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是哪一年?说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

作者&投稿:营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人为什么要下南洋?具体哪段时期?~

中国人下南洋有四个原因:
1、下南洋不等于迁徙,一是为了官事。
2、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这种活动出现最早而且贯穿始终,规模大。
3、去打工式的谋生,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那个区域小国多而被荷兰打败及建立一个大国即荷属印度尼西亚,统治近四百年)的荷兰当局对当地人有些担心、而来华南招工(作为荷兰人的勤杂工),后来一些下南洋的打工一些年份也回来,因此,不能忽视打工这种事情。
4、迁徙到东南亚。其中,突出的是经商和迁徙,迁徙最显眼、规模大。
具体下南洋的时期在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

扩展资料:
下南洋背景
近代的南洋群岛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苦难辛酸之地,“下南洋”现象在为当地输入大量华人劳动力的同时,也带去了华夏文化,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华人社会。
19 世纪中叶,来自欧洲的殖民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人的视野从那个时候起便开始逐步从东亚扩散到全世界。随之而来的是东西方文明全方位接触,这使得拥有世界视野的人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换而言之,中国的普通民众也已然发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外,亦可以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下南洋”成为堪与“闯关东”、“走西口”相媲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样有“推-拉”合力的驱动。推力方面,“经济压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
拉力方面,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中,劳动力的需求量旺,供不应求,就业机会正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南洋

广东福建人下南洋谋生,那么“南洋”到底在哪里?

清末设“南洋大臣”管理诸项事务。(南洋水师的“南洋”是相对于北洋水师的“北洋”而言。北洋水师主要活动于长江口以北的渤海、黄海、东海一带,南洋水师活动于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海。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南洋”还指东南亚地区,那时华侨去东南亚谋生称为“下南洋”。事实上南洋水师的也可以到东南亚去巡游的。“西洋”在明朝时指印度洋一带,到清朝时指欧洲。后来把日本称为“东洋”是相对于西洋而言。)   南洋概念与西洋、东洋、北洋相对应。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东洋特指日本。   南洋一词目前大陆罕用。但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名称仍然沿用南洋一词,中国的名称如厦门南洋学院、南洋模范中学。东南亚的名称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还有一些企业也使用南洋一词。   南洋群岛,指印度尼西亚群岛。   
中国古代汉族开始移民南洋,明朝时期及明亡后,大量汉族移民涌入该区域谋生、定居,叫做“下南洋”。汉族曾建立过一系列的政权。

1407年

主要历史时期
  下南洋,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根据其特点和意思主要指的是明朝到清末。
主要历史原因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属于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   1.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偷渡到南洋谋生。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2.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 )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4.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历史现状
  如今,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及全世界。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据不完全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五百万人,华人约占75%,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历史迁徒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大规模迁徙:   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历史影响
  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东南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矿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印尼加里曼丹,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矿工人数最多时曾超过9万,每年生产的金矿砂一般都在百万盎司(1盎司等于 28.35克)以上。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是由华侨开发。现在当地许多被称作“锡湖”的大型锡矿区,都是华侨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正是由于华侨的辛勤开采,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世界锡总产量的一大半。   “下南洋”的中国人,就这样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如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华人,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   与此同时,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前总理他信是华人。在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在马来西亚,华人从政并取得成功,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下南洋”成为堪与“闯关东”、“走西口”相媲美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样有“推-拉”合力的驱动。推力方面,“经济压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拉力方面,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中,劳动力的需求量旺,供不应求,就业机会正多。而且,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甚至采取了“最吸引人的条件”,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了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植者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植者;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这对无业失业的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少流民“甚或自鬻以求至其地”了。   对流入地来说,华工一直是南洋开发的生力军,他们是廉价的用之不竭的劳动力资源。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说,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作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继续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成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李长傅:《中国殖民史》)   “下南洋”的流民运动,对流出地同样发生深刻影响,它对缓解“经济压迫”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葛剑雄等先生所著《简明中国移民史》中,有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闽、粤两省输出的流民每年平均十万以上,足以抵消每年的自然增长,缓解当地的人口压力,至少可以减弱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振荡。   华工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资本。他们把资金投向近代工商业,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如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就是侨商陈启沅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由侨商卫省轩创设。据统计,从1862到1949年,华侨仅在广东、福建、上海三省市的投资企业数即达25510家。
新世纪机遇
  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人下南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原因和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槟城街头,有一位小伙子,今年只有20岁,来马来西亚已经一年多。“是伯父让我来的”,小伙子对我们说,他来马来西亚的原因很简单,国内高考竞争太激烈,他的成绩不能保证上好一点的学校,于是追随上个世纪90年代来到马来西亚的伯父的脚步,到马来西亚“闯世界”。不过,马来西亚的路也不是很好走。小伙子先后到过新加坡、泰国,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现在只好一边学习语言,一边帮伯父看看铺子。今后的事,只好“看看再说”了。   近年“下南洋”并取得成功的,在吉隆坡也大有人在。广之旅是中国著名的旅行社,早在 2001年就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它旗下的马来西亚公司的最大股东,就是华人李钟平。公司的客源非常稳定,业务量逐步上升,收入也越来越可观。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下南洋”的中国人还会越来越多。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紧推进,随着“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的实施,中国人的南洋之路,会越走越宽。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下南洋并不是单指哪一年 ,每个战火纷飞的朝代都有.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根据其特点和意思主要指的是明朝到清末。
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大规模迁徙:   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旧社会说的南洋是哪里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地区的称呼,这一概念以中国为中心。它涵盖了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中南半岛沿海和马来半岛等地。在清朝中期,南洋还指江苏以南的沿海地区,而江苏以北沿海则被称为北洋。旧社会是一个政治术语,用于描述中国近代的一个历史时期,与“新社会”相对。在旧社会中...

