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有《游侠列传》,《汉书》中也有《游侠转》,但是这个“游”应该怎么解释?

作者&投稿:友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记》中“游侠列传”与“刺客列传”的价值~

谈论《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的价值,无非文学、史学、文化三个方面。
一、文学价值:
1、《游侠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此文不但善于叙事,且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叹宛转”(《史记评林》引董份语),处处倾泻“愤激”“不平之气”。
2、《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3、在《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有着独特的记史方法,“想见其为人”的创作方法、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不虚美,不隐恶的表现手法,为中国的史传文学奠定了优秀的传统。

二、史学价值:
1、《游侠列传》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对于研究“游侠”这一群体是不可或缺的。
2、《刺客列传》是司马迁著作《史记》中一篇类传。《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刺客,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文化价值:
1、刺客与游侠的确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出身低微。我国古史大多只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基本都忽视社会底层,忽视这一群体对于社会的作用。但是唯独司马迁专门为他们做传记。
2、《游侠列传》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
3、在《游侠列传》,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倾倒天下大众的英雄,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迫害他们的人表示极大愤慨,揭示了汉朝法律的虚伪和不公正的本质,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4、刺客与游侠,他们身上有很多交错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使他们在漫长的历史渐进过程中融合在一起。无论是以行刺的血腥方式,还是以行侠急困的温和方式,他们都开辟了除入仕、归隐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以个人力量进行反抗。这在长期专制的中国文化上,不得不说是一种清风。
扩展资料:
1、《刺客列传·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矢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2、《游侠列传·剧孟》: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自以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洛阳有剧孟。周人以商贾为资,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
剧孟行大类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戏。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及剧孟死,家无余十金之财。而符离人王孟亦以侠称江淮之间。
是时济南氏、陈周庸亦以豪闻,景帝闻之,使使尽诛此属。其後代诸白、梁韩无辟、阳翟薛兄、陕韩孺纷纷复出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刺客列传
百度百科-游侠列传

