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损谷则愈)中的损谷是指饮食清淡还是指少吃,or饿着?

作者&投稿:冷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暑期饮食要注意什么?~

  我是学中医的 看了这个写的很好
  1

  。夏季宜养心健脾,解暑化湿

  中医学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是说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会损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这样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

  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长夏,与脾相应。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而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超出了脾胃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寒中洞泄一类的脾病了。所以长夏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脾虚的人可以少食多餐,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适当吃些辣椒,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抵抗湿邪对脾脏的侵扰。也可以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白术、莲子、茯苓、藿香、白豆蔻之类,既健脾胃,又祛暑湿。

  2。夏季饮食要节制

  《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物本来是营养人体的,但是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适得其反,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一定要节制饮食,三餐规律,饮食有节,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精神相一致,才能颐养天年。

  饮食节制除了要防止暴饮暴食之外,还要注意三餐的时间及分配。早饭要在7点左右,午饭在12点左右,晚饭在18点左右。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枕上记》中说:“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饮膳正要》中说:“晚饭不可多食,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因为晚上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逐渐减低,消耗的热量也比白天明显减少,晚饭吃得过多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同时晚饭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现象,并影响睡眠,即所谓的“胃不和,卧不安”。特别是老人、小孩消化能力本来就不强,夏季就更差,吃得过饱,难以消化,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正如谚语所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汉代名医张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就提出“损谷则愈”,即在保持身体基本热量需要的基础上,少吃一点儿,很多病自然就好了。我们现代的一些常见病,如糖尿病、痛风、高血脂,与饮食不节制有密切的关系。古人提出的“损谷则愈”到现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夏季饮食宜苦、辛、酸、咸,少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五味。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我们每天吃的食品都是由这几种味道组成的,设想一下,如果食物中什么味道都没有,那饮食本身就失去了乐趣,人就会没有食欲。当然五味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调味以增进人的食欲,中医论赋予了它更深远的意义。按照五行学说的理论,五味与五行、五脏是相对应的,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

  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

  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适量地摄取五味对人的身体是有益的,能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但五味摄取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致病。因为五味与五行、五脏相应,所以过食五味,就会对相应的脏腑造成损伤。

  《黄帝内经》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即咸味食物吃多了,使血在血脉中运行凝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食物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的食物吃多了,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食物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活动不利;甜味食物吃多了,会使骨胳疼痛,头发脱落。其实这些道理我们在生活中都能亲身体会到,比如长期摄入太多盐容易引起高血压,但盐摄入不足也会使人疲乏无力,生白发。因此,在饮食中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即五味搭配适度,才能气血充盛,身体的各个系统的功能才能调和,这才是延年益寿的正确方法。

  “天人和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所以五味的调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环境地点和季节气候进行调整。就夏季而言,应该适当多吃些苦味及酸味、咸味和辣味的食物,少吃甜味。因为夏季气候炎热而潮湿,苦味可以清热泻火,还可以健脾气、除潮湿。如苦瓜、莴笋、芦笋等,有清心除烦、提神醒脑的作用。夏天出汗过多,尤其是从事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盐分,夏天的饮食比较清淡,佐以少量咸菜,可以增进食欲。另外,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喝水较多会冲淡胃酸,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等能敛汗生津,健胃消食,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若在菜肴中加点醋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夏季胃肠道疾病发生。甜味摄入过多会生湿生痰并且影响食欲,夏季气候潮湿闷热,人体本来就容易生湿,过食甜味更助湿热,导致胃胀不想吃东西,所以夏季不宜过食甜味。

  4。夏季不应恣食生冷

  《孙真人卫生歌注释》中说过:“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意思是,夏天炎热,阳气宣发在外面,阴气就被郁于体内,如果吃了过多生冷的瓜果蔬菜,就会使寒湿盛于体内,不容易被脾胃消化。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夏天气温高,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热的生理反应。出汗多,饮水多,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致使食欲不振,这时,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有益于健康。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不仅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原则,还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阳气已逐渐衰退,过食生冷会进一步伤及肾阳,造成洞泻不止。儿童消化机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易感暑热湿邪,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饮料等,糖分又高,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如果不从饮食上进行纠正,听之任之,就会造成胃肠疾病,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女性有经、带、胎、产的特殊生理过程,容易气虚血亏,血的特性是喜温恶寒,所以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经期、产后更要注意,过食生冷不仅伤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宫寒症引起白带过多,痛经,甚至不孕。这可不是吓唬大家,中医治疗不孕症首先要求忌生冷。所以夏季吃生冷一定要节制。

