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史问题

作者&投稿:杜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个历史问题(一国两制)~

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理论意义: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份额方面的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具有重大的意义。
实践意义:香港和澳门都相继回归,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步骤,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历史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这个角度说,明朝就不能算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了,而它只能被称为是南朝,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明朝是在元朝之后出现的一个朝代,而元朝灭亡的时间是在公元1368年,但是就算是朱元璋最终建立了明朝。

但是当时元朝的皇帝并没有战死也并没有被朱元璋所俘虏,而是他们一路跑到了商都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这个地方,而逃出来的袁徽宗也依旧是统治者内外蒙古跟东北、青海乃至于朝鲜等地。而这个时候的元顺皇帝也依旧是保持着之前的国号大元的,而后来元昭宗继承了皇位并且他为了复兴元代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玄光,而在他的带领下也是多次打败了明朝的士兵。

只是可惜在公元1378年的时候元昭宗病逝了,在他病逝之后皇位也是由他的弟弟伊王托古斯提木尔继承了,后来将国号改成了“天元”,他自己也称为天元皇帝,这个时候的元代依旧是存在的,并且就算是天元皇帝去世了之后他的皇位也是由他的儿子儿子恩克·卓立克继承了的,而恩克·卓立克后来也就是元公宗,同样他也是后世人们常说的兴元皇帝,1392年的时候,元公宗去世了这个时候元公宗的皇位是被他的弟弟艾勒伯克继承了的。

而他被历史称为元康宗,但是这个皇帝没有当多久就被当时一个叫李记的人给杀了,而这个时候的皇位自然就是落到了他的儿子昆·铁木尔的身上,他就是历史上的元圣宗皇帝,但是他跟他的父亲一样,在做了两年的皇帝之后他同样也是被李记给杀死了。其实当时的明朝对于他们也是有记载的,贵吉把在北方的大元改成了蒙古,而明朝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就是被他们称之为蒙古鞑子的人。

其实这些人就是元朝的人,在贵吉之前他们也是一直都自称为皇帝的,之后后来在朱家的人率军北伐的时候这些人因为想要讨好大明于是就自己将皇帝改成了大汗。而在明朝明孝宗皇帝的记载中,大雁汗其实是被称为大元大汗,而当时可以看出来一点就是当时的北元并没有将大元这个国名给废除了,而北元也同样是跟明朝对抗了长达267年的时间。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商鞅其人】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座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座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愤图强,乃离魏去秦,以变法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大喜。但甘龙、杜挚等大臣对变法并不赞成,他们制造舆论,以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不为所动,仍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几年后,秦国百姓家给人足,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故国势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两年后,秦从雍(今陕西凤翔)迁都咸阳,并第二次下变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次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军拒之,商鞅用诈谋虏取昂而破其军,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战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号称商君。
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俘。惠王车裂商鞅,并灭其族。
商鞅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要求,从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论点出发,强调教育改革,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重农战,要富国强兵就必须进行法制宣传,培养法治人才。商鞅抨击了提倡以诗、书、礼、乐为教育内容的儒家,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要用鼓励耕战为内容的法治教育代替“先王之教”;认为法治是德治的基础,法令必须“明白易知”;应以法官为师,给民众解释法令,使“万民皆知所辟就”,把教育作为宣传法制和培养法治人才的工具。 商鞅著有《商君书》传世。

【变法主要内容】

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政治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商鞅变法的目的及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商鞅变法的进行】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商鞅与旧贵族势力的斗争】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强思想统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机发动反攻,诬陷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车裂。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图为商鞅舌战诸旧贵族。
商鞅简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人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秦人不怜”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一项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举,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对商鞅施行了疯狂的报复。他们不仅以诬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谋反,而且以最残酷的暴行,将他五马分尸了。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推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都曾产生多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一影响,致使他死于贵族的报复而“秦人不怜”。

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56年,它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努力的人还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而因为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智力.商鞅还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在这项新法还没有颁布之前,商鞅就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因此人们都相信商鞅变法是真的了.
商鞅曾经说过”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新法实行后,秦国的国力骤增,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不仅收复失地,而且开始进攻邻国,成为七雄中最大的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正是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势日趋强盛,也是商鞅的智慧使人们相信了商鞅变法,虽然商鞅已经被谋害了,但是它的历史使人们永不忘却.

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56年,它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努力的人还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而因为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智力.商鞅还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在这项新法还没有颁布之前,商鞅就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因此人们都相信商鞅变法是真的了.
商鞅曾经说过”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新法实行后,秦国的国力骤增,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不仅收复失地,而且开始进攻邻国,成为七雄中最大的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正是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势日趋强盛,也是商鞅的智慧使人们相信了商鞅变法,虽然商鞅已经被谋害了,但是它的历史使人们永不忘却.

楼上的全乱说 最权威的说法 考场上一定得满分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战国后期 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任何变法只要保障了一类人的利益,必会伤及到另一类人的利益.


有关历史的问题(20个)
1、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3、隋朝大运河各河段名称?4、官渡之战是谁打胜了?5、唐朝谁被尊为天可汗?6、有一个皇帝,他父亲,母亲,弟弟,儿子都是皇帝,他是谁?7、清末慈禧第一次垂帘听政是谁在位期间?8、北魏孝文帝改姓什么?9、中国历史上...

