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有”旋律之王”之称的著名音乐家是哪一位?

作者&投稿:兀有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俄罗斯有"旋律之王"之称的著名音乐家是哪一位?~

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格林卡等。
1、穆索尔斯基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俄国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他主张音乐必须反映现实,表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独创性。
2、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全名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男,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今罗蒙诺索夫),1971年4月6日逝世于美国纽约,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
3、柴科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4、肖斯塔科维奇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原苏联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
5、格林卡
米哈伊尔·格林卡(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Глинка,1804-1857)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

旋律之王    他是最俄罗斯的——斯特拉文斯基语    “老柴”,中国的音乐爱好者喜欢这样称呼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  每每提到老柴,爱乐人的心田一定会涌出许多色彩鲜明的旋律:幽婉如歌的行板、充满幻想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色彩斑斓的意大利随想、庄严辉煌的1812序曲、气势磅礴的第一钢协奏曲……或许,人们的脑海中还会浮现出一些栩栩如生的场景:神秘诡异的黑桃皇后、纯情妩媚的睡美人、童稚诙谐的胡桃夹子、壮怀凄美的天鹅湖等等。    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旋律和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有着很浓厚的俄罗斯情结,做为一名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十几年来我一直深深地迷醉其中——《如歌的行板》,你可从中听到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低沉的、浓郁的、忧伤的,纯正的俄罗斯韵味。这段音乐的主题是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乡间旅居时,从一位泥水匠处听来的,小亚细亚的民谣触发了作曲家的灵感,严格地说,《如歌的行板》诞生在那一方水土风情的温床之上。《1812庄严序曲》,你听到俄罗斯人民的呐喊了么?怎会听不到!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不愿屈服于外族的侵略——波拿巴的军队无权践踏俄罗斯广袤的土地,因此他们奋起抗争了,和其他自尊、顽强、刚毅的民族一样。这部长达十八分钟的史诗般的作品浓缩了俄罗斯气质的精华,充分表达了一种源自民族和人民内心深处的朴实情感。而柴科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剧在世界音乐以及芭蕾舞发展史上的地位更是非常之突出,就如同三朵盛开不败的奇葩,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三部举世公认的佳作也是柴科夫斯基毕生音乐创作中最为后人熟知并深爱的作品,尽管这些芭蕾舞剧的首演并不成功。    旋律之王与梅克夫人    许多音乐类书籍和报章将柴科夫斯基的这三部芭蕾舞杰作看成是“旋律之王”与梅克夫人长达十三年“精神恋爱”的结晶。这个观点似乎还应认真地考证一番。《天鹅湖》是柴科夫斯基在认识梅克夫人的那一年开始创作的,《睡美人》则作于1888至1889年间,这两部作品好似二人十三年友谊的起点和终点。而《胡桃夹子》的完稿是在作曲家去世前的1892年,这部色彩斑斓的芭蕾舞剧似乎更像是作曲家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的一次闪光。我珍藏着一本五十年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繁体《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书信集》,是1990年代初从小摊上淘来的旧书,一直引为自豪。书信集记录了“旋律之王”与梅克夫人奇妙的友谊和矜持的交往过程。  1876年,柴科夫斯基应梅克夫人之邀编写了一首小曲,从此开始了两人之间的友谊。之后,梅克夫人一直慷慨地赞助着这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性格孤僻的柴科夫斯基也得以更为专心地投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之中。