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法制建设历程,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作者&投稿:能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民主建设的历程~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1)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成为国家主人。(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制定《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初步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3)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各党派代表参加,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4)在工矿企业中实行民主改革,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5)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6)建国初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2.十年建设时期:(1)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3)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并逐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4)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3."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表现:(1)无视宪法和法律,践踏人权。(2)滥用"大民主",破坏法治。(3)滥用专政手段,制造冤假错案。主要原因:(1)"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发展:(2)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极大削弱和破坏。(3)国家法制不健全,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制度保障,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普遍存在。(4)公民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淡薄,缺乏民主与法制观念。
4.新时期:(1)1976年10月一1978年12月民主法制建设在徘徊中前进,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2)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3)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建国32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革"。(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党派恢复了活动,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把建立法制摆到优先地位,加快立法进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6)基层民主扩大,实行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7)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问题,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享有高度自治权。(8)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0)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
(二)我国的民主制度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的方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有利于国家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
3.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它的发展还不充分,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很不完善,需要大力建设。我国政治民主的发展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只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2)“文化大革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4分)(3)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接着又将这一提法写入了宪法修正案,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2分)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的重要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2)在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是文化大革命,它使民主法治建设遭到巨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接着又将这一提法写入了宪法修正案,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新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及其评价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朱永辉 周雅婷 周婷婷

 内容提要:建国以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中国的义务教育在坎坷与争论中步入了21世纪。新世纪义务教育发展是关键,但发展的前提是如何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如何评价它。

  关 键 词:义务教育;发展;问题;评价

  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它的质量等因素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人才的质量与素质状况。回顾与反思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于推动义务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国初十七年的义务教育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把基础教育作为一项大政来抓。1954年9月20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国家特别关怀青年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第9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化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从事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活动的公民的创造性活动,给予鼓励和帮助。”在这一教育宗旨和相应原则的指导下,建国初期我国的基础教育有明显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注重普及。1951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明确指出,从1952年开始,争取十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召开了省、市文教听证会议,会议指出,采取办全日制、二部制、建议小学等各种学校的办法,力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普及小学教育。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办全日制、二部制、农业中学、业余中学、广播学校等各种各样的途径,力争普及中学教育……,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要抓两头,一头是办重点学校,另一头是抓好普及教育,并要制定教育发展的长远计划。

   2.发展速度快。据1958年10月1日《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教育事业以空前速度获得巨大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面貌正飞跃变化。全国入学率已达93.9%,87%的县市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本年新建中学26000余所,全国中学生已达924万,比1957年增长47%。”这一时期的报道尽管有虚报浮夸倾向,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方面的成绩是应该肯定的。

   3.从国情出发。1963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指出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的是国民党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总人口中80%是文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适龄儿童,这就是当时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基础教育方面,中国政府首先从数量上着手,使尽可能多的适龄儿童受到教育。

   以上三个特点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党中央抓教育的决心,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义务教育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可是,短暂的春天过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刚刚有所成绩的基础教育掉入了寒冷的冰窖,“停课闹革命”,否定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材学科体系,宣扬“读书无用论”等,将基础教育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二、“文革”期间义务教育的状况

  文化大革命的10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与损失。教育战线也同样如此,各类学校停课闹革命,批判智育第一,提倡开门办学,以劳代教,使教育遭受毁灭性打击。从当时学制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基础教育的状况。“文革”期间,据当时国务院教科组1973年9月在一个内部刊物上反映,中国存在至少三种学制;即,14个省、市、自治区把中小学合并为九年制(五.二.二制);7个省、市、自治区实行十年制(五.三.二制);9个省、市、自治区在农村学校采用九年制,而在城市学校采用十年制等。但是,当时教育界的广大人士仍然在为基础教育生存与延续尽心尽力,使基础教育有一定的保持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义务教育的发展

 1976年,中国开始了拨乱反正的改革工作,为中国教育开放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自此,中国教育发展日趋正常。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谈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问题时指出了现代化与科技、教育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进而指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1978年,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繁荣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的部分时曾指出:“全国要齐心协力,重视、支持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到1985年在农村基本普及9年教育,在城市基本普及10年教育。”同时,当时的教育部以及其他机关也强调普及小学教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出台,使我国义务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蓬勃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当时的义务教育只是通过个别领导人的讲话和教育部等部门的政策、措施来规定,而没有法律的方式使义务教育规范化、正常化、严格化。直到1980年,这一局面才得到改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制定

