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魏晋风骨?

作者&投稿:虞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建安风骨和魏晋风骨有什么不同?~

没有不同之处,建安风骨和魏晋风骨是一种艺术风格的不同称呼,也有称之为建安风力、汉魏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扩展资料:
魏晋风骨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风骨对后世影响,特别是唐代诸公大声疾呼提倡“汉魏风骨”。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后人说李白有清谈迹象,是有一定道理的。杜甫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魏晋。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再者,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
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安风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晋风骨

建安风骨(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是一种文学风格,不是文学团体。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 、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魏晋风骨------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
自古来,诗便有“言志”之说。所谓的“志”从《尚书》的实际讲应“是指作者的志向抱负”(朱自清《诗言志辩》),也就是一种个性的主张。而在后世的社会实践中,“志”的内涵逐渐开始包含有儒家的道德内涵,而个性化的含义越来越少。
魏晋之前的诗歌特点。从诗的起源上讲我比较倾向于“诗起于乐”。这一点从诗的节律特点就可以看出来。而歌、乐府诗则从实物的角度提供了明证。正因为如此诗歌的音乐性就成了诗的先天特点。而中国诗的发展也一直在遵循着这条暗线。看一看诗、词、曲的发展过程,哪一个不与音乐有关呢?
西汉初,五言不盛,止于民间,士大夫多视作民间俚曲,不甚重视。后进于乐府,这才渐为吸纳。也正因为如此,乐府诗中包含了许多民歌的气息。其诗,天真率洁,不尚雕琢。辞风上自然古朴,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语言。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颇大。
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关于“三曹”其它文章说的很多,这里不再多说。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曹氏父子不同于其它建安文。“三曹”是诗人,但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他的“悲凉”、“古直”(锺嵘语)不是一般文人的感叹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再有,曹植的《白马篇》中的游侠与一般文士的游侠也大不相同,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迈不凡”(见《汉魏六朝诗鉴赏大辞典》)。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
至于正始文学,则明显具有文人气的特征,但在表现个性上却与建安一脉相承。至若入晋之后,则渐少爽朗刚健的风骨。
魏晋风骨对后世影响,特别是唐代诸公大声疾呼提倡“汉魏风骨”。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后人说李白有清谈迹象,是有一定道理的。杜甫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魏晋。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再者,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转自瀚文视点,有删节)

综上所述:不一样啊。前一个是说人物,后一个是说文化。


为何后世中国人历来推崇“建安风骨”而对“魏晋风度”却往往持否定态...
因为建安以三曹为代表,将洒脱和率真放在第一位,有血有肉。比如,老曹给乔玄的祭文,那都能当笑话看。而魏晋风骨则相反,自从曹丕、曹睿父子把阴阳手拿一套天天玩之后,时间风气大不一样了,十分阴郁(这可能也是这父子俩寿命不长的原因之一),所以才孕育出魏晋风骨(以避世为主)。让后人觉得消沉且...

魏晋风骨一说是怎么来的?
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 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 自古来,诗便有...

魏晋风骨指那些?
中国通史-魏晋风骨

最有风骨的诗人
最有风骨的诗人——陶渊明 什么是风骨?“魏晋风骨”代表诗人陶渊明最出色的五首诗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一生高洁脱俗,大隐于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是我国古代文人崇尚的楷模。他做过官,但因世俗的丑恶让他厌恶,他也曾有过济世救人的抱负,可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

建安风骨的简介
1、建安风骨简介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 “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

“魏晋风骨”到底是什么?
我国的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有《诗经》有《离骚》,语言用词和形式格调都极具魅力。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志士的作品更是璀璨闪耀,这一时期文人们所体现的清风志洁也被称为了魏晋风骨。魏晋风骨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风格,它更代表了一种信仰一种理念。它是一种脱离世俗追求本真的生命态度...

人们常说的魏晋风骨到底是什么?
魏晋风骨大概只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够跳出尘俗,能够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看待一切的苦难和波折,用一种幽默的心情去在天地之间游荡,不关注世俗表面的名名利利,不断的追求生命的本真。这个词不好解释,真的得自己去体会。魏晋风骨绝不只是魏晋时期才有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状态,从接舆、桑扈到...

《1989-1994文学回忆录》(7)
一、建安文学 (一)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或魏晋风骨,指的是东汉建安时代(196年-220年)作品中那种刚健明朗、慷慨悲凉的风格。三曹与建安七子等诗人继承了《诗经》及东汉乐府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绘了汉朝末年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另...

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五食散,审美观)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风骨最早用于品评...

“汉魏风骨”、“魏晋风骨”、“魏晋风流”到底是不是一个东西?
这个时期的高层文人的理想破灭了,没有了经国济世、建功立业的想法,只求平平安安、隐居活命。思想决定风格,所以诗风就不再关注社会民生,而更多地开始进行个人追求——肉体追求和精神追求。实际上从“汉魏风骨”到“建安风骨”,再到“魏晋风度”,再到后来的“左思风力”,是经历了“建安时期”、“...

莱阳市15561291814: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和魏晋风流 -
爱郑复方: 是要比较两者还是对两者分别的理解? 首先应该清楚两者的概念,一般来说,建安风骨更多的是对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的一种概括,主要指文风;而魏晋风流主要指魏晋时期所标榜的一种生活态度,包含的内容较多. 其次的二者的所存在的时间 第三是形成原因、背景及发展情况 第四是代表人物、事件 第五是产生了哪些影响 如果是比较二者的话建议再谈一下两者相互的影响、传承.

莱阳市15561291814: ,魏晋文章建安骨的意思 -
爱郑复方: 魏晋文章:指文章繁富 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

莱阳市15561291814: 何谓魏晋风骨? -
爱郑复方:[答案]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基调...

莱阳市15561291814: 建安风骨、魏晋风流、魏武、曹操之间是什么关系 -
爱郑复方: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叫建安风力,表现为风格慷慨激昂,刚健有力.而建安文学的的代表人物就是三曹父子,建安七子. 魏晋风流也就是魏晋风度 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

莱阳市15561291814: 建安风骨,三曹七子指的是谁? -
爱郑复方:[答案]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或魏晋风骨,指中国建安时代(196年-220年)作品(即建安文学)中慷慨悲凉、刚健明朗的风格. 汉朝建安年间,三曹与建安七子等诗人继承《诗经》及东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

莱阳市15561291814: 什么是魏晋风骨? -
爱郑复方: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莱阳市15561291814: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哪些不同 -
爱郑复方:[答案]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建安风骨体现的是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和乱世黎民悲惨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现实情怀.而正始诗风则完成了由关注现实到关注生命本体的演变. 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

莱阳市15561291814: 建安风流是什么意思? -
爱郑复方: 应该是建安风骨吧.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莱阳市15561291814: 建安骨又称 -
爱郑复方: 魏晋风骨或建安风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