可奇怪的是,二人竟从未谋面。惜惜然,这段终生没有会晤过的友谊整整维持了十三个春秋。  梅克夫人曾经这样表述:从前,我曾经很急切地想同您会面,但是我有一种感觉,您越是对我迷恋,我就越不敢面对您。要知道,一旦面对,我便会无法像现在这样向您倾诉了。我宁愿和您保持着距离,我宁愿选择思念,并在您的音乐中陪伴着您。  或许是富孀的真诚化为动力,或许是作曲家的自卑产生了距离;或许是距离又产生了美,或许是美妙的音乐最终将友谊升华。这一切,今人已无从评说。  当他的心中充满了激情,便将思想化作美丽的音符;当她想念他时,就到他的音乐里去伴随他。    争论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音乐界有关柴科夫斯基的争论一直不曾平息,那些书刊报载中的争鸣文章真可谓口沫横飞青筋暴露耳赤面红,果然是乐此不疲,真可谓洋洋大观也。其时,这种争论的声音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只是近些年来愈发刺耳愈发极端,并随着一些史实的得到考证而愈发明朗化了。  争论的内容大致可分三个方面:其一,是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旋律性”和“技术性”;其二,无非是柴科夫斯基的性取向;其三,则是作曲家的死因。    关于柴科夫斯基的死因,有一种沿用了近百年的说法:霍乱。柴科夫斯基在一次演出结束后误饮了带有病毒的水,因而患上了当时肆虐彼得堡的霍乱,并于九天后去世。直到1986年,英国人大卫.布郎在BBC的广播专栏节目中披露了大量关于柴科夫斯基死因的研究结果,并认定柴科夫斯基的死与霍乱无关。而美国人菲.古尔丁则在一本“小儿科”般的书中写到:柴科夫斯基曾在一次为掩盖同性恋而莽撞结婚的简短婚姻后企图自杀。不论以上是见解也好是分析研究的结果也好,总有些观点值得推敲,个中细节似乎还须得到进一步的论证。从客观角度来论事说话的也大有人在,比如著名的《新格罗夫音乐词典》。这是一部被爱乐人奉为“圣经”的音乐词典,很具权威性,却也难脱闪烁其辞之嫌。书中言道:几乎可以肯定柴科夫斯基是服用砒霜自杀而死——请注意这里的用词:几乎可以肯定。而不是百分百肯定——有关他死于霍乱的故事纯属捏造。  那么什么是可以肯定的呢?还得到音乐中去领悟:柴科夫斯基是个性情中人,自尊心极强。悲观、忧郁之于柴科夫斯基是标志性的。而前文提到的砒霜一节尚能有据可查,因此便能推断,霍乱纯属是用来掩盖丑闻的人为捏造了。相比而言,中国的许多媒体报章包括一系列的音乐教科书,在触及上述敏感话题时总是寥寥几笔一带而过,其“中庸”之道可见一斑,想必“太极推手功夫”也着实厉害。如此这般做个老好人也不赖。  我在此想说的是:这些争论的意义究竟何在?!而且是针对一位已经作古百年的音乐巨人。历史终究已成为历史,任由时间去消化并证明一切应是最明智的选择。既然作曲家本人最终选择了沉默,那么我们也跟着沉默吧,即使你知晓很多细节和真相,不说出来也不会被人当哑巴卖,更不必作“口沫横飞青筋暴露耳赤面红”状罢。再说,还有那么多美妙的音乐等着我们去聆听再聆听。还是省省心吧!    其时,当你想静下心来聆听美妙的音乐,又会有另外一种声音开始叫嚣了:推崇柴科夫斯基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音乐。这样的观点曾经盛极一时,真是一语双关啊。前不久,我在某新华书店就曾看到过一本这样的书,出版公司和作者已经记不得了,不能或忘的是,书中将柴科夫斯基划归“平庸”作曲家一类,且很少笔墨提及。不错,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结构上的确存在缺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便是一例,梅克夫人当初就曾提出置疑。不知你发现没有,相对其它音乐体裁而言,老柴很少有小提琴方面的创作,他并不是全能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也是一例,想当年作曲家为此还与那位鲁宾斯坦前辈闹了一场不小的别扭,好在作曲家及时做了修改。可“奇怪”的是,上述两部作品在今天“居然”都已成为不朽。真是讽刺啊讽刺,其“黑色幽默系数”丝毫不亚于当初关于瓦格纳究竟懂不懂“对位法”的一场闹剧。  一位作曲家之所以伟大,之所以不朽,是和他音乐的结构、技巧、色彩、表现力以及他本人的精神、思想、品格乃至独特的个性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作曲家在追求艺术的同时,不能失却情感的真实,这一点是重中之重。柴科夫斯基的情感世界是真实的、丰富的,哪容后人再来胡乱评判妄加指摘!  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我所能体会的只有喜悦。老柴优美的旋律中有随处可见的浪漫、热情、忧伤,甚至还有煽情,这些恰是最令人感动并能唤起共鸣的所在。  如果一定要划成两个壁垒分明、立场鲜明的阵营,那么我是定要站在推崇柴科夫斯基的一方的,决不苟且中立。  当年米兰音乐学院对一位作曲家如此评价:缺乏音乐才能。这句评语的“受益者”是谁?说来有些蹊跷:意大利歌剧巨擎朱塞佩.威尔第是也!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我视野所及自有角度,只在此做些简单的比照,以为虽显粗浅,却也能说明一点问题。  先说马勒。这位奥地利作曲家思想深邃,音乐结构繁复,他一生的创作似乎都在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天人合一,具有柴科夫斯基音乐中少见的深思熟虑。需要注意的是,马勒的后期作品也渐渐贴近平凡的生活,并归于悲剧化了。  再说瓦格纳。他是一位对歌剧和管弦乐理念“大动手术”的革新者,他的音乐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庞大的支架,虽不乏旋律性却多冗长、沉重,有令人生畏的窒息感。他是纯粹德意志精神的化身,他的音乐充满智慧和心灵的顿悟。瓦格纳的音乐代表了“神”