有关历史的问题(20个)
1、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或称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事件。2、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3、隋朝大运河的各河段名称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4、官渡之战是曹操打胜的。5、唐朝被尊为天可汗的是唐太宗李世民。6、这位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他的父亲是宋...

有关历史的问题(20个)
1、请对春秋战国出现的“百家争鸣,万花齐放”历史现象作出历史评价!2、请简单阐述秦朝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请对造纸术的发明与运用对人类历史的影响!4、请概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5、请说说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6、请简单概述唐朝的经济文化条件!7、请谈谈宋朝火器的运用及历史评价!8、...

历史上有什么一直无解的问题?
不很清楚题主说得这个无解到底指得是一个啥东东,豹眼权且把它看作是 历史 上曾经出现过,但由于各种原因,后世失传,没有明确记载或者传承,因而导致成为千古之谜的问题。 如果题主是这个意思,那么,这样的事太多啦,无法逐一例举,仅从 科技 、医学、方术等方面简单说一下这个问题吧。 01 木牛流马 据《诸葛亮传...

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是什么?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从1979年11月开始,在中央政治局、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进行的。经长时间讨论和修改,集中全党智慧形成。在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功过是非...

几个简单滴历史问题~
问题描述:要考试了,几个历史问题很大头,请大家帮忙 1什么是民族工业2什么是资产阶级3<马关条约>中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为什么会影响中国的民族工业3什么是民族资本主义4革命政党与革命团体的区别是什么5 *** 什么时候出现的,创办人是6为什么国共一大是 *** 第一次合作的标志7左派右派,左倾,右倾,什么...

关于一些中国古代历史问题
1、唐朝号称万邦来朝,各国使节云集长安,各国歌舞和饮食在长安都能看到,这两点应该可以表明其繁荣和开放。2、其政治开明,主要还是受君主的影响,初唐时期的君主都是能力比较强的人,而且善于纳谏,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3、古代重心南移是从中唐开放江南开始,当时关中土地兼并严重,失地农民日益增多,为了...

4个历史问答题。
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从而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3.公元前594年,古城雅典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宣布的一项...

提几个简单的历史问题(回答的简洁一点)
1.史学:西汉司马迁《史记》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文学:诗歌发达: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宗教:佛教兴起,道教在唐代流行 艺术:书法、绘画、雕刻都有很大的发展 原因是:1、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2、继承了前代的文化 3、吸收外来文化 4、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 5、统治者的重视和实行开明的政策 2.(1...

新中国历史遗留问题有那些
1、台湾问题2、政体改制问题3、新疆问题4、义务教育问题5、内蒙古问题6、珍宝岛问题7、东北亚问题(和苏联的边界问题以及朝鲜的边界问题)8、中印边界问题、9、中越边界问题10、东海油气田问题11、南海岛礁的争议问题等等……太多了。

梅县18693649424: 一个历史问题基本上我觉得历史学着没什么用啊、、知道了 又能怎么样呢...历史就是历史啊..我们了解了.知道了..有什么用呢、、、别对我说以史... -
晏甄通滞:[答案] 历史可以让人了解过去,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过去是何等辉煌,而现在...还有历史里的人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过去人的智慧是我们所想不到的.

梅县18693649424: 一个历史问题 -
晏甄通滞: 1.铁器牛耕的出现,极大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井田制衰落,各国政治家相继变法,封建制度在各国的逐步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适应生产力的提高.3.各国争霸客观上刺激了生产力发展.

梅县18693649424: 一个历史问题 -
晏甄通滞: 日本改革成功因为日本天皇的改革的到了大多数贵族支持,再加上美国的入侵导致了日本贵族的忧虑,遂成功;戊戌变法位于光绪年间,光绪此人软弱无能,再加上慈禧等保守派的阻挠和袁世凯的背叛导致“戊戌变...

梅县18693649424: 关于一个历史问题 -
晏甄通滞: 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发明能像火影响那麽大,从夸父追日到普罗米修斯偷火,从“长明灯”到“拜火教”,从钻木燧石到火柴的产生,在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火的作用和影响都不容忽...

梅县18693649424: 一个历史问题
晏甄通滞: 元代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文明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梅县18693649424: 求一个历史问题 -
晏甄通滞: 是啊,房玄龄他不仅参加策划了玄武门之变,而且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

梅县18693649424: 问大家一个历史问题
晏甄通滞: 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大历史的角度,还是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

梅县18693649424: 问一个历史问题如下 -
晏甄通滞: 1.屈原,楚国人. 2.孔子时代,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在教育内容上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

梅县18693649424: 一个 历史问题
晏甄通滞: 1 宗教神学世界观 2(1)意大利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生的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打破宗教神学世界观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大利较多的保留了古罗马,雅典文化. 3文艺复兴 核心思想: 4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5(1)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2)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大大冲击西方神学教育. (3)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冲击

梅县18693649424: 一个历史有关的问题
晏甄通滞: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 大意是:贞宗年间,内宫失火,楼榭亭台,付之一炬.贞宗命晋国公丁渭修葺宫廷.丁采取了“挖沟取土,解决土源;引水入沟,运输建材;废土建沟,处理垃圾”的施工方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