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大事、两大理论成果、一个基本结论是指什么

作者&投稿:万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四个选择"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正是由于这“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

一、“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中国的近代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历史。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我们必须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四个历史性课题。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领导者的问题。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没有独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状况,必须有一个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强有力的领导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不少仁人志士担当这一领导者,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终没有能够胜任领导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和国家状况的历史任务。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当时,没有人会预料这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弱小政党,在今后能够成为领导几亿、十几亿人口的伟大政党。但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靠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奋斗中取得的丰功伟绩确立的,是成千上万共产党人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的不懈努力而得到认可的。只要不带有偏见地尊重历史,那么,谁也不会否认这一事实。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的党,是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没有初步进入小康的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其先进性,最根本的是因为她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民就在与众多思想和理论的比较中认识到,这是能够指导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它的理论本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发展、人们认识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到今天,160 多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原动力,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实践中,在世界范围内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今后的实践仍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中国社会制度的问题。社会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得出的基本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导致中国在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资本主义制度是世界其他国家获得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这一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极大限制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中国没有形成成熟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缺乏领导力量。中国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又进一步制约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又区别于西方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道路。正如毛泽东在 1956 年 4 月 4日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跨越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这符合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

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也是一条发展道路,二者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制度,社会主义反映的是社会性质问题,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不具有这一特征,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作为道路,反映的是通过走什么路、实行什么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各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不一样,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国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同的发展道路体现的是不同国家发展的特色,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走出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论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解决了中国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条件。但是,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中国发展的所有问题。中国发展该走怎样的道路,这一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提供具体答案;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还刚刚开始,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曲折的,我们有过失误、有过折腾,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所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P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第一,这条道路不是教条地、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实事求是地、灵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马克思主义。第二,这条道路不是照搬别国的模式,而是切实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具体化、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选择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既是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大转变,也是发展道路和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既改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也使我们在新的道路和体制机制下,对社会主义进行着全新的实践。改革开放 30 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 30 年不能相比的。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绩为世界所瞩目,全世界都为中国发展的奇迹感到震惊。所有这一切,归结为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符合国情的选择。

二、“四个选择”深化了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个选择”中,前“两个选择”是选择领导者和指导思想,后“两个选择”是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从整体看,“四个选择”贯穿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以及与其他政党和各种主义的比较鉴别中作出的正确抉择。中国革命斗争的事实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承担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历史重任。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理论,才能作为指导思想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是找到了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是找到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先进社会力量与先进理论的结合,为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基本条件。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前“两个选择”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选择。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选择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该怎样走,我们党没有经验,需要从头开始进行探索。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又深化了对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能不能适应从领导武装斗争到领导经济建设的转变,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新的考验。事实证明,尽管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选择面前有过失误、走过弯路,但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赖的,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挑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基础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作过具体论述,社会主义该怎样建设,经典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不能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融入中国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不能指导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深化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无论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或者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不成功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能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在前“三个选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要求作出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又一次历史性选择。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解决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课题,也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对前“三个选择”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它赋予了前“三个选择”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中国共产党新的认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能够经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的考验,必须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看到党还存在着不适应的地方。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把坚持党的领导的重心,放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马克思主义新的认识。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一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点的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结论,不是书本上的条条,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赋予了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走什么道路是党和人民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曾经照搬别国的模式,但没有成功,也曾经光凭热情想走出自己的路,结果也受到了挫折。经过对成功和失误的反思,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建立了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实在和具体,人们对这一道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改革开放使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更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更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开放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选择改革开放为前“三个选择”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前“三个选择”。

三、“四个选择”实现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四个选择”贯串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四个选择”的结果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伴随这三次历史性转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选择”是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的前提,三次历史性转变是“四个选择”的结果。三次历史性转变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是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关系。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在三次历史性转变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历史和人民在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完成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三大历史课题:一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建立新社会,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途径是通过革命的武装斗争,内容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国民党的统治。这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和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历史性转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找到了科学的理论和革命的领导力量,这是实现中国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完成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发展落后,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面临的最大实际。在这样的条件下,要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4](P140-141)这一转变的实质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途径是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这一次转变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模式。没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毛泽东思想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化、本土化,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联系的具体内容。当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科学理论的时候,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的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构成毛泽东思想核心内容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产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基本方法运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的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包括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的创新理论。

“四个选择”、三次历史性转变、两大理论成果,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总结,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它以充分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没有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富强。

