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文章叫《四贬范仲淹》,是什么?

作者&投稿:迟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一篇文章叫《四贬范仲淹》,是什么?~

我以为,在以文章扬名的古代文人中,文如其人和文章品操皆入上流者应当包括范仲淹在内。至少在刚正不阿的骨鲠人格让人高山仰止。但不知何因,许多人都能吟诵《岳阳楼记》,却对范仲淹本人的风骨知之不多。我也是在踏访了有关范仲淹的一处胜迹后才注意到的。
中原邓州有个百花洲。百花洲又名花洲书院。这花洲书院虽远不及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历史上的四大书院名气大资格老,却是千年前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知邓州三年时所亲手创设的学堂。并因此留有诗文胜迹。更了得的是,据邓州地方志载,那百代传颂的《岳阳楼记》正是范仲淹在此时此地所写。按说,文章名高天下,人与文章又是与邓州甚有瓜葛,也就是现下人们好说的叫有缘分,那邓州及百花洲也应水涨船高名播四方。然而,很多人却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由于历史的诸种原因,尤其是那么多年的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行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就难有出头之日,尽管自古讲不以人废文。事实上人们习惯上又往往是重其文而忽略其人。正像钱钟书所喻,吃着鸡蛋,何必去打听那下蛋的鸡呢。



我本邓州人,少小之年还在花洲书院里读过三载书,一茬一茬的本土小学子谁都能摇头晃脑背诵《岳阳楼记》,但可惜那时校方和语文老师都并不曾多讲述范仲淹的人生故事。故而身在贤地不识贤,甚至到成人后仍对范文正公十分的陌生与茫然。今天的年轻人听了不可思议。特别是“文革”10年中,冤狱如网,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稍不留心就祸从口入,谁愿多事呢?20世纪80年代之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开放搞活、文化寻根、发展旅游经济,使邓州人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花洲书院的历史定位和文化价值让邓州人看到了责任、使命与优势。在地方当局的倡导和各方有识之士的襄助下,10年之中就两次修葺。经过重修扩建的百花洲应运回归历史,恢复原貌。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精神,如同雨后的彩虹一样辉映在邓州的晴空,辐射、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子和一批批的文化人来此观光,追寻先贤,发古思幽,进行文化精神的濡染与洗礼。花洲书院正在浓缩为一方历史人文精神的新领地。



确实范仲淹总让我心仪神倾。他的《岳阳楼记》及其名句独步天下,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这不用多说。而他“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品操依我看更超尘拔俗,别具魅力。史书上评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这可说是恰如其分。



据宋史记载,范仲淹虽系相门之后,但因襁褓中失怙,母亲改嫁,故少时家境清寒,辗转流离,攻苦食淡。“划粥割”的典故便出自他的刻苦读书。26岁时考中进士并出仕。前后在地方上干了10多年的小官。后经少年得志、诗名甚高的晏殊力荐才调至京城任了个朝廷秘阁校理。这是一个校勘皇家图书的闲职。但不久范仲淹就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壮举,令晏殊都目瞪口呆。这年冬,年轻的仁宗皇帝下诏令,说要率领朝中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这本是不合封建时代皇帝事亲的仪规的。但满朝的文臣武将慑于太后之威,个个面面相觑,却无不噤声。倒是位卑言轻的范仲淹挺身而出,向皇上上疏直谏,说是君主只应以家人之礼侍亲贺寿,不应率着百官一起朝南面来跪拜太后。这有失圣体国威,实不足为法。仁宗以为有理,于是拜寿仪式从简。这却让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心中嫉恨。晏殊深为不安,指责他如此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并会累及他人。范仲淹不服,说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也自知难在朝中立足,但他无怨无悔,不久便被逐出京,做了河中府通判。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首次遭贬。
但范仲淹直言敢谏的禀性并未改易。在被贬出京做地方官的几年中,又曾三番五次上书朝廷指陈当朝时弊。仁宗感动,让他二进京做了个右司谏,也算是知人善任。但不久为仁宗废后之事再次遭贬出京。皇太后去世后,仁宗皇帝开始亲政,革除太后时的腐风弊政,严格官员任用制度,朝中因此有了新的气象。而这时仁宗还打算废除郭皇后。因郭皇后是仁宗15岁时由太后做主册封的。仁宗心里并不乐意,他实际上宠爱的只是尚、杨二美人。而郭皇后又性好嫉妒,原仗着太后,在后宫骄横不训,常常为争宠夺爱与妃嫔闹得狼烟四起,争吵不休。仁宗一怒之下欲废皇后。宰相吕夷简因曾与郭皇后有隙,故也趁机暗中撺掇手下人以皇后9年不育为由上书废黜之。因吕夷简的怂恿,仁宗废后决心更为坚定。一时风雨满朝,议论纷纷。范仲淹闻之,立即向仁宗进言直谏,认为母仪万方,正邦先正家,况且郭皇后尚无大过。此事如若处理不当,人心不稳,且有损皇上形象。但皇上不听还是下了废后的诏书。范仲淹此时,一点也不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竟然带着十余谏官在殿门外等候面见皇上伏奏苦谏。仁宗拒见。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

