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来表达大乘佛法与孔孟之道的宗旨是什么?

作者&投稿:牧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宗旨是 什么~

  佛教的宗旨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的话,就是“心”;用两个字来表达的话,就是“放下”;用三个字来表达的话,就是“毕竟空”;用四个字来表达的话,就是“回归自性”;用五个字来表达的话,就是“一切皆成佛”;用十六个字来表达的话,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白话来表达的话,就是“离苦得乐,圆满成佛”。具体解释如下:
  根据百度百科对“宗旨”的定义,宗旨,指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引证解释为佛教的教义。
  1、心:这里说的心,就是真如实相的本体。佛教认为万法唯心,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学佛其实就是在修“心”,心是根本,心善才会行善口善,将心恢复到纯净纯善的境界,就是佛教的宗旨;
  2、放下:佛教中有无数修行的方法,但任何方法都需要人“放下”。放下世间的自私自利,放下世间的名闻利养,放下世间的五欲六尘,放下世间的贪嗔痴慢。只有放下假的,真的才能现前。这里说的放下,还是从心上来说,事相上该工作工作,该生活生活,随缘修善,而不执著任何相。将一切烦恼障碍放的干干净净,就是佛教修行的宗旨。
  3、毕竟空:世间的一切万象都是一种假象,都是虚幻的,都是生灭的,追根朔源,没有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一切皆空,如《心经》言:“照见五蕴皆空”,又如般若经典言:“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切法的本体毕竟为空,就是佛教的宗旨;
  4、回归自性: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开门见山,指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的自性与佛完全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有修行方法的最终目标,无非就是恢复自己本有的佛性而已,回归到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自性,这就是佛教的宗旨;
  5、一切皆成佛: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大誓愿,要度脱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在世间自在王佛及天人大众之中发了四十八大愿之后,又用偈颂重宣此义,其中两句就是“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不仅有情众生能成佛,无情众生也能成佛。其无量功德感召的西方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皆能演畅妙法,确实是“一切皆成佛”。而佛佛道同,诸佛菩萨无不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能快速圆满成佛,这就是佛教的宗旨;
  6、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十六个字虽然简短,却道尽了佛教的教义,前两句是修行的基础,一切佛弟子都应该按此标准修行,虽然断恶修善,但心中却清清净净,不留丝毫断恶修善之相,这就是佛教修行的宗旨;
  7、离苦得乐,圆满成佛:佛所说的种种法门,都是告诉我们怎样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是诸佛菩萨之心,也几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词。人们一说起佛教,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而大慈大悲的本体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圆满成佛,即使出离了三界的阿罗汉,其所得之乐也不究竟,只有像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那样圆满成佛,才是佛教的宗旨。

  佛教禅宗以“无念”为宗旨。就是不起一个妄想杂念,不被一切外部境界所动而起心动念,以达到彻见“真如自性”的目的。
  一、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对禅宗宗旨的开示:
   1、“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2、“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3、“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二、印光大师对禅宗的开示:“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卷一《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三、禅宗的修行是以“禅定”为方法。这里所说的“禅定”并不是人们认为的盘腿打坐,六祖对禅定的解释是;“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四、补充说明: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初祖为迦叶尊者。《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言:“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参考资料:《六祖坛经》、《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是圆满的自性,我们从不善的习性恢复成本善的自性,就是成就佛道啦。阿弥陀佛。

中庸

中道。

好问题!
两者同求自由,只是用辞各异。
佛家:解脱
儒家:自在
都是在追求无拘无束。

附带赠送道家:逍遥。理亦同。



人皆可为尧舜;众生皆可成佛。


用一句话来表达大乘佛法与孔孟之道的宗旨是什么?
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是圆满的自性,我们从不善的习性恢复成本善的自性,就是成就佛道啦。阿弥陀佛。

什么是大乘佛法
就当下而言,我们应该记住一句话:“不要用你认为的善意,去让别人心存感激”,善事你做了就做了,你觉得是善事,别人不一定那么觉得,你可能也是好心,可是反而被误解的案例有一个,比方说舍利弗过去世发心做菩萨,一个婆罗门要了他的双眼他也布施了,可是婆罗门说眼睛真脏的时候,舍利弗过去世生了一念...

大乘佛与小乘佛的区别及一些佛家名言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为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众生的。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众生了生死。佛教传入我们中国,经过诸大祖师的努力宏扬,结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两宗:即是‘成实宗’与‘俱舍宗’。但以我国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传了。大乘共有...

