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种现象

作者&投稿:袁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的意思~

上古时代,人们居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
住的环境,于是人们就住进去躲避风雨。

这句话出自《易经 系辞下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这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人类从群居的野外生活进化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密第一流,终于有了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这就是文明的发端。

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进一步降低,具备了初步改造自然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而为原始社会的进一步演变打好了基础。

出自《易经·系辞》,大意是:上古时候,人们居住在洞穴,生活在荒野,后世的圣人建筑房屋,改变了这种居住方式,上有屋顶,下有四壁,以躲避风雨。

记得采纳啊

这句话出自《易经 系辞下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这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人类从群居的野外生活进化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密第一流,终于有了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这就是文明的发端。

这里的“圣人”应该不是特指,而是对有才华,对人类生产生活做出杰出贡献者的统称。

如果硬要说特指某个人,那只能是神话传说中的“有巢氏”了!因为传说中是他教会了人们筑巢以居!!

鄂西地区作为早期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原始人类多是依靠狩猎和采集树籽果实为生,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其原始的居住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穴居”,又称“洞穴居”。《易·系辞》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这种穴居形式在鄂西地区历史悠久。

更新世早期,洞穴居住遗址以建始高坪巨猿洞和巫山大庙龙骨坡为代表(距今年代均在200万年以上)。高坪巨猿洞为天然石灰岩溶洞,东西走向,通长约150米,先后发现5枚早期直立人化石和包括巨猿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20多个种属,同时还发现较多数量的骨器和石器,考古界将这里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定名为“建始直立人”。巫山大庙龙骨坡洞穴居住遗址,共发现巨猿化石和人类化石近20件,伴生的动物化石达25种,其人类化石材料表示为直立人的右上侧门齿1枚,并在同一层位获得了一段带有两颗臼齿的下颌骨,考古界将其定名为“巫山人”。

更新世中期,在长阳下钟家湾的龙骨洞和鲢鱼山也发现了原始人类的洞穴居住遗址,长阳下钟家湾的龙骨洞因出土“长阳人”而闻名世界,长阳人的化石材料,主要是一件有残损的左上颌骨。颌骨上保存有第一前臼齿材料,上颌骨保存着上颌体的大部分。专家们仔细研究发现,“长阳人”不仅具有现代人的性质,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1992年4月,在长阳鲢鱼山一洞穴遗址的发掘中,又发现了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用火遗迹。其距今年代为9—12万年。

除上述之外,属中更新世早期的洞穴居住遗址还有秭归的玉虚洞,该洞位于香溪河的第三级台地上,洞内堆积物可分4层,在第2、3层均发掘出大量的石制品,形制较为粗糙、原始,计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石核、石片等,大部分石制品可见其使用痕迹。

由此可见,从距今200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早期开始,到距今9至 12万年的更新世中期甚至晚期,这种“穴住”形式在鄂西地区一直存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鄂西地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如利川的鱼木寨、恩施城区内的挂榜岩、巴东沿度河地区的九红岩等地均有洞穴居的现象,据调查,仅鱼木寨二层岩下及对山一带的洞穴中,解放前就住进了120余户,解放后仍有80余户住岩洞,直到80年代中期才陆续搬走,至今仍有两户住在偏岩洞里,成为穴居研究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二、“巢居”,即在树上架木为屋,因形似鸟巢而得名。“巢居”作为干栏式建筑的源头,古文献记载较多,如《庄子·盗趾篇》;“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最古的巢居都是在森林里“依树为层巢以居”,以适应狩猎、采集经济和原始农耕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走出森林,在平地上或斜坡上构筑居室,“巢居”便逐步演变成干栏式建筑,其演变过程是先在一颗树上构巢,然后发展到在相邻的几颗树上架屋,再发展到由桩、柱构成架空的干栏式建筑。现今的土家族吊脚楼即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演变形式,其真正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人类的“巢居”。这种“依树积木”的简陋居所,人类学家称之为“树屋”。尽管这种居住形式十分原始,但据调查,在鹤峰走马锁坪村,解放初期还有人使用,这种树屋就是在几颗树之间,横着绑上几根粗木棍,放上草,草上放竹席等,房顶做成斜面,以草盖顶,四周也以木棍和草捆绑为壁,留下出入口,以便上下。这种居住方式的留存,应是古老巢居影子的实例。

“巢居”和“穴居”这两种最原始的居住形式,对鄂西地区及邻近区域的建筑形式产生过深远影响,由“穴居”逐步演变出来的“地面台式建筑”和由“巢居”逐步演变来的“干栏”式建筑,构成了这一区域民居类建筑的主流。建筑专家们对其价值和作用,更是作了非常精准的说明,认为“穴居的空间概念与巢居的构造方式相结合,就是中国建筑的主流”。

