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代有一代之胜谈当代文学

作者&投稿:钭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当代有那些著名作家~


沈从文。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作品《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沈从文创作题材: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949年7 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
文代会”)召开。这次大会的特点之一是,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
(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也就是说,“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
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
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1949 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了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局面的结
束,尽管在台湾海峡两岸还对峙着两个政治敌对的政权,尽管中国大
陆的共产党政权长期处在冷战的威胁之下,一度还卷入了邻国的军事
冲突(抗美援朝战争),但中国土地上大规模的军事武装冲突是结束
了,中国进入了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已经指出:随着全国革命的胜利,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
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但是,文化规范
的形成总是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缓慢得多,战争在战后的社会生活中
留下的影响要比人们所估计的长久得多也深远得多,毛泽东的这一有
益告诫,实际上要到三十年后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被真正提到议
事日程上来。而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
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实用理性和狂热政治激情的
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普遍应用,
以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对西方文化的本能性的拒
斥,等等。这种种战争文化心理特征并没有在战后几十年中得到根本
性的改变。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
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在
文学外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和批判知识分子的“小
资产阶级”积极性,努力实现建设“一支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
军”的设想11;在文学内部,则要求将文学变成“整个革命机器的一
个组成部分”,就像“齿轮与螺丝钉”的关系12。这些文艺思想和政
策,都可以从这一时期的战争文化规范上得到解释。在后来的文学史
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把这一时期有些违反文艺创作规律的现象归咎
于当时中共党内一度占主流地位的“极左路线”,但是,政治路线并
不是主观凭空设想出来的,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文化心理与
路线制定者思想感情的投合。当时战争文化心理普遍存在的特征之一,
如果从那一时期文学批评的语言来观察,充斥了战争心态的词汇几乎
俯首可拾:诸如“会师”、“胜利”、“战役”、“插红旗”、“拔
白旗”、“文艺大军”、“重大题材”、“锋芒直指”、“猖狂进攻”、
“引蛇出洞”等等,文学创作获得成功被称为“打响了”,作品有所
创新被称为“有突破”,更无须统计像“战斗”、“斗争”、“武器”
一类军事词汇的使用频率。在战争文化心理支配下的文学观念,自然
给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主流带来深刻的影响。
从文学创作的方面来看,当时的大多数作家在军事胜利的鼓舞下,
确实有投合战争文化心理的积极性,他们热情歌讴时代精神,这一时
期战争文化规范在文学观念上的表现--诸如自觉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
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战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来
构思创作(即敌我阵营绝对分明),自觉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在一些主要创作中体现出来。但与此同时,
我们仍要注意到当代知识分子传统的复杂性,即当代文学史发展中仍
有一条“五四”新文学的传统若隐若显地存在着,支配着知识分子对
社会责任和文学理想的追求。有研究者比较了中国文学与前苏联文学
以后指出了这一重要的现象:“对于苏联文学来说,是叶赛宁、布宁、
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等所代表的传统,一个关心
人性、人的精神境遇的传统。而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则是复活‘五四
’作家的‘启蒙’责任和‘文人’意识,以及重建那种重视文学自身
价值的立场。”13这一传统有力地支持了作家们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表
达对社会的批判性看法,以及对文学真实性的追求,特别值得提出的
是,当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竟是产生在作家被
不公正地剥夺了写作权力以后,仍然抱着对文学的炽爱,在秘密状态
下创作出来的。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创作现象是,这时期有许多作家,
特别是从解放区文学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对中国农村的社