  5。夏季饮食宜清淡

  《吕氏春秋》中曰:“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经常吃肥甘厚腻、煎炒烹炸、过于辛辣的食物,可在体内生痰湿,日久使肝阳上亢、脾阳虚衰。其实无论在哪个季节都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尤其是夏季。因为在夏季,人体本身顺应阴阳变化而出现阳气宣发,若是常吃肥甘厚腻之品,会加重脾胃的负担,造成脾阳虚弱,而出现痰湿。故《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说:“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节减,使脾胃易于磨化,则腹疾不生。”是说夏

  天要吃脾胃容易消化的简单的饮食,这样才能杜绝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清淡的饮食,就是平常说的“粗茶淡饭”。主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水果、菌类为主。清淡饮食不是完全的素食,肉类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完全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对肉类要少食、淡食。烹饪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煎炸,少放油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6。夏季饮食要注意卫生

  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饮水洁净,不得瘟疫。”“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钻燧改火,可去温病也。”“病从口入。”说明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不干净的饮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调疾饮食辩》中说:“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蒜或白矾末少许,投入缸中。”《本草正义》中记载:“故时疫盛行,宜浸贯众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水沉一枚,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又其独著。”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人在预防夏季消化道传染病方面的聪明智慧。

  夏季尤其是长夏,潮热的气候特别适合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繁殖,再加上夏天人们喝水多,胃酸被稀释,消化道的防御功能减弱了,再不注意饮食卫生就特别容易患肠炎、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最主要的措施。不要买变质的食材,食物最好现做现吃,过夜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在做凉菜时,应加蒜泥和醋,既可调味,又能杀菌,还有增进食欲的作用;不要过食生冷,保持脾胃功能的强健。注意这些方面就可以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Tips1饭后注意事项

  饭后音乐助消化 《寿世保元》中:“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脾喜欢听音乐的特性,音乐可以促进其消化食物的功能。 道教的文献中也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所以吃完饭之后,一边洗碗,一边听一些音乐,让脾胃闻乐而动。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音乐能通过刺激人的神经从而起到相应的生理作用,当然脾在这个时候应该喜欢一些轻柔抒情的音乐,千万不要听疯狂火暴的音乐,这样脾也会疯狂的!

  饭后缓行助健康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过:“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踟蹰,就是行走缓慢,几乎像停留在原地一样。但是民间有句俗语是“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似乎运动量就大些。饭后不能马上坐下或躺下睡觉。因为不运动会使血流运行缓慢,流到胃部的血液就会减少,而且饭后即躺还有可能造成食物返流上来形成反流性食管炎。所以饭后应适量运动,但也不能过量运动,运动过度可以影响肠胃的蠕动,引起胃痛、腹痛。所以饭后稍微休息10分钟再缓行比较合适。

  Tips2体质不同,食物不同

  正如在第一章中说的,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造成每个人体质的特殊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吃同样的食品,不同体质的人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比如吃冷饮,有些人在寒冬腊月吃了感觉很舒服,好像身体里有一股热终于被清掉了似的,可是有些人在三伏天仍不敢享受,勉强吃了就会胃痛甚至腹痛、腹泻。这就是体质的差别,上述这两种人的体质就属于“阴阳失衡”。

  很明显,喜欢在冬天吃冷饮的人属于热性的体质,也就是阳气旺,夏天本就属火,阳气旺盛,所以体质偏阳的人在饮食方面喜欢选择性质寒凉的食品以清火养心。那么在夏天都不能吃冷饮的人就是寒性的体质,也就是偏阳虚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在饮食方面应选择温热的食物以温中健脾。阳盛体质和阴虚火旺的人,基础代谢率旺盛,这两类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性质寒凉的食物,以制约身体的内热。阳虚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生的热量少,这类人在饮食上应该多选择性质温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阳气。

  当然,大部分人属于阴阳基本平衡,中医称为平性,只要顺应夏季饮食的规律就可以了。但是人体的阴阳始终处于一种调节状态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平衡,如果环境、工作、年龄等发生变化时,人的体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一些女性在年轻时体质偏阳虚,喜热怕冷,但是到更年期时却变化成为喜凉怕热的阴虚体质,这时就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使阴阳达到新的平衡

  我是学中医的 看了这个写的很好
  1

  。夏季宜养心健脾,解暑化湿

  中医学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是说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会损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这样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

  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长夏,与脾相应。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而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超出了脾胃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寒中洞泄一类的脾病了。所以长夏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脾虚的人可以少食多餐,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适当吃些辣椒,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抵抗湿邪对脾脏的侵扰。也可以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白术、莲子、茯苓、藿香、白豆蔻之类,既健脾胃,又祛暑湿。