看黑字那一段
《史记》里面有《游侠列传》,《汉书》也有《游侠列传》,而且还都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要研究侠文化,就要先研究《史记》与《汉书》中的《游侠列传》。
在这两本书中,虽说记述游侠的篇章都叫做《游侠列传》。但是,二人对游侠的态度却相距甚远。司马迁在史记中强调的是:"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与司马迁不同,班固却认为游侠是"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于强世者",而且"扼腕而游侠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于是乎游侠"罪已不容于诛"。同是写侠列传,二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想这首先是因为认知主体自身经历的不同。一千个人由于自身经历的不同当他们看待同一哈姆雷特之时,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司马迁与班固眼中的游侠自然也会不同。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受"宫刑"之辱,虽说事后后悔的汉武帝刘彻对他有一些补偿,但再怎么说也是大错已经铸成,更何况还是那种不能补救还给司马迁带来身心双重伤害的错误。虽说司马迁不敢说什么,但他心中却有极大的悲愤与不满,这在其作品中多次流露出来。"胸中小不平可以以酒消之",但是,"世间之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虽然在别人眼中高祖、文、景、汉武之时堪称治世,但在司马迁眼中,那就是一个乱世,绝对的乱世。柳亚子有句诗是"乱世天叫重游侠",既然在司马迁看来那是乱世,游侠又多于社会秩序不稳定,法律秩序不健全的乱世跳出来跟政府唱对台戏,游侠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得到褒奖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了,司马迁把游侠当作正面人物来写或许有几分是出于惺惺相惜之意,有几分是出于借写游侠来发泄自己对刘家政权的不满。
如果说在司马迁眼中汉武帝是一个大昏君的话,那么在班固眼中,汉明帝绝对是一个大大的名君。再怎么说班固也是私改国史,即使侥幸不被杀头,充军发配也是免不了的。但,英明的汉明帝不仅不杀不发,而且他还给了班固一个不小的官--兰台令史,让他继续修著汉书,给其完成将其父所作《史记后传》写成成一家之言的《汉书》之机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说班固是一匹千里马的话,那汉明帝绝对是慧眼的伯乐。你让班固怎么能不对他感激涕泠。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专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虽说你们"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但你们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敢跟政府对着干,争民心誉望,更不用说你们还"不容与道德"、"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如果说始于汉景帝时的杀戮游侠是对其力量上的削弱的话,那么,班固的汉书就是要让游侠"遗臭万年"。
其次,统治者的个人喜好倾向也是造成二书中对游侠褒贬各异的重要原因。汉武帝那个人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当然,也可以说是好大喜功。他那个人做事有的时候求的就是一痛快,只要痛快,怎么都行。挽弓纵马,追虎逐鹿,对他而言,即使不是家常便饭,我估计也差不多。而且,汉武帝那个人也尚武,好少(见《太平御览》),他用事四边也是尽人皆知的事。游侠那种天马行空,独立不羁的气度和风格为他所喜欢也不足为怪,所以我个人觉得用"好侠"来代替什么尚武、好少、雄才大略之类的词来形容汉武帝要更恰当。汉明帝就跟汉武帝不一样,虽说汉明帝到底好什么我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那个人挺推崇佛教的。虽说佛教在西汉末年就已经传入我国,但一直也没什么太大的发展,这个局面在汉明帝时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佛教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发展并壮大了起来。为什么呢?政府重视呗!当然这一切自明帝始。当时,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就派使者赴天竺"取经",将经书以白马驮回,不仅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而且还对佛教大加推崇。佛教叫人忍,叫人求来世,或许明帝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派人千里迢迢去"西天"取经,因为这个"忍"字在维护统治者统治方面实在是非常有用,它能让老百姓作顺民,老老实实受你统治者的剥削。而你,游侠,却非跳出来打抱不平,明帝他老人家看你能顺眼吗?班固敢说你好吗?如果他敢说你好,我估计他准成第二个司马迁。
再次,迁固二人思想成分也是不同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虽说司马迁在后随父去长安时,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但幼年时期所受影响往往一生难以磨灭。虽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儒学影响,但在学术界大多认为在司马迁的思想中道家成分占有的是较大比例。班固则不一样,虽说佛教在汉明帝前后迅速传播,但其难以影响儒学的统治地位,综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除特殊阶段的特殊情况,儒学地位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东汉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快速上升时期,儒学对加强封建统治越来越有用,班固在章帝建初四年(79年)奉诏撰集诸儒生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事,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就是很好的例证。班固则不一样,他出身于仕宦家庭,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极深。道家思想中逍遥的成分很重,游侠也有一种天马行空、独立不羁的气度、风格,一个受道家思想影响深的人自然会对游侠由衷的喜爱。而儒家最讲究社会伦理,他们讲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讲究社会秩序的协调,游侠的游,有几层意思。一个就是是指游离,游离于国家的制度法律之外。就是说,不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律等等,而且游侠还妄想要凭游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眼光,代替政府独掌正义,这种破坏社会秩序之徒怎么能会为儒学者所容忍。