会生活状况以及农民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民间文化形
态的表现相当娴熟,他们在创作时,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民
间隐形结构”的艺术手法,使作品在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同时,曲
折地传达出真实的社会信息,体现了富于生命力的艺术特色。可以说,
当代文学史上的这两个传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都起过积极的作用。
还应该指出,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规范及其文化心理与和平
时期经济建设的不相适应性,在五六十年代不是没有引起有关国家决
策者的注意。1956年举行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公开宣布大规
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今后任务主要是发展社会生产
力。在此前后,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很明显,这一方针是为适应和调整和平时期文化建设而提出的,与战
争文化规范完全不同。以后周恩来、陈毅等中共高级官员对知识分子
问题和文艺工作还发表过一系列的讲话,企图纠正当时越来越严重的
文化规范与经济建设的不相适应性,以及党和政府与知识分子的紧张
关系。但在当时缺乏党内民主的情况下,这些努力都没有产生太大的
积极效果,最终导致了把军事体制极端理想化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文学遭受空前的劫难,以往
的文学史都将“文革”单独列为一个阶段。如果以当时公开发表的文
学创作为依据,这样的分期是可以的。但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引进了
“潜在创作”的概念作为参照,也就是说,在“文革”前和“文革”
当中,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一直存在着潜在的创作,包括历次政治运
动中被剥夺了写作权力的知识分子,仍然在用笔表达内心的理想之歌
和感情世界,如五六十年代绿原、曾卓、牛汉、穆旦、唐湜等的诗歌、
张中晓的随笔、丰子恺的散文、沈从文和傅雷等人的家书等等,尽管
他们的个人遭遇、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并不一样,但仍然保持了一种
连贯的知识分子精神。这些创作文本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发表的,
但仍然保留了一个时代弥足珍贵的文学声音,至于它们是在“文革”
之前还是在“文革”期间创作,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如果从这
样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史的话,那么,“文革”前和“文革”中的文学
仍然可以看作是一个较大的文学史阶段。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当代文学史的第二阶段之所以是从1978年算起而不是“文革”结
束的1976年,因为就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这一年8 月开始
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当时思想领域发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的讨论和稍后不久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制定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标志着
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中国真
正进入了和平经济建设时代,思想解放路线与改革开放路线相辅相成
地推动和保证了中国向现代化目标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文学史发展上
比较有意义的是1979年1 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简称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到会致祝辞,在
阐述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时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
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
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
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14紧
接着,198 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含义比
较宽泛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来取代毛
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15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
四次作家代表大会时发表祝词,首次以科学的态度总结了历史上党领
导文艺工作存在的缺点,并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16尽管这一
次作代会的路线后来并没有真正地贯彻,但从这一系列的文艺政策的
调整中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健全的文学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一种以和
平经济建设为特征的新的文化规范也正在初露萌芽状态。
当然,一种新的文化规范的形成不会一帆风顺,从战争文化规范
遗留下来的心理痕迹也不会立刻消失,强调“阶级斗争”的二元对立
思维模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思维惯性依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一定
的影响,譬如,对“文革”后文学发展的整体成就作出消极的估价,
对知识分子的总体评价依然保留“小资产阶级”的偏见,对西方文化
思想依然采取怪惧和拒绝的态度,依然希望起用已经被历史教训证明
是错误的所谓“搞运动”的方法来解决文艺思想的问题,等等。这就