  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进行,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特别是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对祖国的未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特别是关于民族素质、民族发展方面的问题。如何才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发展呢?思考的落脚点在于发展教育。因此,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抓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目的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国家自1980年以来发布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若干问题的通知》,特别是1982年《宪法》公布了有关“义务教育”的条例等,都从法律法规的高度重视和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尽快普及,同时使义务教育的进行获得了一定法律上的保障。但是,要使义务教育能够更规范的深入进行,仅有这些法律保障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进行,一些没有估计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以前的一些关于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规定已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迫切要求出台新的关于义务教育的法律规范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出台一部什么样的法律呢?显然,世界潮流是不可逆的,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规范促进本国义务教育发展时,纷纷出台《义务教育法》,直接从中小学的角度出发,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同样,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义务教育法》,中国政府也是这样做的。在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各级领导部门都把发展义务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制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地方法规,使义务教育的发展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教育的专门法律,不仅对于中国的义务教育,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中国其他各级教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义务教育法》制定后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

  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里,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无疑会极大地促进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据1988年国家统计的公报表明,到1987年时,基础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国初中在校生达到14174万人,小学在校生达到12836万人,有1240个县通过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义务教育法》制定后,中国的义务教育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1999年,全国小学生的净入学率已达99.4%,升学率达94.35%,且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在遵守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入学率。从《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到本世纪末,中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成绩是喜人的。但是,进入新世纪,中国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问题仍然很多,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高素质、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终身教育作为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必将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并在全世界推行,基础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中基础的一环,也必将更受到重视。在这方面,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制定或正在实行推进基础教育适应时代超越时代的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其在将来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中国政府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高瞻远瞩,用战略的眼光、新思维重新审视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重新认识义务教育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作用,从而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义务教育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义务教育从无到有,从入学人数不多到基本普及,从低水平到现在的总体上比较高的水平,从没有成文法到《义务教育法》的制定以及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等等,总之,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下,在各时期的教育部和其他各级政府的重视下,义务教育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且仍然有很强的市场开拓潜力。但是,由于新中国建立不久就经历了一场给教育事业以毁灭性打击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了各级教育受到严重的破坏,特别对义务教育的打击更甚,同时,在后来的发展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总体上说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成绩是喜人的,但问题仍然存在。

  第一,立法的疏漏性。

  首先是立法理论研究不够,截至目前,我国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义务教育规范性文件,但其中仍有不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深入研究,义务教育立法领域上有一些空白点亟待填补。其次,立法不够规范,主要表现是立法形式繁杂、立法名称不统一、法律用语不规范,使得中央与地方义务教育法律法规难以区分,且具体规范弹性大,随意性强。另外,立法缺乏权威性,由于法制长期被忽视,也造成义务教育立法经常与政策性文件混同,有的规定脱离或超越现实,结果难以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立法的权威性。还有是立法缺乏完整性,就速度而言,近年义务教育立法发展较快,但中央和地方在义务教育立法工作方面缺乏必要的规划与协调,结果造成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规范内容重复、交叉,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影响了全国性立法与区域性立法间的实施情况。

  第二,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实行的都是免费的义务教育,力图使不同民族、种族、地位、身份的所有适龄儿童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这就使公平不仅体现在名义上,而且实质上也是公平的。然而,中国的义务教育是收费的,且费用一年比一年高。中国义务教育的不公平性,正是由于收费造成。很多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居民,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居民很难支付或根本不能支付这笔费用,压力可想而知。另外,义务教育属于强迫性教育,政府要求每个家庭的适龄儿童必须入校学习,否则就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不公平现象就不可避免。

  第三,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问题。

  当前,在各种教科书,各种关于义务教育论述的书籍和论文中,谈到义务教育的普及问题时,用的字眼都是“基本普及”。这是因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农村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儿童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了义务教育的弃儿。

  第四,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质量问题。

  对于任何一级教育的任何一所学校,教师在其中都起到一种支配的作用,教师的水平直接体现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这就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中小学教师的质量问题,也就是中小学教师的质量能否适应当前社会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二是教师的地位与其贡献不相称的问题,教师发挥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他们所享受的待遇、社会对他们的认可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评价都不尽然。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求受教育的人口的绝对数是巨大的,中国义务教育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从一开始,中国的义务教育就抓住了一个“量”字,使尽可能多的儿童能够接受教育,长期以来,导致了义务教育“质”与“量”的矛盾突出,义务教育的质量一直是个问题。