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第一,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自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第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
第三、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第四、有助于形成科研教学意识。做课题时少不了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行为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教学。
综上所述,课题研究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师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要做到:
一、走出教育科研误区
中小学教师上的一堂好课、潜心钻研而写成的一篇好教案、富于独创性的帮教策略使得一名"差生"取得了进步、自编了一道好题将一个差班转化为优秀班、将一所学校转化为名校等也都可以看作是教师个人和学校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如果我们承认了这一点,对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鉴于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科研能力,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但是,将这种新的理念付诸实践,传统观念或多或少地还在影响、制约着我们。在大量调查中,我们发现不仅中小学教师自身,甚至许多基层教育行政领导都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远离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他们的工作质量所依赖的就是爱心、责任心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科学研究距离甚远。
“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
“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
“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
"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
“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
“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
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要提高认识,需要正确的理解以下关系:
教师的工作与教育科学研究。所谓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指从教育实践中探索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故此教育实践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检验教育科研成果的依据。而教师的日常工作恰恰就是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日常工作其实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围绕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不断地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创新。
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一位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其评价标准之一必定是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除通常意义下的教师基本功之外,还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而这又是科研能力结构中所必不可少的。因此教育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是相通的。不难想象一个教学能力很差的教师却具有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尽管通过进修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对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有益的,但真正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经过长期锻炼,不断磨练,反复锤炼逐步形成并加强的。
教育教学成果与教育科研成果。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实这些都可能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素材。将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将失败的原因归纳出来,这就可以看作是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局部的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如果经过总结、提高、验证,其实就是很有价值的教育科研的成果。甚至在工作中经过自己精心准备研究的专家首先应该是优秀的教师。任何一位教师经过努力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专家。
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在当前形式下,学校发展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研究解决,对于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一些是普遍存在的、带共性的,一些是局部存在的、是个性的,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采用科学的方法,认真深入分析,认真细致研究,这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探讨研究,这样就更离不开科研。
教育科研与学生发展。新形式下,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简而言之,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就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和认真研究学生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学生发展变化规律,按照这些规律,调整教育策略和课程结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需要用教育科研才能很好的解决。
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在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上教育时代发展的要求步伐。在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教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学生习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利用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怎样教学才能有效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等等。这些都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课题和发展空间。只要教师在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某一学段选准课题,瞄准目标,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勤奋学习,精心研究,不断反思与创新,教师们就能在学习、研究、反思和创新中得到锻炼,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真正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型的中小学教师。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心并为之而努力。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单位,都应该把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尽快付诸实践,坚持不懈地宣传、鼓励、培养,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走出误区。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 搞清课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教育过程,发现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其实质是揭示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本质和规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2、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教育科学研究要把握教育现象的内部和外部的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探索教育过程,揭示教育规律.在研究中要有严肃的科学精神,严格的选择科学方法,依据的材料(数字、事实)必须是真实的、实事求是的,得出的结论要做到不带主观成见,不被假象所迷惑,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不纠缠个别枝节问题,要体现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准确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以课题研究作为重要支撑的,要进行课题研究必须做到:
三、把握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即步骤 ,它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随机发生的认识活动,是一种预先确定目的,规划好活动步骤、内容与方法的认识活动;亦不同于以通过掌握人类已有文化来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为主目标的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是一种以发现新真理、解决新问题或寻求新的解决问题方法为主目标的认识活动;课题科研是指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为指导,以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依据,用科学态度与方法,来研究教育工作,以探索、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律,从而发展教育理论,提高教育实效的教育研究活动。
1、选择好课题
教育研究能否达到“求新”的目标,首先与课题选择有关。为了选择到合适而又有价值的课题,常常需要查阅某一领域内的有关文献,做些初步的调查研究。当基本确定了课题方向后,还应在课题涉及的范围内,进一步查阅资料,以对前人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找到自己研究的起点。
这阶段查阅资料的重点是放在搞清楚:在课题的范围内,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得出了一些什么结论,各种观点是否有一致性,在哪些点上发生了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方面尚未涉及,哪些方面尚需研究。这是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也是审定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以及应向什么方向展开的过程。一个有价值的课题通常是对研究者富有诱惑力和挑战性的课题。教育科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也称认识活动,它必须遵循认识规律,所以这种认识活动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践检验四个阶段。
至于课题的选择,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考虑课题的价值
选题时,必须要考虑对发展教育科研有什么作用?考虑有何意义?考虑观点是否富有新意?
研究的课题是否有利于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同时,也要考虑课题的政策价值。从时间讲,既考虑当前又要着眼未来;从空间讲,既考虑某方面的需要,更要考虑国家、学校、学生的全体发展需要。
充分考虑研究条件
教育科研同样要立足于需要,又要考虑可能,课题虽然很好,价值很大,应该研究。但还必须考虑是否可能研究,条件是否允许承担这样的课题。这就应从人、财、物等其他方面考虑了。
人的条件。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最宝贵的。因此,承担科研,能投入多少人力?专职与兼职情况如何?还能聘请多少专家学者予以指导,对人的数量、水平、结构都应认真考虑,优化组合。
经费条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完全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因此,选题之后就应考虑总投入多少经费?上面能资助多少?单位能筹措多少?还缺多少?怎么解决,都需要认真考虑,马虎不得。如果是采取先上马后备鞍的作法,以后困难重重,必然半途而废。
物的条件。选题后,要考虑是否需要设备,需要哪些实验设备?需要哪些图书资料?还有印刷能力、研究基地等都应予以考虑。 此外,研究经验、工作性质、专业特长、时间经历、兴趣爱好等也要认真考虑。
总之,课题的选择,也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量力而行,要切合实际,既不能大也不能小,要恰到好处。
2、认真申报课题
将课题选择好后要正确填写申请表,申请表的主要内容有:
课题名称、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以及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成果、负责人已完成或正在担任的其他渠道下达的研究课题、课题论证、研究计划和预期研究成果、经费预算、推荐人意见、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等。在这些内容中,课题论证是重要内容,它包括如下内容:
研究背景,主要说明在什么情况、什么原因、为什么要研究此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产生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研究的目标,根据课题依据所收集到的有限资料和事实,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识,要对探索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思考后,必须提出一个研究目标(研究假设),所研究的目标必须描述精确,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敲定,才可能把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把握住,并作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和确定研究的逻辑方法;研究内容,是课题的核心部分,课题选择后,根据课题的意义和目标,要把研究的内容具体化,研究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把课题分解的越具体,就有利于进行研究,划分子课题时可按照不同的标准(一定),要注意各子课题之间的联系,按照划分的子课题,把内容与研究对象和范围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产生研究目标矛盾与范围缩小,与课题目标有距离,同时与目标不一直的内容不予考虑,在内容划分完毕后,对照研究标准,选定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内容、范围、对象等要素,自然要选择一定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选择方法要根据目标、内容范围、对象等要素而定;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分析,申报课题时要对该课题(同类、相近)课题通过网上搜索或文献搜索,进一步了解课题现状,对已取得的经验、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革、发展、创新、借鉴,避免重复研究,研究工作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填写申请书时对这一部分必须有明确的阐述;回头看前面五个方面,特别是在研究目标和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分析后,自然而然就可确定研究的理论意义(价值)和实践意义(价值)。
研究计划与预期研究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人员分工,课题研究最终是要靠人完成的,把研究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后,这些子课题要分解给课题组成员,人员要与研究内容对应,一一对应、一对多应、多对一应,目的是研究的各方面内容不能落空,要求每个研究成员任务必须明确、具体、适度适量。二是研究成果的构成,阐述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及成果的内容和结构通过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收集资料、加工整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后,对研究问题的新看法、新观点、新知识、新产物等,都可以视为研究成果,其表现形式有论文、案例、实物、图片、录像、软件、调查分析报告、研究分析报告、结题报告等,在填写申请表时都要确定下来,都要落实到研究人员身上,这样再通过具体实践,设想就可以转化为现实,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除此之外,还要对课题的经费做出预算如实填写,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就可以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交申请书。
3、科学制定开题报告或研究方案
上级批准立项后,应立即制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名称课题的提出
对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课题要小;要便于研究。
提出课题的缘由和意义是要阐明提出的课题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有何依据,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有现代意义(要有创造性意义,别人已研究过或已有公认了结论的,就失去了意义,除非选择新的研究角度,或另辟蹊径,如果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人对此有所探索,要作简略的介绍,指出他们所作的探索达到了什么水平,本研究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要对实践和理论有积极意义(这一点很重要,对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特别是对建议进行的要实践有积极意义;能在伦理上有所突破,那当然更好,但要注意,不要苛求在理论上的突破,这样的难度较大)
可行性(美国贝尔研究所前所长莫顿曾指出:“选择题目不能草率,如果根本没有实现可能,选题就等于零。”)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目标要恰当明确、具体简洁、突出重点和特点;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立论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A、 理论价值:引用理论要准确,要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的权威性;阐述中要把理论与本课题的研究核心联系起来。
B、 现实意义:注重调查研究数据的分析;注重自己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时代和本地区或本单位发展的需求。
C、 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分析:注重情报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找出其不足之处;注重本课题在当前研究现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
D、 主要参考文献:熟记一些必要的与本课题相关的专业书名,了解一些当前最新的相关理论研究书籍。
(5)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研究内容要充实具体; 研究方法要科学规范;
科研课题的研究一般有以下一些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反思法、测量法、行动研究法、表列法与图示法、内容分析法等。
自然观测法-是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研究对象加以细致的观察,获得对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现象更全面、更系统、更真实和客观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研究对象与周围环境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适用于研究对象较少,活动相对集中,研究周期较短的课题。
调查法是运用座谈、访问、问卷、测验与评定等手段,有计划、由系统的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分析,掌握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现状或发展趋势等。
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有计划的变化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等,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研究对象的变化,由此认识研究对象与周边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资料(情报资料)研究法枣通过对古今中外与特定研究对象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认识和解释特定研究对象历史演变过程或发生、发展的规律等。
(6)研究工作的步骤
写清研究的起止时间,中间不能间断;写清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7)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8)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突出研究人员在此课题研究中的优势,如研究者的学历、学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对本课题研究的适宜性、时间精力以及研究的便利性和经济物质等其它优势条件。
(9)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10)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形式包括:研究报告;相关的论文;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实验获得的实物;自己制作的实物;以及与课题相关的获奖证书及复印件等等。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结构
(1)、 课题名称〈〈 〉〉研究方案
(2)、本课题隶属xx批准立项课题
(3)、课题论证同开题报告的论证基本相同
(4)、 人员分工
(5) 时间安排
(6) 预期研究成果
4、 实施有效研究
(1) 、 通过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后,要迅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通过研究方案 ,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同类课题研究现状情况、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等。明确自己的具体研究任务,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完成自己研究任务的实践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成果表现形式,完成全部研究任务的整体时间安排等,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 严格执行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方案通过后,要按照方案严格执行。课题负责人要与学校领导与有关智能机构进行回报与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协调,要把研究活动与常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与常规教研活动有机结合,与专题研究活动有机结合,使课题研究在常态下进行,融于教育教研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研究活动中,要做好必要的记录,并及时加工提炼抽象总结,及时收集整理,为研究形成新材料、新策略、新经验、新成果提供可靠的材料,为撰写研究报告奠定坚实基础。
5、 认真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研究报告就是要把课题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取得了什么成绩和经验,得出什么研究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的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等。主要精力要花在研究方法和结果部分,研究报告是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为条件的,而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只有研究方法科学,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正确,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可以看出得出的结果和结论是可靠的。同时,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研究报告中论点清晰有力的得到论证,这是应关注的核心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科学事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因此,研究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提炼出观点。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证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要选好事实材料,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要适当配置事实;用事实来论证,主要是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和批驳旧的错误的论点阐明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论点。并非所有的论点都要用事实来论证。与此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研究报告的分析与讨论要不夸大,不缩小;敢于坚持真理,不为权威和舆论所左右;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简单化和绝对化,更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真理。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有课题研究背景,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运用手段,(具体做法)主要研究结论(成绩与经验),主要突破与创新,困惑与问题并要说明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索引等。
6、认真填写结题鉴定表
将研究报告撰写完备后,要再次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会,对照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学习讨论、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报告,然后对照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抽象概括出结题鉴定表中所要填写的内容。