  2。夏季饮食要节制

  《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物本来是营养人体的,但是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适得其反,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一定要节制饮食,三餐规律,饮食有节,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精神相一致,才能颐养天年。

  饮食节制除了要防止暴饮暴食之外,还要注意三餐的时间及分配。早饭要在7点左右,午饭在12点左右,晚饭在18点左右。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枕上记》中说:“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饮膳正要》中说:“晚饭不可多食,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因为晚上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逐渐减低,消耗的热量也比白天明显减少,晚饭吃得过多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同时晚饭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现象,并影响睡眠,即所谓的“胃不和,卧不安”。特别是老人、小孩消化能力本来就不强,夏季就更差,吃得过饱,难以消化,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正如谚语所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汉代名医张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就提出“损谷则愈”,即在保持身体基本热量需要的基础上,少吃一点儿,很多病自然就好了。我们现代的一些常见病,如糖尿病、痛风、高血脂,与饮食不节制有密切的关系。古人提出的“损谷则愈”到现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夏季饮食宜苦、辛、酸、咸,少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五味。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我们每天吃的食品都是由这几种味道组成的,设想一下,如果食物中什么味道都没有,那饮食本身就失去了乐趣,人就会没有食欲。当然五味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调味以增进人的食欲,中医论赋予了它更深远的意义。按照五行学说的理论,五味与五行、五脏是相对应的,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

  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

  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适量地摄取五味对人的身体是有益的,能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但五味摄取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致病。因为五味与五行、五脏相应,所以过食五味,就会对相应的脏腑造成损伤。

  《黄帝内经》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即咸味食物吃多了,使血在血脉中运行凝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食物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的食物吃多了,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食物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活动不利;甜味食物吃多了,会使骨胳疼痛,头发脱落。其实这些道理我们在生活中都能亲身体会到,比如长期摄入太多盐容易引起高血压,但盐摄入不足也会使人疲乏无力,生白发。因此,在饮食中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即五味搭配适度,才能气血充盛,身体的各个系统的功能才能调和,这才是延年益寿的正确方法。

  “天人和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所以五味的调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环境地点和季节气候进行调整。就夏季而言,应该适当多吃些苦味及酸味、咸味和辣味的食物,少吃甜味。因为夏季气候炎热而潮湿,苦味可以清热泻火,还可以健脾气、除潮湿。如苦瓜、莴笋、芦笋等,有清心除烦、提神醒脑的作用。夏天出汗过多,尤其是从事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盐分,夏天的饮食比较清淡,佐以少量咸菜,可以增进食欲。另外,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喝水较多会冲淡胃酸,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等能敛汗生津,健胃消食,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若在菜肴中加点醋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夏季胃肠道疾病发生。甜味摄入过多会生湿生痰并且影响食欲,夏季气候潮湿闷热,人体本来就容易生湿,过食甜味更助湿热,导致胃胀不想吃东西,所以夏季不宜过食甜味。

  4。夏季不应恣食生冷

  《孙真人卫生歌注释》中说过:“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意思是,夏天炎热,阳气宣发在外面,阴气就被郁于体内,如果吃了过多生冷的瓜果蔬菜,就会使寒湿盛于体内,不容易被脾胃消化。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夏天气温高,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热的生理反应。出汗多,饮水多,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致使食欲不振,这时,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有益于健康。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不仅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原则,还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阳气已逐渐衰退,过食生冷会进一步伤及肾阳,造成洞泻不止。儿童消化机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易感暑热湿邪,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饮料等,糖分又高,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如果不从饮食上进行纠正,听之任之,就会造成胃肠疾病,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女性有经、带、胎、产的特殊生理过程,容易气虚血亏,血的特性是喜温恶寒,所以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经期、产后更要注意,过食生冷不仅伤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宫寒症引起白带过多,痛经,甚至不孕。这可不是吓唬大家,中医治疗不孕症首先要求忌生冷。所以夏季吃生冷一定要节制。

  5。夏季饮食宜清淡

  《吕氏春秋》中曰:“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经常吃肥甘厚腻、煎炒烹炸、过于辛辣的食物,可在体内生痰湿,日久使肝阳上亢、脾阳虚衰。其实无论在哪个季节都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尤其是夏季。因为在夏季,人体本身顺应阴阳变化而出现阳气宣发,若是常吃肥甘厚腻之品,会加重脾胃的负担,造成脾阳虚弱,而出现痰湿。故《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说:“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节减,使脾胃易于磨化,则腹疾不生。”是说夏