俄罗斯有”旋律之王”之称的著名音乐家是哪一位?
旋律之王 他是最俄罗斯的——斯特拉文斯基语 “老柴”,中国的音乐爱好者喜欢这样称呼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 每每提到老柴,爱乐人的心田一定会涌出许多色彩鲜明的旋律:幽婉如歌的行板、充满幻想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色彩斑斓的意大利随想、庄严辉煌的1812序曲、气势磅礴的第一钢协奏曲……或许,人们的脑海中还会...

谁被称为旋律之王?
记得曾有人说,仅仅一部《天鹅湖》,就已经是“旋律之王”这个称誉最好的注解了。柴科夫斯基无疑是古典舞剧最杰出的大师,浪漫的情怀,抒情的音符,再加上戏剧化十足的结构,固执而又纯粹的俄罗斯风格。这就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真正为芭蕾舞注入优美旋律的最杰出代表。 有什么能够撼动柴科夫斯基在芭蕾舞历史上的地位呢?!...

天鹅湖芭蕾舞插画-芭蕾舞剧《天鹅湖》剧情故事介绍如何赏析《天鹅湖...
响亮的号声响起,宣告来了两位没有受到邀请的客人。他们是魔王罗斯巴特伪装的使臣和他的女儿奥吉莉娅。罗斯巴特把奥吉莉娅变成了奥杰塔,王子被貌似奥杰塔的不知身份的来访者迷住了,他深信舞池中的就是他那位天鹅公主。 正当王子和奥吉莉娅共舞时,奥杰塔在窗口出现,她祈求王子记起对她的誓言,但此时的王子已被魔王的符咒...

迁安市17338499438: 被称为旋律之王的俄国音乐大师是谁 -
沈迫五仁: 柴科夫斯基

迁安市17338499438: 贝多芬的音乐是什么风格??梵高又是什么风格??? -
沈迫五仁: 钢琴诗人肖邦,肖邦的作品全部都是钢琴曲,这与其他的作曲家是不同的.他最著名的是《夜曲》,当然很多很多收夜曲,E大调啦,c小调啦,等等.. 他的曲子优雅,有的透着淡淡的哀伤,但也有激进的,如:英雄波罗涅兹,军队波罗涅兹...

迁安市17338499438: 俄罗斯的古典音乐有哪些? -
沈迫五仁: 格林卡和强力集团:http://myy.cass.cn/ziliao/15rose/09/book/dy01/25/book1.htm 达尔戈梅斯基:4幕歌剧《水仙女》安东鲁宾斯坦:F大调旋律,天使之梦,第四钢琴协奏曲,戏剧交响曲,俄罗斯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代表曲目:《四季》(共12首,一个月一首),《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浮想(Winter Daydreams)》,《c小调第二交响曲-乌克兰》,《D大调第三交响曲-波兰》,《f小调第四交响曲》,《曼弗雷德交响曲》,《e小调第五交响曲》,《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Pathetique)》,《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歌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迁安市17338499438: 谁是古典音乐之王? -
沈迫五仁: 不朽的: 1、 巴赫 西方艺术的巨人 2、 莫扎特 最杰出的天赋音乐奇才 3、 贝多芬 强烈而激情的不朽咆哮者半人半神的: 4、 瓦格纳 最伟大的戏剧作曲家 5、 海顿 近乎不朽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6、 勃拉姆斯 最纯正的浪漫主义交响曲作...

迁安市17338499438: 苏联(俄罗斯)的著名歌曲 -
沈迫五仁: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小路》、《山楂树》、《灯光》、《在遥远的地方》、《纺织姑娘》、《共青团员之歌》、《玛丽诺之歌》、《远在小河对岸》、《寻找》、《红莓花儿开》、...

迁安市17338499438: 俄罗斯音乐之父 -
沈迫五仁: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喜爱、熟悉当地民歌,1830年到意大利求学,回国后于1837年任宫廷唱诗班乐长,1839年辞职,后游历欧洲.1857年病逝于柏林.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迁安市17338499438: 俄罗斯最著名的民谣是什么名字? -
沈迫五仁: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问世于1956年.这样一首短小而并不复杂的歌曲,近半个世纪来在世界各地越传越广,这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关于这首名曲,有过许多不平凡而有趣的经历.1956年,当时苏联正举行全国运动会,由莫斯科电...

迁安市17338499438: 谁是俄国音乐之父 -
沈迫五仁: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