还有一点,《史记》中的游侠与《汉书》中的游侠有着质的差别。《史记》中的游侠那可真称的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呀。《史记》称闾巷之侠“修行批名,声施于天下”,用司马迁的话讲就是"千里诵义,为死且不顾",这样的大侠司马迁不称颂他们也难呀!而班固笔下的游侠呢?侠,本来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们打抱不平,捐躯赴死为的也是老百姓。可《汉书》中的游侠呢?原书中有这样一句"列侯近臣贵戚皆贵重之",这个“之”字自然指的是游侠了。但这样的游侠据我看来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游侠了。因为你侠打抱不平是为老百姓打抱不平,那些列侯近臣贵戚根本用不着你打抱不平。如果你为老百姓打抱不平的话那些列侯近臣贵戚也不会对你贵重之了。因为,直接迫害压迫老百姓的不是皇帝,而恰恰是这些列侯近臣贵戚。他们说你好意味着什么?难道你帮老百姓打抱不平,得罪了他们他们还会说你好吗?还会对你"贵重之"吗?与官府争民心争誉望,甚至达到了“列侯近臣贵戚皆贵重之”。这就难怪荀悦下这样的断语:“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汉纪》卷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还不一样呢?更何况二者本来就不一样。
最后,我认为还有一点也应该考虑进来。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游侠对法律的不屑决定了其只有在乱世之时才能有生存空间。当社会秩序稳定时,你游侠要想代替统治者来执掌正义,别说统治者不许,就是人民也不会同意。作为炎黄子孙,赶上一个衣食无忧的世道不容易。我好不容易赶上一个,你游侠又跑出来跟着捣什么乱?你要真是打抱不平倒还罢了,问题是你是在打抱不平吗?你所谓的那些不平是真的不平还是你自己看着不顺眼,是借打抱不平之名发泄自己情绪还是在为那些"列侯近臣贵戚"卖命?"侠"在《词源》中被解释为"旧时指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人",其他字典词典中也有类似的解释。司马迁能捧游侠那可能是他经历过乱世,好象汉武帝在位时就发生了"七国之乱",还是柳亚子那句话"乱世天叫重游侠"。与此相反,班固可是一点乱世也没经历过。东汉光武、明、章之时,统治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而游侠偏又是难以在社会秩序稳定之时生存的一个群体。
虽说迁固二人对游侠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游侠他们都做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只不过侧重点各有不同。司马迁重的是游侠重信讲义的一面,而班固侧重的则是游侠不守法律,以个人意气定是非的一面。可以说在种种社会和个人的原因的影响下,他们能做到这一点是相当难得的,也是我们在看待游侠文化时所应当借鉴的。在我们对游侠文化大加推崇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副面影响。从郭解那个著名的侠客里看到:第一,仗义实际上是个人主义的任性,是无理性的行为;第二,某些仗义行为,已严重违背当时法律;第三,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跟着效仿,打着仗义的旗号,结党一方,称王称霸,借义行恶,为害乡里,影响社会治安;第四,人们畏惧郭解的势力胜于畏惧国家,连卫青这样历史赫赫有名的将军都为其说情。或许,我们的传媒不应该只宣传其重信讲义的一面。
游侠虽然只有在乱世中才能生存。如果太平盛世,那么,政府不会允许游侠活动,现代社会也不需要游侠出来打抱不平,行侠仗义,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社会,我们的社会依然有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现代社会是法制的社会,社会的不平之处我们的法律能够将其解决,现代社会已经没有游侠存在的社会基础。不过,虽说游侠难容于现代社会,游侠文化却可以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以前中国人喜欢游侠是因为中国人在游侠身上寄予极大的希望。《史记》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缓和急,其中突出的是急,就是每个人都可能碰到麻烦,都有需要人家帮助的时候。然后,司马迁就列举了很多圣人,包括孔夫子。这样一大堆圣人都经常碰到危险和困难,何况像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老百姓。社会有法律,有官府,但是,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他不了,或者说不愿意制他。这样,中国老百姓才有可能想象,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中国的游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的心理基础,这就是武侠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当然了,在从《后汉书》起,所有的历史著作就不再为游侠立传的情况下,侠文化能以其他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也要得益于中国文人对游侠的喜爱。文学里面的游侠多,不是因为中国的游侠很多,而是中国很需要游侠,中国文人很喜欢游侠。用龚自珍的诗来说,就是:“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中国文人之所以对游侠的喜爱除了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侠本身那种气质:独立不羁。那种天马行空、独立不羁的气度、风格,很受文人的欣赏。也就是说,中国的文人,尤其是长期在书斋里面生活的读书人,特别向往一种不受法律、不受规章制度约束的生活。现代社会虽然不需要游侠来打抱不平,但需要游侠那种天马行空、独立不羁的气度、风格来滋润我们日渐干渴的精神生活。现代人的压力太大了,极需要在现实生活有一片理想的原野,以供我们的精神纵横驰骋。游侠世界虽说是虚幻的,但能极大的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所以我认为武侠文化仍然有很大的存在必要性,现代人很难离开武侠,一部分人可以没有武侠,但整个社会不可没有武侠。