  第五,由于资金短缺出现的市场化问题。

  中国的基础教育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就是一切按最高级(中央)制定的计划办事,可以说政治决定一切,教育也不例外。义务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学校缺乏自主权,校长就是上级设在学校的附属,完全听命于上级、服从上级。可想而知,对于学校最重要的资金的下拨、管理是什么情况。上级通过财政给学校拨款,并要求学校如何去处理并利用,根本不需要校方担心资金的问题,包括其数量。当然,从某一角度来讲,这样做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能够防范腐败;但其不利因素是主要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使学校领导和管理者在资金的问题上缺乏认识,缺乏危机意识,一旦体制发生变化,其不适应性很容易体现出来。市场经济建立后出现的中小学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就是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体制也就自然成为中国的一种经济形态。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政府工作中心的转变,也因为义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国义务教育资金缺乏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普遍的观点认为,首先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其次是校办工厂,鼓励多元投资等等。但是,从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些办法似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此时,在市场化、产业化不断冲击的情况下,有学者提出,要解决义务教育的资金问题,必须使义务教育产业化。在当前对教育是不是一项产业以及能否产业化的问题仍然是一个疑问的情况下,义务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值得商榷。当然,义务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而且随着世界各国进一步重视基础教育的建设,中国的义务教育将何去何从,还有待于政府部门及社会其他力量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初等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苏士杰.《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快普九步伐》[J].《山西教育》,1996,2.

  [3]吴昌期.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的一些意见和建议[J].《安徽教育》,1999,12.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知识分子的地位,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教育方针的正确应用,抵制不良思想影响(1981年)。邓小平的题词为我国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即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1983年)。这一系列教育方针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持续关注与不断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和国家建设的需求...

中国近代技工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技工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萌芽初创到逐步发展,再到改革调整,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推动力。在萌芽初创阶段,技工教育主要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一些有识之士如张之洞、李鸿章等意识到技术...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路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文件颁布规范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发...
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初步实施阶段(1986—1990)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阶段(1991—2000)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攻坚深化阶段(2001—2011)我国义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旧中国的义务教育 1、拟议和提出 我国义务教育的拟议和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2 年,清...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共经历了四个阶段:1、中国的教育技术最早主要是音频和视频技术,及其它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化教育手段。以广播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学的组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一些变革。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带来了信息...

请问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发展历程如下: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是由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出现五年制大专层次培养小学教师,后来发展成为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培养模式 。1997年,教育部提出将小学教育专业归入普通高等教育的行列,并组织相应的课题研究组。1998年,首先由南京...

教育是大事,中国现代历史的教育历程是怎样的?
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忽视了中国的特点。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说都是一笔财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

中国教育心理学有哪些发展历程?
一、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思想在我国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著名教育家的著作中就有不少教育心理学观点,但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加以专门研究,却是20世纪初的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自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主要是译介国外的...

论述教育的发展历程
出现个性化教育、特长培养等观念。5. 现代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逐渐走向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教育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化,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法制建设历程,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新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及其评价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朱永辉 周雅婷 周婷婷 内容提要:建国以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中国的义务教育在坎坷与争论中步入了21世纪。新世纪义务教育发展是关键,但发展的前提是如何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如何评价它。 关键词:义务教育;发展;问题;评价...

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史的总体特点 1.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一条主线。纵观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史,学前教育课程从无到有、从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到进行初步的中国化探索以及独立探索,都是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3次,分别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至今。

榕城区15212338000: 新中国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
唐卓幼泻:[答案] 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新宪法.

榕城区15212338000: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党对治国理政理念的探索历程如下:     时间 内容与定位1978年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 -
唐卓幼泻:[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治国理政的认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

榕城区15212338000: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政策有哪些 -
唐卓幼泻: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全民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基本完成普及义务教育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9 年6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

榕城区15212338000: 新中国法制建设史上两个重要时期的代表性法律文件. -
唐卓幼泻: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1982年通过修改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并正式颁布

榕城区15212338000: 新义务教育法的意义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中国的教育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 -
唐卓幼泻:[答案] 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第一,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上个世纪,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较大的发展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拉越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