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魏晋风骨?

作者&投稿:里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晋风骨体现在书法上的含义是什么?~

  “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其作品的神韵有二:一是表现多变的技法之美;一是表露种种人格之美。从技法上讲,王羲之书法已变汉代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可以说是对王羲之及其这个时代书法作品基本特征的准确地概括。从表露人格之美上,王羲之行草书的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恰好表现了魏晋名士表面风流潇洒,内心却充满哀怨不平的心理和情绪。这种种情感在《姨母帖》和《丧乱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兰亭序》进一步开拓这一文化领域,成为表现种种人格美的最好诠释,表现出书法创作主导趋向从表现自然精神到人自身精神的重心转移。

  “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且具有开创意义,代表作有:索靖的《草书势》、卫恒的《四体书势》、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说十二章》等。探其肇端,卫夫人和王羲之的书论来源于东汉蔡邕,蔡邕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认识包括三个层面,即“神”、“势”、“形”,三者通过创作主体的努力,是能够协调起来并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的。在此基础上,卫夫人的《笔阵图》鲜明地提出了“意前笔后”的创作思想,成为书法美学中的经典之语,为书法本体美学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羲之曾师从卫夫人,后又转益多师,在卫夫人之后,他的书论内容最为丰富,具有独特的时代审美品性。他的书论充满了一系列具有艺术辩证法意味的书法美学概念,成为此后成双结伴式书法审美概念的渊源。这些概念主要包括:大小、偃仰、缓急、起伏、长短、疏密、强弱、迟速、曲直、藏出、高低、远近、方圆、宽狭、粗细、润涩、盈虚等。王羲之不同于以往书论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形彰势显”说,提出了“形”与“势”的密不可分的共存共生关系。二是“发人意气”的书意论,强调“意在笔前”的创作原则,把“心意”置于将军这一统领一切的地位,并把“意”分解为两个层面:有形之“意”、无形之“意”。

我国的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有《诗经》有《离骚》,语言用词和形式格调都极具魅力。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志士的作品更是璀璨闪耀,这一时期文人们所体现的清风志洁也被称为了魏晋风骨。魏晋风骨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风格,它更代表了一种信仰一种理念。它是一种脱离世俗追求本真的生命态度,魏晋风骨不仅仅影响了魏晋时期的文风,而且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
一、超脱自由,不惧束缚魏晋时期的政治斗争极为明显,但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不甘于沦为别人的棋子,魏晋风骨也应运而生。崇尚魏晋风骨的人,他们不为世俗所束缚,当人人都在追求名誉利益时,他们却在培养高雅情趣,陶冶淡然情操。在普通人的眼中他们成为了看破“世俗官场”之人,实则他们只是去追寻最本质的自我,追寻人类真正的宿命。
二、豁达乐观,是非明辨在那个硝烟频起,战争不断的年代,想要拥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是极为不容易。但是拥有魏晋风骨之人,他们虽然信奉天命但却不屈于天命。他们相信上天是无法违背的,但是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是身处乱世,但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幸福,寻求欢乐。他们也始终相信生活总是在不断奔向美好,未来总是一片光明。这样的想法不仅慰藉了孤单的心,也鼓励了身处黑暗之人。他们懂得孰是孰非,但不会妄加评论,因为他们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受到魏晋风骨影响的文人志士,他们个个都胸襟阔达,大度洒脱,拥有着十分傲骨的气质。魏晋风骨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拥有着理想化生活的理念。魏晋风骨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魅力,也因此它能够在我国文坛备受推崇。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   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   
自古来,诗便有“言志”之说。所谓的“志”从《尚书》的实际讲应“是指作者的志向抱负”(朱自清《诗言志辩》),也就是一种个性的主张。而在后世的社会实践中,“志”的内涵逐渐开始包含有儒家的道德内涵,而个性化的含义越来越少。   
西汉初,五言不盛,止于民间,士大夫多视作民间俚曲,不甚重视。后进于乐府,这才渐为吸纳。也正因为如此,乐府诗中包含了许多民歌的气息。其诗,天真率洁,不尚雕琢。辞风上自然古朴,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语言。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颇大。   
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关于“三曹”其它文章说的很多,这里不再多说。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曹氏父子不同于其它建安文人。“三曹”是诗人,但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他的“悲凉”、“古直”(锺嵘语)不是一般文人的感叹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再有,曹植的《白马篇》中的游侠与一般文士的游侠也大不相同,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迈不凡”(见《汉魏六朝诗鉴赏大辞典》)。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   
至于正始文学,则明显具有文人气的特征,但在表现个性上却与建安一脉相承。至若入晋之后,则渐少爽朗刚健的风骨。


如何在这个时代活出魏晋名士的风范?
魏晋风骨,又称为魏晋风度、魏晋风范或建安风骨等等。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所谓“魏晋风骨”,其和“盛唐气象”一样,都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指魏晋时期所创作诗歌的一种风格和特征——既慷慨悲凉、雄健深沉,又风骨遒劲。因此,我们只能说,如何写出具有魏晋风范的作品,而不能说活...