四、认真组织结题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 结题鉴定表
5.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6.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7.附件:
(1)课题成果;(研究报告;相关的论文;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实验获得的实物;自己制作的实物;以及与课题相关的获奖证书及复印件等等)。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课题实施方案、阶段实施计划、课题科研大事记等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空前团结和统一;推翻了“三座大山”的专制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语),人民成为了新社会、新中国的主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说:“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讲到这个大事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说:“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完成三件大事和两大理论飞跃是什么?
三件大事是:第一件大事,领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件大事,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件大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0年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办了三件大事。两大理论飞跃是: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件大事、两大理论成果、一个基本结论是指什么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2021年七一讲话精神要点是什么?
2021年七一讲话精神要点如下:一、从三件大事、三大成就、两大理论成果,领会好党的90年辉煌业绩。二、从四个坚持、四个始终保持,领会好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根本点。三、从四个考验、四个危险,领会好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四、从党的建设的五大任务,领会好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途径。...

简述中国共产党历史三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

2021年七一讲话精神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个,庄严宣告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伟大意义。第三个,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个,为了实现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如下:1. 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主题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2. 创造了...

办好两件大事指的是什么
办好两件大事指的是“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是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全面建设...

最新大学生入党申请书例文
同时我还深刻认识到,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件大事是什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件大事是:一、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办好两件大事指的是什么
办好两件大事指的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提出的两个重要任务,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拓展知识: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奋斗方向。这个伟大复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振兴,旨在让中华民族...

中国共产党的三件大事,三大成就,基本经验是什么
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成就” :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