以前所说的南洋是现在的哪里?
1. 东南亚一带,在明、清时期被称为南洋,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2. 南洋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中南半岛沿海和马来半岛等地。3. 自明朝起,大量中国汉族人民开始移民至南洋地区,寻求生计和发展,这一现象在明朝灭亡后更为常见,被称为“下南洋”。4. 在南洋,汉...

旧社会说的南洋是哪里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称北洋)。旧社会,又称“旧...

南洋在哪里在哪个省份
“南洋”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不仅仅是新加坡等国家,而是泛指东南亚。在清代到民国初年,也称江苏以北的沿海省份为“北洋”,江苏以南的沿海省份和海域为“南洋”。 广义上指东南亚,狭义上指印尼的爪哇岛. 泛指东南亚,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具体来说是东南亚国家 特别是马来群岛附近...

下南洋是哪一年?说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
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东洋特指日本。 南洋一词目前大陆罕用。但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名称仍然沿用南洋一词,中国的名称如厦门南洋学院、南洋模范中学。东南亚的名称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还有一些企业也使用南洋一词。 南洋群岛,指印度尼西亚...

以前说的南洋到底是什么地方?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东洋在汉语中主要表示“日本“。字面上的意思是东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在日语中还代表东亚地区。近代出现的“东洋”可能源自日本。北洋: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如“北洋水师”、“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说的就是南洋各个国家岛屿,都被列强占据。中国古代及近代有着下南洋的说法。福建、广东等地老百姓乘船前往东南亚进行经商,也有的是战乱时期迁徙到东南亚各国。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

中国说的南洋是哪里
中国说的南洋是指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南洋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南洋概念与西洋、东洋、北洋相对应。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东洋特指日本。中国...

中国近代史上人们所说的南洋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南洋通常指的是现今的东南亚地区,具体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和文莱等国家。这一概念在明清时期至民国时期尤为流行,是当时中国对东南亚及其周边海域的统称。在历史上,中国与南洋地区的联系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已有海商到达东南亚。到了唐宋时期,中国海...

以前所说的南洋 是现在的哪里?
东南亚一带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中国古代汉族开始移民南洋,明朝时期及明亡后,大量汉族移民涌入该区域谋生、定居,叫做“下南洋”。汉族曾建立过一系列的政权。现在也有少数人仍...

麻山区18546849294: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分别从哪来、到哪去? -
毅韦心安: 闯关东,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麻山区18546849294: 我国人民较早到南洋去谋生出现在哪一朝?为什么?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毅韦心安: 1.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 中国人下南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 据1935年中国太...

麻山区18546849294: 广东历史上有几次移民高潮,分别在哪几个年代? -
毅韦心安: 三次移民高潮(1)第一次南迁:秦统一岭南后,秦军就地留戍落籍,与越人杂居.后来,秦又派一万五千多名未婚女子到岭南,以解决部分秦军将士的日常生活和婚姻问题.这是...

麻山区18546849294: 下南洋分集剧情介绍那里有?要剧情的分集介绍不要剧情介绍
毅韦心安: 第一集 晚清时期,中国政局风雨飘摇,战乱不断,列强欺凌.无数华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涌入“下南洋”的大潮中. 革命志士史致中和好友见阳春在回国途遇到贪官...

麻山区18546849294: 走西口是什么意思?古人为什么要走西口? -
毅韦心安: 说也有人走过西口,就是把汉人的布匹瓷器等贩过去,再把蒙古人的皮革,马匹贩回来.其实这个事情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就是汉人大量移民到了口外,稳定了边疆. 顺便给你说一下近代和走西口同样著名的大迁徙,就是闯关东和下南洋. 闯关东,就是广大山东河北的汉人移民到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当时是开荒种田. 下南洋,就是福建广东沿海百姓,乘船到东南亚诸岛.

麻山区18546849294: 闯关东的时代背景介绍 -
毅韦心安: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

麻山区18546849294: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华人移居南洋的原因
毅韦心安: 国内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为了稳定的生活不得不去下南洋. 这段时间正是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太平天国起义,等社会最不安稳的时候,所以许多人选择去南洋等地方躲避.

麻山区18546849294: 郑和,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写出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时间以及下西洋的目的.(2)郑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 -
毅韦心安:[答案] (1)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和到西洋“取宝”,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2)明朝初年,社会安...

麻山区18546849294: 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一年? -
毅韦心安: (1402),朱棣已登上皇位,给郑和赐姓“郑”,这一年郑和29岁.永乐三年(1405)派郑和下西洋,这一年郑和31岁,永乐五年,永乐七年,永乐十年,十四年、十九年,六下西洋,永乐二十二年下一次,没有到西洋,到了南洋.这一次出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