决定了8 0年代的文学历史充满了过渡时期的特点:新的以和平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规范诞生以前必然会经历的痛苦的文化蜕变和自我
斗争。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几乎从“伤痕文学”起,每一次
新的创作和理论的探索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甚至争论,探索和创新总
是不完善的,每一次争论的意义也有大小之分,好坏之别,但总的说
来,8 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正如前面所引用过的
一位研究者对“五四”传统的概括,是“复活‘五四’作家的‘启蒙
’责任和‘文人’意识,以及重建那种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立场”。
这一理论概括包含了对“五四”传统的多重理解,比起抗战时期胡风
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重建那种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整合,似更接
近客观的真实。在我的理解中,这“启蒙责任”和“文人意识”在
“五四”精神里并不是有机合一的整体,而是体现了知识分子从古代
士大夫阶级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两种价值取向。“启蒙责任”反映了
知识分子在脱离了传统庙堂的价值取向后,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
然沿着救国救民的思路在发展,他们把目标转向民众,企图通过启蒙
的道路来唤起民众和教育民众,用民众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
步。鲁迅可以说是启蒙文化的最伟大的代表,鲁迅的战斗精神一直鼓
舞着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向上地为捍卫这一光荣传统而斗争。“文革”
结束后,历尽灌难的知识分子终于醒悟过来,开始认真反思几十年来
国家、民族和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在他们心灵深处蛰伏已久的“五四”
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又开始爆发出来,老作家巴金率先发表反思
“文革”和总结自我教训的《随想录》,鼓舞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和
文艺理论家继往开来地发展和捍卫这一传统。“文人意识”一词意义
比较模糊,我的理解是指新文学历史上另外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对中
国社会的现状也充满了批判精神,但对启蒙的意义和结果却持怀疑甚
至悲观的态度,进而放弃了启蒙的追求,转而在民间确定自己的工作
岗位和专业价值标准,在文学创作的“专业”上则表现出对文学艺术
本体规律特征的重视和探求。我们以往文学史著作很少承认并研究这
一传统的意义价值,但在“文革”后的8 0年代文学创作中,仍然有
不少作家在这一领域开拓出新的成果,老作家孙犁的读书随笔、汪曾
祺的小说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美文风格,对当代作家产
生过广泛的影响,可以看做是这一“五四”传统的复活。从历史的发
展来说,“五四”新文学传统在当代的意义并非只是历史精神的重现,
“五四”传统是不断发展的,它应该包容当下的时代精神特征和现实
意义。但在8 0年代,由于人们刚刚从“文革”的灾难记忆里醒悟过
来,需要有强大的精神传统来支持他们反思历史和参与现实的拨乱反
正,“五四”精神传统成了他们最好的武器。
除了“五四”一代老作家在“文革”后重新焕发出写作热情以外,
这时期的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一代是在5 0年代成长起
来的作家,他们是在共和国初期的理想主义氛围下步入文学创作的领
域,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双百方针”时期因为真实地表达了对社
会或人性的感性认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遭到不公正的批判
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渡过了苦难的岁月,“文革”结束后他们重返
文坛,成为8 0年代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
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可以说是“五四”传统的精神
主题在当代的再现。还有一代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
在青少年时代过早地经受了被虚伪的理想主义所欺骗和愚弄的惨痛体
验,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
熏陶,所以当他们开始写作时,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
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反映出新的民间化的创作
趋向。
复苏的“五四”传统中还有一条“重建那种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
立场”,在“文革”后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中表现得十分积极。文
学理论上有关于“文学主体性”“小说形式探索”“现代主义技巧”
等问题的讨论,虽然不成熟,却推动了理论界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关注。
相比之下,文学创作的意义更大一些,许多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
的借鉴,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现代人感情意识的艺术空间。起先对西方
现代主义技巧的借鉴尚有形式主义的割裂感,但在许多作家的实践中
渐渐地圆熟起来,新的语言形式融入了民族语言的表达经验,不是削
弱而是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艺术表现传统。尤其在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
方面,以“文革”时期知识青年的地下诗歌为源头的“朦胧诗”的创
作,与“五四”新文学中的现代诗传统结合起来,刷新了诗歌语言的
美学原则,恢复个人话语在诗歌领域的作用。这些虽然是表现技巧上
的探索,但对9 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叙事话语的改变和个人立场的出