都说魏晋风流值得歌颂,真实的魏晋真的这么风流吗?
我想熟悉历史的人很多人都知道“魏晋风骨”吧,而其中“魏晋风骨”要数当时的“竹林七贤”了,几个志趣相投的人混在一起饮酒作乐,功名利禄尽数抛在脑后,甚至可以不顾及儒家的各种世俗礼节,所以在遭到别人批判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人的认可。而他们的这种行为方式在当时也很受人们的推崇,所以在魏晋时期...

魏晋风骨与魏晋风度
魏晋风骨和魏晋风度便容易让人引起误会。一、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包括清谈、饮酒等活动。 1.清谈 清谈最早出现在汉朝末期,当时的文人仕宦们聚集在一起,臧否人物,流议时政,称之为“清议”。 ①汉末的“清议”中涉及更多的是谈论人物、时局,有着一定的激浊扬清的作用, 往往对统治阶级制定政策和士族阶级日常交往有着...

“汉魏风骨”、“魏晋风骨”、“魏晋风流”到底是不是一个东西?
这里面有概念混淆。而这种混淆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风衍变,逐渐从家国民生的大情怀零落成文人宴乐、归隐的个人小情调的过程。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容易让人混乱的词汇:“汉魏风骨”、“魏晋风骨”、“建安风骨”、“魏晋风流”。人们容易把这几者混为一谈,实际上在诗风传承演变上确实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各...

建安风骨=魏晋风骨?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 、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

谁能提供给我一些关于魏晋风骨的资料?
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自古来,诗便有“言志”之说。所谓的“志”从《尚书》的实际讲应“是指作者的志向抱负”(朱自清...

魏晋风骨的历史原因?
人家有情人、包二奶,你总不能连自己丑陋的发妻都让人诱惑走了吧?所以,大家面对冷猪肉,是不吝惜挽起袖子直接下手的。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争是不可能的,忍让也就不要说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竹林七贤和魏晋风骨,清谈和道德的高标,现在看来,确实是个奇迹。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
其表述是对首段“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误解。原文意思是,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魏晋风骨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即,除了魏晋时期,没有哪个朝代具有这种精神风骨。所以该项表述为,魏晋风骨“贯穿于整个士族社会阶段,在从秦朝到晚清的几千年间...

品读佳作|《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回溯魏晋风骨,有虔诚有幽默_百度知 ...
至于富人晒书,郝隆以晒肚皮自嘲,谈教子之道、夫妇间的戏谑等等,则在魏晋风骨之外,多了一些 幽默感 和 烟火气 。行文间的亲切感,则是戴建业在读透经典、尊重史实基础上的凸显 骨子里的幽默风趣,以及那幽默之后的余味 。你听:这些大实话,好说不好听,往往是真正看遍世事沧桑的人才说得出口,而...

在三国纷乱之后,「 ”魏晋风骨”不折,「 ”三曹七子”屹立
文人对曹操的作品评价普遍提高了很多。但是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是很科学,因为三人并没有什么可比性,他们的文学成就不在一个方面。曹操的文学成就集中在文人乐府方面,比较有名的像他的《短歌行》《龟虽寿》。曹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他的诗歌风骨苍劲,潇洒俊逸,《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 ”...

井陉矿区17651635939: 魏晋风骨 - 搜狗百科
闵曹加味:[答案]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基调...

井陉矿区17651635939: 什么是魏晋风骨? -
闵曹加味: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井陉矿区17651635939: 魏晋风骨体现在书法上的含义是什么? -
闵曹加味:[答案] “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其作品的神韵有二:一是表...

井陉矿区17651635939: 要求:【书面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魏晋风度”或“魏晋风骨” -
闵曹加味: 魏晋知识分子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不拘小节.

井陉矿区17651635939: 什么是魏晋风骨啊,高晓松在晓松奇谈,就发表自己对于 -
闵曹加味: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

井陉矿区17651635939: 建安风骨,三曹七子指的是谁? -
闵曹加味:[答案]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或魏晋风骨,指中国建安时代(196年-220年)作品(即建安文学)中慷慨悲凉、刚健明朗的风格. 汉朝建安年间,三曹与建安七子等诗人继承《诗经》及东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

井陉矿区17651635939: 何谓“魏晋之风” -
闵曹加味: 以曹氏三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进行诗歌创作的风貌,亦为“建安风骨”……

井陉矿区17651635939: 招揽宾客颇有魏晋之风骨什么意思 -
闵曹加味: 魏晋之风是古往今来许多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一种名士风范,在魏晋之风的熏陶下,思想艺术文化显现出一种崭新的形态,与汉代之前不同,又为后世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井陉矿区17651635939: 如何理解“隋唐精神,魏晋风骨”这句话
闵曹加味: 隋唐时期是汉民族最辉煌的时代,那时候人们的精神面貌就类似于清末民初时期的洋人在中国人面前展限出的那种趾高气昂!魏晋时期的政治相对较昏暗,众多寒门士子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看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明白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