作者:周熠 文章来源:邓州网 点击数:162 更新时间:2005-4-30   我以为,在以文章扬名的古代文人中,文如其人和文章品操皆入上流者应当包括范仲淹在内。至少在刚正不阿的骨鲠人格让人高山仰止。但不知何因,许多人都能吟诵《岳阳楼记》,却对范仲淹本人的风骨知之不多。我也是在踏访了有关范仲淹的一处胜迹后才注意到的。   中原邓州有个百花洲。百花洲又名花洲书院。这花洲书院虽远不及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历史上的四大书院名气大资格老,却是千年前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知邓州三年时所亲手创设的学堂。并因此留有诗文胜迹。更了得的是,据邓州地方志载,那百代传颂的《岳阳楼记》正是范仲淹在此时此地所写。按说,文章名高天下,人与文章又是与邓州甚有瓜葛,也就是现下人们好说的叫有缘分,那邓州及百花洲也应水涨船高名播四方。然而,很多人却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由于历史的诸种原因,尤其是那么多年的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行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就难有出头之日,尽管自古讲不以人废文。事实上人们习惯上又往往是重其文而忽略其人。正像钱钟书所喻,吃着鸡蛋,何必去打听那下蛋的鸡呢。我本邓州人,少小之年还在花洲书院里读过三载书,一茬一茬的本土小学子谁都能摇头晃脑背诵《岳阳楼记》,但可惜那时校方和语文老师都并不曾多讲述范仲淹的人生故事。故而身在贤地不识贤,甚至到成人后仍对范文正公十分的陌生与茫然。今天的年轻人听了不可思议。特别是“文革”10年中,冤狱如网,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稍不留心就祸从口入,谁愿多事呢?20世纪80年代之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开放搞活、文化寻根、发展旅游经济,使邓州人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花洲书院的历史定位和文化价值让邓州人看到了责任、使命与优势。在地方当局的倡导和各方有识之士的襄助下,10年之中就两次修葺。经过重修扩建的百花洲应运回归历史,恢复原貌。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精神,如同雨后的彩虹一样辉映在邓州的晴空,辐射、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子和一批批的文化人来此观光,追寻先贤,发古思幽,进行文化精神的濡染与洗礼。花洲书院正在浓缩为一方历史人文精神的新领地。   确实范仲淹总让我心仪神倾。他的《岳阳楼记》及其名句独步天下,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这不用多说。而他“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品操依我看更超尘拔俗,别具魅力。史书上评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这可说是恰如其分。   据宋史记载,范仲淹虽系相门之后,但因襁褓中失怙,母亲改嫁,故少时家境清寒,辗转流离,攻苦食淡。“划粥割”的典故便出自他的刻苦读书。26岁时考中进士并出仕。前后在地方上干了10多年的小官。后经少年得志、诗名甚高的晏殊力荐才调至京城任了个朝廷秘阁校理。这是一个校勘皇家图书的闲职。但不久范仲淹就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壮举,令晏殊都目瞪口呆。这年冬,年轻的仁宗皇帝下诏令,说要率领朝中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这本是不合封建时代皇帝事亲的仪规的。但满朝的文臣武将慑于太后之威,个个面面相觑,却无不噤声。倒是位卑言轻的范仲淹挺身而出,向皇上上疏直谏,说是君主只应以家人之礼侍亲贺寿,不应率着百官一起朝南面来跪拜太后。这有失圣体国威,实不足为法。仁宗以为有理,于是拜寿仪式从简。这却让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心中嫉恨。晏殊深为不安,指责他如此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并会累及他人。范仲淹不服,说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也自知难在朝中立足,但他无怨无悔,不久便被逐出京,做了河中府通判。