现,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90年代
把9 0年代的文学单独作为一个文学阶段的想法还不完全成熟,
所以在本教材的章节安排上,第一、第二阶段各占9 章,第三阶段的
文学只用了4 章的篇幅;而且,在材料的安排上,8 0年代末和9 0
年代初的作品也有不少互用的现象。这是因为9 0年代文学作为一个
新的文学阶段的特征尚不完备,如果说,8 0年代是一个在文化上拨
乱反正的过渡时代,9 0年代才渐渐显现出新的文化活力和特点。这
种新的特点,对2 0世纪文学来说只是一个尾声,许多重要成果还不
可能充分显示出来,但对未来新世纪的文学发展来看,它的许多特征
都是前瞻性的,预示了未来有更大程度的发展可能性。
总的来说,8 0年代末到9 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
型,国家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正在加快,商品经济意识不断渗透
到各个社会文化领域,社会经济体制也随之转轨,统治了中国近四十
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加速向社会主义的市场腑济体制转型。在
这种情形下,意识形态的格局相应地发生了调整,8 0年代是知识分
子的精英意识最为活跃最为高涨的时期,但进入9 0年代以后,政治
经济文化的多种原因构成了对知识分子的严峻考验:他们在客观上难
以维系以启蒙主义和精英意识为中心的知识分子话语权力,同时在主
观上也开始反省自身的精英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浮躁和价值虚妄的
缺陷。来自这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9 0年代初基本的文化特征:知识
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
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
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
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
新文学的传统在9 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在启蒙文化受到质疑
的时代里,一种新的因素却成了当代文学的参照。在“五四”以来的
文学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处于一种时代“共名”的状态,即某种时
代主题支配了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如“五四”时期的“反帝反封建”
和“个性解放”,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五六十年代的“阶级斗
争”等。“共名”不但概括了时代主潮,而且可能成为作家表达自己
社会见解的主要参照。作家通过对时代关键词的阐述,不管艺术能力
的高低,其创作的作品都可能被时代认可。但在这种文化状态下作家
精神劳动的独创性很可能会被掩盖,作家的个人性因素(包括个人的
精神立场竿审美把握)不能不与“共名”构成紧张的关系。与“共名”
对立的概念是“无名”,所谓“无名”不是说没有时代主题,而是指
一个时代并存着多种主题,文化工作和文学创作都反映了时代的一部
分主题,但不能达到“共名”状态。在中国2 0世纪文学史上,“无
名”的文化状态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3 0年代的“京派”文人圈文
学、南京官方“民族主义”文学、上海左翼文学、海派都市文学、大
众消费文学,以及东北流亡文学等多种互相对立的文学思潮并立的格
局,这些文学思潮之间虽然也互相冲突和激烈斗争,但始终不能使文
坛统一成一种共同声音,这种格局似乎有点接近“无名”文化状态。
我们考察9 0年代的文学不难发现它所含有的“无名”特征:首
先是8 0年代文学思潮线性发展的文学史走向被打破了,出现了无主
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
价值取向。如宣传主旋律的文艺作品,通常是以政府部门的经济资助
和国家评奖鼓励来确认其价值;消费型的文学作品是以获得大众文化
市场的促销成功为其目标的;纯文学的创作则是以圈子内的行家认可
和某类读者群的欢迎为标志。也可以说,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
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以及民间文化形态三分天下的格局更为稳固。
因为“无名”文化状态拥有多种时代主题,构成相对的多层次的复合
文化结构,才有可能出现文学多种走向的自由局面。其次是作家的叙
事立场发生了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立场。9 0年代有
许多作家的社会历史观点非常接近,但他们却以各不相同的方式来抒
写并寄托他们所体验到的时代精神状貌,几乎每一个比较优秀的作家
都拥有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联系着他们个人生命中最隐秘的经验。
其三,由于时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对自我的作家在开拓个人
心理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个人立场的文学叙事促使文学创
作从宏大叙事模式中摆脱出来,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叙事方式,
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应运而生。
9 0年代的文学仿佛是一个碎片中的世界,作家们站在不同的立
场上写作:有的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立场,有的干脆表示要去认同市
场腑济发展中的出现的大众消费文化,有的在思考如何从民间的立场
上重新发扬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或者还有人转向极端化的个人世
界,勾画出形色各异的私人生活……无论这种“无名”状态初看上去
多么陌生,多么混乱,但它毕竟使文学摆脱了时代“共名”的制约,
在社会文化空间中发出了独立存在的声音。作家们在相对自由轻松的
环境里逐渐成熟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写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
诸如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
《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韩少
功的《马桥词典》等,都堪称是中国2 0世纪最后十年文学界的重要
收获,也是本世纪文学舞台上的一道庄严神圣的落幕。