母系氏族


《易经·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出自《易经·系辞》,大意是:上古时候,人们居住在洞穴,生活在荒野,后世的圣人建筑房屋,改变了这种居住方式,上有屋顶,下有四壁,以躲避风雨。“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的意思_百 ...
上古时代,人们居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 住的环境,于是人们就住进去躲避风雨。这句话出自《易经 系辞下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这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人类从群居的野外生活进化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密第一流,终于有了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译文 上古时候,人们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于野外,后世的圣人改用房屋,房屋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御风雪,这大概取象于《大壮》卦的象征吧。

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意思_百度知 ...
上古时代,人们居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的环境,于是人们就住进去躲避风雨。说明了神农氏是农耕之祖 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时代向农耕文明转变,开始建造房屋定居生活。参考资料:资深历史教师

中学问题关于《周易》急!!
【原文】上古穴居而野处⑴,后世圣人⑵易之以宫⑶室,上栋下宇⑷,以待⑸风雨,盖取诸《大⑹壮⑺》。【译文】远古时候人们居住在洞穴中并且是在野外生活,后代帝王改变这种状况用房屋替代,上有栋梁,下有屋檐,用来抵御风雨,这是因为取之于《大壮》卦规模宏大气势雄壮的道理。注释:⑴“处”居住...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什么时候出现...
这句话出自《易经 系辞下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这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人类从群居的野外生活进化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密第一流,终于有了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这就是文明的发端。这里的“圣人”应该不是特指,而是对有才华,对人类生产生活做出杰出贡献者的...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说的是什么...
上古时代人们以山洞为家,在野外生活相处。后来的圣人们住宫殿楼宇,有华宇画柱,风雨来时安之若素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说明人类居住发 ...
变化:穴居到定居。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穴居详细资料大全
1、《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2、《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3、明 唐顺之 《西峪草堂记》:“其人鹿视而穴居,可二十余家。” 4、王国维 《明堂庙寝通考》:“宫室恶乎始乎?《易传》...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3)大禹(1分);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2分);成功需要坚强的意志;或成功需要不怕苦、不怕累,要有奉献精神等(2分,答任意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材料一中“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材料二图中反映的是河姆渡原始聚落的生活,他们开创了以水稻种植为主...

高陵县17773607713: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意思系???】 -
荡飞赛庚: 出自《易经·系辞》,大意是:上古时候,人们居住在洞穴,生活在荒野,后世的圣人建筑房屋,改变了这种居住方式,上有屋顶,下有四壁,以躲避风雨.记得采纳啊

高陵县17773607713: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原文大意 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 -
荡飞赛庚:[答案]解析: 走出洞穴盖房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高陵县17773607713: 《易经·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句话的意思谁知到呀 -
荡飞赛庚: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处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就住进去躲避风雨.

高陵县17773607713: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 这说明了人类居住发生了怎样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
荡飞赛庚:[答案] 说明人类从穴居发展到了屋居了.元谋人,山顶洞人之类的原始人就是穴居的,只能挤在山洞里,哪有山洞,人类就只能住在哪里.后来人类以部落为单位生活,可以自由的在选择想要生活的地点,修建房屋来遮风挡雨,这样更适合聚居.

高陵县17773607713: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反映了远古人类在居住方面发生了什么样 -
荡飞赛庚: 表明了人类居住环境由穴居到建造房屋(宫殿)的变迁,从侧面展现的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高陵县17773607713: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是圣人之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 -
荡飞赛庚:[答案] 1、北京人、山顶洞人 2、河姆渡人文化聚落、大汶口人文化聚落 3、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啊,人类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生产力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也不断进步!

高陵县17773607713: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 穴居和宫室指什么最早的“宫室”代表有什么样式?从:“穴居而野处”到“易之以... -
荡飞赛庚:[答案] 最早的“宫室”代表有“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和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 上古时代,人们居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 住的环境,于是人们就住进去躲避风雨.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生产力...

高陵县17773607713: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举例说明 -
荡飞赛庚:[答案] 从穴居而发展到了宫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例如从山顶洞人到陕西半坡文化的姜寨遗址.

高陵县17773607713: 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意思反映了人类哪方面的进步 -
荡飞赛庚: 建造房屋,住房方面的进步

高陵县17773607713: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 -
荡飞赛庚:[选项] A. 元谋人,北京人 B. 北京人,山顶洞人 C. 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