  天要吃脾胃容易消化的简单的饮食,这样才能杜绝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清淡的饮食,就是平常说的“粗茶淡饭”。主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水果、菌类为主。清淡饮食不是完全的素食,肉类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完全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对肉类要少食、淡食。烹饪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煎炸,少放油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6。夏季饮食要注意卫生

  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饮水洁净,不得瘟疫。”“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钻燧改火,可去温病也。”“病从口入。”说明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不干净的饮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调疾饮食辩》中说:“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蒜或白矾末少许,投入缸中。”《本草正义》中记载:“故时疫盛行,宜浸贯众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水沉一枚,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又其独著。”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人在预防夏季消化道传染病方面的聪明智慧。

  夏季尤其是长夏,潮热的气候特别适合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繁殖,再加上夏天人们喝水多,胃酸被稀释,消化道的防御功能减弱了,再不注意饮食卫生就特别容易患肠炎、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最主要的措施。不要买变质的食材,食物最好现做现吃,过夜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在做凉菜时,应加蒜泥和醋,既可调味,又能杀菌,还有增进食欲的作用;不要过食生冷,保持脾胃功能的强健。注意这些方面就可以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Tips1饭后注意事项

  饭后音乐助消化 《寿世保元》中:“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脾喜欢听音乐的特性,音乐可以促进其消化食物的功能。 道教的文献中也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所以吃完饭之后,一边洗碗,一边听一些音乐,让脾胃闻乐而动。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音乐能通过刺激人的神经从而起到相应的生理作用,当然脾在这个时候应该喜欢一些轻柔抒情的音乐,千万不要听疯狂火暴的音乐,这样脾也会疯狂的!

  饭后缓行助健康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过:“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踟蹰,就是行走缓慢,几乎像停留在原地一样。但是民间有句俗语是“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似乎运动量就大些。饭后不能马上坐下或躺下睡觉。因为不运动会使血流运行缓慢,流到胃部的血液就会减少,而且饭后即躺还有可能造成食物返流上来形成反流性食管炎。所以饭后应适量运动,但也不能过量运动,运动过度可以影响肠胃的蠕动,引起胃痛、腹痛。所以饭后稍微休息10分钟再缓行比较合适。

  Tips2体质不同,食物不同

  正如在第一章中说的,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造成每个人体质的特殊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吃同样的食品,不同体质的人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比如吃冷饮,有些人在寒冬腊月吃了感觉很舒服,好像身体里有一股热终于被清掉了似的,可是有些人在三伏天仍不敢享受,勉强吃了就会胃痛甚至腹痛、腹泻。这就是体质的差别,上述这两种人的体质就属于“阴阳失衡”。

  很明显,喜欢在冬天吃冷饮的人属于热性的体质,也就是阳气旺,夏天本就属火,阳气旺盛,所以体质偏阳的人在饮食方面喜欢选择性质寒凉的食品以清火养心。那么在夏天都不能吃冷饮的人就是寒性的体质,也就是偏阳虚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在饮食方面应选择温热的食物以温中健脾。阳盛体质和阴虚火旺的人,基础代谢率旺盛,这两类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性质寒凉的食物,以制约身体的内热。阳虚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生的热量少,这类人在饮食上应该多选择性质温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阳气。

  当然,大部分人属于阴阳基本平衡,中医称为平性,只要顺应夏季饮食的规律就可以了。但是人体的阴阳始终处于一种调节状态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平衡,如果环境、工作、年龄等发生变化时,人的体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一些女性在年轻时体质偏阳虚,喜热怕冷,但是到更年期时却变化成为喜凉怕热的阴虚体质,这时就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使阴阳达到新的平衡

针对脾胃虚寒的患者,消化功能须待调理纠正、逐渐恢复后才好正常饮食。调理过程中需要适当控制饮食,以防湿热郁积于脾胃。“损谷则愈”理解为“少吃、摄入易消化的食品”为妥。

我是中医,靠手艺吃饭。其实他的原意是指少吃或不要吃得太多,以免伤害脾胃。
其实呢根究现代研究,人的消化功能不同,起吃东西的数量也不同,这就是有的胖有的瘦,一些人怎吃都不胖,相反喝水都长肉,这就是消化功能问题。

损谷是指少吃。

就是、七八成饱。


伤寒论39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398条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译文:病人病脉已解,脉呈平和之象,却每于傍晚时分出现轻微的心烦,这是疾病刚愈,脾胃机能还很虚弱,消化力差,由于勉强进食,不能消化的缘故。此时,只须适当减少...