大乘佛法是什么?——《北京法源寺》摘抄
【摘录一】谭嗣同和梁启超在北京法源寺谈论佛法,谭嗣同解读《华严经》的回向,体悟大乘佛法的境界:自佛法入中国来,演变得好奇怪,一开始就走入魔障,大家没能真正把握住佛门实质,反倒拼命在形式上做功夫,佛门的大道是无形的,可是自命为佛教徒的人,却整天把它走得愈来愈有形,盖庙也、念经也、打坐也、法会也、做佛事...

佛法里面什么是大乘佛法?
简而言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即为“大乘”,以自利利他为本,比如菩萨,以六度万行、施无畏于人间。而小乘则注重以自身的解脱为目的,比如阿罗汉,辟支佛,入小涅盘,但这种涅盘是不够圆满的。但这也非绝对,如果修六度万行,最终入了涅盘,而不度众生了,大乘也成小乘了。如果修十二因缘,最终不...

关于大小乘佛法
学佛修心,发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发勇猛心,精进修持正法。弘扬於世间。愿有缘人终成正果,直至无余涅槃,一灯燃百千灯,照破那多劫无明。

什么是大乘佛法
中心思想的分别大小乘的分别,简单来说,是利他与自利的分别。小乘佛教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修证阿罗汉,就能够成佛,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人要成佛,除了要有自渡的心外,更要有他渡的承担,认为阿罗汉并不能够保证成佛,必须要有菩萨的精神和行动。传播地区的不同以地域来说,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从印度传播出来...

什么是大乘佛法求解答
都一样平等的能成佛的经书:觉:是佛的意思:当你修这门大乘佛法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有一种一看见这本经书:眼睛发亮看见这本经书就让你很兴趣:感觉到从来都没看见过这本经书:但是第一次看见这本大乘佛法的经书:马上感觉到这本经书很熟:以前好象是修了很多年的经书一样的:大声的读诵很熟而且还能越来越...

何为大乘佛法,何为小乘佛法
无我在小乘佛法中就要修了,无论是小乘佛法,还是大乘佛法,实际上用人间佛法来讲就是四个字:自度度人。小乘佛法就是自度,大乘佛法就是度人。佛是靠着自度度人,要先自度,才能度人,自度度人实际上就是佛法的经典。你自己不能度自己,你怎么去度别人?所以,自度度人就是先说小乘佛法。在小乘佛法中,“无我”两个...

大乘佛是指某一位单独的菩萨吗?
佛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大乘佛、小乘佛。佛教有大乘小乘的说法是对于修行的发心不同而说的,大乘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小乘是求得自身的解脱,没有利他的力量。

高唐县17294961069: 关于佛法的句子 -
卷傅祖师: 关于佛家的句子有很多,以下为摘自《金刚经》、《六祖坛经》以及《心经》的部分经文.如下: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大意: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

高唐县17294961069: 佛学十句话解读佛家最经典的十句话
卷傅祖师: 1、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一切皆为虚幻,应出自佛法大般若部.般若部卷数众多,据说浓缩的精华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刚经》.金刚经...

高唐县17294961069: 佛教的小乘、中乘、大乘、上乘怎么区分? -
卷傅祖师: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

高唐县17294961069: 搜集论语,道家佛家等古文的经典语录 -
卷傅祖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

高唐县17294961069: 道教与佛教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
卷傅祖师: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

高唐县17294961069: 请比较一下儒家和道家说说他们的同异之处.如果可以提供一些西方人对
卷傅祖师: 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 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

高唐县17294961069: 试把西方的上帝和中国的孔孟作比较?
卷傅祖师: 孔孟之道可能是唯一一个不靠鬼神、死人、来世来吓唬活人遵守道德的宗教,这种教化是纯的,非功利的,即使做到极致,也就是成为当世大儒,没有其他好处. 佛教要成佛,跳出六道也好,来世好报也好,普渡众生也好,总是有功利在里面. 道教要成仙,自己得个清修无为,为他人的想法就弱了点. 耶教、伊教本出一支,自己要上天堂,凡是不信的要下地狱,功利最强,包容性最差,最有暴力性,所以传播广泛(因为有强迫性,不信杀头)

高唐县17294961069: 谁有经典的佛教用语求大神帮助 -
卷傅祖师: 佛曰: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佛曰: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佛曰: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

高唐县17294961069: 孔孟之道主要讲什么 -
卷傅祖师: 孙权殁后,由孙皓接位.此人暴虐无道,施行苛政,甚至要拆毁庙祠旁及佛寺.老臣苦苦劝阻,告以佛之威力不同余神,先王在时早显神异,今苦轻毁,必有后谴,那时恐悔之莫及!孙皓犹豫难决,派学士张昱到建初寺会见僧会,试探其真才实...

高唐县17294961069: 佛法到底讲了个什么?用一句话描述 -
卷傅祖师: 个人以为,佛教,最重要的是 因-果佛法,最主要的是 获得解脱的方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