差不多就是四处游荡、居无定所的意思。
因为先秦时期实行分封制,天子下封诸侯,诸侯下有卿相、大夫,卿相、大夫之下就是统治阶级的最低阶层士,这些人大都有自己的爵位和封地,通常靠封地税收获得主要经济来源。因此他们的行踪、住地几乎固定不变。下层的老百姓进行农耕生活,就更是安土重迁了。
而游侠这类人物则不同,他们产生于春秋战国分封制度崩溃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土地、经济来源不固定。所以他们通常糊口四方,靠技艺解人急难来生存,也不固定给某某当门客。他们独来独往,没有组织,多不愿意受法律、制度约束,所以称为“游”啦。
汉初刘邦分封、与郡县制并行,一度形成了与战国类似的社会状态,游侠这样的社会群体就又出现了。
《史记》未把五大刺客列入《游侠列传》,是因为《史记》有专门的《刺客列传》。朱家因为是侠士而闻名,他藏匿和救活的许多豪杰,但没有刺杀的行为,因此把朱家列入《游侠列传》。刺客与游侠还是有区别的。


《史记》中“游侠列传”与“刺客列传”的价值
1、《游侠列传》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对于研究“游侠”这一群体是不可或缺的。2、《刺客列传》是司马迁著作《史记》中一篇类传。《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

游侠列传序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

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
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如下:《游侠列传序》是《史记·游侠列传》的前序。游侠,是指重诺守信言必信,轻生取义的人,即侠客、剑侠等。在文中,司马迁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了布衣之侠高贵品质,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亦表露强烈不满,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深化主题。反复咏叹以增加抒情性。而字里行...

史记中游侠列传与刺客列传的价值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刺客列传》全文...

游侠列传描写了哪个时期近二十位游侠的史实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这些被班固视为...

司马迁为何给《游侠》立传?《史记游侠列传》写作特色是什么?记载的三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侠客精神在先秦及西汉时期甚为流行。例如,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为豫让、剧孟、朱家、郭解等平民游侠立传,而且不惜笔墨,大书特书他们的英雄气魄。例如他在写郭解时,将郭解描写成一位重侠重义的人,“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史记游侠传(郭解)--司马迁(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四)
【注】《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 【作者】 司马迁(之二)...

汉书。游侠列传中班固对游侠的态度
《史记》里面有《游侠列传》,《汉书》也有《游侠列传》,而且还都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要研究侠文化,就要先研究《史记》与《汉书》中的《游侠列传》。 在这两本书中,虽说记述游侠的篇章都叫做《游侠列传》。但是,二人对游侠的态度却相距甚远。司马迁在史记中强调的是:"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与正义,然其...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首诗歌竟是出自这样的背景!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作品赏析】 《白马篇》是乐府歌辞,又作《游侠篇》,大概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写边塞游侠的缘故。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歌颂了他的为国献身,誓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古文观止卷三 汉文 游侠列传序》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卷三 汉文 游侠列传序《史记》【题解】本文为《史记·游侠列传》的序。所谓游侠,是指那些言必信,行必果,轻生重义的人,亦即后世所说的侠客、剑客或剑侠。司马迁对他们的行为与品质给予高度评价。【一段】韩子曰①:“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

京山县14777949363: 中的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都分别记录那些人物的? -
前些信达:[答案]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

京山县14777949363: 司马迁为什么将陈胜列入世家 -
前些信达:[答案] 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王侯...

京山县14777949363: 二十四史有哪些是纪传体,哪些是编年体的? -
前些信达: 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创造了多种史书体例.主要有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纪传体 三种.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纲,按年月先后记述史事,如《春秋左传》、宋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等,都...

京山县14777949363: 史记中本纪、列传(传)、志(书)和表世家是什么? -
前些信达:[答案] 本纪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即“本纪”,本纪一般按年月记述帝王的所作所为,在“家天下”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x0d列传是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由司马迁首创,如《滑稽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有“列传”70篇.司马贞在...

京山县14777949363: 为什么除了史记记载游侠列传,而其他没有! -
前些信达: 不只是《史记》有《游侠列传》,《汉书》也有,其名为《游侠传》.《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

京山县14777949363: 中国古代史书主要分为哪几种体裁? -
前些信达:[答案] 你好!很高兴为您 总共六种 1纪传体:以《史记》为代表.内容分世家,列传,书,表等.世家主要描写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如帝王将相.列传写一些隐士,侠客,如游侠列传.书,表都是臣下对皇帝的奏章.总体上来说描写的对象是历史人物.通过历...

京山县14777949363: 《史记》的经典格式 -
前些信达: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京山县14777949363: 司马迁在写了《侠客列传》后侠客们为什么都渐渐消失了? -
前些信达: 纠正一下,司马迁写的是《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

京山县14777949363: 史书中的本记,志,列传各指什么
前些信达: 本纪(本记),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即“本纪”一般按年月记述帝王的所作所为... 如《滑稽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有“列传”70篇;志,是纪传体史书的...

京山县14777949363: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
前些信达: 1、《史记》 (1)、《史记》其书. 《史记》,司马迁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是伟大的史学著作,而且是伟大的文学著作.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