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作者&投稿:地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答: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总之,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一、作品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三、《寡人之于国也》概述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四、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孟子孟子)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无岁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孟子三章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孟母何以择邻处?
孟子被称为“亚圣”,在古代读书人眼里地位仅次于孔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思想流传至今,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全文是什么?
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的文言文故事
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孟子“亲亲”“ 长长” 的原则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 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是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拼音版
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被后人称之为什么
孟子被后人称之为“亚圣”,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孟子的核心思想 1、性善说,孟子主张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以为每个人生来就是具有仁、义、礼、智的,都...

寡人在文言文的意思
2.《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请你辅佐他来管理国家,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有遗憾了” 3.《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4.《寡人愿安承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

孟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主要影响:孟子继承和发展了...

孔子,孟子,老子的原名分别叫什么?
老子原名为李耳,孟子原名为孟轲,孔子原名为孔丘。老子,本名李耳,字伯阳,又名老响,春秋时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也就是当时国家图书馆馆长,当得是全国最有文化内涵的官员,所以他是当时全中国最有文化、有思想的学者。后来退隐著书,有《老子》一书传世。《老子》是影响中国人思想最大的三大古籍...

蒙阴县19318017663: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怎么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管人民死活的?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的? -
政都信必: 竭泽而鱼,用过度破坏大自然规律而自取灭亡的比喻说服的

蒙阴县19318017663: 孟子如何批判当权者不顾人民死活 -
政都信必: 孟子的批判是极富有说服力的.面对梁惠王的问题,他没有做出正面回答,而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为喻,让梁惠王自相矛盾,如同自己承认了错误.接着,孟子从正面提出“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保民而王才是统治者应有的为政之道.最后通过富人家狗彘没完没了的吃东西,路上却还有饿死的人这一鲜明对比,再以“刺人而杀之”为喻,犀利地指出了当权者不顾人民死活,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孟子的批判是有理有据,采用了对比和比喻.对比使孰是孰非一目了然,而比喻则形象、恰到好处的增强了议论时的说服力. (以上答案纯属原创,望采纳.)

蒙阴县19318017663: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
政都信必: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

蒙阴县19318017663: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
政都信必: 1.第一个问题.“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也可用文中的话回答.第二个问题.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

蒙阴县19318017663: 孟子怎么样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 -
政都信必: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蒙阴县19318017663: 寡人之于国也 中的问题 -
政都信必: 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蒙阴县19318017663: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如题,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是个什么样的君王?孟子对其持什么态度 -
政都信必:[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蒙阴县19318017663: 反复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思考一下课文表达了孟子怎样的思想主张?你觉得孟子的思想和观点在今天还有现 -
政都信必: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孟子的思想观点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施行“仁政”,获得民心,一个国家才不会乱,政府才能稳固,在《寡人至于国也》中第三段孟子提出来“实行仁政”的基本途径: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在今天政府也将这种观点落实到实处,从减免农业税到实行农业补贴,解决三农问题.

蒙阴县19318017663: 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思想和本文作者的观点态度 -
政都信必: 说明要实现王道思想,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怨天尤人,应该从自己做起.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天下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的抱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挠.坚定执著.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蒙阴县19318017663: 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孟子主张的现代反思 -
政都信必: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