快速有效的。!! 灵魂出窍以后你要保证你的肉体不去干坏事,我才告诉你 怎样可以做到灵魂出窍 听说修炼的人到达很高的层次能够做到类似灵魂出窍,但是从未见过。即使真有,也不是凡人俗法可以达到的,...

试析道教劝善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教劝善书中所说的“善”和“恶”,不是理论上的抽象界定,而是较多地表现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和守则。《太上感应篇》[ ]是北宋末年出现的最早的道教劝善书,其中所列举的善行有:“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已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等二十多条,恶行...

三皈依戒 自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 自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 自皈依僧...
那么,三皈依就是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觉悟,从邪知邪见回头依靠正知正见,从染污回头依靠清净心。《了凡四训》、《感应篇》虽然不是佛经,但是这两本书都是讲因果的,劝人断恶修善的。与佛讲的是相应的。因此,印光大师对这两本书极力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十六字...

道士的生活是怎样的?
东、西墙上镶嵌着石匾,镌刻的是民间道教的基本经卷《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字迹挺大。这说明出家道士和在家信徒都信奉这两部经。 早膳后道士上经堂诵念玉皇经,接着教育班上课。以前没有教育班,是安世霖创办的,学习四书、五经和道教史专题,约上三小时课,上完课午膳,午后各归各位,或自习或修持。六...

去武当山当道士要有什么条件?
根据《武当山道教协会收教徒制度》的规定,入会人员必须按照下列条件和程序加入武当山道教协会组织,成为正式的道人。1、入教人员必须有信仰、申请自传,并经父母同意,有乡政府以上公安证明和身份证。年龄的18岁以上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五官端正、身体健康的公民。持上述有效证件,才能到道协入道申请,...

太上老君是谁的化身?
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百善孝为先,世上没有不孝顺父母的道人,天上也没有不敬老爱老的神仙。如果连父母都不去孝顺,即便是修炼成仙又有什么意义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太上感应篇》开篇写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对于聋哑人,介绍他看佛书,应该推荐哪几本?
推荐看《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和《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可以让他明信因果的道理,《太上感应篇》可以让他明白因果的各种奖励、惩罚法则,《了凡四训》会让他明白如何改变命运,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如果他有福缘,能够尽心尽力的按照《了凡四训》的方法去做,说不定会有奇迹发生...

沭阳县13657094777: 太上感应的介绍 -
狐顺盐酸: 《太上感应篇》本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因果法则,主张人们应当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行事修心上狠下工夫以求善果,从而把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因此,不仅对于信奉道教的...

沭阳县13657094777: 太上感应篇 -
狐顺盐酸: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太上感应篇》原文太 上 感 应 篇原文: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沭阳县13657094777: 读《太上感应篇》有什么好处? -
狐顺盐酸: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举头三尺有神明,说的不是其他,说的是自身“神明”.明白的人,应该常持善念,太上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读白话文这个天天读也一样 积功德啊 ,主要是你的心灵感应.

沭阳县13657094777: 善恶随人做 福祸自己招 是什么意思 -
狐顺盐酸: 意思是:好事与坏事,是我们自己做的;是祸是福全都是自己招来的. 出处:《太上感应篇》 原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释义:这句话出自道家释义. 道家讲究天道承负,因果只是承负的一部分.道教认为祸福是没有...

沭阳县13657094777: 《太上感应篇》能在佛堂读诵吗? -
狐顺盐酸: 可以在佛堂读诵,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就极力提倡《太上感应篇》. 印光大师说:“《阴骘文》、《感应篇》,必令其熟读.且勿谓此非佛书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浅近,若以远大之深理言之,则难于领会.此等书,老幼俱可闻而获益.而况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乎.”——《增广卷二 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所以,《太上感应篇》能在佛堂读诵没有任何问题.

沭阳县13657094777: 《太上感应篇》是骗人的书吗? -
狐顺盐酸: 我读过,我不认为是骗人的.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教人向善.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三本书的其中一本,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想法看法也不同,我认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教人如何做人做事.

沭阳县13657094777: 太上感应篇成书于哪个时代? -
狐顺盐酸: 《太上感应篇》的成书时间和作者,自古迄今说法甚多.有人认为《太上感应篇》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如清光绪年间许越身在《太上宝筏序》中说:“《感应篇》与《道德经》同出于道祖李伯阳手笔.”也有人认为其书汉代就有,毛金兰在清同治年间叙述道:“尝考洪楚产云:“《感应》一书,历汉而唐,自宋而明,敬奉已久.'”还有人认为其书成于魏晋,作者是葛洪或慕容皝.征诸史籍,这些说法或为市井侈谈,或为臆测之说,无法令人相信其真实性.不知对你是否有帮助!!!

沭阳县13657094777: 太上感应篇问题? -
狐顺盐酸: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书籍.盯着天看不会遭报应,这是正常的行为.学佛就应当看真正的佛教典籍,《金刚经》《阿含经》《法华经》等等.而《弟子规》《太上感应篇》等可以当作善书来看,但是不能当成佛教典籍.《玉历宝钞》《灶王经》则是真真正正的伪经,不值得一看.

沭阳县13657094777: 太上感应决下部怎么学 -
狐顺盐酸: 《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所以这就能看出,这是道教的典籍. 《太上感应篇》 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简称《感应篇》,作者李昌龄.《太上感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