4个字以上的成语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卑之无甚高论】 《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 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本谓要多谈当前可行的事,不要妄发过高的空论。后用来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人心不足蛇吞象...

入蜀记翻译
子侄等辈上岸,回来后说:“发现一条小路,(从小路)到山后面,有一个小湖,面积很大,莲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蕖,几户人家在夕阳中,芦苇篱笆、茅屋房舍,仿佛是一个幽雅的地方,而且寂静得没有人声。有很大的梨,想买它,但没法买到。湖中有轻快的小船采菱角,叫他们也没有人答应。想要再...

宋词成熟于什么时期
宋词是中国宋代的长短句歌词。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的繁荣时代。在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词兴起于唐代,入宋发展成为一代之胜,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载,作品有2万余首(不包括残篇、附篇),有名可考的作者有1430余人。这不仅有宋代特定历史环境的原因,也是...

宋词有何特点,为何能成为一代之胜?
简单讲:精能、理性、瘦劲、讲究练字练句,用词求独特,故晦涩;语意较隐讳.诗多长篇堆砌词藻,无深厚情韵.宋词的成就 长短句的滋生与演进长短句歌词在唐代兴起之时,尚未能与一代声诗相抗衡,入宋以后,却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于诗坛、乐坛,迅速发展成为一代之胜。这不仅是由于宋代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

五四精神的内容是什么?你有哪些心得体会?
也拥有着现代最新科技,我们坐在书桌旁为自己的人生努力,而奋斗,当我们步入社会时,我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习能力征服着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我们虽然年轻,但是我们却有打不怕的勇气,却有永不放弃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这样的青年人才让我们的生活有了今天美好的景象。

项羽是怎么一回事?
项羽当机立断,一剑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后渡过一条通往...章邯军和王离军互相犄角,打援兼顾,兵力上极大劣势的项羽军,如果想灭两只,那是天方夜谈。而如今王离军...这里用一句孙子兵法的话作为总结;“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谈起中国...

如果没有受西方影响,中国传统文学将往什么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文学依发展顺序,可分为先秦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辽宋金元文学、明清文学几个大的阶段,各个阶段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突出的文学样式,诸如上古神话、先秦诗歌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代有一代之胜。它们既前后相继,又一脉相承,构成壮丽的文学画卷。

表达对事业野心的诗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 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6.我怒指苍天,下辈子你来做人,我做天。 17.渴望生活,梦想飞天。望着蓝天,期待神仙。地球之小,挥手放倒。天地之大,唯我独霸。若有一日,我能上天,干掉玉帝,我当神仙。 18.如日东山能在起,大鹏展翅恨天低。 19.天难灭,地难葬。待到...

适合男女双人朗诵散文
(女)共赢之胜,我们要对内精诚团结,对外共赢共享,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同事,容纳客户,容纳对手,独力总是难支,合作才会双赢。(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心同德奋发蹈厉!(女)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遇上了山钢的重组、整合、新生与飞越,作为山钢的第一代员工,我们的每一步转变与跨越都有划时代...

客家祠堂对联中蕴含的文化
陈洪进没有将盗贼治罪,反而资助其谋生,后人称其为义士之家。兴国县三僚廖氏杨公祠联:“竹杖精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囊中。”兴国县三僚村是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于兴国县梅窖镇。状如太极图形,两座寺庙、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义,大量宋代以来的古墓,是不同时代风水作品的汇集,一代风水师...

弋江区17782604437: 一代又一代之文学,那我们现在的文学是什么? -
干昆忆辛: “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这个时代是很长的一个时期,现在评价当下的主流文学是可以说的清的,但要是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文学还是为时尚早

弋江区17782604437: 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王国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 -
干昆忆辛: 唐诗繁荣原因: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和睦相处,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统治阶级重视. 宋词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能够唱歌的词更能适应市民需要. 明清小说繁荣原因:唐代传奇小说的出现;宋代瓦子勾栏的兴起,说话艺术的盛行,说话人的话本创作,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略

弋江区17782604437: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干昆忆辛:[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

弋江区17782604437: 为何中国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什么中国文学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有的特点
干昆忆辛: 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些像诗经一样的东西出现,如果叫那时的人写小说的话是根... 最后因为一人经历过一些别人不易经历的感情之事,写出来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最伟...

弋江区17782604437: 古代文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
干昆忆辛: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区别,在于时代性.每一代都是在不断的创新改进.古代用文言,现代是白话.文学早期也不过四书五经,这些具有实际教育意义或者对统治者有帮助的书.而后漫漫发展.比如汉的凤求凰等等,开始为拍皇上马屁,或者爱情的歌...

弋江区17782604437: 当代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
干昆忆辛: 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文学,相对于中国内地50~70年代的文学来,它的变化及取得的成就毫无疑问是巨大的.这种变化、成绩,自然表现在作家、诗人数量,文学书籍、刊物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表现在国家对文学管理制度的某种改善等方面,但最...

弋江区17782604437: 这份调查报告给你的启示是什么PS小学生低碳生活报告如果你看过20
干昆忆辛: 当新世纪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面对中国当代文学走过的历程,我们想起我们一代文学大师 —鲁迅.鲁迅先生以他那博大雄浑的文化气度及其所开创的一代文学精神,在创...

弋江区17782604437: 当代文学的堪与不堪 -
干昆忆辛: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加快,当今社会中娱乐低能化的趋势的蔓延,已经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品位和发展方向.作为精神实践活动的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抉择.文学的创作环境的恶化,文学精神价值的极度...

弋江区17782604437: 试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体化 -
干昆忆辛: 搞三伪文学,就是各自为政,三国演义,不可能一体化.只有不写三伪文学,才可能一体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