读「损谷则愈」有感
观其方药,有用清热解毒者,有用补中益气者,有用六味地黄者……我据证以大青龙汤、小柴胡汤加减烧退,但过几天又反复发烧,恰读《伤寒论》第398条,细问家长得知:因长期有病,都说是免疫力低、抵抗力弱,故经常让孩子吃肉、补品,始悟「损谷则愈」,遂据症用药外,嘱其少吃肉,晚饭不能过饱...

损谷则愈
《伤寒论》第398条原文是:“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胡希恕先生注解谓:“病人脉已解,谓平脉,无浮、沉、迟、数等病脉之意。脉解病亦当解,而于日暮微烦者,乃以大病新愈未久,家人强与之食,脾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

蒲辅周医话:论“保胃气”诸法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宿食未去,新谷又增,胃气很难正常运化。《伤寒论》中有“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十分清楚地说明,在胃气不强的情况下,损谷是保胃气的最好方法,而节食则是损谷的最好办法。适当减少食量,使胃气运转游刃有余...

什么体质适合一日一餐?
如果体质非常消瘦,而且有精力,做起事情来,不急不慢的,这种人适合一日一餐。

“吃得少一点,活的久一点”,这种说法到底靠谱吗?有正确答案了_百度知 ...
《伤寒杂病论》里有一句话叫做“损谷则愈”,意思是,很多的疾病其实通过减少吃东西的方式,自然就会好起来,这句话需要大家深思哪。而且在很多电视剧里我们也能看到,古代的贵族在大病以后,太医都会嘱咐让清淡饮食,为什呢?因为大病后人的脾胃相对非常虚弱,身体的代谢能力自然也不会很强,若此时还去...

脾虚、积食的孩子,有哪些表现?哪些食物千万不能吃?
面色苍白或发黄 食欲不振、厌食 消化不良、大便溏泻 舌苔白腻,或有齿痕 精神不佳,容易疲倦 积食的表现 腹胀腹痛,大便干结 口臭、舌苔厚腻发黄 食欲不振,不愿进食 烦躁不安,夜间啼哭 不可给脾虚、积食孩子食用的食物 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应避免给脾虚、积食的孩子食用以下食物:生冷寒凉的食物:如...

暑期饮食要注意什么?
特别是老人、小孩消化能力本来就不强,夏季就更差,吃得过饱,难以消化,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正如谚语所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汉代名医张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就提出“损谷则愈”,即在保持身体基本热量需要的基础上,少吃一点儿,很多病自然就好了。我们现代的一些常见病,如糖尿病、痛风、高血脂,与...

那些食品对呼吸道疾病有好处?
◆墨鱼:墨鱼骨焙干研末,用温开水送服,每次5克,每日3次,治疗哮喘。◆海蜇:能软坚散结,行淤化积,清热化痰,对气管炎、哮喘有一定食疗作用。海蜇头150克,丝瓜片50克,炒后服食,治疗咽喉肿痛。◆鲫鱼:有活血通络、温中下气功效,对气管炎、哮喘有很好滋补食疗作用,常吃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您家的孩子为什么容易感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吴义春医曾接诊这样一个反复发烧的内蒙古患儿病例:反复发烧究其原因,细问家长得知:因长期有病,都说是免疫力低、抵抗力弱,故经常让孩子吃肉、补品。我根据中医“损谷则愈”传统,除据症用药外,嘱其务必忌口,少吃肉,晚饭不能过饱,调理一周,烧未再起...

定西市19163607361: 丰乐亭记练习题,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 -
羊孙复方:[答案] 夫宣⑩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即外面不跟里面交流,里面的人看不到外面发生的事.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定西市19163607361: 翻译:“谷入气满,淖泽之入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
羊孙复方:[答案] 楼主的句读和部分字有问题,原文应该是这样的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这段就是中医中对于口水也就是津液的描述,因为都是中医的专业术语,所以很多在现代文中并没有对应的字,非常难翻译,...

定西市19163607361: 子宫脱垂,右腿麻木,脑萎缩,椎间盘突出 - 妇科 - 复禾健康
羊孙复方:[答案] 啤酒,雪碧,美乐多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无法列化学方程式.

定西市19163607361: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终亡其酒2 宣王说之3 空谷传想4 圣人非所熙也5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7 何此遽不为福乎 -
羊孙复方:[答案] 1 终亡其酒 亡 喝光 2 宣王之 说 喜欢 3 空谷传 想 音乐 4 圣人非所熙也 5 空谷传,哀转久绝 响,想音乐 6 饰以玫瑰,以翡翠 辑 7 何此不为福乎遽都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