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首次遭贬。   但范仲淹直言敢谏的禀性并未改易。在被贬出京做地方官的几年中,又曾三番五次上书朝廷指陈当朝时弊。仁宗感动,让他二进京做了个右司谏,也算是知人善任。但不久为仁宗废后之事再次遭贬出京。皇太后去世后,仁宗皇帝开始亲政,革除太后时的腐风弊政,严格官员任用制度,朝中因此有了新的气象。而这时仁宗还打算废除郭皇后。因郭皇后是仁宗15岁时由太后做主册封的。仁宗心里并不乐意,他实际上宠爱的只是尚、杨二美人。而郭皇后又性好嫉妒,原仗着太后,在后宫骄横不训,常常为争宠夺爱与妃嫔闹得狼烟四起,争吵不休。仁宗一怒之下欲废皇后。宰相吕夷简因曾与郭皇后有隙,故也趁机暗中撺掇手下人以皇后9年不育为由上书废黜之。因吕夷简的怂恿,仁宗废后决心更为坚定。一时风雨满朝,议论纷纷。范仲淹闻之,立即向仁宗进言直谏,认为母仪万方,正邦先正家,况且郭皇后尚无大过。此事如若处理不当,人心不稳,且有损皇上形象。但皇上不听还是下了废后的诏书。范仲淹此时,一点也不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竟然带着十余谏官在殿门外等候面见皇上伏奏苦谏。仁宗拒见。事情紧迫。死心眼的范仲淹又仗义执言去与吕夷简争廷论理。几番唇枪舌剑,吕哑口无言。年轻气盛的仁宗皇帝赵祯龙颜震怒,干脆从速下诏远调范仲淹去知睦州,并命他刻日离京赴任。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第二次遭贬出京。时年46岁。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仍是祸从口入。景佑二年,范仲淹因在地方上治水有功,又调回汴京升任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并兼做了开封知府。但秉性难易的范仲淹依旧是“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此时的吕夷简羽毛丰满,把持朝政,任人唯亲,提拔任用官员多出其门。朝内多是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目不忍睹就下工夫搞了个新闻调查《百官图》,晋献于仁宗皇帝,尖锐地指出哪些人的升迁是合格的,哪些是有问题的,痛责吕以权谋私。可老谋深算的吕夷简反诬他别有用心,离间君臣关系,图谋结党营私。仁宗不察,遂罢黜范仲淹的京官,将其放逐知饶州。白驹过隙,一晃8年。直到庆历三年(1043年)春,由欧阳修力荐,“天子以仲淹众望所归拔用之”。实际上这期间,因夷狄西犯,范仲淹主动请缨戡战,为稳定边境立有卓著战功。于是,已届54岁的范仲淹又回京擢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几经贬黜放逐,仍是风骨铮铮,壮心不已,始终如一。这时,仁宗让吕夷简退职养病,让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实主朝政。很快,范仲淹就搞出了一个一揽子改革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皇上允准,在全国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然而不及一年,吕夷简纠集一批既得利益的朝臣猛烈反扑。激烈碰撞下,仁宗退缩,改革告吹,并下诏解除范职。悲愤与无奈之下,范仲淹这才激流勇退去了邓州做知州。实际上这是第四次遭贬逐。范仲淹在知邓州期间,应先被贬谪的好友滕子京之约,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名垂千秋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不折不扣是他宦海沉浮数十年,披肝沥胆的人格熔铸和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就是说,他做人为文和出仕从政的言行是一致的,一点也不矫饰与造作。   中国古之圣贤做人的至高境界是讲究“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德即道德、品操,《易》曰:君子进德修业。是指人格人品上的高尚化。功,即功劳功绩成就,亦即建功立业之谓。言即文章,“文章千古事”,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啊。史家赞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金人元好问评价范仲淹“求之千百年间,盖不见一二”。抚今追昔,令人慨叹良多。平心而论,范仲淹不惧雷霆之怒、敢说真话的风骨品操和造福一方的人生境界所达到的历史高度,让今天的某些文化人特别是官场人对镜而视,当会自惭形秽自愧弗如的吧


关于鲁迅课文中的一个问题:
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文心》摘录笔记
很早就想写一篇读书笔记,由于思路有限。就从网上搜了一篇,这篇文章大多是摘录书上内容,能真实的反应...廿四、推敲 廿五、读书笔记 俞平伯的《杂拌儿》 胡适的《胡适文存》 廿六、修辞一席话 修就是调整...“文章与绘画都可分这三个项目来讲。先说绘画,李先生在教室中作写生范画,替朋友画扇子,是应用之作...

苏东坡传各章简介 每章分开的~
苏东坡贬谪到海南岛不久,司马光后代子孙的官爵一律被削除,好多大官都予调职,其中包括苏子由和范纯仁,...李定,现今升为御史中丞,也随后跟上一表,陈述有四个理由,苏东坡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一共有...在苏东坡到湖州上任途中,曾为张氏园写了一篇记.在此一篇文章里,苏东坡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

杜甫文章
再到后来,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叫做《杜甫》。闻一多先生是诗人,他的古典文学的论文不像我们今天的教授写得干巴巴、枯燥无味,他是用诗歌一样的语言来写的。在这篇《杜甫》的最后,闻一多这样说,他说杜甫这个人,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化上...

岳阳楼记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古代什么文体?选自哪里?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文学赏析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

千古名篇文言文一篇 急需啊
(选自《范仲淹:忧乐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三、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

作文 柳宗元
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他的处境颇为不平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文章巧妙的艺术手法而拍案叫绝。古人...柳宗元毕竟是散文大家,这一篇《愚溪诗序》作为《八愚诗》的序,借题发挥,巧妙地抒发了心声。 文章...四、趣闻轶事 (一)改贬柳州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住了十年。到四十三岁那年,忽然接到皇上的诏书,召他...

柳宗元资料
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柳宗元生平事迹,...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

虞集传文言文译文答案
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图铁木耳)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参加《经世大典》之编写工作,因他曾草诏说顺帝非明宗之子,故顺帝即位,他即谢病归里。他与杨载、范椁、揭傒斯先后齐名,人称“虞、杨、范、揭”。他说:仲宏(杨载)诗如百战儿,...

关于古仁人之心
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兖州市13052141398: 欧阳修改革文风的故事是什么?
呼茅正骨: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 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一批人落了选...

兖州市13052141398: 《岳阳楼记》赏析从立意 结构 语言等方面来写.谢谢了明天就要交了. -
呼茅正骨:[答案] 1.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答: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

兖州市13052141398: 醉翁亭记主要内容是写醉翁亭还是写醉翁? -
呼茅正骨: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写景抒情的名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疏为主张革新的范仲淹辩诬,被贬官到滁州(今安徽滁县).这篇文章即作于贬居除州的第二年.欧阳修主张散文要写得言简意深,{醉翁亭记》就是言简意深的典...

兖州市13052141398: 范仲淹以言事贬 -
呼茅正骨: 范仲淹因为参论政事被贬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

兖州市13052141398: 范仲淹被贬邓州应滕子京之情写了什么散文 -
呼茅正骨: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兖州市13052141398: 现如今的社会,文学到底还有没有用处?现如今的社会,所有人都在忙着
呼茅正骨: 有用,非常有用,越是在压力和节奏都很快的今天,文学越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范仲淹也被贬官,这时候,正好好友滕子京让他为岳阳楼,写一篇文章.于是,在这...

兖州市13052141398: 醉翁亭记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是什么意思啊 -
呼茅正骨: 意思: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 .作品简介:《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

兖州市13052141398: 醉翁亭记作者
呼茅正骨: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兖州市13052141398: 岳阳楼记》滕子京和范仲淹是什么关系 -
呼茅正骨: 他们是好友,但脾气不对头,滕子京气量小,对遭贬谪的事耿耿于怀,而范仲淹借为他记述重修岳阳楼一事写文章的由头,来劝劝他,这就有了《岳阳楼记》

兖州市13052141398: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什么?谁写的 -
呼茅正骨: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